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吏部衙門之前,周應秋身為吏部尚書,竟坐在門檻內,手捧飯碗,悠然享用早膳。
“拜見周尚書。”“吸溜~”
“陛下禦製粉條,果然風味獨特。”
行人經過,周應秋便以筷挾粉條,細細品味。
點頭示意,算是打過招呼,隨後又啜了一口熱湯。“真乃小人得誌。”
吏部文書與周應秋擦肩而過,心中暗罵。粉條而已,何足掛齒?
腳步卻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幾分。
然而,心中酸澀之餘,又不禁回望一眼,隨即“哎呦”一聲,竟撞上了牆壁。
得此禦賜粉條者,共有七人。
唯獨周應秋,吃得津津有味。
其餘人等,包括畢自嚴,皆將粉條晾曬風幹,以供膜拜,不敢輕嚐。
皇帝率虎賁衛士於西苑種土豆、製粉條,朝臣們可有異議?
雖有微詞,卻無人敢言。
畢竟,皇帝所糟蹋者,皆西苑自產,與外臣無涉。
況且,此乃老朱家的傳統。
想當年,朱元璋曾指著皇宮菜地,對太子朱標、燕王朱棣等言:“此地可建亭台樓閣,以供遊賞。
然吾令內使種菜,實不忍傷民之財、勞民之力。”
隻要乾清宮仍懸“敬天法祖”之牌,誰敢妄議此事,必將人頭落地。
京中官員對皇帝與皇後製粉條之事,更多的是羨慕之情。
畢竟,皇帝皇後親手所製,對於臣子而言,此乃無上榮光。
兵部衙門內,黃克瓚望著晾曬的粉條,隻覺今日陽光格外溫暖。
“楊鎬的犒賞銀可曾發出?”
黃克瓚轉頭詢問兵部文書。
文書連忙呈上公文:“已隨兵科給事中和東廠公公一同出海,由錦衣衛押送。”
黃克瓚點頭,心中稍安。擔任兵部尚書以來,他深知大明軍隊已腐朽不堪。
洪武年間,軍隊尚能飽腹,故而天下無敵。如今,卻已今非昔比。
萬曆初期至中葉,大明軍隊雖半饑半飽,然犒賞猶存,勝績頻傳。
然好景不長,萬曆二十三年冬日,風雲突變。
薊州兵變,震撼朝野,其深遠影響,非僅折損戚家軍之殤,實則向外界敲響警鍾——朝廷難繼軍餉。
自此,大明軍隊凱旋之路愈發坎坷。
黃克瓚手捧公文,夾雜諸多堪合,欣然頷首。
此公雖非軍事之才,後勤之道卻遊刃有餘。
其深信,隻要犒賞不缺,大明鐵騎,縱橫無敵。
正當黃克瓚為軍餉之事煞費苦心,西苑內,朱由校愁雲滿麵,手捧薊遼總督文球之乞骸骨奏疏。
薊遼總督,權責重大,節製三巡撫,轄四鎮兵馬。
然遼東經略分權,總督之勢漸微。
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之戰大敗,朝廷急調各地精兵援遼。
熊廷弼臨行,即從薊遼總督麾下抽調三千精銳,前後三次,總督麾下幾成空殼。
前任總督汪可受不堪重負,告病去職,大同巡撫文球接任。
而今,文球亦顯疲態,河北邊鎮壓力山大。
朱由校手持文球奏章,凝視沙盤,目光聚焦薊鎮總督府,陷入沉思。
“前軍都督府,何人可掌印?”
良久,朱由校無奈歎息,放下奏本。
萬曆怠政,將帥斷層,青黃不接,陳寅雖有帥才,卻已年邁,且將於天啟元年病逝。
如今,僅令其於武略院授徒,以享天年。
“何人可往?”
朱由校凝視輿圖,眉頭緊鎖。
“皇爺,工部尚書徐光啟求見。”
“宣。”
朱由校放下奏本,步入禦書房。
“臣徐光啟,恭請聖安。”
徐光啟見駕,躬身行禮。
“徐尚書所獻土豆,確是佳品。”
朱由校步出,隨手取一土豆,遞予徐光啟。
“此物雖非飽腹之選,然產量驚人,隨便種植,畝產可達五百斤以上。”
聞聽龍言,徐光啟躬身施禮,雙手恭接聖上賜予的土豆。
“陛下聖明。”
原來,宮中土豆之種,皆出自他手。
望著手中略顯青澀的土豆,徐光啟急聲提醒:
“陛下,土豆青芽含毒,食之斃命,萬萬不可。”
徐光啟雖欲推廣土豆、番薯等洋貨於大明,
然更心係江山穩固,生怕再有龍馭上賓之禍。
天啟元年,若再失龍顏,恐非天啟,而是天棄矣。
朱由校聞言頷首,他自是知曉,況且禦膳之前,尚有試毒太監把關。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望著徐光啟,朱由校心生感慨:
“覆舟之水,乃蒼生之淚,淚滿江河,方知民怨沸騰。”
史載,二十四年後,蒼生之淚,終令大明這艘古船傾覆。
“若我大明得此嘉禾,蒼生淚水或將減少。”
“陛下高見,令人欽佩。”
徐光啟聞之,雙眸生輝。
皇上此言,盡顯明君風範。
大明之內,能撼動江山者,唯藩王與百姓。
藩王已衰,百姓之力,卻不可小覷。
一旦民食不果腹,必將揭竿而起,直搗京師,讓皇帝上演樹上逃生之戲。
薊州兵變,吾作已關聯。
“陛下欲廣植此土豆於天下,然臣有一事需陳。”徐光啟手捧土豆,向皇帝諫言。
“臣於鬆江試種西洋作物,小有心得。”
“初植四年,土豆產量遞減,終至絕收。”
“訪民間老農,一荸薺種植者言,塊莖作物需掐尖,否則有此患。”
“臣試之,果然,掐尖方能繁育。”
“土豆絕收?”朱由校聞之,目光閃爍,撫首沉思。
此情形,似曾相識,愛爾蘭大饑荒因土豆絕收而起,曆曆在目。
土豆以塊莖繁衍,代代相傳,病毒累積,輕則減產降質,重則絕收。
然我華夏農耕文明源遠流長,早已洞察此弊。荸薺種植亦遇此困,遂有掐尖之法。
徐光啟舉一反三,將此法施於土豆。
“朕記之,令農人試之。”朱由校點頭,對徐光啟之提醒頗為讚許。
記畢,朱由校問:“徐卿今日所來何事?”
“回陛下,為三大殿而來。”徐光啟呈上奏章。
“三大門已修,三大殿之爭尚存工部。”
“臣估算,修三大殿需銀一千四百萬兩。”
朱由校覽畢,擲之一旁:“朝廷艱難,內帑空虛。”
“先修三大門,三大殿待國庫充盈再議。”
徐光啟遲疑:“三大殿焚毀,國勢衰微,蠻夷不敬。”
“非壯麗無以壯威,臣以為當修。”
朱由校戲謔:“徐家出資?或征三大殿稅?”
徐光啟惶恐跪拜:“朝廷重心在新政與遼東。”
朱由校搖頭:“待遼東平定,新政推行,再考慮重修。”
“臣遵旨。”徐光啟擦汗而退。
朱由校揮手令其離去,待其退出,怒擲工部聯名奏章於門外。
“修!修!修!”朱由校怒斥,“一千四百萬兩,壯國威?”
曆史上天啟重修三大殿,耗銀不過五百餘萬,加之魏忠賢所欠,亦不過八百萬。
徐光啟竟報一千八百萬,豈有此理!
且曆史上重修之三大殿,終毀於崇禎末年,李自成進京,一片石大敗,狼狽離去,付諸一炬。
此銀,足以招募萬千兵丁。
劉時敏見狀,躬身如透明,謹慎侍立。
“孫傳庭有何奏報?”朱由校半晌方問。
回稟皇上,孫傳庭擒獲一眾文武官員,正欲解送京師。
劉時敏聞訊,忙稟報道:“錦衣衛許顯純已遣緹騎押送。”
“嗯。”
朱由校頷首,對孫傳庭之舉並未訝異。
他沉吟片刻,吩咐道:“將皇莊的土豆、番薯贈予孫傳庭,令其於廣寧試植。再遣幾位農耕好手相助。”
“奴婢遵命。”劉時敏躬身領旨,轉身欲去,又順手攜起徐光啟的奏章。
望著劉時敏的背影,朱由校喃喃:“遼東近況如何?”
而在遼東,鴉鶻關鎮將府內,尤世功步入大堂,見熊廷弼滿目血絲,立於輿圖前,連忙勸慰:“部堂大人,您白日裏還是多休息為妙。”
熊廷弼半月未得安眠,隻因建奴屢屢侵擾,雖毛文龍屢建奇功,但他仍心懷憂慮:“建奴狡詐,吾心難安,唯恐其突襲關隘,荼毒中原。”
言罷,熊廷弼關切地問:“遼東糧價可穩?”
尤世功聞言,怒不可遏:“那些貪婪的糧商,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您移駐鴉鶻關不過半月,沈陽糧價又漲了一兩。”
熊廷弼輕笑,為尤世功斟茶:“才漲五成,已是給我麵子了。昔日遼東糧價五兩一石,如今十一兩,尚算平穩。”
“軍糧已至,從渾河大營運來。”尤世功答道,卻又皺眉,“隻是糧食中混雜沙土。”
“沙土無妨,數量可足?”熊廷弼問。
“足矣。”
“那便篩淨,讓將士們飽餐一頓。”熊廷弼吩咐道。
尤世功麵露難色:“洗米耗水,恐不妥。”
熊廷弼泰然自若,尤世功不解其意,為何對沙土混雜之事毫不在意。
望著尤世功欲言又止的神色,熊廷弼不禁長歎一聲。
他豈願士卒日日勞碌於淘米?
往軍糧中摻沙,此計雖古,卻也實屬無奈之舉,意在提高貪腐門檻。
蝦米混雜,難以高價出售;若清洗再售,貪墨雖減,卻難抵人工之費;貪多則易露馬腳,上下皆非盲者。
此法源自山東按察副使陶朗先,遼東上下皆行之。
熊廷弼初至遼東,陶朗先便鼎力相助,從登萊兩地籌措物資。
尤世功麵露疑惑,欲言又止,熊廷弼心中不悅。
“有何疑問?”
“部院大人,末將心存疑惑。”尤世功鼓起勇氣。
“我軍已挫建奴銳氣,朝廷為何不再發援兵,一鼓作氣,將其殲滅?難道朝廷無意速平叛亂?”
大勝之後,遼東士氣高昂,京城消息頻傳,文武官員心中難免揣測。
“此等事宜,豈是你所應考慮?”熊廷弼瞪目而斥。
“速去巡查關口,本官稍後親往!”
“末將告退。”尤世功見狀,連忙告退。
“人心難安啊。”熊廷弼望著尤世功的背影,微微眯眼。
朝廷圖平息叛亂,他誌在重建遼東都司,皇帝則欲推行新政,重編新軍。
各方心懷鬼胎,幾近明爭,自然波及下屬。
能力不足,尚可補救;跟錯主子,則萬劫不複。
正當熊廷弼沉思之際,尤世功匆匆返回:“部堂大人,楊轉運使到訪。”
“快請!”熊廷弼回過神來,連忙吩咐。
“下官楊嗣昌,參見熊經略。”
楊嗣昌步入鎮將府,恭敬行禮。
“快快免禮。”熊廷弼見楊嗣昌身形消瘦,卻精神抖擻,連忙扶起。
二人並非初見,熊廷弼深知楊嗣昌能力非凡,能將登萊、天津兩地糧食安穩運示意尤世功退下。
待堂內人靜,熊廷弼急不可耐地向楊嗣昌發問:“遼左局勢,近況如何?”
遼河為界,西為遼左廣寧、寧遠、義州,東乃遼東遼陽、沈陽、鐵嶺之地。
“已大致平息。”
楊嗣昌點頭落座,緩緩道來,“那孫傳庭,真乃狂狷之士,手握兵權,肆意殺戮。”
他言及孫傳庭之瘋狂,如斬草除根,廣寧、錦州等地衛軍官兵,幾乎被砍去一半,就連李成梁之侄李如榛,亦因貪汙軍餉而命喪其手。
“砍得好!”熊廷弼拍案叫絕,又急切追問。
楊嗣昌繼續道:“遵陛下旨意,廣寧府九十四萬畝衛所田已分予諸衛所軍,未得田者亦被遣去屯田修河。
孫傳庭更募得豹韜衛及兩萬新兵,正緊鑼密鼓訓練之中。”
“好!好!好!”熊廷弼連呼三聲好,激動之色溢於言表。
他早聞孫傳庭之名,今得楊嗣昌親述,更覺其人非凡。
“有此豹韜衛駐守廣寧,吾後顧之憂盡除矣。”
熊廷弼麵露紅光,感慨道。
孫傳庭以半年之功,整肅廣寧,未起波瀾,配合廢軍戶之策,遼東自給自足指日可待。
更甚者,此舉還解決了將領養寇自重之弊,實為妙策。
“分田之時,查出多少貪腐之輩?”熊廷弼忽而眼神淩厲,問道。
“兵備道上下,世襲衛所官,幾乎一網打盡。”
楊嗣昌回以心照不宣之笑,“名單已送刑部,待陛下禦批。”
聞此,熊廷弼對孫傳庭更添幾分賞識。兵備道背後,朝中皆有人,孫傳庭竟敢動之,實為膽大包天。
“廣寧府,已盡在豹韜衛掌控之中?”熊廷弼再問。
“然也。”
楊嗣昌點頭,“豹韜衛新設武德司營、軍法營,已分遣各衛,文武官吏職責分明。孫知府有令,各守其土,各負其責。”
熊廷弼點頭稱讚,麵露笑意:“廣寧既定,遼沈可圖矣。”
他深知遼東寶地,隻要穩住五年,必能大治。
這塊世人眼中的貧瘠之地,在熊廷弼眼中,卻是一片潛力無限的膏腴之壤。
“拜見周尚書。”“吸溜~”
“陛下禦製粉條,果然風味獨特。”
行人經過,周應秋便以筷挾粉條,細細品味。
點頭示意,算是打過招呼,隨後又啜了一口熱湯。“真乃小人得誌。”
吏部文書與周應秋擦肩而過,心中暗罵。粉條而已,何足掛齒?
腳步卻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幾分。
然而,心中酸澀之餘,又不禁回望一眼,隨即“哎呦”一聲,竟撞上了牆壁。
得此禦賜粉條者,共有七人。
唯獨周應秋,吃得津津有味。
其餘人等,包括畢自嚴,皆將粉條晾曬風幹,以供膜拜,不敢輕嚐。
皇帝率虎賁衛士於西苑種土豆、製粉條,朝臣們可有異議?
雖有微詞,卻無人敢言。
畢竟,皇帝所糟蹋者,皆西苑自產,與外臣無涉。
況且,此乃老朱家的傳統。
想當年,朱元璋曾指著皇宮菜地,對太子朱標、燕王朱棣等言:“此地可建亭台樓閣,以供遊賞。
然吾令內使種菜,實不忍傷民之財、勞民之力。”
隻要乾清宮仍懸“敬天法祖”之牌,誰敢妄議此事,必將人頭落地。
京中官員對皇帝與皇後製粉條之事,更多的是羨慕之情。
畢竟,皇帝皇後親手所製,對於臣子而言,此乃無上榮光。
兵部衙門內,黃克瓚望著晾曬的粉條,隻覺今日陽光格外溫暖。
“楊鎬的犒賞銀可曾發出?”
黃克瓚轉頭詢問兵部文書。
文書連忙呈上公文:“已隨兵科給事中和東廠公公一同出海,由錦衣衛押送。”
黃克瓚點頭,心中稍安。擔任兵部尚書以來,他深知大明軍隊已腐朽不堪。
洪武年間,軍隊尚能飽腹,故而天下無敵。如今,卻已今非昔比。
萬曆初期至中葉,大明軍隊雖半饑半飽,然犒賞猶存,勝績頻傳。
然好景不長,萬曆二十三年冬日,風雲突變。
薊州兵變,震撼朝野,其深遠影響,非僅折損戚家軍之殤,實則向外界敲響警鍾——朝廷難繼軍餉。
自此,大明軍隊凱旋之路愈發坎坷。
黃克瓚手捧公文,夾雜諸多堪合,欣然頷首。
此公雖非軍事之才,後勤之道卻遊刃有餘。
其深信,隻要犒賞不缺,大明鐵騎,縱橫無敵。
正當黃克瓚為軍餉之事煞費苦心,西苑內,朱由校愁雲滿麵,手捧薊遼總督文球之乞骸骨奏疏。
薊遼總督,權責重大,節製三巡撫,轄四鎮兵馬。
然遼東經略分權,總督之勢漸微。
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之戰大敗,朝廷急調各地精兵援遼。
熊廷弼臨行,即從薊遼總督麾下抽調三千精銳,前後三次,總督麾下幾成空殼。
前任總督汪可受不堪重負,告病去職,大同巡撫文球接任。
而今,文球亦顯疲態,河北邊鎮壓力山大。
朱由校手持文球奏章,凝視沙盤,目光聚焦薊鎮總督府,陷入沉思。
“前軍都督府,何人可掌印?”
良久,朱由校無奈歎息,放下奏本。
萬曆怠政,將帥斷層,青黃不接,陳寅雖有帥才,卻已年邁,且將於天啟元年病逝。
如今,僅令其於武略院授徒,以享天年。
“何人可往?”
朱由校凝視輿圖,眉頭緊鎖。
“皇爺,工部尚書徐光啟求見。”
“宣。”
朱由校放下奏本,步入禦書房。
“臣徐光啟,恭請聖安。”
徐光啟見駕,躬身行禮。
“徐尚書所獻土豆,確是佳品。”
朱由校步出,隨手取一土豆,遞予徐光啟。
“此物雖非飽腹之選,然產量驚人,隨便種植,畝產可達五百斤以上。”
聞聽龍言,徐光啟躬身施禮,雙手恭接聖上賜予的土豆。
“陛下聖明。”
原來,宮中土豆之種,皆出自他手。
望著手中略顯青澀的土豆,徐光啟急聲提醒:
“陛下,土豆青芽含毒,食之斃命,萬萬不可。”
徐光啟雖欲推廣土豆、番薯等洋貨於大明,
然更心係江山穩固,生怕再有龍馭上賓之禍。
天啟元年,若再失龍顏,恐非天啟,而是天棄矣。
朱由校聞言頷首,他自是知曉,況且禦膳之前,尚有試毒太監把關。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望著徐光啟,朱由校心生感慨:
“覆舟之水,乃蒼生之淚,淚滿江河,方知民怨沸騰。”
史載,二十四年後,蒼生之淚,終令大明這艘古船傾覆。
“若我大明得此嘉禾,蒼生淚水或將減少。”
“陛下高見,令人欽佩。”
徐光啟聞之,雙眸生輝。
皇上此言,盡顯明君風範。
大明之內,能撼動江山者,唯藩王與百姓。
藩王已衰,百姓之力,卻不可小覷。
一旦民食不果腹,必將揭竿而起,直搗京師,讓皇帝上演樹上逃生之戲。
薊州兵變,吾作已關聯。
“陛下欲廣植此土豆於天下,然臣有一事需陳。”徐光啟手捧土豆,向皇帝諫言。
“臣於鬆江試種西洋作物,小有心得。”
“初植四年,土豆產量遞減,終至絕收。”
“訪民間老農,一荸薺種植者言,塊莖作物需掐尖,否則有此患。”
“臣試之,果然,掐尖方能繁育。”
“土豆絕收?”朱由校聞之,目光閃爍,撫首沉思。
此情形,似曾相識,愛爾蘭大饑荒因土豆絕收而起,曆曆在目。
土豆以塊莖繁衍,代代相傳,病毒累積,輕則減產降質,重則絕收。
然我華夏農耕文明源遠流長,早已洞察此弊。荸薺種植亦遇此困,遂有掐尖之法。
徐光啟舉一反三,將此法施於土豆。
“朕記之,令農人試之。”朱由校點頭,對徐光啟之提醒頗為讚許。
記畢,朱由校問:“徐卿今日所來何事?”
“回陛下,為三大殿而來。”徐光啟呈上奏章。
“三大門已修,三大殿之爭尚存工部。”
“臣估算,修三大殿需銀一千四百萬兩。”
朱由校覽畢,擲之一旁:“朝廷艱難,內帑空虛。”
“先修三大門,三大殿待國庫充盈再議。”
徐光啟遲疑:“三大殿焚毀,國勢衰微,蠻夷不敬。”
“非壯麗無以壯威,臣以為當修。”
朱由校戲謔:“徐家出資?或征三大殿稅?”
徐光啟惶恐跪拜:“朝廷重心在新政與遼東。”
朱由校搖頭:“待遼東平定,新政推行,再考慮重修。”
“臣遵旨。”徐光啟擦汗而退。
朱由校揮手令其離去,待其退出,怒擲工部聯名奏章於門外。
“修!修!修!”朱由校怒斥,“一千四百萬兩,壯國威?”
曆史上天啟重修三大殿,耗銀不過五百餘萬,加之魏忠賢所欠,亦不過八百萬。
徐光啟竟報一千八百萬,豈有此理!
且曆史上重修之三大殿,終毀於崇禎末年,李自成進京,一片石大敗,狼狽離去,付諸一炬。
此銀,足以招募萬千兵丁。
劉時敏見狀,躬身如透明,謹慎侍立。
“孫傳庭有何奏報?”朱由校半晌方問。
回稟皇上,孫傳庭擒獲一眾文武官員,正欲解送京師。
劉時敏聞訊,忙稟報道:“錦衣衛許顯純已遣緹騎押送。”
“嗯。”
朱由校頷首,對孫傳庭之舉並未訝異。
他沉吟片刻,吩咐道:“將皇莊的土豆、番薯贈予孫傳庭,令其於廣寧試植。再遣幾位農耕好手相助。”
“奴婢遵命。”劉時敏躬身領旨,轉身欲去,又順手攜起徐光啟的奏章。
望著劉時敏的背影,朱由校喃喃:“遼東近況如何?”
而在遼東,鴉鶻關鎮將府內,尤世功步入大堂,見熊廷弼滿目血絲,立於輿圖前,連忙勸慰:“部堂大人,您白日裏還是多休息為妙。”
熊廷弼半月未得安眠,隻因建奴屢屢侵擾,雖毛文龍屢建奇功,但他仍心懷憂慮:“建奴狡詐,吾心難安,唯恐其突襲關隘,荼毒中原。”
言罷,熊廷弼關切地問:“遼東糧價可穩?”
尤世功聞言,怒不可遏:“那些貪婪的糧商,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您移駐鴉鶻關不過半月,沈陽糧價又漲了一兩。”
熊廷弼輕笑,為尤世功斟茶:“才漲五成,已是給我麵子了。昔日遼東糧價五兩一石,如今十一兩,尚算平穩。”
“軍糧已至,從渾河大營運來。”尤世功答道,卻又皺眉,“隻是糧食中混雜沙土。”
“沙土無妨,數量可足?”熊廷弼問。
“足矣。”
“那便篩淨,讓將士們飽餐一頓。”熊廷弼吩咐道。
尤世功麵露難色:“洗米耗水,恐不妥。”
熊廷弼泰然自若,尤世功不解其意,為何對沙土混雜之事毫不在意。
望著尤世功欲言又止的神色,熊廷弼不禁長歎一聲。
他豈願士卒日日勞碌於淘米?
往軍糧中摻沙,此計雖古,卻也實屬無奈之舉,意在提高貪腐門檻。
蝦米混雜,難以高價出售;若清洗再售,貪墨雖減,卻難抵人工之費;貪多則易露馬腳,上下皆非盲者。
此法源自山東按察副使陶朗先,遼東上下皆行之。
熊廷弼初至遼東,陶朗先便鼎力相助,從登萊兩地籌措物資。
尤世功麵露疑惑,欲言又止,熊廷弼心中不悅。
“有何疑問?”
“部院大人,末將心存疑惑。”尤世功鼓起勇氣。
“我軍已挫建奴銳氣,朝廷為何不再發援兵,一鼓作氣,將其殲滅?難道朝廷無意速平叛亂?”
大勝之後,遼東士氣高昂,京城消息頻傳,文武官員心中難免揣測。
“此等事宜,豈是你所應考慮?”熊廷弼瞪目而斥。
“速去巡查關口,本官稍後親往!”
“末將告退。”尤世功見狀,連忙告退。
“人心難安啊。”熊廷弼望著尤世功的背影,微微眯眼。
朝廷圖平息叛亂,他誌在重建遼東都司,皇帝則欲推行新政,重編新軍。
各方心懷鬼胎,幾近明爭,自然波及下屬。
能力不足,尚可補救;跟錯主子,則萬劫不複。
正當熊廷弼沉思之際,尤世功匆匆返回:“部堂大人,楊轉運使到訪。”
“快請!”熊廷弼回過神來,連忙吩咐。
“下官楊嗣昌,參見熊經略。”
楊嗣昌步入鎮將府,恭敬行禮。
“快快免禮。”熊廷弼見楊嗣昌身形消瘦,卻精神抖擻,連忙扶起。
二人並非初見,熊廷弼深知楊嗣昌能力非凡,能將登萊、天津兩地糧食安穩運示意尤世功退下。
待堂內人靜,熊廷弼急不可耐地向楊嗣昌發問:“遼左局勢,近況如何?”
遼河為界,西為遼左廣寧、寧遠、義州,東乃遼東遼陽、沈陽、鐵嶺之地。
“已大致平息。”
楊嗣昌點頭落座,緩緩道來,“那孫傳庭,真乃狂狷之士,手握兵權,肆意殺戮。”
他言及孫傳庭之瘋狂,如斬草除根,廣寧、錦州等地衛軍官兵,幾乎被砍去一半,就連李成梁之侄李如榛,亦因貪汙軍餉而命喪其手。
“砍得好!”熊廷弼拍案叫絕,又急切追問。
楊嗣昌繼續道:“遵陛下旨意,廣寧府九十四萬畝衛所田已分予諸衛所軍,未得田者亦被遣去屯田修河。
孫傳庭更募得豹韜衛及兩萬新兵,正緊鑼密鼓訓練之中。”
“好!好!好!”熊廷弼連呼三聲好,激動之色溢於言表。
他早聞孫傳庭之名,今得楊嗣昌親述,更覺其人非凡。
“有此豹韜衛駐守廣寧,吾後顧之憂盡除矣。”
熊廷弼麵露紅光,感慨道。
孫傳庭以半年之功,整肅廣寧,未起波瀾,配合廢軍戶之策,遼東自給自足指日可待。
更甚者,此舉還解決了將領養寇自重之弊,實為妙策。
“分田之時,查出多少貪腐之輩?”熊廷弼忽而眼神淩厲,問道。
“兵備道上下,世襲衛所官,幾乎一網打盡。”
楊嗣昌回以心照不宣之笑,“名單已送刑部,待陛下禦批。”
聞此,熊廷弼對孫傳庭更添幾分賞識。兵備道背後,朝中皆有人,孫傳庭竟敢動之,實為膽大包天。
“廣寧府,已盡在豹韜衛掌控之中?”熊廷弼再問。
“然也。”
楊嗣昌點頭,“豹韜衛新設武德司營、軍法營,已分遣各衛,文武官吏職責分明。孫知府有令,各守其土,各負其責。”
熊廷弼點頭稱讚,麵露笑意:“廣寧既定,遼沈可圖矣。”
他深知遼東寶地,隻要穩住五年,必能大治。
這塊世人眼中的貧瘠之地,在熊廷弼眼中,卻是一片潛力無限的膏腴之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