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步至西暖閣門檻,聞言頷首,滿意之情溢於言表,心中暗忖:


    “李選侍,終究懼死。”


    他悠然步出,門外群宦環伺,各司其職,場麵蔚為壯觀。


    “太子爺,司鑰長趙宇求見。”


    一語方落,朱由校尚未立定,小宦已急報。


    “宣。”


    趙宇,年逾不惑,疾步入內,麵對眾目睽睽,微愣旋即鎮定:


    “太子爺,英國公張維賢持令至西華門,求謁宮禁。”


    “父皇仙逝,其請可準。”


    朱由校淡然應允,趙宇愣怔片刻,旋即領命而去,未及出門檻,忽聞乾清宮後傳來厲聲喝問: “爾欲何往?”


    趙宇回首,見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安,連忙躬身答道:


    “回公公,太子爺有旨,奴婢前去宣詔。”


    王安眼神如鷹隼,質疑道:


    “太子之令,老夫何以未聞?”


    氣氛一時劍拔弩張。


    正當王安欲阻趙宇之際,朱由校於眾侍環繞中現身,淡淡一語:


    “現下知曉否?”王安愕然,隻得遵命。


    “王大伴,陪本宮守父皇之靈。”


    朱由校轉而對王安言道,後者連忙應承,心中卻暗潮湧動。


    須臾,張維賢父子在趙宇引領下,入乾清宮,至西暖閣外,靜待通傳。


    暖閣內,朱由校悠然品茗,杯蓋輕觸瓷杯,發出悅耳聲響。


    王安跪於一旁,窺視李選侍,隻見她專注為泰昌皇帝淨麵,對外界似無所覺,王安心中疑雲密布。


    “宣。”


    朱由校嘴角微揚,下令道。


    張維賢父子入閣,眼前景象令二人錯愕:


    李選侍侍奉亡君,王安跪於床頭,而朱由校則在侍從服侍下,悠然品茶。


    “國公請起,本宮盼卿如久旱望雲霓。”


    朱由校親扶張維賢,言辭懇切,旋即話鋒一轉,“父皇驟逝,王大伴情深意重,竟隨父皇而去,本宮年幼,大局唯賴國公矣。”


    張維賢初聞愕然,繼而望向王安,二者皆是一臉茫然。


    王安自縊?


    眼前之人又是何人?


    “殿下,這……”張維賢疑惑難解。


    “王大伴,確已自縊,其忠可昭日月。”


    朱由校麵色凝重,言辭間滿是哀悼,複將白孝遞予張維賢,後者恍然大悟,心中五味雜陳。


    而跪地的王安,目睹此景,更是驚駭莫名,隻求饒命不迭。


    目睹英國公張維賢手持白孝,步步逼近,其意昭然若揭,竟是來賜下“自縊”之禮。


    王安頓時心緒大亂,慌忙向朱由校叩首如搗蒜,額破血流,場麵觸目驚心。


    然朱由校神色漠然,對王安的苦苦哀求置若未聞,反而向張維賢之子張之極頷首示意:


    “小國公,守好門戶,勿使閑雜人等入內。”


    隨即,又向魏進忠發令:


    “魏卿,去助王安一臂之力。”


    魏進忠聞言,精神抖擻,即便麵對幹爹王安,也深知皇恩浩蕩,幹爹二字,此刻輕如鴻毛。


    張之極見狀,不敢怠慢,強忍心中不忍,協助王安完成了這悲壯的一幕。


    不久,朱由校與張維賢立於王安遺體前,確認其已離世,張之極更言:


    “為確保萬無一失,臣已親手扭斷其頸。”


    朱由校輕哼一聲,心中暗道:


    此人妄圖效仿馮保,卻不知自己幾斤幾兩,竟敢欺朕年幼。


    前朝後宮之事,消息泄露之詭異,令人咋舌。


    朱由校深知其中蹊蹺,卻未急於追究,轉而吩咐魏進忠:


    “父皇仙逝,速召內閣重臣、六部尚書入宮,鳴鍾宣告。”


    魏進忠領命而去。


    萬曆四十八年九月初一乙亥日,喪鍾驟響,劃破天際,宣告著泰昌皇帝登基僅二十九日便猝然離世。


    內閣首輔方從哲率眾臣,於火把映照下步入乾清宮,見帝已崩,無不悲痛欲絕。


    隨後,眾臣齊聲請見皇長子朱由校。


    在張維賢的引領下,朱由校身著孝服,緩緩步出,麵對跪拜的群臣,他莊嚴宣告:


    “頒大行皇帝遺詔。”


    魏進忠隨即宣讀遺詔,言辭懇切,寄托了對新帝的厚望與國家的未來。


    遺詔既畢,朱由校接過聖旨,轉交方從哲,並下令內閣與六部商議先帝喪事及新帝登基事宜。


    同時,遵循先皇遺願,對後宮嬪妃進行妥善安置。


    “臣妾領旨。”


    李選侍經朱由校一番利弊剖析,終獲夢寐以求之貴妃殊榮,此刻她乖巧順從,率眾跪拜,隨即避開了乾清宮的紛擾,徑直奔向鹹安宮。


    或許,王安的“自縊”陰影亦令她心生畏懼,唯恐步其後塵。


    至於鄭貴妃?連門都未得入。


    “移步文華殿。”


    “臣等遵旨,即刻前往。”


    泰昌遺詔既頒,李選侍已去,昔日移宮風雲仿佛成了曆史的輕煙,未再重演。


    兩朝英國公親抬禦輦,於眾臣簇擁中,緩緩邁向文華殿。


    輦中朱由校,隨搖晃幾欲作嘔,不禁暗歎英國公抬轎之技,實非穩當之選。


    行至半途,忽有數人路旁閃出,行禮如儀:


    “臣楊漣、左光鬥,參見殿下。”


    原是二人正欲往乾清宮,不期與禦輦偶遇。


    “來得甚早。”


    朱由校輕哼,未賜平身,僅示意繼續前行。


    隨行方從哲等人麵麵相覷,不解其意:


    大行皇帝方逝,臣子早至何錯之有?


    唯劉一燝眸中閃過一絲憂慮,深知官場險惡,自保為先,此刻更需明哲保身。


    朱由校之言,於左、楊二人無礙,卻讓惠世揚等人心生忐忑,如同驚弓之鳥。


    明末移宮案,詭譎倉促,眾臣急智盡顯,方從哲獻藥之事,本是討好之舉,卻陰差陽錯致泰昌崩逝,令他如坐針氈。


    東林黨亦是驚愕,多年投資一朝成空,新君年幼,更是無人問津。


    於是,倉促間,移宮劇本出爐,李選侍成眾矢之的。


    然而今朝劇情突變,人質自遁,王安無蹤,眾人愕然,相視無言。


    終是楊漣打破沉默:“奸人何在?”


    另一邊,文華殿內,登基大典籌備正酣。朱由校端坐,群臣議定:


    泰昌帝諡號尊崇,廟號光宗;新帝年號天啟,寓意承天啟運,受命於天。


    在位短暫,遂議定以半年補足年數。


    朱由校內心戲謔,願此冗長流程速速終結。


    晨時,禮部尚書孫如遊上疏,援引先例,請速登基以安民心。


    朱由校準奏。


    隨即,一道道令旨飛傳,戒嚴內外,報喪諸藩,免命婦哭臨。


    因兩後尊諡未行,先冊封太子妃郭氏、生母王才人為皇後。


    內閣首輔等又議大行皇帝梓宮安放之地,暫定仁智殿。


    朱由校一一應允。


    英國公張惟賢率百官兩上表請登基,均被朱由校婉拒。


    晨鍾悠揚,時近巳末,英國公張惟賢率公卿駙馬、文武百官及黎民耆宿,共呈三表,懇請天恩。


    朱由校陛下,感念遺命如山,不敢辭讓,慨然應允。


    為酬謝內閣魁首及五部尚書、張維賢等籌謀登基之辛勞,特賜銀賞,以表其功。


    內閣旋即上疏,遣張鼐等八使,攜大行皇帝遺詔,遍告四方,昭告天下易主之事,風雲再變。


    萬曆四十八年秋,九月初二,丙子吉日,禮部、鴻臚、教坊、錦衣,諸司皆已整裝待發。


    禮部尚書先行祭告天地、宗廟、社稷,上達天庭,下告人間,天子易位之訊,響徹雲霄。


    朱由校陛下,先著孝服,於大行皇帝靈前設酒果奠祭,哀思如潮。


    祭畢,即刻換上袞冕,威儀赫赫,再赴奉先殿,稟告列祖列宗,宣告登基之喜。


    隨後,陛下身著袞冕,虔誠祭拜,遍訪神宗、孝端、孝靖及大行皇帝之靈位,乃至郭元妃、章懿王才人之靈,行五拜三叩之禮。


    此番連番祭拜,令陛下略感眩暈,實乃一年來,皇後、二帝及至親相繼離世,五位先人之靈需一一祭拜,其苦可知。


    祭儀既畢,朱由校陛下仍著袞冕,靜候文華殿後。


    文武百官,亦皆朝服加身,於文華門內外列隊以待。


    待萬事俱備,樂聲起,朱由校陛下升殿,龍椅之上,威嚴自生。


    錦衣衛鞭聲震天,百官魚貫而入,行五拜三叩大禮,恭賀新君。


    禮成,百官退出,於承天門(今之天安門)外候命。


    翰林院官隨即為詔書加印,序班高擎詔書,繞殿一周,以示莊嚴。


    鴻臚寺官請旨,頒詔翰林官奉詔書至禮部,禮部官恭敬受之,置於雲盤,自左門而出。


    隨後,禮部官員手捧詔書,登承天門宣讀,昭告天下。


    詔書既宣,複迎至禮部,頒行四海,新朝之始,由此而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kk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kk妹並收藏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