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徐婉兒輕啟朱唇,目光仰望龍顏,千言萬語卻凝噎於喉。
麵對此問,心緒紛擾——懼乎?無
畏乎?
朱由校見狀,淡然搖頭,暗歎即便是名門閨秀,十六芳華亦難承其重。
\"且安歇吧。\"
話語間,他已輕解冕服,意不在他,唯願與妻共眠,守護這份純真。
十六之年,行敦倫之禮,實乃操之過急。
恐傷她未熟之體,更不願未來有中年喪偶之痛。朱由校懷抱佳人,茉莉幽香縈繞,一夜安眠,夢回溫柔鄉。
而徐婉兒,則輾轉反側,皇帝之問如影隨形,心海翻湧。
\"汝,懼否?\"
晨光破曉,朱由校猛然驚醒,目光如炬。
\"皇爺,時辰已到。\"
劉時敏悄然至,窺見皇後褻衣未亂,床褥清白,心中暗自揣摩。
皇爺莫非不解風情?
非也,交泰殿之秘,皇爺早已洞悉,何以昨夜風平浪靜?
\"更衣。\"
朱由校察覺到劉時敏的異色,冷聲吩咐,隨即解釋道:\"皇後年幼,子嗣之事不宜過早,此事需保密。\"
劉時敏聞言,連忙應承,心中卻對皇爺的柳下惠之風,敬佩不已。
\"外界將傳,朕與皇後共度良宵至三更。\"
劉時敏機靈應對,企圖圓場。
朱由校輕笑,轉身見徐婉兒紅暈滿麵,藏於被中,不禁調侃:\"皇後羞澀矣。\" 輕撫其麵,心疼其疲態,卻知宮規難違,皇後之路,步步維艱。
\"晨起之時,勿再貪眠。\"
朱由校寵溺地捏了捏她的臉頰,輕吻其上,徐婉兒又羞又窘,再次遁入被褥之中。
朱由校搖頭苦笑,起身更衣,宮人伺候左右。
徐婉兒亦整頓妝容,二人雖有心交流,奈何朝堂之禮,迫在眉睫。
禮部官員已候,新人需赴朝賀,無暇他顧。
宮中舊製,新人當先謁太後,然朱由校登基後,對後宮之事多有不問。
太後、太妃皆被邊緣化,唯他獨掌大權,太後印璽亦在其手。
太妃之流,不過虛名,無子之嬪妃,晚年安泰實屬僥幸。
如此,二人匆匆起身,無暇顧及兒女情長,外間禮儀正等著這對新人。
前朝遺嬪,策動帝後行謝恩之儀,其心昭然若揭,欲令二人步入絕境。
天啟帝昔年,輕信文臣讒言,尊長者之序,竟使劉昭妃執掌太後之權柄,自此後宮不寧,子女凋零,三子三女皆未得保全。
客氏肆虐,皇後張嫣無力回天,更有張裕妃,孕期異乎尋常,猶如哪吒再世,引人側目。
朱由校攜徐婉兒,身著冕服,共乘龍輦,赴文華殿途中,方得片刻閑暇,私語綿綿。
“自永樂皇後仙逝,大明後宮,鮮有能主中饋者。”
言及宣宗皇後失德,憲宗皇後無嗣,孝宗皇後善妒,皆歎息不已。
遂將後宮治理之重任,托付於徐婉兒,望其能整肅綱紀,恢複後宮安寧。
徐婉兒聞言,恍然大悟,改口稱“臣妾”,誓言不負聖望。
朱由校滿意頷首,繼續把玩其纖手。
及至文華殿,帝後受藩王八拜之禮,前朝百官亦拜賀如儀,賞賜銀幣以表皇恩。
徐婉兒之父徐希臬雖逝,仍得追封太康伯之榮,定國公徐希臯亦加官進爵。
此時,鹹安宮內,李貴妃怒不可遏,因皇帝取消太廟奉茶之禮,感其不孝至極。
昔日交易成空,貴妃之位雖得,卻如囚鳥困於深宮,連其女亦不得自由。
李貴妃拍案而起,終是理智克製,未敢妄言。
而在景陽宮,萬曆遺妃劉、李二人,雖已花甲之年,仍精神矍鑠,邊做針線邊議論新後之事。
劉太妃好奇新後姿色,李太妃則笑言,皇上心意所至,何須拘泥於禮法。
兩妃相視一笑,盡顯歲月靜好。
\"且論禮法森嚴,妹妹豈能與吾共織此女紅之樂?\"
\"誠然,誠然。\"
李太妃一語既出,劉太妃眸中掠過一抹怯意。
李太妃膝下三花爭豔,反觀劉太妃,卻無子嗣可依。
若依太祖朱元璋所立之禮,劉太妃早應隨神宗而去,殉節之規。
然,此令相傳為明英宗所廢,實則疑為憲宗暗度陳倉,事後方為父皇增光。
何出此言?
皆因明代宗駕崩後,其寵妃唐貴妃竟遭朱祁鎮之迫,無奈殉葬,人間悲劇也。
\"再者,徐皇後身為勳貴之後,自是比我們這些凡塵女子多了幾分通達與智慧。\"
李太妃輕置茶盞,深邃目光審視著不請自來的劉太妃,心中暗忖:此媼亦非省油之燈。
神宗選妃,原擬三人,終得王皇後喜姐、楊宜妃與劉太妃共入宮闈。
歲月流轉,前二者已逝,唯劉太妃獨存,輩分尊崇,似有幹政之心,李太妃豈能不察?
李太妃眼神遊移,複又執針繡鞋,為外孫朱允貞添一份溫情。
後宮風雲,朱由校置身事外,漠不關心。乾清宮內,他麵色微妙,觀徐婉兒安撫那委屈至極的小蘿莉,心中暗自喟歎:世間竟有此等買一贈一之奇事。
話分兩頭,徐慧兒雖為陪嫁,卻未列皇後之位,聖旨赫赫,豈容兒戲?
昨夜宴後,她獨守乾清,無緣安排妹妹事宜。姐妹共侍,實乃荒謬。
然,徐慧兒非池中物,宮中眾人自是不敢怠慢。
無品無級,徐慧兒隻得暫居偏殿,一夜守候,委屈難言。
幸得皇後歸來,訴苦得解。
\"是朕之過也。\"
朱由校輕撫徐慧兒臉頰,溫柔以對。
見佳人淚眼婆娑,他心生愧疚,仿佛犯罪般沉重。
十三歲豆蔻年華,本應承歡膝下,卻因己之故,踏入深宮。
\"傳旨,晉封慧兒為順妃。\"
劉時敏領命而去,籌備事宜。
\"臣妾代妹叩謝聖恩。\"
徐婉兒感激涕零,徐慧兒亦如夢初醒,糯聲致謝。
\"秀兒,取本宮金寶來。\"
徐婉兒未再多言,轉而吩咐女官。
朱由校懷抱小蘿莉,笑意盈盈,心中讚許:此女非池中之物,深知皇後金寶之重,乃身份與權力之象征。
皇後無金寶,何以立威?
萬曆年間,兩宮大火,王皇後金寶化為灰燼。
神宗欲重鑄,卻遭戶部阻撓,直至國本之爭塵埃落定,方得解決。
而今,徐婉兒此舉,無疑彰顯其智慧與遠見。
福王朱常洵赴洛陽就藩之際,按皇家規製,王皇後需賜福王妃戒諭,寓含皇家綿延之望,並鈐以皇後之寶印。
豈料,神宗皇帝卻輕率以梨木雕成贗品應急,實乃對皇後威嚴之莫大輕慢。
及至萬曆末年,王皇後仙逝,其皇後之寶仍未得正名,仍舊是那梨木之偽,使她成為大明史上獨一位未被廢黜,卻長達二十四年無皇後金寶之尊的皇後,命運多舛,令人唏噓。
且說朱由校懷抱徐慧兒,於太監揮毫寫詔之時,忽轉首對徐婉兒言道:“帶上所需,隨朕遷居西苑。”
婉兒聞言,愕然問道:“陛下,此舉恐非禮製所宜?”
正值其欲以金寶用印之際,此情此景,更顯突兀。
“朕厭倦皇宮束縛。”
朱由校言簡意賅,懷抱佳人,目光深邃地望向婉兒,意在宮中口舌是非,不言自明。
婉兒聰慧,瞬即領悟,皇宮之中,亦是眾口難調。
遷居之日,朱由校召集朝臣,六部九寺,遼東要員,乃至地方知府,皆列席在側,唯缺內閣輔臣韓爌,已遭帝心疏遠。
眾臣恭請聖安,徐婉兒雖心有忐忑,仍強作鎮定,陪坐於帝側,力求不失皇後風範。
朱由校輕握婉兒之手,以示安撫,繼而揮手令眾臣平身。
其意昭然,令婉兒在場,乃防重演張居正之悲劇,亦防北宋末年“母子相爭,朝局動蕩”之覆轍。
曆史殷鑒,不可不察。
會中,朱由校詢問遼東將士封賞之事,黃克瓚急報戰績與所需銀兩。
帝又念及楊鎬昔日整軍之嚴令,詢及此戰有無貪功冒賞之事,足見其審慎之心。
朱由校之舉,似有嘉靖皇帝避朝之深意,願求清靜,以安天下。
然其內中算計,實乃為保變法不輟,望徐婉兒能於關鍵時刻,內製新君,外壓群臣,延續其改革之誌。
茶香嫋嫋中,一代帝王之深謀遠慮,盡顯無遺。
\"此番遼東之戰,莫非真有此等異象?\"
\"稟陛下,兵部已詳查,絕無此類惡行滋擾。\"
聞及聖言,兵部尚書黃克瓚與遼東巡撫孫承宗神色微凜,誤以為龍顏不悅,欲減恩賞。
\"熊經略治軍如鐵,斷無濫殺邀功之虞。\"黃克瓚言之鑿鑿,孫承宗亦起身附和。
\"二位卿家勿需惶恐,朕不過心存掛念,略加垂詢罷了。\"
朱由校見狀,笑靨如花,輕描淡寫間,二人心安。
\"勝戰得之不易,兵部所擬賞賜,似顯吝嗇。\"
\"遼東捷報,朕已細覽,首功、中功、末功,層次分明。\"
\"賀世賢麾下鐵騎,如銅牆鐵壁,阻敵退路;秦邦屏土司兵,英勇無畏,遏敵鋒芒;尤世功、冉躍龍等部,合圍之勢,令敵無所遁形,斃敵於國門之外。\"
\"雖令黃台吉之子逃逸,然斬將搴旗,戰績斐然。\"
\"更遑論虎皮驛外,一役狙殺老奴之孫杜度,戰功赫赫。\"
\"上述諸將,首功非他們莫屬,眾將士皆應引以為傲。\"
秦邦屏等將領,聞聽聖上褒獎,背倚孫承宗,身姿愈發挺拔。
\"斬首論功,雖合規矩,然賞罰之間,朕意須彰顯對軍功之無上尊崇。\"
\"首功三軍,凡參戰者,皆賜銀幣十枚,以示嘉勉;至於陣亡及傷殘之士,特恤銀幣五十枚,以慰忠魂。\"
\"聞及聖上革新軍賞之策,殿上群英麵麵相覷,皆斂聲屏息,未有妄動者。
常伴龍顏者,曆風霜而知進退,避做那出頭之椽;偶得覲見者,則更顯謹慎,唯恐言多必失。
其間,獨有一人異於常流,畢自嚴,袖藏算盤,靜候時機,聞旨即撥,心算如飛。
‘首功既論,中功亦當細說。’
朱由校輕啜香茗,語意悠然。
‘戚金固沈陽之圍,熊廷弼大軍對峙建奴,雖未破敵,卻阻其援兩白旗,為四將殲敵鋪路,此皆中功之證。賞銀幣五枚於生者,五十枚恤死者及傷殘,以彰其功。’
言畢,皇目掃視群臣,問道:‘朕之犒賞之策,諸位意下如何?’
畢自嚴,度支司之棟梁,首當其衝,以精準之算答曰:‘陛下,此番犒賞,至少需銀五十萬兩。
兵部已動三十八萬,度支雖可湊數,但若增十二萬,則庫藏告急。’
朱由校聞言,眸光一閃,慷慨解囊:‘朕自內帑撥二十萬銀幣,以補不足。’
畢自嚴心中暗歎,國庫空虛,陛下此舉實乃雪中送炭,遂拱手謝恩。
繼而,朱由校含笑詢諸尚書之意,周應秋、袁世振、徐光啟等,或基於不涉軍事,或念及國庫無虞,皆欣然讚同。
唯禮部尚書孫如遊,獨抒己見,以古鑒今:‘陛下,昔戚繼光以鴛鴦陣破倭,賞銀依職分賞,與今日首、中、末三功異曲同工。然斬首之數,不僅關乎賞銀,更係士卒晉升之道,望陛下明鑒。’
其言非阻變革,實為提醒,斬首之功,亦係將士仕途之階。”
士卒功績晉升之舊製,孫如遊一語既出,朱由校目光微斂,沉吟片刻,心中暗讚其深思熟慮。
“陛下聖明,洞察秋毫。”
孫如遊見狀,心領神會,不再持異,恭敬施禮。
“吾亦附議。”
兵部尚書黃克瓚,見眾主官無異議,終是表態,然心中卻泛起漣漪,疑雲密布。
“既已定論,朕即遣使攜賞赴遼東,熊廷弼務必依功而賞。”
朱由校決斷如流,一語定乾坤。
“臣等代遼東將士,叩謝皇恩浩蕩。”
孫承宗率眾遼東歸人,躬身謝恩,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皇恩雖改其形,然實則是增銀以慰軍心,畢自嚴之言,眾人皆心知肚明。
朱由校輕揮衣袖,示意眾人起身,隨即話鋒一轉,步入正題。
“今朝二議,乃順天府變革之要事。”
他目光如炬,直視群臣,“朕已頒旨,吏部籌備如何?”
周應秋應聲而出,袖中取出奏章,遞予侍立之太監,解釋道:“順天府擴疆增縣,城外鄉治,設鄉長、鄉警、鄉老三職,各司其職;城內則字鋪相連,坊長、坊警、坊老共治,長總其綱,警守其安,老調其和。稅務、巡檢、刑名三局,亦將新設,以固根本。”
言畢,他環視四周,見眾人或蹙眉沉思,或麵露驚異,遂繼續說道:“陛下增俸實祿,廢優免之製,然鄉官之選,尚待解決。四縣知縣已定,而鄉官之缺,尚需填補。”
朱由校微微頷首,轉而問向孫如遊:“大婚之後恩科之事,籌備如何?”
“禮部已昭告天下,隻待士子雲集京華。”
孫如遊答得從容。
“既如此,恩科可延至今秋。”
朱由校輕描淡寫,卻顯露出非凡決斷。
“然順天府改製緊迫,缺員之事不可久拖。著禮部即刻傳詔,仿國子監恩科之例,特設‘官考’,廣開才路,凡秀才以上,皆可應試,擇優錄用。”此語一出,滿座皆驚,麵麵相覷。
“陛下,此議重大,未經廷議,恐生波瀾。”
禮部尚書孫如遊,謹慎進言。
“朕意已決,無須再議。”
朱由校擺手示意,目光堅定,轉向新任順天府知府董應舉,“卿當全力以赴,不負朕望。”
\"董愛卿與諸位賢臣,且將此次變革之藍圖細細道來。\"
\"臣領命。\"
語畢,董應舉自袖中取出一卷奏疏,輕啟而讀,其聲朗朗,遍傳殿宇。
其核心在於三:增設官吏,以皇權之威重塑官僚體係;清查田畝,重編戶籍,廣開稅源,充盈國庫;更設嚴刑峻法,以儆效尤,確保政令暢通無阻。
周應秋手持新政綱領,宣讀間,天津知府袁可立撫須沉思,目露精光。
此番舉措,實乃皇權下沉,削弱宗族,強化中央集權之良策。
而稅賦改革,則是朝廷財政之活水源頭。
至於嚴懲不貸,更是對忤逆皇恩者的無情震懾,稅銀自當滾滾而來。
\"袁世振卿,順天府改製之重任在肩,務必將各項舉措條分縷析,呈報吏部、都察院,以資監督考核。\"
\"吏部、都察院,當負起新政推行之監督職責,每月一察,考績分明。\"
\"朕已明言,官吏一體,唯才是舉。新政推行有功者,當破格擢升;懈怠者,嚴懲不貸,永不錄用。至於歪曲新政、陽奉陰違之徒,一經查實,必斬不赦,且禍及三代!\"
\"臣等遵旨。\"
周應秋、張問達二人聞皇帝之言,神色凝重,躬身領命。
此令一出,誰敢違抗?
張問達心中暗歎,此勢已成,非人力所能阻。
新政之下,升遷有道,亦有險灘。
勤勉者青雲直上,懈怠者則命懸一線。
朝堂之上,清流無力,而周應秋等輩得寵,皇帝意誌,無人能撼。
\"陛下,天津新府初立,亟需振興。臣鬥膽請命,願將新政惠及天津,與順天府互為鏡鑒,共謀發展。\"
袁可立挺身而出,言辭懇切。
朱由校聞言,手執茶杯,目光深邃,似在權衡利弊。
\"天津……\"
二字輕啟,殿內一時靜默,唯待聖裁。
徐婉兒輕啟朱唇,目光仰望龍顏,千言萬語卻凝噎於喉。
麵對此問,心緒紛擾——懼乎?無
畏乎?
朱由校見狀,淡然搖頭,暗歎即便是名門閨秀,十六芳華亦難承其重。
\"且安歇吧。\"
話語間,他已輕解冕服,意不在他,唯願與妻共眠,守護這份純真。
十六之年,行敦倫之禮,實乃操之過急。
恐傷她未熟之體,更不願未來有中年喪偶之痛。朱由校懷抱佳人,茉莉幽香縈繞,一夜安眠,夢回溫柔鄉。
而徐婉兒,則輾轉反側,皇帝之問如影隨形,心海翻湧。
\"汝,懼否?\"
晨光破曉,朱由校猛然驚醒,目光如炬。
\"皇爺,時辰已到。\"
劉時敏悄然至,窺見皇後褻衣未亂,床褥清白,心中暗自揣摩。
皇爺莫非不解風情?
非也,交泰殿之秘,皇爺早已洞悉,何以昨夜風平浪靜?
\"更衣。\"
朱由校察覺到劉時敏的異色,冷聲吩咐,隨即解釋道:\"皇後年幼,子嗣之事不宜過早,此事需保密。\"
劉時敏聞言,連忙應承,心中卻對皇爺的柳下惠之風,敬佩不已。
\"外界將傳,朕與皇後共度良宵至三更。\"
劉時敏機靈應對,企圖圓場。
朱由校輕笑,轉身見徐婉兒紅暈滿麵,藏於被中,不禁調侃:\"皇後羞澀矣。\" 輕撫其麵,心疼其疲態,卻知宮規難違,皇後之路,步步維艱。
\"晨起之時,勿再貪眠。\"
朱由校寵溺地捏了捏她的臉頰,輕吻其上,徐婉兒又羞又窘,再次遁入被褥之中。
朱由校搖頭苦笑,起身更衣,宮人伺候左右。
徐婉兒亦整頓妝容,二人雖有心交流,奈何朝堂之禮,迫在眉睫。
禮部官員已候,新人需赴朝賀,無暇他顧。
宮中舊製,新人當先謁太後,然朱由校登基後,對後宮之事多有不問。
太後、太妃皆被邊緣化,唯他獨掌大權,太後印璽亦在其手。
太妃之流,不過虛名,無子之嬪妃,晚年安泰實屬僥幸。
如此,二人匆匆起身,無暇顧及兒女情長,外間禮儀正等著這對新人。
前朝遺嬪,策動帝後行謝恩之儀,其心昭然若揭,欲令二人步入絕境。
天啟帝昔年,輕信文臣讒言,尊長者之序,竟使劉昭妃執掌太後之權柄,自此後宮不寧,子女凋零,三子三女皆未得保全。
客氏肆虐,皇後張嫣無力回天,更有張裕妃,孕期異乎尋常,猶如哪吒再世,引人側目。
朱由校攜徐婉兒,身著冕服,共乘龍輦,赴文華殿途中,方得片刻閑暇,私語綿綿。
“自永樂皇後仙逝,大明後宮,鮮有能主中饋者。”
言及宣宗皇後失德,憲宗皇後無嗣,孝宗皇後善妒,皆歎息不已。
遂將後宮治理之重任,托付於徐婉兒,望其能整肅綱紀,恢複後宮安寧。
徐婉兒聞言,恍然大悟,改口稱“臣妾”,誓言不負聖望。
朱由校滿意頷首,繼續把玩其纖手。
及至文華殿,帝後受藩王八拜之禮,前朝百官亦拜賀如儀,賞賜銀幣以表皇恩。
徐婉兒之父徐希臬雖逝,仍得追封太康伯之榮,定國公徐希臯亦加官進爵。
此時,鹹安宮內,李貴妃怒不可遏,因皇帝取消太廟奉茶之禮,感其不孝至極。
昔日交易成空,貴妃之位雖得,卻如囚鳥困於深宮,連其女亦不得自由。
李貴妃拍案而起,終是理智克製,未敢妄言。
而在景陽宮,萬曆遺妃劉、李二人,雖已花甲之年,仍精神矍鑠,邊做針線邊議論新後之事。
劉太妃好奇新後姿色,李太妃則笑言,皇上心意所至,何須拘泥於禮法。
兩妃相視一笑,盡顯歲月靜好。
\"且論禮法森嚴,妹妹豈能與吾共織此女紅之樂?\"
\"誠然,誠然。\"
李太妃一語既出,劉太妃眸中掠過一抹怯意。
李太妃膝下三花爭豔,反觀劉太妃,卻無子嗣可依。
若依太祖朱元璋所立之禮,劉太妃早應隨神宗而去,殉節之規。
然,此令相傳為明英宗所廢,實則疑為憲宗暗度陳倉,事後方為父皇增光。
何出此言?
皆因明代宗駕崩後,其寵妃唐貴妃竟遭朱祁鎮之迫,無奈殉葬,人間悲劇也。
\"再者,徐皇後身為勳貴之後,自是比我們這些凡塵女子多了幾分通達與智慧。\"
李太妃輕置茶盞,深邃目光審視著不請自來的劉太妃,心中暗忖:此媼亦非省油之燈。
神宗選妃,原擬三人,終得王皇後喜姐、楊宜妃與劉太妃共入宮闈。
歲月流轉,前二者已逝,唯劉太妃獨存,輩分尊崇,似有幹政之心,李太妃豈能不察?
李太妃眼神遊移,複又執針繡鞋,為外孫朱允貞添一份溫情。
後宮風雲,朱由校置身事外,漠不關心。乾清宮內,他麵色微妙,觀徐婉兒安撫那委屈至極的小蘿莉,心中暗自喟歎:世間竟有此等買一贈一之奇事。
話分兩頭,徐慧兒雖為陪嫁,卻未列皇後之位,聖旨赫赫,豈容兒戲?
昨夜宴後,她獨守乾清,無緣安排妹妹事宜。姐妹共侍,實乃荒謬。
然,徐慧兒非池中物,宮中眾人自是不敢怠慢。
無品無級,徐慧兒隻得暫居偏殿,一夜守候,委屈難言。
幸得皇後歸來,訴苦得解。
\"是朕之過也。\"
朱由校輕撫徐慧兒臉頰,溫柔以對。
見佳人淚眼婆娑,他心生愧疚,仿佛犯罪般沉重。
十三歲豆蔻年華,本應承歡膝下,卻因己之故,踏入深宮。
\"傳旨,晉封慧兒為順妃。\"
劉時敏領命而去,籌備事宜。
\"臣妾代妹叩謝聖恩。\"
徐婉兒感激涕零,徐慧兒亦如夢初醒,糯聲致謝。
\"秀兒,取本宮金寶來。\"
徐婉兒未再多言,轉而吩咐女官。
朱由校懷抱小蘿莉,笑意盈盈,心中讚許:此女非池中之物,深知皇後金寶之重,乃身份與權力之象征。
皇後無金寶,何以立威?
萬曆年間,兩宮大火,王皇後金寶化為灰燼。
神宗欲重鑄,卻遭戶部阻撓,直至國本之爭塵埃落定,方得解決。
而今,徐婉兒此舉,無疑彰顯其智慧與遠見。
福王朱常洵赴洛陽就藩之際,按皇家規製,王皇後需賜福王妃戒諭,寓含皇家綿延之望,並鈐以皇後之寶印。
豈料,神宗皇帝卻輕率以梨木雕成贗品應急,實乃對皇後威嚴之莫大輕慢。
及至萬曆末年,王皇後仙逝,其皇後之寶仍未得正名,仍舊是那梨木之偽,使她成為大明史上獨一位未被廢黜,卻長達二十四年無皇後金寶之尊的皇後,命運多舛,令人唏噓。
且說朱由校懷抱徐慧兒,於太監揮毫寫詔之時,忽轉首對徐婉兒言道:“帶上所需,隨朕遷居西苑。”
婉兒聞言,愕然問道:“陛下,此舉恐非禮製所宜?”
正值其欲以金寶用印之際,此情此景,更顯突兀。
“朕厭倦皇宮束縛。”
朱由校言簡意賅,懷抱佳人,目光深邃地望向婉兒,意在宮中口舌是非,不言自明。
婉兒聰慧,瞬即領悟,皇宮之中,亦是眾口難調。
遷居之日,朱由校召集朝臣,六部九寺,遼東要員,乃至地方知府,皆列席在側,唯缺內閣輔臣韓爌,已遭帝心疏遠。
眾臣恭請聖安,徐婉兒雖心有忐忑,仍強作鎮定,陪坐於帝側,力求不失皇後風範。
朱由校輕握婉兒之手,以示安撫,繼而揮手令眾臣平身。
其意昭然,令婉兒在場,乃防重演張居正之悲劇,亦防北宋末年“母子相爭,朝局動蕩”之覆轍。
曆史殷鑒,不可不察。
會中,朱由校詢問遼東將士封賞之事,黃克瓚急報戰績與所需銀兩。
帝又念及楊鎬昔日整軍之嚴令,詢及此戰有無貪功冒賞之事,足見其審慎之心。
朱由校之舉,似有嘉靖皇帝避朝之深意,願求清靜,以安天下。
然其內中算計,實乃為保變法不輟,望徐婉兒能於關鍵時刻,內製新君,外壓群臣,延續其改革之誌。
茶香嫋嫋中,一代帝王之深謀遠慮,盡顯無遺。
\"此番遼東之戰,莫非真有此等異象?\"
\"稟陛下,兵部已詳查,絕無此類惡行滋擾。\"
聞及聖言,兵部尚書黃克瓚與遼東巡撫孫承宗神色微凜,誤以為龍顏不悅,欲減恩賞。
\"熊經略治軍如鐵,斷無濫殺邀功之虞。\"黃克瓚言之鑿鑿,孫承宗亦起身附和。
\"二位卿家勿需惶恐,朕不過心存掛念,略加垂詢罷了。\"
朱由校見狀,笑靨如花,輕描淡寫間,二人心安。
\"勝戰得之不易,兵部所擬賞賜,似顯吝嗇。\"
\"遼東捷報,朕已細覽,首功、中功、末功,層次分明。\"
\"賀世賢麾下鐵騎,如銅牆鐵壁,阻敵退路;秦邦屏土司兵,英勇無畏,遏敵鋒芒;尤世功、冉躍龍等部,合圍之勢,令敵無所遁形,斃敵於國門之外。\"
\"雖令黃台吉之子逃逸,然斬將搴旗,戰績斐然。\"
\"更遑論虎皮驛外,一役狙殺老奴之孫杜度,戰功赫赫。\"
\"上述諸將,首功非他們莫屬,眾將士皆應引以為傲。\"
秦邦屏等將領,聞聽聖上褒獎,背倚孫承宗,身姿愈發挺拔。
\"斬首論功,雖合規矩,然賞罰之間,朕意須彰顯對軍功之無上尊崇。\"
\"首功三軍,凡參戰者,皆賜銀幣十枚,以示嘉勉;至於陣亡及傷殘之士,特恤銀幣五十枚,以慰忠魂。\"
\"聞及聖上革新軍賞之策,殿上群英麵麵相覷,皆斂聲屏息,未有妄動者。
常伴龍顏者,曆風霜而知進退,避做那出頭之椽;偶得覲見者,則更顯謹慎,唯恐言多必失。
其間,獨有一人異於常流,畢自嚴,袖藏算盤,靜候時機,聞旨即撥,心算如飛。
‘首功既論,中功亦當細說。’
朱由校輕啜香茗,語意悠然。
‘戚金固沈陽之圍,熊廷弼大軍對峙建奴,雖未破敵,卻阻其援兩白旗,為四將殲敵鋪路,此皆中功之證。賞銀幣五枚於生者,五十枚恤死者及傷殘,以彰其功。’
言畢,皇目掃視群臣,問道:‘朕之犒賞之策,諸位意下如何?’
畢自嚴,度支司之棟梁,首當其衝,以精準之算答曰:‘陛下,此番犒賞,至少需銀五十萬兩。
兵部已動三十八萬,度支雖可湊數,但若增十二萬,則庫藏告急。’
朱由校聞言,眸光一閃,慷慨解囊:‘朕自內帑撥二十萬銀幣,以補不足。’
畢自嚴心中暗歎,國庫空虛,陛下此舉實乃雪中送炭,遂拱手謝恩。
繼而,朱由校含笑詢諸尚書之意,周應秋、袁世振、徐光啟等,或基於不涉軍事,或念及國庫無虞,皆欣然讚同。
唯禮部尚書孫如遊,獨抒己見,以古鑒今:‘陛下,昔戚繼光以鴛鴦陣破倭,賞銀依職分賞,與今日首、中、末三功異曲同工。然斬首之數,不僅關乎賞銀,更係士卒晉升之道,望陛下明鑒。’
其言非阻變革,實為提醒,斬首之功,亦係將士仕途之階。”
士卒功績晉升之舊製,孫如遊一語既出,朱由校目光微斂,沉吟片刻,心中暗讚其深思熟慮。
“陛下聖明,洞察秋毫。”
孫如遊見狀,心領神會,不再持異,恭敬施禮。
“吾亦附議。”
兵部尚書黃克瓚,見眾主官無異議,終是表態,然心中卻泛起漣漪,疑雲密布。
“既已定論,朕即遣使攜賞赴遼東,熊廷弼務必依功而賞。”
朱由校決斷如流,一語定乾坤。
“臣等代遼東將士,叩謝皇恩浩蕩。”
孫承宗率眾遼東歸人,躬身謝恩,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皇恩雖改其形,然實則是增銀以慰軍心,畢自嚴之言,眾人皆心知肚明。
朱由校輕揮衣袖,示意眾人起身,隨即話鋒一轉,步入正題。
“今朝二議,乃順天府變革之要事。”
他目光如炬,直視群臣,“朕已頒旨,吏部籌備如何?”
周應秋應聲而出,袖中取出奏章,遞予侍立之太監,解釋道:“順天府擴疆增縣,城外鄉治,設鄉長、鄉警、鄉老三職,各司其職;城內則字鋪相連,坊長、坊警、坊老共治,長總其綱,警守其安,老調其和。稅務、巡檢、刑名三局,亦將新設,以固根本。”
言畢,他環視四周,見眾人或蹙眉沉思,或麵露驚異,遂繼續說道:“陛下增俸實祿,廢優免之製,然鄉官之選,尚待解決。四縣知縣已定,而鄉官之缺,尚需填補。”
朱由校微微頷首,轉而問向孫如遊:“大婚之後恩科之事,籌備如何?”
“禮部已昭告天下,隻待士子雲集京華。”
孫如遊答得從容。
“既如此,恩科可延至今秋。”
朱由校輕描淡寫,卻顯露出非凡決斷。
“然順天府改製緊迫,缺員之事不可久拖。著禮部即刻傳詔,仿國子監恩科之例,特設‘官考’,廣開才路,凡秀才以上,皆可應試,擇優錄用。”此語一出,滿座皆驚,麵麵相覷。
“陛下,此議重大,未經廷議,恐生波瀾。”
禮部尚書孫如遊,謹慎進言。
“朕意已決,無須再議。”
朱由校擺手示意,目光堅定,轉向新任順天府知府董應舉,“卿當全力以赴,不負朕望。”
\"董愛卿與諸位賢臣,且將此次變革之藍圖細細道來。\"
\"臣領命。\"
語畢,董應舉自袖中取出一卷奏疏,輕啟而讀,其聲朗朗,遍傳殿宇。
其核心在於三:增設官吏,以皇權之威重塑官僚體係;清查田畝,重編戶籍,廣開稅源,充盈國庫;更設嚴刑峻法,以儆效尤,確保政令暢通無阻。
周應秋手持新政綱領,宣讀間,天津知府袁可立撫須沉思,目露精光。
此番舉措,實乃皇權下沉,削弱宗族,強化中央集權之良策。
而稅賦改革,則是朝廷財政之活水源頭。
至於嚴懲不貸,更是對忤逆皇恩者的無情震懾,稅銀自當滾滾而來。
\"袁世振卿,順天府改製之重任在肩,務必將各項舉措條分縷析,呈報吏部、都察院,以資監督考核。\"
\"吏部、都察院,當負起新政推行之監督職責,每月一察,考績分明。\"
\"朕已明言,官吏一體,唯才是舉。新政推行有功者,當破格擢升;懈怠者,嚴懲不貸,永不錄用。至於歪曲新政、陽奉陰違之徒,一經查實,必斬不赦,且禍及三代!\"
\"臣等遵旨。\"
周應秋、張問達二人聞皇帝之言,神色凝重,躬身領命。
此令一出,誰敢違抗?
張問達心中暗歎,此勢已成,非人力所能阻。
新政之下,升遷有道,亦有險灘。
勤勉者青雲直上,懈怠者則命懸一線。
朝堂之上,清流無力,而周應秋等輩得寵,皇帝意誌,無人能撼。
\"陛下,天津新府初立,亟需振興。臣鬥膽請命,願將新政惠及天津,與順天府互為鏡鑒,共謀發展。\"
袁可立挺身而出,言辭懇切。
朱由校聞言,手執茶杯,目光深邃,似在權衡利弊。
\"天津……\"
二字輕啟,殿內一時靜默,唯待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