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聽後點點頭,“嗯,若是占了百姓的田地,你們二人務必做好賠償事宜,這次多帶些人,這沿途肯定不止占田這麽簡單,搞不好還得讓百姓遷墳,再碰上世家地主的祖墳,哎,多些人也能幫你處理處理”。
李恪想起了前世的拆遷事宜,那還真是件讓人頭疼的事情。
幾人正在這邊商量鐵路從哪裏修進工坊的時候,一團長興衝衝的跑了過來,“幾位首長,那邊都審完了”。
李二一挑眉,“哦?說說,都有哪些人在背後呀”。
高團長隨後掏出一個小本本,“有世家的,也有一些外族的,世家主要還是那四家,每家派出了十多名,外史方麵就比較多了,除了如今進京朝貢的,其中竟然還有新羅,百吉,以及倭國的人員,但是他們都否認和城內朝貢人員的關係”。
李二點點頭,“嗯,否認好呀”,隨後轉頭看向李恪,“能讓這一個個都開始鋌而走險了,說明你這工坊這一年賺的錢真是讓外人眼紅呀”。
李恪聳聳肩,“哪有,才這麽短時間能賺多少錢,兒臣還沒開海路呢,到那時候那才會眼紅”。
李二有些驚訝,“你還想開海路?”。
李恪不以為然的點點頭,“不然呢父皇,咱們大唐種的紅薯,土豆那都是海外的產物,誰知道他們還有多少好東西”李恪突然想起了倭國那邊的銀山,屏退下人以後嘿嘿一笑“父皇,有座正兒八經的銀山你想不想要”。
李二聽李恪前半句有些心動,開海路看來確實可以找到一些好東西,但是這後半句隻以為是李恪在胡說,活這些年隻聽過銀礦銅礦,還銀山,切。
李恪看李二不信隨即看向王仁表,感受到李恪的眼神,王仁表也主動勸解起來,“陛下,殿下說的是真的,末將家中曾有的商人曾踏上過那片土地,根據他的描述,那邊不僅銀含量很高,而且開采難度也很小,當真可以被稱作銀山了”。
李二依舊有些狐疑,“有這種地方,那朕怎麽沒聽過?”。
李恪擺擺手,“因為不在大唐呀父皇,那座銀山在倭國”。
李二挑挑眉,“這就是你二人剛才驚呼倭人為鬼子的原因?”。
李恪一愣有些不知怎麽回答這個問題,那段沉痛的曆史李二是無法理解的。
王仁表最終解釋到,“陛下,倒不是因為這,而是因為這些倭人詭計多端,欺軟怕硬,所以我和殿下稱他們為鬼子”。
接著想了一下又補充道,“那座銀山確實在倭國,隻是目前他們還沒有發現,家中剛好曾有煉製銀子的匠人,在商人詳細描述以後,工匠便十分篤定,那是做銀山”。
李恪也加把勁說道,“父皇你想想別的兒臣什麽時候騙過你,兒臣說有是真的有呀”。
李二深吸一口氣,“好吧,暫且是信了你們了,位置是哪裏呀,朕明天便派人前往,看看是不是真如你二人所說”。
李恪則搖搖頭,“父皇,你這過去不就等於給人家提了個醒嘛,那原本沒發現,過去一看指定打草驚蛇”。
李二定後擺擺手,“無妨,朕找幾個熟悉倭國的人員,讓他們過去多待些時日,年前怎麽也能把這個消息給朕帶回來了”。
李恪拗不過隻能點點頭,“行,父皇到時候挑出人來,讓他過來找我,兒臣把位置告訴他”。
李二滿意的點點頭,“那門口那些人?”。
李恪想了想,“世家派出來的你就算送到他們府上他們都不會承認的,經過趙郡李家一事,朝中已經空了很多位置,在搞一次,怕是會影響朝廷正常運轉,明年科舉之後,在做打算吧,這些個外史也一樣,不太好追責,都送到礦場挖鐵礦去吧”。
李二也無奈點點頭,把這些世家趕盡殺絕是簡單,但是難保不會有新的世家冒出來,如今隻能通過科舉和商業活動漸漸減輕這些世家在大唐的影響,當大唐所有人都能享受教育資源,不在餓肚子的時候,世家的影響也就慢慢消失了。
幾人又聊了一會以後,李恪和王仁表便恭送李二回城了,二人當晚都決定就近在蜀王莊住下,明天起來好直接安排坊裏的工作。
入冬的夜晚,郊外還是很冷的,好在蜀王莊的鍋爐,在前幾日試裝完成以後,便在沒有熄滅,所以二人此刻的屋內,非常的暖和。
二人在蜀王莊享受暖氣的時候,城內蜀王府的武曌和王梵誌則在院內跺腳等待著,今日的三國和西遊記還沒有更新呢,眼看著天色越來越晚,二人無奈的對視一眼,看來又要拖更了。
待王仁表指導老張,幫李恪更換完他左臂的夾板以後,二人便開始詳細謄抄著前世關於鐵路的施工規範手冊,一切定好規範後也能方便各地分段施工的人們不出現偏差。
二人抄寫完後,已經臨近子時了,李恪揉著酸痛的脖子說道:“這鐵路線路可怎麽走呀”。
王仁表嗬嗬一笑,大手一揮掏出一份後世的地圖,隨後指了指圖上的黑白線,“不會規劃,還不會抄麽?怎麽傻啦吧唧的”。
李恪嘿嘿一笑,“抄忘了抄忘了,嘿嘿”,隨後指著後世的地圖說道,“那按照後世的線路就是,由長安出發,經三門峽一直往東,隨後到達鄭州以後便一直往南了,最後的目的地便是武漢的長江邊上”。
王仁表點點頭,指了另外一條路線,“若是從洛陽斜插駐馬店,便能省去途徑鄭州的這段路程,也能省不少材料呢”。
李恪搖搖頭,“既然決定要修,就不要想著剩材料的事情,反正後世鄭州也建有全國最大的鐵路樞紐站,一次性修過去後期也好做別的打算”。
王仁表聽後深深歎了一口氣,隨後苦笑的看著李恪,“你這可是把主意打到滎陽鄭氏的老巢裏了,後世的鄭州就包含滎陽,那裏更是鄭氏一族的發源地,說句難聽的,在滎陽,陛下的聖旨都沒有鄭氏族長的話管用,你還覺的我是想給你省材料麽?”。
李恪想起了前世的拆遷事宜,那還真是件讓人頭疼的事情。
幾人正在這邊商量鐵路從哪裏修進工坊的時候,一團長興衝衝的跑了過來,“幾位首長,那邊都審完了”。
李二一挑眉,“哦?說說,都有哪些人在背後呀”。
高團長隨後掏出一個小本本,“有世家的,也有一些外族的,世家主要還是那四家,每家派出了十多名,外史方麵就比較多了,除了如今進京朝貢的,其中竟然還有新羅,百吉,以及倭國的人員,但是他們都否認和城內朝貢人員的關係”。
李二點點頭,“嗯,否認好呀”,隨後轉頭看向李恪,“能讓這一個個都開始鋌而走險了,說明你這工坊這一年賺的錢真是讓外人眼紅呀”。
李恪聳聳肩,“哪有,才這麽短時間能賺多少錢,兒臣還沒開海路呢,到那時候那才會眼紅”。
李二有些驚訝,“你還想開海路?”。
李恪不以為然的點點頭,“不然呢父皇,咱們大唐種的紅薯,土豆那都是海外的產物,誰知道他們還有多少好東西”李恪突然想起了倭國那邊的銀山,屏退下人以後嘿嘿一笑“父皇,有座正兒八經的銀山你想不想要”。
李二聽李恪前半句有些心動,開海路看來確實可以找到一些好東西,但是這後半句隻以為是李恪在胡說,活這些年隻聽過銀礦銅礦,還銀山,切。
李恪看李二不信隨即看向王仁表,感受到李恪的眼神,王仁表也主動勸解起來,“陛下,殿下說的是真的,末將家中曾有的商人曾踏上過那片土地,根據他的描述,那邊不僅銀含量很高,而且開采難度也很小,當真可以被稱作銀山了”。
李二依舊有些狐疑,“有這種地方,那朕怎麽沒聽過?”。
李恪擺擺手,“因為不在大唐呀父皇,那座銀山在倭國”。
李二挑挑眉,“這就是你二人剛才驚呼倭人為鬼子的原因?”。
李恪一愣有些不知怎麽回答這個問題,那段沉痛的曆史李二是無法理解的。
王仁表最終解釋到,“陛下,倒不是因為這,而是因為這些倭人詭計多端,欺軟怕硬,所以我和殿下稱他們為鬼子”。
接著想了一下又補充道,“那座銀山確實在倭國,隻是目前他們還沒有發現,家中剛好曾有煉製銀子的匠人,在商人詳細描述以後,工匠便十分篤定,那是做銀山”。
李恪也加把勁說道,“父皇你想想別的兒臣什麽時候騙過你,兒臣說有是真的有呀”。
李二深吸一口氣,“好吧,暫且是信了你們了,位置是哪裏呀,朕明天便派人前往,看看是不是真如你二人所說”。
李恪則搖搖頭,“父皇,你這過去不就等於給人家提了個醒嘛,那原本沒發現,過去一看指定打草驚蛇”。
李二定後擺擺手,“無妨,朕找幾個熟悉倭國的人員,讓他們過去多待些時日,年前怎麽也能把這個消息給朕帶回來了”。
李恪拗不過隻能點點頭,“行,父皇到時候挑出人來,讓他過來找我,兒臣把位置告訴他”。
李二滿意的點點頭,“那門口那些人?”。
李恪想了想,“世家派出來的你就算送到他們府上他們都不會承認的,經過趙郡李家一事,朝中已經空了很多位置,在搞一次,怕是會影響朝廷正常運轉,明年科舉之後,在做打算吧,這些個外史也一樣,不太好追責,都送到礦場挖鐵礦去吧”。
李二也無奈點點頭,把這些世家趕盡殺絕是簡單,但是難保不會有新的世家冒出來,如今隻能通過科舉和商業活動漸漸減輕這些世家在大唐的影響,當大唐所有人都能享受教育資源,不在餓肚子的時候,世家的影響也就慢慢消失了。
幾人又聊了一會以後,李恪和王仁表便恭送李二回城了,二人當晚都決定就近在蜀王莊住下,明天起來好直接安排坊裏的工作。
入冬的夜晚,郊外還是很冷的,好在蜀王莊的鍋爐,在前幾日試裝完成以後,便在沒有熄滅,所以二人此刻的屋內,非常的暖和。
二人在蜀王莊享受暖氣的時候,城內蜀王府的武曌和王梵誌則在院內跺腳等待著,今日的三國和西遊記還沒有更新呢,眼看著天色越來越晚,二人無奈的對視一眼,看來又要拖更了。
待王仁表指導老張,幫李恪更換完他左臂的夾板以後,二人便開始詳細謄抄著前世關於鐵路的施工規範手冊,一切定好規範後也能方便各地分段施工的人們不出現偏差。
二人抄寫完後,已經臨近子時了,李恪揉著酸痛的脖子說道:“這鐵路線路可怎麽走呀”。
王仁表嗬嗬一笑,大手一揮掏出一份後世的地圖,隨後指了指圖上的黑白線,“不會規劃,還不會抄麽?怎麽傻啦吧唧的”。
李恪嘿嘿一笑,“抄忘了抄忘了,嘿嘿”,隨後指著後世的地圖說道,“那按照後世的線路就是,由長安出發,經三門峽一直往東,隨後到達鄭州以後便一直往南了,最後的目的地便是武漢的長江邊上”。
王仁表點點頭,指了另外一條路線,“若是從洛陽斜插駐馬店,便能省去途徑鄭州的這段路程,也能省不少材料呢”。
李恪搖搖頭,“既然決定要修,就不要想著剩材料的事情,反正後世鄭州也建有全國最大的鐵路樞紐站,一次性修過去後期也好做別的打算”。
王仁表聽後深深歎了一口氣,隨後苦笑的看著李恪,“你這可是把主意打到滎陽鄭氏的老巢裏了,後世的鄭州就包含滎陽,那裏更是鄭氏一族的發源地,說句難聽的,在滎陽,陛下的聖旨都沒有鄭氏族長的話管用,你還覺的我是想給你省材料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