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明、秦
你們現代人精神還好嗎? 作者:逐漸偏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於“年輕人不願意種地”這個標題的看法,一些皇帝大臣們與何光的想法是不同又相同的。
不同在於何光認為同是讀書人沒有多少,但他們已經通過之前的視頻猜到了,可能後世年輕人還真全都讀過書。
如此一來,那些念過書的年輕人,自然不會願意再去彎腰在地裏刨食,嬴政、劉徹、李世民、朱元璋等人都是這麽想的。
朱元璋搖頭,臉上的表情頗有些有些恨鐵不成鋼的意味:“你看,咱就說過,什麽人就該幹什麽事。
要不看看著這後世,居然還讓所有人都必須讀將近十年書,這不,連地都沒人種了吧!”
後麵的數據一出他更是一臉確信,瞧,種地的人有九成都是三十歲往上的,那些十多二十幾正是種地的好年齡、大勞力也都不知道在幹什麽,五十歲在他們現在已經可以頤養天年了,後世竟然還有超過一大半的人還在田裏辛苦勞作。
朱元璋想不通,都到這種地步了,後世朝廷難道沒有出手製定什麽政策改善嗎?
他們就不怕等到再過上幾年十幾年,大片的田地就荒蕪了嗎?
“成本高,收益低……這說的是收獲得到的少吧,可是哪個農民不是這樣過來的?難不成就因為這樣,就直接不種地了嗎?那又該怎麽糊口?總不可能人人都跑去當商賈吧?”
然後沒等他發出更多的疑問,視頻中出現的收割機讓他一下整個人都跳了起來,還生怕是自己看錯了,狠狠揉幾下眼睛,再抬眼去瞧——
打眼一看,至少好幾十畝的平整的田地上全都是已經成熟的金黃的麥子。
在那個不知名的車、應該還是後世的一種車經過後全部齊刷刷的倒地,不用人再去彎腰用鐮刀慢慢一下一下去割。
隻需要把一大捆,稍微整合一下,捆上就可以裝上旁邊另外一個有著一個大“凹槽”、一看就是專門用來裝貨物的車子裏。
就視頻中,這麽一會會兒、連二十息都沒有的時間,加上兩個坐在那車前的車夫,田裏總共七個人,但已經被裝車的麥子量,換成同樣數量的農活老手來,最少也得兩刻鍾。
而人總不可能一直保持這樣的速度,中間還需要休息,但仙幕裏的那個“大家夥”可就不一定了,那車夫畢竟隻是駕車而已,即使忙活一天也要比親自在地裏幹輕鬆的多。
“呼——”
朱元璋吐出一口氣,身為一個前農民,他再清楚不過這兩種車的實用性了。
李善長也激動的衝朱元璋道:“陛下,若有此物,何愁大明往後啊!”
徐達馬上接著道:“那個藍色的車不止能用在田野,還能在行軍時用來運送糧草和軍隊,甚至可以投入戰場,這可比之前仙幕路上跑的那些小車還要更有用!”
畢竟那些車雖然看著速度也快,但裏麵未免太小,太過逼仄,坐四五個人就滿了,就這還是連車夫一起算上的。
但這個藍車就不一樣了,它後麵專門用來裝貨物的車廂可就寬敞多了,不管是裝糧草還是運送兵馬亦或是直接開上戰場對著敵人幾個來回,都能發揮大大的作用,一車多用啊!
朱元璋:“……”
本來也很激動的朱元璋,被兩人這麽激動的情緒給弄得冷靜了些:這些話對著他說有什麽用,當他不知道這車作用巨大、不想要那些車嗎?
但那係統又誰的話都不搭理,就連之前什麽觀眾代表還以為有什麽作用呢,結果漢武帝白白浪費彈幕次數,還不照樣是一無所獲。
——————
大秦
剛剛也為收割機暗自激動震驚過一波的眾人,保持著職業素養——認真觀看仙幕,試圖分析其中的每一句話,手下快速的將自己覺得是重點的部分記錄下來,以待稍後仙幕結束後再分享、討論。
比如李斯此時就在想:仙幕華夏後世人之前也說過,他們不是生在一個和平的世界,而是一個和平的國家。現在這人又說這個不太平的世界,看來後世天下局勢也很是緊張啊。雖然這點從目前的後世華夏人的言行生活中一點都看不出來就是了。
嬴政一腦袋的疑惑想問,但可惜係統不負責解答。
他也隻能暗自思索了,看著視頻裏那紫藍色的火焰,他覺得這個冒出火的東西有點眼熟。
再仔細回想一番,優良的記憶力讓他很快就想起來了,那是在尹溪秦之前視頻通話的那個朋友的家裏,在那意思是用來做飯的廚房中,有出現過十分相似的東西——除了那個東西當時沒有冒火之外。
這是後世人用來煮飯的爐子?
但再想想剛剛提到的氮肥還有其畫麵後麵的時機,又在說到天然氣的時候那爐子出現,所以這種紫藍色的火焰是叫天然氣?
而且這種東西甚至還能做成那個氮肥?
再根據那個男人最開始說的主題:“種地”,所以——這種七八成成本都是天然氣做成的氮肥,對種地有助益。
“氮”是什麽他不知道,但是“肥”之一字來看,很大可能那氮肥……
“陛下!後世提到的那氮肥如果臣沒猜錯的話,是可以肥地的!”
後麵的思緒被朝堂上情緒激動的農家人打斷。
不過,他點頭:“朕也是這麽想的,其他的先不說,這種地是你們農家人的特長,那這項任務朕就交給你們農家了,務必弄清楚,製作出比現在還要更肥地的肥料。”
春秋時期所撰寫的《國語》中記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
說的就是隨著溫度的變化,土壤內部結構開始解凍,土壤肥力發生變化。
這一文獻記載,說明至少在公元前五世紀,華夏就已經有這種土壤肥力的意識。
開墾的土地減少,加上戰爭對於糧食的巨大需求,漚製草肥經過人們的實踐出現。
即把雜草鏟除後,把雜草堆在特定的位置,利用高溫和雨水,漚爛成肥。
除了草肥還有糞肥,秦時自然也是有施肥概念的。
但是那是仙幕上提出的,自然肯定是要比他們現在使用的方法還要更好。
那個一時激動的農官:“……唯!”
雖然這明顯是一個艱難的任務,但研究更好的肥料這種事,他們農家人本來也就在做,也不是什麽事,至於陛下說的搞清楚後世的那個“氮肥”……
他相信陛下也沒有對此太抱什麽希望!
不同在於何光認為同是讀書人沒有多少,但他們已經通過之前的視頻猜到了,可能後世年輕人還真全都讀過書。
如此一來,那些念過書的年輕人,自然不會願意再去彎腰在地裏刨食,嬴政、劉徹、李世民、朱元璋等人都是這麽想的。
朱元璋搖頭,臉上的表情頗有些有些恨鐵不成鋼的意味:“你看,咱就說過,什麽人就該幹什麽事。
要不看看著這後世,居然還讓所有人都必須讀將近十年書,這不,連地都沒人種了吧!”
後麵的數據一出他更是一臉確信,瞧,種地的人有九成都是三十歲往上的,那些十多二十幾正是種地的好年齡、大勞力也都不知道在幹什麽,五十歲在他們現在已經可以頤養天年了,後世竟然還有超過一大半的人還在田裏辛苦勞作。
朱元璋想不通,都到這種地步了,後世朝廷難道沒有出手製定什麽政策改善嗎?
他們就不怕等到再過上幾年十幾年,大片的田地就荒蕪了嗎?
“成本高,收益低……這說的是收獲得到的少吧,可是哪個農民不是這樣過來的?難不成就因為這樣,就直接不種地了嗎?那又該怎麽糊口?總不可能人人都跑去當商賈吧?”
然後沒等他發出更多的疑問,視頻中出現的收割機讓他一下整個人都跳了起來,還生怕是自己看錯了,狠狠揉幾下眼睛,再抬眼去瞧——
打眼一看,至少好幾十畝的平整的田地上全都是已經成熟的金黃的麥子。
在那個不知名的車、應該還是後世的一種車經過後全部齊刷刷的倒地,不用人再去彎腰用鐮刀慢慢一下一下去割。
隻需要把一大捆,稍微整合一下,捆上就可以裝上旁邊另外一個有著一個大“凹槽”、一看就是專門用來裝貨物的車子裏。
就視頻中,這麽一會會兒、連二十息都沒有的時間,加上兩個坐在那車前的車夫,田裏總共七個人,但已經被裝車的麥子量,換成同樣數量的農活老手來,最少也得兩刻鍾。
而人總不可能一直保持這樣的速度,中間還需要休息,但仙幕裏的那個“大家夥”可就不一定了,那車夫畢竟隻是駕車而已,即使忙活一天也要比親自在地裏幹輕鬆的多。
“呼——”
朱元璋吐出一口氣,身為一個前農民,他再清楚不過這兩種車的實用性了。
李善長也激動的衝朱元璋道:“陛下,若有此物,何愁大明往後啊!”
徐達馬上接著道:“那個藍色的車不止能用在田野,還能在行軍時用來運送糧草和軍隊,甚至可以投入戰場,這可比之前仙幕路上跑的那些小車還要更有用!”
畢竟那些車雖然看著速度也快,但裏麵未免太小,太過逼仄,坐四五個人就滿了,就這還是連車夫一起算上的。
但這個藍車就不一樣了,它後麵專門用來裝貨物的車廂可就寬敞多了,不管是裝糧草還是運送兵馬亦或是直接開上戰場對著敵人幾個來回,都能發揮大大的作用,一車多用啊!
朱元璋:“……”
本來也很激動的朱元璋,被兩人這麽激動的情緒給弄得冷靜了些:這些話對著他說有什麽用,當他不知道這車作用巨大、不想要那些車嗎?
但那係統又誰的話都不搭理,就連之前什麽觀眾代表還以為有什麽作用呢,結果漢武帝白白浪費彈幕次數,還不照樣是一無所獲。
——————
大秦
剛剛也為收割機暗自激動震驚過一波的眾人,保持著職業素養——認真觀看仙幕,試圖分析其中的每一句話,手下快速的將自己覺得是重點的部分記錄下來,以待稍後仙幕結束後再分享、討論。
比如李斯此時就在想:仙幕華夏後世人之前也說過,他們不是生在一個和平的世界,而是一個和平的國家。現在這人又說這個不太平的世界,看來後世天下局勢也很是緊張啊。雖然這點從目前的後世華夏人的言行生活中一點都看不出來就是了。
嬴政一腦袋的疑惑想問,但可惜係統不負責解答。
他也隻能暗自思索了,看著視頻裏那紫藍色的火焰,他覺得這個冒出火的東西有點眼熟。
再仔細回想一番,優良的記憶力讓他很快就想起來了,那是在尹溪秦之前視頻通話的那個朋友的家裏,在那意思是用來做飯的廚房中,有出現過十分相似的東西——除了那個東西當時沒有冒火之外。
這是後世人用來煮飯的爐子?
但再想想剛剛提到的氮肥還有其畫麵後麵的時機,又在說到天然氣的時候那爐子出現,所以這種紫藍色的火焰是叫天然氣?
而且這種東西甚至還能做成那個氮肥?
再根據那個男人最開始說的主題:“種地”,所以——這種七八成成本都是天然氣做成的氮肥,對種地有助益。
“氮”是什麽他不知道,但是“肥”之一字來看,很大可能那氮肥……
“陛下!後世提到的那氮肥如果臣沒猜錯的話,是可以肥地的!”
後麵的思緒被朝堂上情緒激動的農家人打斷。
不過,他點頭:“朕也是這麽想的,其他的先不說,這種地是你們農家人的特長,那這項任務朕就交給你們農家了,務必弄清楚,製作出比現在還要更肥地的肥料。”
春秋時期所撰寫的《國語》中記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
說的就是隨著溫度的變化,土壤內部結構開始解凍,土壤肥力發生變化。
這一文獻記載,說明至少在公元前五世紀,華夏就已經有這種土壤肥力的意識。
開墾的土地減少,加上戰爭對於糧食的巨大需求,漚製草肥經過人們的實踐出現。
即把雜草鏟除後,把雜草堆在特定的位置,利用高溫和雨水,漚爛成肥。
除了草肥還有糞肥,秦時自然也是有施肥概念的。
但是那是仙幕上提出的,自然肯定是要比他們現在使用的方法還要更好。
那個一時激動的農官:“……唯!”
雖然這明顯是一個艱難的任務,但研究更好的肥料這種事,他們農家人本來也就在做,也不是什麽事,至於陛下說的搞清楚後世的那個“氮肥”……
他相信陛下也沒有對此太抱什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