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賁衛巡邊剿匪之訊,如春風野火,瞬間席卷順天府,全城為之沸騰。


    昨日方離京城的董應舉,未及歸途,已聞周應秋急報,飛騎傳書,瞬息而至。


    他輕揮朱筆,回執已畢,又賜銅板十餘,以示嘉獎,差役欣然離去。


    “聖上高瞻遠矚,實乃社稷之福。”


    董應舉望著差役遠去的背影,心中暗自讚歎。


    新政受阻鄉間,聖上毅然遣軍助力,無異於為新政披荊斬棘,開辟坦途。


    “策馬前行,再赴他鄉。”


    董應舉一躍上馬,對隨行眾人豪邁而言。


    眾將士齊聲應和,士氣如虹。


    路旁,虎賁衛鐵騎列陣,氣勢如虹,浩浩蕩蕩,引得路人駐足讚歎:“新軍之威,震古爍今!”


    李大戶立於旁側,苦笑搖頭:“皇恩浩蕩,稅賦難逃,誰敢輕忽?”


    昔日士紳,常以民亂為盾,抗稅拒征,此計千年未變。


    然今朝不同往日,聖上明察秋毫,官吏合流,稅政嚴明。


    昔日士紳之權謀,今已無處遁形。


    昔日征稅,士紳操持,上下其手,中飽私囊。


    而今,官員親赴田間,稅賦分明,無有遺漏。


    更有告緡令出,嚴懲偷稅漏稅,士紳官員,皆需掂量成本,權衡利弊。


    於是,曹文詔、徐允禎二將,領命出征,於順天府內縱橫馳騁,軍紀嚴明,秋毫無犯。


    二人深知,京畿重地,非同小可,行事需謹慎,不求奇功,但求無過。


    如此,聖上之令,如臂使指,新政推行,勢如破竹。


    士紳之謀,終難逃天網恢恢。


    境內豈容匪徒藏身?


    此番出征,皇命所係,實為試煉新軍鋒芒。


    二人皆不敢有絲毫懈怠,尤其是徐允禎,身為勳貴之後,智計百出,非比尋常武將曹文詔。


    他,徐允禎,天子之戚,大明未來的定國公,正逢皇帝意欲重振勳貴軍權之際,雖路途艱辛,然權柄在握,何人敢言苦?


    徐允禎自是全力以赴,即便混跡於粗獷軍卒之中,亦能安之若素。


    京城因虎賁衛巡防而秩序井然之時,遼東卻烽煙再起,武靖營與建奴正藍旗,薑弼與阿敏,兩雄對峙,榆林英豪對陣建奴悍將,血脈噴張。


    京城急令,五日飛抵遼東,皇帝禦筆親批“放手一搏”,熊廷弼聞訊,即刻揮師北上,誓複失地。


    泛河兩岸,明軍火炮轟鳴,六十米寬的河麵難阻鐵騎雄心,昔日航運要道,今朝成為土城之殤。


    五輪炮火,城牆搖搖欲墜,終至轟然倒塌。


    “將軍,是否即刻攻城?”


    將士請命,薑弼淡然:“勿急,再行炮擊。”


    熊經略之教誨銘記於心,“結硬寨,打呆仗”,火藥充裕,何須急攻?


    遼東風雲際會,火藥之威,足以撼動遼沈,何懼一城之得失?


    炮聲隆隆,城內人心惶惶,熊廷弼三戰告捷,遼東士氣大振,而建奴則如臨末日。


    努爾哈赤無暇顧及旁騖,急需重整旗鼓,鐵嶺、開原,雖知難守,亦需奮力一搏,以保士氣不失。


    往昔以命相搏奪城,今朝豈能輕易言棄?


    於是乎,這份棘手的任務——象征性地阻擊明軍,便不偏不倚地落在了兩藍旗這對“難兄難弟”肩上,它們本就身處邊緣,備受冷落。


    正藍旗之舵,由阿敏執掌,他麾下皆是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的舊部,人馬雄壯;而鑲藍旗,則由莽古爾泰率領,麾下多為昔日戰友及葉赫部的歸降之眾,可謂新舊交織,錯綜複雜。


    我族雖以驍勇著稱,尤擅“棄暗投明”之道,但此番安排卻暗含玄機。


    阿敏身為舒爾哈齊之子,政敵環伺;葉赫部更是明朝附庸,地位卑微。


    因此,兩藍旗便成了承接重壓、包攬險惡的代名詞。


    “參領大人,局勢堪憂,明軍遲遲未渡,我等該如何應對?”


    烏壘,一名風塵仆仆的旗兵,麵帶憂慮,宛如古之司馬,急切地向長官求計。


    明軍火炮之威,猶如天外飛星,非我等初涉科技之漁獵族群所能抗衡。


    每聞炮聲轟鳴,城牆震顫,守軍無不心驚膽戰,膽寒若鼠。


    “勿論其攻與不攻,當務之急,乃修補城防!”


    華善,這位守城將領,麵對明軍黑洞洞的火炮口,毅然決然。


    他指揮若定,令傷者撤離,餘者則爭分奪秒,搬運沙袋、滾木,誓要封堵那搖搖欲墜的城牆缺口。


    然而,炮火無情,未待眾人喘息,新一輪的轟炸接踵而至。


    “轟!轟!轟!”


    巨響之中,人心惶惶。


    華善怒不可遏,對那些企圖躲避的包衣奴隸,厲聲喝斥,甚至不惜以刀相向,隻為穩住陣腳,扞衛城池。


    “主子,您且避一避,明軍火炮凶猛異常。”


    一悌己人見狀,連忙勸諫,欲拉華善避險。


    但華善深知,此城若失,家族將淪為奴隸,他豈能坐視不管?


    於是,一腳踹開勸阻者,手持長刀,誓要震懾人心。


    那些漢人包衣,見華善動怒,恐懼之下,隻得強忍恐懼,再次投身於搬運之中。


    華善見狀,麵色稍霽,但仍不忘嚴令監視,若有懈怠,格殺勿論。


    隨即,他親自登上城牆,欲探明軍虛實。


    此刻,他心中所係,唯有家族安危與城防穩固,至於那些包衣生死,已無暇顧及。


    言罷,華善疾步邁向樓梯,未料,幾步之遙,城外驟響炮火連天,猶如雷霆乍驚。


    “大人當心!”


    驚呼未落,華善尚未來得及側目,一枚暗色炮彈已如猛獸般撕裂殘垣,磚石崩裂,嘩啦啦間,他竟被掩埋於廢墟之下。


    周遭包衣之傷,他無暇顧及,生死有命,豈是輕易掛懷?


    “速救牛錄額真!”


    眾甲士如狂瀾席卷,手刨足踹,終將其從瓦礫中救出,然華善已魂歸西天,頭顱破碎,狀若豆腐腦傾地,慘不忍睹。


    城外明軍炮手,雖不知城內詳情,卻深諳“趁火打劫”之道。


    其裝備,不僅有佛朗機炮之威,更有虎蹲炮群,口徑各異,威力無窮。


    一門巨炮,炮口若碗口般粗,炮手沉穩裝填火藥,再填以鐵石霰彈,一揮手間,又是驚天動地一響,碎石鐵片如狂風驟雨,自缺口肆虐而入。


    泛河所內,慘叫連連,薑弼聞之,嘴角微揚,讚許之情溢於言表。


    浙兵火炮手,果然技高一籌,先以大炮破城,繼以小炮收割。


    “若我榆林衛亦能得此利器,何愁不威震四方?”


    薑弼望著熊廷弼賜予的火炮,心中暗自盤算,大明火炮久未更新,此等良機,實屬難得。


    城頭之上,六虎蹲炮齊聲怒吼,破片橫飛,二十餘人頃刻間斃命,或腦漿迸裂,無痛而逝;或身受重創,哀嚎遍地,求援之聲不絕於耳。


    即便是身披重甲的披甲人,亦難逃火器之厄,有“開罐器”之稱的它們,穿甲之力遠勝弓箭。


    即便有人肉盾牌在前,仍有三四甲士不幸中彈,倒地翻滾,哀號求救。


    “援我!援我!”


    呼救聲此起彼伏,烏壘心中震撼難平。


    此時,城外明軍營地內,薑弼眺望那已被炮火洗禮的城牆,毅然揮手。


    \"薑文、薑武,二位賢侄何在?\"


    \"末將聽令!\"


    聞薑弼之言,二義子應聲而出,英姿颯爽。


    \"爾等率後營精銳,攜火炮之威,向西而行,架設浮橋,為大軍渡河鋪路。\"


    \"遵命!\"


    二將抱拳,雷厲風行,即刻整點兵馬。


    \"傳令茅國器,炮火不息,持續轟鳴。\"


    \"得令!\"


    明軍築橋之訊,猶如疾風驟雨,瞬間傳遍敵城。


    然建奴望洋興歎,束手無策。西門炮火連天,攔截之路,無異於火中取栗。


    \"半渡而擊,兵法精髓,然對手非池中之物。\"


    靖武營火炮林立,逾兩百尊,豈是輕易可犯?


    增援則城空虛,減兵則無異於送死。


    城牆搖搖欲墜,出城即成靶心,眾人皆非愚者,豈敢輕舉妄動?


    \"轟轟轟!\"


    炮聲再起,震耳欲聾。烏壘驚魂未定,伏地避禍,雖姿態狼狽,卻也保全性命。


    炮彈轟鳴,城垛崩塌,碎石橫飛,烏壘狼狽逃竄,顏麵盡失亦在所不惜。


    \"哈哈,再轟!給我狠狠地轟!\"


    城外,茅國器指揮火炮營,眼見城防瓦解,喜笑顏開。


    昔日火藥稀缺,今日熊公坐鎮,彈藥無憂。


    遼東不足,則上達天聽,求援京師。


    炮火連天,持續一個時辰有餘。


    薑文急報薑弼:\"將軍,浮橋已畢!\"


    立於河畔,薑弼眺望對岸浮橋穩固,城池殘破,建奴龜縮。


    他振臂一揮,對蓄勢待發的將士們豪邁宣告:\"渡河,直搗黃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kk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kk妹並收藏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