<h2>【書李世南所畫秋景】原文</h2>


    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


    <h2>【書李世南所畫秋景】譯文</h2>


    <h2>【書李世南所畫秋景】賞析</h2>


    這首詩作於1088年(宋哲宗元祐三年)前後,當時蘇軾作翰林學士,與宣德郎李世南同在汴京。李世南善畫,作“秋景平遠”圖,詩人為其畫題了二首七絕,這是第一首。詩題名其畫為“秋景”,有的記載稱這幅畫為“秋景平遠”,或作“秋山林木平遠”。綜合各種稱謂來看,“秋景”是對這幅畫的內容總的概括,而具體呈現秋景的則是山水及林木,所謂“平遠”即是指畫中遼闊的水麵景象。這組詩的第二首有句說:“不是溪山成獨往,何人解作掛猿枝”,可知這幅畫內是有山的,是位於近處。這首題詠詩的著眼處在於水麵及其近岸的林木,從而呈現出一片清疏曠遠之景。


    詩中寫的畫景是一幅“水鄉秋色”,或可稱作“水鄉秋意”。首二句給讀者展示一片蕭疏的水鄉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兩句聯係來看,畫中的水麵是很遠闊的。首二句所寫是近處的岸邊景象。“參差”是不整齊之意,這裏是形容水和岸相接處的形象。由於深秋水落,岸邊突出許多幹地,同時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處,於是水岸邊呈現出參差之狀,夏季煙水彌漫時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麵繼以“落漲痕”,表明秋水下落後舊日水漲淹沒的岸邊河床又都呈露出來了。這句展現出的是一派灣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寫岸邊景物。“疏林”點明秋景,與末句“黃葉村”前後相應,構成秋象。首句所寫的水岸也可認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別於木葉盡脫,更不同於枝葉濃密,隻能是嫋嫋秋風中的樹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豐富多姿,更富畫意。“出霜根”生於“落漲痕”,漲痕退落後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應。“落漲痕”與“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濃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兩句,再在展向遠方的畫筆疏淡處著眼,逗出人情。這兩句展現的畫麵是,一舟棹向遠方,盡處林木數點。麵對這令人心神曠遠的自然境界,於是詩人問道:那條小舟一槳一槳地劃向何處啊?應是歸去江南的黃葉村吧!詩人發揮自己的想象,於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後隱語,啟示讀者,賦予畫幅以悠然無盡的情味。


    七絕的寫法,一般是前二句敘寫事物,後二句抒發情思。這首詩雖全章在題詠秋景畫,仍於前二句著重以濃筆勾勒景物,給人以親切的時節風物之感。後二句在用淡墨略加點染之際,憑虛發揮想象,表現出人的情感,畫景之外,情調悠揚,極耐人尋味。蘇軾才氣橫溢,情調高遠,其詩善於馳騁神思,翻空出奇。其題風景畫詩無論長篇短章,都能不停滯於物象,常從生活聯想中蔚發奇思,豐富了畫的意趣,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軾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蘇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蘇軾並收藏蘇軾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