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秦漢初唐:抄作業真爽(^v^)
你們現代人精神還好嗎? 作者:逐漸偏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世民的dna動了:扶貧!
這個詞他可真是一點都不陌生,他們此時能看到後世未來之景,可是也和這“扶貧”二字脫不離關係。
原來後世華夏也有扶貧之說嗎。
房玄齡自然也不可能忽視這提及“扶貧”的評論,他習慣性捋一把胡須,然後問杜如晦:“克明如何看待這條評論所言?”
杜如晦視線沒有從仙幕上離開,口中答到:“應該和玄齡你是一個看法了,這精準扶貧就如字麵意思所言:精確地扶持、幫助每一個生活貧困的家庭。”
房玄齡讚同點頭,他想到的確實也是這個說辭,隻是:“雖然先前就有想過,仙幕上目之所及都是體態豐盈、麵色白皙、牙齒整齊、衣衫整潔的人,甚至街頭從未見到過一個乞兒,會不會這不隻是仙幕有意展現給我等看的盛景,而是後世國情確實如此。
但此時驟然得知他們國家竟會特意去做這件事,確保每一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百姓,都有所食、有所衣,還是讓人忍不住為之一驚呀。”
尉遲恭聽完房玄齡的話後,迫不及待問出自己在意的問題:“那那個小康社會是什麽意思?而且後世華夏不是十四億人嗎?這裏怎麽說的八十億?”
這個問題長孫無忌就能回答他:“這個視頻本來講得就是錯誤答案,這八十億顯然是學子寫錯了。
而這小康社會嘛——”
“小康”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汔”是庶幾希望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乞”或“祈”相同,是為企求的意思。
但用在這裏顯然有些牛馬不相及,倒是《禮記·禮運》中描述過何謂“小康”——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大致意思就是:如今大道已經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財產。人們各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把自己的兒女當作兒女,財物和勞力,都為私人擁有…………………………如果有越軌的反常行為,有權勢者也要斥退,百姓也會把它看成禍害,這種社會就叫做小康。
一同等著聽答案的程咬金,聽完長孫無忌的解釋已經暈乎了:“所以意思就是後世國家,想要全國所有人都過上這種生活嗎?可是我們現在不就是這樣的嗎?兒女是自己的兒女,得的錢財自然也是自己的,怎麽到了千年後這反倒成了需要特意去做的事?”
杜如晦和房玄齡相視一眼,顯然兩人都不認為後世那個國家的舉動會如此簡單,再者這“全麵小康社會”可是對“精準扶貧的目標是什麽”的回答。
怎麽想其中答案都和係統曾提過的“脫貧”脫不了關係。
當房玄齡和杜如晦討論“扶貧”之後,李世民就安心把注意力轉移至隨著仙幕翻動出現的兩個評論上。
呂雉……嗯,這個是過去的事,對他沒什麽幫助。
武則天,重點關注!
然後——發明科舉殿試製度?
“科舉”一詞他可不陌生,但這個殿試製度?
難道指得是人科考的考生在皇宮內大殿內,有皇帝親自主持考試?
所有人?
不,要做到這個不太可能,其中變數和困難太多了。
那就是……在考生考過之後再添加一道程序,由皇帝主持、參看,或者、甚至指名狀元!
他飛速思考這這一步可以帶來什麽好處,這其中肯定要有巨大的益處,那個女帝才會發明這個製度。
她為什麽會這麽做……既然對方以後宮後妃的身份,以外戚、女子之身登基,那麽她最需要的——自然是自己的人手!
而增加殿試後居在深宮的這位女帝就可以輕鬆通過殿試鞏固自己的統治。
既能親自考察和選拔人才,確保了其中沒有濫竽充數的情況;還能做到穩固統治,收攏人心的目的,通過殿試選拔上來的人才,會覺得自己可以登科是女帝所為,會對她感恩戴德、甚至進一步獻上忠誠,從而成為那武帝鞏固統治的重要力量!
相通這些關節,即使內心對對方還是有成見的李世民,也不禁讚歎:妙啊!此舉甚妙!
在內心暗暗讚歎完後,他欣然決定抄了這份來自這位不知道是兒媳還是孫媳的作業。
李世民:殿試製度很好,現在這個方法是朕的了。[大拇指]
…………………………
正在思考這首次被提及的化學課程是教什麽的,後世強盛是否就有此道作用的武則天,突然打了個噴嚏,安撫下認為她是生病得了風寒,投來緊張和擔憂視線的上官婉兒,武則天視線落在那提到自己的評論上。
她認為,應該是有許多人因此在背後又議論起她了。
她對此渾不在意,又沉浸在自己先前的思索中。
————————
單單隻提一個“科舉”,往前的朝代或許會有些難以理解其意。
但若是再加上一個頗有指向性的“殿試”呢?
相信多數人在看到“殿”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皇宮大殿。
而“試”就更好理解了,哪怕把其可組的詞一個個試過去,也能獲知“考試”這個最適宜的答案。
劉徹拋過他想不通的後世為何願意讓百姓學政治的問題,對著“殿試製度”眼冒亮光。
雖然他現在好像沒有太缺人才,但人才這東西就和金錢一樣,誰又會覺得多呢?
最好他可用之人可以毫不可惜地,今日用一個、明日用一個!
而這個“科舉”還有其衍生的“殿試”顯然可以滿足他想要增加人才的想法。
————————
格外缺人才的嬴政,在用自己的想法理解了科舉和殿試之後,覺得這不失為一個聚天下人才於他所用的好主意。
而關於此事怎麽執行?
大秦原本就有些應對考試的相關經驗,雖然這次將要首次試實施的“科舉”和以往相比,人數會更多,但眾人至少不會對此無處下手,一時間朝堂上都是此起彼伏討論細化相關規則、做法的聲音。
有人聊的投入,連本次仙幕到此已經結束都沒有注意到。
這個詞他可真是一點都不陌生,他們此時能看到後世未來之景,可是也和這“扶貧”二字脫不離關係。
原來後世華夏也有扶貧之說嗎。
房玄齡自然也不可能忽視這提及“扶貧”的評論,他習慣性捋一把胡須,然後問杜如晦:“克明如何看待這條評論所言?”
杜如晦視線沒有從仙幕上離開,口中答到:“應該和玄齡你是一個看法了,這精準扶貧就如字麵意思所言:精確地扶持、幫助每一個生活貧困的家庭。”
房玄齡讚同點頭,他想到的確實也是這個說辭,隻是:“雖然先前就有想過,仙幕上目之所及都是體態豐盈、麵色白皙、牙齒整齊、衣衫整潔的人,甚至街頭從未見到過一個乞兒,會不會這不隻是仙幕有意展現給我等看的盛景,而是後世國情確實如此。
但此時驟然得知他們國家竟會特意去做這件事,確保每一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百姓,都有所食、有所衣,還是讓人忍不住為之一驚呀。”
尉遲恭聽完房玄齡的話後,迫不及待問出自己在意的問題:“那那個小康社會是什麽意思?而且後世華夏不是十四億人嗎?這裏怎麽說的八十億?”
這個問題長孫無忌就能回答他:“這個視頻本來講得就是錯誤答案,這八十億顯然是學子寫錯了。
而這小康社會嘛——”
“小康”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汔”是庶幾希望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乞”或“祈”相同,是為企求的意思。
但用在這裏顯然有些牛馬不相及,倒是《禮記·禮運》中描述過何謂“小康”——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大致意思就是:如今大道已經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財產。人們各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把自己的兒女當作兒女,財物和勞力,都為私人擁有…………………………如果有越軌的反常行為,有權勢者也要斥退,百姓也會把它看成禍害,這種社會就叫做小康。
一同等著聽答案的程咬金,聽完長孫無忌的解釋已經暈乎了:“所以意思就是後世國家,想要全國所有人都過上這種生活嗎?可是我們現在不就是這樣的嗎?兒女是自己的兒女,得的錢財自然也是自己的,怎麽到了千年後這反倒成了需要特意去做的事?”
杜如晦和房玄齡相視一眼,顯然兩人都不認為後世那個國家的舉動會如此簡單,再者這“全麵小康社會”可是對“精準扶貧的目標是什麽”的回答。
怎麽想其中答案都和係統曾提過的“脫貧”脫不了關係。
當房玄齡和杜如晦討論“扶貧”之後,李世民就安心把注意力轉移至隨著仙幕翻動出現的兩個評論上。
呂雉……嗯,這個是過去的事,對他沒什麽幫助。
武則天,重點關注!
然後——發明科舉殿試製度?
“科舉”一詞他可不陌生,但這個殿試製度?
難道指得是人科考的考生在皇宮內大殿內,有皇帝親自主持考試?
所有人?
不,要做到這個不太可能,其中變數和困難太多了。
那就是……在考生考過之後再添加一道程序,由皇帝主持、參看,或者、甚至指名狀元!
他飛速思考這這一步可以帶來什麽好處,這其中肯定要有巨大的益處,那個女帝才會發明這個製度。
她為什麽會這麽做……既然對方以後宮後妃的身份,以外戚、女子之身登基,那麽她最需要的——自然是自己的人手!
而增加殿試後居在深宮的這位女帝就可以輕鬆通過殿試鞏固自己的統治。
既能親自考察和選拔人才,確保了其中沒有濫竽充數的情況;還能做到穩固統治,收攏人心的目的,通過殿試選拔上來的人才,會覺得自己可以登科是女帝所為,會對她感恩戴德、甚至進一步獻上忠誠,從而成為那武帝鞏固統治的重要力量!
相通這些關節,即使內心對對方還是有成見的李世民,也不禁讚歎:妙啊!此舉甚妙!
在內心暗暗讚歎完後,他欣然決定抄了這份來自這位不知道是兒媳還是孫媳的作業。
李世民:殿試製度很好,現在這個方法是朕的了。[大拇指]
…………………………
正在思考這首次被提及的化學課程是教什麽的,後世強盛是否就有此道作用的武則天,突然打了個噴嚏,安撫下認為她是生病得了風寒,投來緊張和擔憂視線的上官婉兒,武則天視線落在那提到自己的評論上。
她認為,應該是有許多人因此在背後又議論起她了。
她對此渾不在意,又沉浸在自己先前的思索中。
————————
單單隻提一個“科舉”,往前的朝代或許會有些難以理解其意。
但若是再加上一個頗有指向性的“殿試”呢?
相信多數人在看到“殿”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皇宮大殿。
而“試”就更好理解了,哪怕把其可組的詞一個個試過去,也能獲知“考試”這個最適宜的答案。
劉徹拋過他想不通的後世為何願意讓百姓學政治的問題,對著“殿試製度”眼冒亮光。
雖然他現在好像沒有太缺人才,但人才這東西就和金錢一樣,誰又會覺得多呢?
最好他可用之人可以毫不可惜地,今日用一個、明日用一個!
而這個“科舉”還有其衍生的“殿試”顯然可以滿足他想要增加人才的想法。
————————
格外缺人才的嬴政,在用自己的想法理解了科舉和殿試之後,覺得這不失為一個聚天下人才於他所用的好主意。
而關於此事怎麽執行?
大秦原本就有些應對考試的相關經驗,雖然這次將要首次試實施的“科舉”和以往相比,人數會更多,但眾人至少不會對此無處下手,一時間朝堂上都是此起彼伏討論細化相關規則、做法的聲音。
有人聊的投入,連本次仙幕到此已經結束都沒有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