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五國會議
戰爭宮廷和膝枕,奧地利的天命 作者:玲瓏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三次五國會議召開之前,敘利亞戰場上出現了一個啼笑皆非的現象。
一麵是十餘萬埃及軍隊奪路狂奔,另一麵是4000紅杉軍在後麵緊追不舍,跟在後麵的奧地利和奧斯曼軍隊則是走走停停猶如走馬觀花一般。
此時的易卜拉欣已經不再似從前那樣充滿自信了,他覺得大勢已去,現在要做的就是盡量帶著更多的人回到埃及,好為將來保存火種。
與列強軍隊幾次交手的經曆,讓他對自己的軍隊完全失去了信心,至於那些底層的埃及士兵,他們根本就不想打仗,當兵純粹是出於躲避苛捐雜稅的壓迫,跑到軍隊裏混口飯吃。
此時出征時的十三萬大軍,已經變成了六萬,其中有9000人陣亡,兩萬多人被俘,剩下的則是失蹤。
由於埃及的沿海地區已經被奧地利海軍犁了一遍,此時的英國海軍也很難有更多作為了,隻能炮轟亞曆山大泄憤。
英國海軍的做法,給他們埋下了一個炸彈,日後將會給他們留下一段慘痛的回憶,此處按下不表。
奧地利軍隊在弗蘭茨的影響下,開始愛惜起自己的羽毛,對於追擊埃及軍隊的事情完全不上心。
奧斯曼軍隊同樣對追擊埃及人沒什麽興趣,他們的人數多,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補給,而且那些被奪回的土地同樣需要派人駐守,這樣一來兵力就更加分散了。
對於敘利亞人的遊擊隊,奧斯曼人的態度是盡力剿滅。
沒錯,對於那些武裝起來,並且一直在抗擊埃及人的敘利亞反抗軍,奧斯曼人給出的回應是全力鎮壓。
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因為這些敘利亞遊擊隊,對於奧斯曼帝國來說同樣是不穩定因素。
維也納,凱撒大酒店。
這裏被選為了五國會議的會場,因為其夠大夠氣派,同時它的功能便利齊全,即可以用來舉辦大型舞會,還可以作為招待賓客的宴會場所。
這裏的主人,所羅門·羅斯柴爾德自然隻能暫時離開他的“領土”,另尋他處了。
其實雖說是五國會議,但是來的卻是七個國家。
五國自然指的是英國、法國、奧地利、俄國、普魯士,而另外兩個一個是苦主奧斯曼帝國,還有一個可能會讓人有些意外,那就是塞爾維亞。
英國的代表是新任外交大臣斯特拉特福·坎寧;法國來的則是目前法國政府的實際掌舵人基左;奧地利自然是首相梅特涅,曾經縱橫捭闔的歐洲宰相;俄國來的是外交大臣涅謝爾洛夫,他身上有兩個標簽:親英派,莽夫;普魯士瑟維爾男爵,介紹略。
奧斯曼帝國則是派出了前任大維齊爾,費爾·恰克曆史上的背鍋俠,最倒黴的大維齊爾,賣國者,奧斯曼帝國最大的毒瘤,鎮壓人民的劊子手,褻瀆神明的人...
這位老兄一輩子不知道簽訂了多少喪權辱國的條約,以致於他本人都對此麻木,整個奧斯曼宮廷每當遇到費力不討好的差事總會想起他。
費爾·恰克曾經多次鎮壓各地的起義,簽署對近衛軍殘黨的死刑判決書,甚至還和教團產生過衝突,逮捕並處死了反對新政的教團頭目。
但從某種意義上講,他隻是在執行蘇丹的命令,而並非他本人的殘暴。
塞爾維亞的代表既不是掌握著大權的十七人議會,也不是受俄國支持的武契奇,而是蠱惑了東波斯尼亞地區塞族的米洛什。
米洛什會出現在這裏,自然是法國人的手筆,他們並不想讓奧地利人安穩地拿下貝爾格來德和西波斯尼亞。
基左雖然自稱和平主義者,但是他同樣挑起了不少爭端,並且對奧地利的嚴防死守從來沒有間斷過,唆使南德三國和撒丁與奧地利交惡,挑唆庇護九世...
會議剛一開始,梅特涅就覺得會議的風向不對。
因為英國人一上來就掌握了主動,大談對埃及的製裁,而本應跳出來反對的基左卻是頻頻點頭,非但沒有半點維護的意思,反倒拍手稱快。
草擬章程是:
第一,奧斯曼帝國法令適用於埃及、蘇丹(這裏指的是蘇丹國,在埃及的南方,是落後的奴隸製國家。)。
第二,埃及賦稅,需以蘇丹之名征收,總收入的三分之一上繳奧斯曼蘇丹政府。同時埃及需每年額外向蘇丹上繳十萬英鎊貢賦(之前是一萬英鎊)。
第三,埃及必須裁軍,常備軍人數不得超過2萬,同時無蘇丹命令不得建造戰艦,軍隊的服裝和旗幟必須和奧斯曼軍隊相同。
第四,埃及必須歸還敘利亞和克裏特島,奧斯曼蘇丹任命默罕默德·阿裏為埃及和蘇丹總督,從此以後埃及和蘇丹將作為奧斯曼的行省,而非王國存在。
第五,默罕默德·阿裏可以指定繼承人,但是必須到尹斯坦布爾接受蘇丹的任命。
第六,雙方歸還戰俘。
本來以為會激烈反對的法國代表基左居然一聲未吭,這讓其他列強都十分奇怪。
要知道當時的法國朝野上下,對於英奧聯手打擊埃及的舉動十分不滿,紛紛要求宣戰以保護法國在近東的權利。
之前梯也爾還為法國的東方艦隊增加了五艘戰列艦,並且新招募了一萬名水手。
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更是在公開場合表示要與列強開戰,甚至比起那些波拿巴主義者的言詞更加激烈。
法國軍方甚至為此專門製定了進攻計劃,在海上切斷直布羅陀海峽,防止英國海軍進入,再用東方艦隊的強大兵力消滅地中海內的英、奧海軍,迫使奧斯曼帝國投降。
在陸地上同時進攻來茵地區和北意大利,向普魯士和奧地利宣戰,尤其是在英國先遣艦隊遭到埃及海軍重創之後,法國人變得無比狂熱,征兵站裏更是擠滿了人。
作為回應,普魯士和奧地利紛紛向法國邊境增兵,表麵上大戰似乎一觸即發。
但實際上,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並不想要戰爭,所以主張開戰的梯也爾下台,取而代之的是老邁的蘇爾特元帥,負責這次談判的更是親英派的基左。
基左始終認為法國想要強大,就必須與英國保持友好和平的關係,為此他甚至出賣了埃及海軍的情報,以換取英國的信任。
法國政府實際上不作為的態度,也讓法國人逐漸冷靜了下來,很多人開始意識到發動戰場並沒有勝算,也不是唯一的選擇。
同時坎寧也與帕麥斯頓不同,他恨奧地利,但不恨法國,在離開奧地利之後,他馬不停蹄地去了法國並向路易·菲利普保證會顧全法蘭西的麵子。
看上去簡單的製裁協議,實際上包藏禍心,英國已經給與會各國定好了絞刑架。
一麵是十餘萬埃及軍隊奪路狂奔,另一麵是4000紅杉軍在後麵緊追不舍,跟在後麵的奧地利和奧斯曼軍隊則是走走停停猶如走馬觀花一般。
此時的易卜拉欣已經不再似從前那樣充滿自信了,他覺得大勢已去,現在要做的就是盡量帶著更多的人回到埃及,好為將來保存火種。
與列強軍隊幾次交手的經曆,讓他對自己的軍隊完全失去了信心,至於那些底層的埃及士兵,他們根本就不想打仗,當兵純粹是出於躲避苛捐雜稅的壓迫,跑到軍隊裏混口飯吃。
此時出征時的十三萬大軍,已經變成了六萬,其中有9000人陣亡,兩萬多人被俘,剩下的則是失蹤。
由於埃及的沿海地區已經被奧地利海軍犁了一遍,此時的英國海軍也很難有更多作為了,隻能炮轟亞曆山大泄憤。
英國海軍的做法,給他們埋下了一個炸彈,日後將會給他們留下一段慘痛的回憶,此處按下不表。
奧地利軍隊在弗蘭茨的影響下,開始愛惜起自己的羽毛,對於追擊埃及軍隊的事情完全不上心。
奧斯曼軍隊同樣對追擊埃及人沒什麽興趣,他們的人數多,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補給,而且那些被奪回的土地同樣需要派人駐守,這樣一來兵力就更加分散了。
對於敘利亞人的遊擊隊,奧斯曼人的態度是盡力剿滅。
沒錯,對於那些武裝起來,並且一直在抗擊埃及人的敘利亞反抗軍,奧斯曼人給出的回應是全力鎮壓。
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因為這些敘利亞遊擊隊,對於奧斯曼帝國來說同樣是不穩定因素。
維也納,凱撒大酒店。
這裏被選為了五國會議的會場,因為其夠大夠氣派,同時它的功能便利齊全,即可以用來舉辦大型舞會,還可以作為招待賓客的宴會場所。
這裏的主人,所羅門·羅斯柴爾德自然隻能暫時離開他的“領土”,另尋他處了。
其實雖說是五國會議,但是來的卻是七個國家。
五國自然指的是英國、法國、奧地利、俄國、普魯士,而另外兩個一個是苦主奧斯曼帝國,還有一個可能會讓人有些意外,那就是塞爾維亞。
英國的代表是新任外交大臣斯特拉特福·坎寧;法國來的則是目前法國政府的實際掌舵人基左;奧地利自然是首相梅特涅,曾經縱橫捭闔的歐洲宰相;俄國來的是外交大臣涅謝爾洛夫,他身上有兩個標簽:親英派,莽夫;普魯士瑟維爾男爵,介紹略。
奧斯曼帝國則是派出了前任大維齊爾,費爾·恰克曆史上的背鍋俠,最倒黴的大維齊爾,賣國者,奧斯曼帝國最大的毒瘤,鎮壓人民的劊子手,褻瀆神明的人...
這位老兄一輩子不知道簽訂了多少喪權辱國的條約,以致於他本人都對此麻木,整個奧斯曼宮廷每當遇到費力不討好的差事總會想起他。
費爾·恰克曾經多次鎮壓各地的起義,簽署對近衛軍殘黨的死刑判決書,甚至還和教團產生過衝突,逮捕並處死了反對新政的教團頭目。
但從某種意義上講,他隻是在執行蘇丹的命令,而並非他本人的殘暴。
塞爾維亞的代表既不是掌握著大權的十七人議會,也不是受俄國支持的武契奇,而是蠱惑了東波斯尼亞地區塞族的米洛什。
米洛什會出現在這裏,自然是法國人的手筆,他們並不想讓奧地利人安穩地拿下貝爾格來德和西波斯尼亞。
基左雖然自稱和平主義者,但是他同樣挑起了不少爭端,並且對奧地利的嚴防死守從來沒有間斷過,唆使南德三國和撒丁與奧地利交惡,挑唆庇護九世...
會議剛一開始,梅特涅就覺得會議的風向不對。
因為英國人一上來就掌握了主動,大談對埃及的製裁,而本應跳出來反對的基左卻是頻頻點頭,非但沒有半點維護的意思,反倒拍手稱快。
草擬章程是:
第一,奧斯曼帝國法令適用於埃及、蘇丹(這裏指的是蘇丹國,在埃及的南方,是落後的奴隸製國家。)。
第二,埃及賦稅,需以蘇丹之名征收,總收入的三分之一上繳奧斯曼蘇丹政府。同時埃及需每年額外向蘇丹上繳十萬英鎊貢賦(之前是一萬英鎊)。
第三,埃及必須裁軍,常備軍人數不得超過2萬,同時無蘇丹命令不得建造戰艦,軍隊的服裝和旗幟必須和奧斯曼軍隊相同。
第四,埃及必須歸還敘利亞和克裏特島,奧斯曼蘇丹任命默罕默德·阿裏為埃及和蘇丹總督,從此以後埃及和蘇丹將作為奧斯曼的行省,而非王國存在。
第五,默罕默德·阿裏可以指定繼承人,但是必須到尹斯坦布爾接受蘇丹的任命。
第六,雙方歸還戰俘。
本來以為會激烈反對的法國代表基左居然一聲未吭,這讓其他列強都十分奇怪。
要知道當時的法國朝野上下,對於英奧聯手打擊埃及的舉動十分不滿,紛紛要求宣戰以保護法國在近東的權利。
之前梯也爾還為法國的東方艦隊增加了五艘戰列艦,並且新招募了一萬名水手。
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更是在公開場合表示要與列強開戰,甚至比起那些波拿巴主義者的言詞更加激烈。
法國軍方甚至為此專門製定了進攻計劃,在海上切斷直布羅陀海峽,防止英國海軍進入,再用東方艦隊的強大兵力消滅地中海內的英、奧海軍,迫使奧斯曼帝國投降。
在陸地上同時進攻來茵地區和北意大利,向普魯士和奧地利宣戰,尤其是在英國先遣艦隊遭到埃及海軍重創之後,法國人變得無比狂熱,征兵站裏更是擠滿了人。
作為回應,普魯士和奧地利紛紛向法國邊境增兵,表麵上大戰似乎一觸即發。
但實際上,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並不想要戰爭,所以主張開戰的梯也爾下台,取而代之的是老邁的蘇爾特元帥,負責這次談判的更是親英派的基左。
基左始終認為法國想要強大,就必須與英國保持友好和平的關係,為此他甚至出賣了埃及海軍的情報,以換取英國的信任。
法國政府實際上不作為的態度,也讓法國人逐漸冷靜了下來,很多人開始意識到發動戰場並沒有勝算,也不是唯一的選擇。
同時坎寧也與帕麥斯頓不同,他恨奧地利,但不恨法國,在離開奧地利之後,他馬不停蹄地去了法國並向路易·菲利普保證會顧全法蘭西的麵子。
看上去簡單的製裁協議,實際上包藏禍心,英國已經給與會各國定好了絞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