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楊朱之後,自然就是正統道家了。倒不是正統道家不顯,主要是這一門派自己也清靜無為,放第四倒也顯得跟其內涵相合。


    道家的內容同樣可以可以按照世界觀與認識論兩個維度去劃分。在世界觀上,世界無限的,誰妄想一個人去認識完整個世界,掌握整個世界的真理,那一定是偽詐之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正是這個無窮的開放世界觀導致其認識論上認為沒有人能夠真確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方麵麵。所以為了保險,最好是大家都待在已知的小國寡民不出去,清靜無為,才不會犯錯,不會激化矛盾。很顯然其認識論上是封閉的。把個人的認識有限與拓展世界的增量知識對立起來。一下子就退化到不相信任何人的認識能力上來。


    如果不存在聖人,那老莊自己怎麽相信自己的就是真理呢?懷疑者可是沒法懷疑自己的懷疑的。這也正是道家學問的邏輯矛盾之處。想想無窮的世界裏,人隻能被圈養在封閉的一小塊,想想就該多絕望。


    雖然不相信人人都能普遍擁有認識能力,但道家與其他學派還明顯不同。


    其崇尚複歸嬰兒,清靜無為。特別是戰國一來,朝廷失道而重德,緣木求魚,導致不斷滑坡,直到誤入歧途。隻有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才是正途。


    有這樣認識的根源在於其認為大多數大人物的折騰都是自以為是與自作多情。


    為政者最佳的做法是“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就是絕聖棄智,先愚君,再愚民,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隻有上位者自己把自己變得清心寡欲的愚者,才能有機會讓全民一起變愚者。


    但凡上位者崇尚智慧,那百姓自然也會變得機謀巧算,難以管理。


    從這裏可以看出,學習的方向是單向的,觀察的方向是雙向的。君民可以相互觀察,但學習則是民學君的單向通道。


    這裏麵另一個意外之處在於,道家認為人對世界的認識能力相當有限,但人與人之間的學習能力則是無限的。人多的一側總是處於學習的優勢之中。這也是老子總是重視弱者,上善若水,負陰抱陽的根源。長期看來,強勢的少數人的學習是趕不上弱勢的大多數的,即使強勢一方不腐化墮落,依然趕不上。天才的出現在全體人類中是隨機的,強勢方要維護少數人的利益,自然就隻能被弱勢方日拱一卒,直至崩潰,換上新的強勢方或者其他情況。


    這樣的情景下,任何朝堂上的機謀巧算必然會被其他人得知,要麽爭先效仿放大這些策略的負麵作用,要麽受不了揭竿起義,而加速崩潰。


    所以綜合而言,在世界觀與認識論的二維四象限圖上,道家應當是右上的學問,準確一點是右中上。畢竟人學自然很難,人學人一學就會。


    如果逆用道家,就會發現,隻要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信息傳播,就能延緩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擴散,進而一定程度延長朝廷的機謀巧算的效力。當然任何非清靜無為,崇聖尚智的組織都是一個注定衰減的組織,或者說注定崩潰的。區別隻是時間長斷而已。自認聰明的君主,自以為得意或者得計的君主都隻是在加速朝廷的衰亡。看似矛盾的雙方相互伴生並總是相互轉換相互成就,這也是反者道之動的真諦。


    到這一章末尾,自然也會搭配天涯知道閣提問:第一個是“懷疑者可不可以懷疑自己的懷疑,怎麽樣得到無可置疑的學問呢?經邏輯嚴密地證實或證偽的學問就是符合同一驗證條件下的真理了嗎?”第二個是“反者道之動有哪些結構分類情況,如何進行,如何應用?比如老子說娶妻娶醜,如何用反者道之動來具體化這個醜的標準?”


    這裏的課後提問原本是不用問得這麽細的,可惜高翰文當時還是覺得大明書生對於學問的探討真的沒什麽興趣與天賦,不直接點名實證的重要性,恐怕很多人都圖一樂就過去了。畢竟看完前文,文會吹牛賣弄已經足夠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成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雪泥鴻爪ad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雪泥鴻爪ad並收藏穿越成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