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驍將戚金,忠貞不渝,矢誌王命,特賜白銀五百兩,擢升沈陽總兵,全權執掌沈陽軍務。
“微臣叩謝皇恩浩蕩!”
聲起處,隊列中一將略顯木訥,卻難掩感激之情,躬身謝恩。
“陳策、陳寅,各賞銀五百,速召回京。”
“武將總兵,皆賜五百金;遊擊將軍,三百兩以彰其功;餘者亦得百五十兩不等之賞。”
“文臣自巡撫始,亦獲厚賜,自五百至五十,恩澤廣布。”
王朝輔宣旨如流水,遼沈將士受封賞,李如楨之獄陰霾漸散,猶如撥雲見日。
一盞茶畢,王朝輔嗓音微啞,終畢聖旨。
他接過緹騎奉上的水壺,稍潤喉舌,又從袖中取出一紙,沉吟道:
“戚金將軍,聖上聞浙、川二軍於遼東不睦,莫非少保遺風不再,浙兵軍紀已弛?”
戚金聞叔叔之名,麵色愧赧,連忙請罪。
“秦邦屏、秦民屏、童仲揆,三位將軍何在?”
三人應聲而出,神色緊張
“聖上亦聞川軍自視甚高,屢違軍令,欲遣秦誥命親赴遼東整肅軍紀,三位將軍意下如何?”
三人聞言,冷汗涔涔,忙不迭認罪。
秦氏兄弟尤甚,懼其姊之威嚴,恐皮不保矣。
言畢聖意,王朝輔轉向熊廷弼:“皇爺有旨,遼東之亂,吏治不修,兵備空虛,望上下一心,共赴國難。
待賊寇平定,紫禁城內,必有慶功之宴。”
“臣等誓死效忠,不負聖恩!”眾將齊聲響應。
宴畢,袁應泰邀王朝輔共赴接風宴,王朝輔欣然應允。
席間,千總二人對視一眼,似有憂慮,緊隨而去。
酒過三巡,眾將皆有所節製,懼熊廷弼之威名。
宴散後,王朝輔再訪熊廷弼。
“王公公,皇上是否另有吩咐?”熊廷弼滿懷敬意。
“皇上欲調曹文昭千總回京,以助南海子練兵。此人驍勇善戰,與賀世賢同調遼東,戰功赫赫。”
“此事易辦,即刻傳令沈陽,明日啟程。”熊廷弼應允。
又言賀世賢之事,熊廷弼笑道:“皇上用心良苦,本督師豈敢有怨?”
王朝輔取出密旨,低聲言及謹防內奸之事,熊廷弼聞言,神色凝重,誓守疆土,不負聖望。
自高淮禍亂遼東、李成梁失地之後,遼東局勢風雲變幻,人心浮動,不乏暗中勾結建奴之徒。
皇爺對督師所言遼地民心難馭深表讚同,遂將袁應泰召回京城,皆因其招撫降人之舉觸怒了龍顏,特命奴婢轉告熊督師:“堡壘之堅,毀於內訌。”
熊廷弼聞王朝輔之言,頷首以示讚同,此正是他與袁應泰間隙之根源。
言罷,王朝輔躬身告退,語重心長:“皇爺對熊督師寄望甚殷,望督師自重。”
熊廷弼連忙攙扶,隨後鄭重跪拜,誓曰:“微臣臨危受命,必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報皇上知遇之恩,效命大明!”
時至九月十三,孫承宗奉旨赴遼東履新,朱由校心有不舍,親送至城北。
途中,朱由校忽詢魏忠賢:“朕索之圖紙,可成?”
魏忠賢速從袖中取出,展於禦前:“遵皇爺旨,奴婢攜匠人細研太祖實錄,南海子規劃已畢。”
朱由校審視圖紙,滿意頷首。
南海子廣袤,城牆綿亙百二十裏,足堪大用。
規劃以蕪殿行宮為核心,四隅軍營拱衛,外圍仿文淵閣製式,建文成、武德二殿(待後),前置六部衙署,意在打造京畿旁之特殊小城,遷六部九寺於此,以疏京城擁堵。
東南西北八區,設八坊,專為文臣武將、勳貴藩王置辦府邸,重拾洪武舊製,嚴控官宅規模,以正朝綱。
朱由校心慕斯帶林之治,欲效其法,建內城以囚京官,防其勾結,複以錦衣衛代克格勃之職,嚴
“八坊官邸,卿有何妙策?”
朱由校問。
魏忠賢躬身答道:“奴婢與工匠議定,以安全為先,引通惠河水繞坊,掘深溝以防宵小。
坊牆之上,設望樓以察動靜,然宅院高牆深樹,望樓難窺其私。”
此番布局,旨在淨化朝綱,肅清吏治,使京官無暇他顧,專心政務,地方官亦須多管齊下,共治大明。
內城四角,預留軍營,槍炮林立,以示皇權之威,看誰還敢在天子腳下興風作浪!
坊牆之巔,鑲嵌琉璃,猶如銅牆鐵壁,以防宵小翻牆窺伺,畢竟單靠人力巡視,難免百密一疏。
魏忠賢,洞悉聖意如觀火,所築官邸,無一不契合朱由校之心。
坊內屋舍,暗藏玄機,塹壕環繞,水道縱橫,明為防地道之患,實則劍指何方,不言而喻。
彼時的魏忠賢,尚未攀上權勢巔峰,成為手下擁躉口中的“九千歲”,其勢力尚屬萌芽,僅一獲賜名之太監耳。
明宮內,宦官與文臣,猶如水火不容,偶有聯手,亦是各懷鬼胎。
憶往昔,王安因移宮案助東林黨有功,轉瞬即被魏忠賢設計流放南海,東林黨人竟無一援手,可見世態炎涼。
魏忠賢亦然,昔日諂媚者眾,待崇禎清算時,除罪孽深重者外,皆作鳥獸散,盡顯人心叵測。
至於“九千歲”之稱,或乃世人捧殺之計,猶如民間所養肥雞“九斤黃”,名雖尊榮,實則諷刺。
“甚好!”
朱由校聞魏忠賢詳述坊間布局,頷首讚許,對其才幹頗為認可。
“然,僅守此一方天地尚不足,尚需他策。”
朱由校拍案而起,對魏忠賢言道,“朕觀宮中宦官宮女冗雜,可分派至朝臣府中輪值,由東廠嚴加管教,勿使欺淩主家。
此外,朝臣生活所需,由內帑撥資,務必令其衣食無憂。
光祿寺之庖廚,亦當調遣相助,人盡其才。”
“奴婢遵旨。”
魏忠賢領命,心中盤算,知此舉定能令朝臣感激。
“愛卿或以為大臣們會感激涕零?”
朱由校輕笑搖頭,“為國盡忠者,朕自當體恤,此乃帝王之責,何須言謝?”
一旁劉時敏聞言,心中暗忖:感激涕零?隻怕是要驚天地泣鬼神了!
“微臣叩謝皇恩浩蕩!”
聲起處,隊列中一將略顯木訥,卻難掩感激之情,躬身謝恩。
“陳策、陳寅,各賞銀五百,速召回京。”
“武將總兵,皆賜五百金;遊擊將軍,三百兩以彰其功;餘者亦得百五十兩不等之賞。”
“文臣自巡撫始,亦獲厚賜,自五百至五十,恩澤廣布。”
王朝輔宣旨如流水,遼沈將士受封賞,李如楨之獄陰霾漸散,猶如撥雲見日。
一盞茶畢,王朝輔嗓音微啞,終畢聖旨。
他接過緹騎奉上的水壺,稍潤喉舌,又從袖中取出一紙,沉吟道:
“戚金將軍,聖上聞浙、川二軍於遼東不睦,莫非少保遺風不再,浙兵軍紀已弛?”
戚金聞叔叔之名,麵色愧赧,連忙請罪。
“秦邦屏、秦民屏、童仲揆,三位將軍何在?”
三人應聲而出,神色緊張
“聖上亦聞川軍自視甚高,屢違軍令,欲遣秦誥命親赴遼東整肅軍紀,三位將軍意下如何?”
三人聞言,冷汗涔涔,忙不迭認罪。
秦氏兄弟尤甚,懼其姊之威嚴,恐皮不保矣。
言畢聖意,王朝輔轉向熊廷弼:“皇爺有旨,遼東之亂,吏治不修,兵備空虛,望上下一心,共赴國難。
待賊寇平定,紫禁城內,必有慶功之宴。”
“臣等誓死效忠,不負聖恩!”眾將齊聲響應。
宴畢,袁應泰邀王朝輔共赴接風宴,王朝輔欣然應允。
席間,千總二人對視一眼,似有憂慮,緊隨而去。
酒過三巡,眾將皆有所節製,懼熊廷弼之威名。
宴散後,王朝輔再訪熊廷弼。
“王公公,皇上是否另有吩咐?”熊廷弼滿懷敬意。
“皇上欲調曹文昭千總回京,以助南海子練兵。此人驍勇善戰,與賀世賢同調遼東,戰功赫赫。”
“此事易辦,即刻傳令沈陽,明日啟程。”熊廷弼應允。
又言賀世賢之事,熊廷弼笑道:“皇上用心良苦,本督師豈敢有怨?”
王朝輔取出密旨,低聲言及謹防內奸之事,熊廷弼聞言,神色凝重,誓守疆土,不負聖望。
自高淮禍亂遼東、李成梁失地之後,遼東局勢風雲變幻,人心浮動,不乏暗中勾結建奴之徒。
皇爺對督師所言遼地民心難馭深表讚同,遂將袁應泰召回京城,皆因其招撫降人之舉觸怒了龍顏,特命奴婢轉告熊督師:“堡壘之堅,毀於內訌。”
熊廷弼聞王朝輔之言,頷首以示讚同,此正是他與袁應泰間隙之根源。
言罷,王朝輔躬身告退,語重心長:“皇爺對熊督師寄望甚殷,望督師自重。”
熊廷弼連忙攙扶,隨後鄭重跪拜,誓曰:“微臣臨危受命,必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報皇上知遇之恩,效命大明!”
時至九月十三,孫承宗奉旨赴遼東履新,朱由校心有不舍,親送至城北。
途中,朱由校忽詢魏忠賢:“朕索之圖紙,可成?”
魏忠賢速從袖中取出,展於禦前:“遵皇爺旨,奴婢攜匠人細研太祖實錄,南海子規劃已畢。”
朱由校審視圖紙,滿意頷首。
南海子廣袤,城牆綿亙百二十裏,足堪大用。
規劃以蕪殿行宮為核心,四隅軍營拱衛,外圍仿文淵閣製式,建文成、武德二殿(待後),前置六部衙署,意在打造京畿旁之特殊小城,遷六部九寺於此,以疏京城擁堵。
東南西北八區,設八坊,專為文臣武將、勳貴藩王置辦府邸,重拾洪武舊製,嚴控官宅規模,以正朝綱。
朱由校心慕斯帶林之治,欲效其法,建內城以囚京官,防其勾結,複以錦衣衛代克格勃之職,嚴
“八坊官邸,卿有何妙策?”
朱由校問。
魏忠賢躬身答道:“奴婢與工匠議定,以安全為先,引通惠河水繞坊,掘深溝以防宵小。
坊牆之上,設望樓以察動靜,然宅院高牆深樹,望樓難窺其私。”
此番布局,旨在淨化朝綱,肅清吏治,使京官無暇他顧,專心政務,地方官亦須多管齊下,共治大明。
內城四角,預留軍營,槍炮林立,以示皇權之威,看誰還敢在天子腳下興風作浪!
坊牆之巔,鑲嵌琉璃,猶如銅牆鐵壁,以防宵小翻牆窺伺,畢竟單靠人力巡視,難免百密一疏。
魏忠賢,洞悉聖意如觀火,所築官邸,無一不契合朱由校之心。
坊內屋舍,暗藏玄機,塹壕環繞,水道縱橫,明為防地道之患,實則劍指何方,不言而喻。
彼時的魏忠賢,尚未攀上權勢巔峰,成為手下擁躉口中的“九千歲”,其勢力尚屬萌芽,僅一獲賜名之太監耳。
明宮內,宦官與文臣,猶如水火不容,偶有聯手,亦是各懷鬼胎。
憶往昔,王安因移宮案助東林黨有功,轉瞬即被魏忠賢設計流放南海,東林黨人竟無一援手,可見世態炎涼。
魏忠賢亦然,昔日諂媚者眾,待崇禎清算時,除罪孽深重者外,皆作鳥獸散,盡顯人心叵測。
至於“九千歲”之稱,或乃世人捧殺之計,猶如民間所養肥雞“九斤黃”,名雖尊榮,實則諷刺。
“甚好!”
朱由校聞魏忠賢詳述坊間布局,頷首讚許,對其才幹頗為認可。
“然,僅守此一方天地尚不足,尚需他策。”
朱由校拍案而起,對魏忠賢言道,“朕觀宮中宦官宮女冗雜,可分派至朝臣府中輪值,由東廠嚴加管教,勿使欺淩主家。
此外,朝臣生活所需,由內帑撥資,務必令其衣食無憂。
光祿寺之庖廚,亦當調遣相助,人盡其才。”
“奴婢遵旨。”
魏忠賢領命,心中盤算,知此舉定能令朝臣感激。
“愛卿或以為大臣們會感激涕零?”
朱由校輕笑搖頭,“為國盡忠者,朕自當體恤,此乃帝王之責,何須言謝?”
一旁劉時敏聞言,心中暗忖:感激涕零?隻怕是要驚天地泣鬼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