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編 現今文明的革命基礎
全球通史(下):從史前史到21世紀 作者:斯塔夫裏阿諾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回首16世紀、17世紀的革命,再看18世紀、19世紀和近期的革命,我們就不覺得奇怪了。在1750年至1850年,至少發生了5次足以改變世界的大革命,它們既和早期的革命息息相關,又對我們現今的生活影響甚大。
美國革命(1775—1783)讓英國在北美洲的13個殖民地重獲了自由,並成立了聯邦共和國。這種聯邦政府的體製普遍被其他共和國家所仿效。
思想革命起源於何時是難以確定的,它將理性的科學實驗引入生活的方方麵麵,不僅僅在科學方麵,還對政治、宗教、商業和教育提出了各種疑問。
法國革命(1789—1815)是法國人民對封建專製體製和貴族政權的一次猛烈抗擊。這次革命受到美國革命和以前發生的革命的影響,將新的思想理念付諸於實踐。之後的法國革命,和其他國家的相似革命也都受到它的鼓舞。
拉丁美洲革命(1800—1825)是繼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之後的又一次大變革,其結果是讓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地區幾乎全部的殖民地獲得了自由。這些革命對喚起偉大的門羅主義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工業革命(1750—1850)最早源於紡織工藝上的一些革新,由手工業到大機器,但是隨之在煤鐵利用、車船行駛、土地擁有權、城市發展、商業貿易、財富權力、貧困苦難等方麵產生了些許變化。工業革命起源於英國,不久便被法國、美國和德國等國家所效法,並逐漸遍及世界。
現今文明的狀態主要是源於1750年以來所發生的曆次革命。 <h2></h2> <h2>第28章 美國革命</h2>
隨著1763年法國人和印第安人之間的戰爭(在美洲地區進行的七年戰爭)的結束,之後不久,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英國的13個殖民地爆發了一次革命,由剛開始的輿論鬥爭轉向使用武力,最終在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推波助瀾下,於1783年脫離英國,並獲得獨立。最初,殖民地的領導人認為自己在對英國效忠,應該維護英國的利益。但是他們步步為營,大力發展殖民地,直至殖民地的力量增強,逐漸變成一個自由獨立的國度,並建立起一個新的國民政府——美利堅合眾國。
美國的這次革命對其他地區的革命起到了表率作用。美國聯邦製體製在最初隻被當作是一種試驗品,但後來證明很成功,以至於被全球普遍效仿。我們知道,17世紀革命後的英國政治發展沉浸於貴族議會和君主立憲製,停滯不前。在英國政治停滯的同時,美國卻跑到領先地位。好比火炬從一個人手中傳到另一個人手中,這種自由獨立的政治思想也從一國傳到另一國,最終形成了政治上的民主。 一、美國革命的導火索
如上所述,殖民地之間的戰爭,特別是法國人和印第安人的戰爭,促進了美國革命的大爆發。戰爭不僅讓殖民地的人民看到了自身抗爭的能力,也讓殖民地彼此之間的聯合成為一種可能,他們還因此學到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但同時也與英國本土形成了一種對抗之勢。此時的航海法更加嚴格,而且在美洲駐紮著一萬英軍。英國政府下令,殖民地的人民必須上繳賦稅供養這些軍隊,而殖民地的人民則高呼他們不要這些駐軍,並對議會的征稅表示強烈抗議。他們認為隻有由自己的代表組成的殖民地議會才享有征稅權,那些沒有殖民地代表的議會絕無征稅的資格。各種爭議和口角也由此蔓延。
航海法?一百多年來,英國政府出台了一係列的法律,試圖以此來控製殖民地的貿易。比如,要求殖民地的所有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運送,其中某些貨物隻能銷售給英國商人。殖民地的人民認為這些法律隻對英國有利,而對他們來說卻不公平。所以在一段時間內,航海法並沒有被真正實施。但是,在法國人和印第安人的戰爭結束之後,英國便著手準備推行航海法的具體程序。
關稅法?英國曾嚐試對殖民地進口的某些貨物進行征稅,可是與征收關稅的律法、航海法一樣,引起殖民地人民的憤怒。1764年出台了新的關稅法,稱《糖稅法》,並製訂了實施計劃。這項法律要求進口糖和某些貨物必須征收關稅,一些出口的貨物也要征稅。殖民地人民對這種阻礙貿易往來的法令十分厭惡,強烈反對受控於英國的權力部門。但英王的官員一直駐紮在港口,並隨時登船征稅。
緝私配合法律?為了逃避對進口貨物繳稅,有些進口商人會偷運走私,即躲開正規的港口,將船隻開往僻靜之地,趁夜卸貨,並暗藏在官員們不易察覺的地方。於是法庭給官員們下發了緝私配合法律條文——即書麵法令,授予他們權力,可對船隻和住宅進行搜查本應繳稅的貨物。但是這種強製搜查住宅的法令引起了人民極大的不滿。
印花稅法?1765年議會頒布了一項法律,要求小冊子、報紙、法律證件等都必須粘貼印花稅票。發行印花稅票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英國政府的收入。但是這一征稅法令激發了民怨,引發了動亂。殖民地諸議會讚成此次抗議決議;由9個殖民地的代表組成一個代表大會,並在紐約召開會議,向國王喬治三世遞交請願書。殖民地的人民正試著組織起來並聯合行動。
屯兵法?1766年取消了印花稅法,可議會卻執意對殖民地征收此稅,並增兵鎮壓。授權在美洲城鎮地區屯兵的法律被稱為屯兵法。結果,有1 000名士兵被派到波士頓。爭鬥和戰爭一觸即發。波士頓變成了鬥爭的焦點。1773年,波士頓人民摧毀了一條已納稅的茶葉船隻。為了懲罰波士頓人,議會下令停止波士頓港的所有貿易往來。1775年4月戰爭開始了。
原因總結?美國革命中的一些原因如下:(1)議會向殖民地收稅並出台妨礙其貿易的法令;(2)緝私配合法律——法庭授權稅官對住宅進行偷運貨物的搜查;(3)議會的懲處性法律,即對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進行懲罰的法律,如波士頓港法;(4)辯解和不斷的鼓舞,詹姆斯·奧蒂斯反對緝私協助法,帕特裏克·亨利反對印花稅,塞繆爾·亞當斯反對英國的事務幹涉,托馬斯·潘恩號召獨立;(5)在美洲城鎮地區屯兵的英軍所引起的爭鬥和動亂,如1770年發生的“波士頓慘案”;(6)有力的理論根據,“沒有代表權的征稅就是暴政”;(7)美國人自信他們可以自我管理、獨立自主,這種強有力的情感不斷加深。 二、宣布獨立
在一些殖民地人民的心中,獲取更多自由的願望變成了希望獨立的決心。有些英國人不讚成英王喬治和議會繼續對殖民地人民進行控製,同時,也並不是所有的殖民地人民都支持塞繆爾·亞當斯、托馬斯·潘恩、托馬斯·傑斐遜,以及那些為爭取獨立而奮鬥的先驅者。比如有些美洲人,他們一直忠於英國國王,這些人被稱為“保王黨人”和“托利黨人”。還有些人存在一定程度的猶豫不定和冷漠。可是第三個團體卻在為自由而戰積極努力著,他們被稱為“愛國黨人”。這些人的持續鬥爭,於多年後終於取勝。
大陸會議?代表著各殖民地的一個代表團隊常常在費城召開會議,它一直在處理或者嚐試繼續處理殖民地事務和作戰事宜。這個代表團被稱作“大陸會議”。喬治·華盛頓擔任大陸(美國)軍隊的總司令。由托馬斯·傑斐遜、本傑明·富蘭克林等人組成的一個委員會草擬了獨立宣言,並於1776年7月4日在大陸會議上正式通過。它宣布“合眾殖民地”成為“獨立而自由的諸州”。幾乎在同時,各州也都通過了憲法(基本法),翌年,大陸會議草擬了聯邦條例,即後來的合眾國憲法。
本傑明·富蘭克林等人被派去法國以及歐洲其他與英國不和的國家,懇請被認可和幫助。托馬斯·潘恩依舊認定國王們的權力不是神授;托馬斯·傑斐遜甚至認為,不斷革命是醫治民主政治的一劑良藥;帕特裏克·亨利卻用 “不自由毋寧死”的理論來鼓舞愛國民眾。 三、獲取獨立
自由和獨立意味著多數人的犧牲。弱小的愛國軍隊整整進行了八年痛苦而漫長的鬥爭,有時被打敗,有時饑寒交困,如1777年至1778年冬在福吉,1778年至1779年在大水淹沒的伊利諾伊平原;但偶爾也會取勝,如在特倫頓和普林斯頓、薩拉托加、考彭斯、國王山及約克敦。
1777年 10月,在紐約州東部的薩拉托加,美國人取得了有名的勝利,沒多久,法國便公開答應施以援手。翌年初,它便與合眾國結成聯盟。法國和西班牙結成聯盟後不久,荷蘭也加入對英戰爭。這樣13州就有了最寶貴的、最迫切需要的夥伴,但這些盟國並非喜歡美國,而是由於它們既痛恨又畏懼英國。事實上,如法國的拉斐特、普魯士的馮·施托伊木及波蘭的普拉斯基等英雄都大方地幫助華盛頓,但這些國家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否則一般是不會慷慨援助的。
英國的眾多敵人?從1689年至1763年的長期爭鬥中,法國將它的核心殖民地加拿大以及印度的大部分屬地都讓給英國;所以法國一直抱著重新收回部分殖民地並削弱英國的想法。西班牙打算收回失去的佛羅裏達、米諾卡島和直布羅陀。荷蘭已逐漸失去與英國的貿易相競爭的能力,英國曾向荷蘭宣戰。歐洲還有一些國家對英國在戰時搜查和搶奪中立國船隻的做法不滿,便聯合成武裝中立同盟去抵抗英國,以維護其商業利益。
英國的不利局麵?因此,在美國革命中,英國必須同很多敵人戰鬥。此外,還有更多的麻煩出現:愛爾蘭地區發生了造反;而且,正如上文提及,有些英國人並不支持這場戰爭。威廉·皮特、埃德蒙·柏克和查理·詹姆斯·福克斯等人在議會上公開表現出對美國的友好。在派士兵和船隻前往美洲的同時,英國既要保衛自己的南海岸以抗擊法國和西班牙;又要派艦隊在北海、加勒比海和遙遠的孟加拉灣與荷蘭人和法國人戰鬥。英國的戰火燒遍了三大洲。
美國勝利的原因?英國本身的不利局麵理所當然地給美國創造了勝利的機會,還有法國的人力、財力和船隻也是對美國的寶貴幫助。但最重要和最有力量的是美國愛國誌士的勇敢和堅持,這值得人們永遠銘記。英國的著名曆史學家w.z.h.萊基認為,美國革命能取得勝利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華盛頓的人品和功勞。他的評價頗耐人尋味。
美國獨立戰爭中還發生了一係列具有決定性的革命事件:1777年10月美國在薩拉托加獲勝,1778年2月與法國簽訂盟約,1781年10月英軍總司令康沃利斯在弗吉尼亞州的約克敦向華盛頓以及法國同盟國投降。1783年9月在巴黎簽署和約。
戰爭的結果?(1)合眾國獲得了政治獨立;(2)法國收回了兩塊殖民地——西非的塞內加爾和西印度群島的多巴哥;(3)米諾卡島和佛羅裏達重歸西班牙;(4)荷蘭一無所獲。
雖然法國所獲的戰爭實惠不多,但是卻因見到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被分裂出去而感到心滿意足。這對於英國這個殖民帝國來說,雖談不上致命,卻也是嚴重的損害。
對法國的影響?美國革命對法國產生了很大影響。海軍和陸軍在戰爭中消耗巨大,令王室國庫空虛,加速了法國君主政體的滅亡。另外,大多數法國人曾支持美國人對抗國王,現在要做好準備來對抗自己的國王。法國革命很快便隨之而來了。
英國的補償?當美洲的殖民地獲得獨立的時候,沃倫·黑斯廷斯正在印度壯大英國勢力。1781年康沃利斯勳爵在約克敦向華盛頓投降,於1785年取代了黑斯廷斯。黑斯廷斯在美洲是個失敗者,但在印度卻獲得了成功。
隨之在1783年以後,英國曾有過兩次重要的權力擴張。一次是攻占海峽殖民地,掌控了東南亞的馬來半島。另一次是向遼闊的海島陸地澳大利亞移民定居,在1770年詹姆斯·庫克船長進行著名的航行之前,澳洲是不為人知的。 四、美國憲法
革命時期,每一塊殖民地(州)原先的憲法或憲章都重新修訂,沒有憲法的就草擬新法。之前的殖民地眾議會現在變成了獨立諸州的立法機構。革命後期,在戰爭期間由大陸會議起草的舊聯邦憲法,即聯邦條例,被一部新法所取代。新法是在費城開會時由一個專門的代表團草擬的,這就是美國曆史上的1787年製憲會議。
新憲法?新憲法,即1787年在費城製定的聯邦憲法,目前仍是美國的憲法。它隻在形式上有些許變化,因為之後的每種修訂案都主要是補充,但在用法和釋義上卻變化很大。還因為主要憲法是向著民主主義和民族主義方向發展,所以它的形態更成熟。
相對於舊憲法,1787年的新法起草者們賦予了聯邦政府更大的權力,比如,管理商業和征稅的權力。其中還規定將政府分成三個部門,而在舊法規定全國政府隻由大陸議會構成。新政府的三個部門分別是,立法機構的國會,以最高法院為首的司法機構和以總統為首的行政部門。
“製約”?根據1787年起草、1789年生效的憲法,構成全國政府的三個部門要互相“製約”。不僅如此,由諸州議會選舉產生的參議院,即國會的上議院,要時刻製約由人民投票選舉產生的眾議院。賦予各州在參議院同等的代表權,目的是要讓小州去製約在眾議院中有許多代表名額的大州。
缺少民主?白人約占有一半的選舉權,而婦女和黑人卻根本沒有這項權力。選舉權掌控在諸州的手裏,完全不受全國政府的管理。大多數起草憲法和將憲法淩駕於全國政府之上的人,如華盛頓、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和約翰·亞當斯,都更偏向於貴族統治,而並非民主政治。他們不相信平民,他們的目標是讓貴族統治和民主政治能夠平衡。
民主政治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進,民主政治逐漸得到了發展。諸州的憲法變得越來越民主,更多的男人擁有了選舉權。由於諸州有更多的選民加入到了國會議員的選舉中,所以聯邦政府的民主程度有所提高。還有諸州將“總統選舉人”的選擇權力(總統和副總統是由“總統選舉人”選出的)交給了選民,而並非由州議會行使,因而總統的選舉也變得更民主了。1829年至1837年安德魯·傑克遜在擔任總統時,美利堅合眾國已在民主政治的浪潮中乘風前行。 五、美國革命的重要意義
美國革命將17世紀英國革命原則展現得更為充分。它大大強化了“革命權利”的思想,即人民有權推倒一個壓迫人的政府。革命後成立的政府雖不是完全民主,但是,正如上麵所述,它逐漸走向更為民主。
革命結束後,美國人嚐試了各種政治形態,並深受影響,還影響了借鑒這些政治形態的其他國家。現在列舉說明美國的嚐試:(1)世襲的國王被選舉產生的總統所取代;(2)用明文規定的憲法來約束政府和作為政府的基礎;(3)貴族不再世襲;(4)政教分開;(5)“三權分立”和“製約”製度;(6)聯邦共和國,眾多國土上的新生事物;(7)選舉立法者(在諸州和國會的下議院)要在人口比例上產生,即從若幹人中選出一名代表。
現今世界所有大洲上都有共和國,但美國是第一個規模龐大的近代共和國。這是聯邦體製的第一個偉大的近代實驗,在全國聯合中,州的權力起積極作用。在美國,共和國的成立和民主政治的發展深深影響著全世界。 <h2></h2> <h2>第29章 思想革命</h2>
17世紀爆發的英國革命,讓貴族統治取代了專製體製,終結了英國國教和對立的新教派之間的矛盾衝突。18世紀爆發的美國革命成立了一個新的國家,為政治民主和宗教寬容的實驗奠定了新的基石。
在英、美兩國革命爆發的兩個世紀,17世紀和18世紀,所有基督教區的大批學者和那些富有思想的人正在努力傳達和發展新思想。這些思想對今日的我們影響深刻,完全可以說是一次思想革命的洗禮。
一次漸進的運動?思想革命是逐步成長起來的。它產生於早期的幾次思想變遷;(1)14世紀至17世紀歐洲向外擴張,使人們對遠方的人或事了解更多,並產生極大的興趣;(2)當商業不斷發展,歐洲人在亞洲、非洲、美洲雇用廉價勞動力,使得歐洲貴族和中層階級財富積增,因此有業餘時間不斷學習,追求知識;(3)對宇宙概念的轉變,是普遍學習16世紀哥白尼學說的結果;(4)對16世紀、17世紀以來強烈的宗教衝突所引發的固執和偏狹的反抗;(5)對17世紀、18世紀齷齪的王朝戰爭和殖民鬥爭所帶來的各種罪惡和痛楚的抗擊。
17世紀、18世紀的思想革命涵蓋:(1)十分注重自然科學的重要性;(2)基督教懷疑論和“自然宗教”的崛起;(3)“進步”觀念的興盛;(4)將批判精神運用到政治、經濟、宗教和教育等方方麵麵。 一、近代科學
方法?17世紀勒內·笛卡兒和弗蘭西斯·培根在科學中所倡導和證實的方法,被之後的18世紀科學家們廣泛運用。細微的觀察和耐性的實驗變成了規定,並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物理學?在物理學史上,最傑出的人物是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國人艾薩克·牛頓爵士。他做了許多讓人瞠目結舌的事情,最有名的是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引力”可以讓每個物體去吸引其他物體:蘋果從樹上掉到地上,同時地球也落向太陽。牛頓和德國人萊布尼茨都將數學運用到物理學研究中。美國人富蘭克林和意大利人賈法尼也都是有名氣的物理學家。前者讓我們想到了避雷針,後者的名字則留在了“賈法尼”蓄電池上。還有一個著名的意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也製造出了“伏特”電池。
之前人們普遍使用的溫度計和晴雨表,於18世紀製造得更精確了,並運用到了實際生活中。
生物學?生物學對動物和植物都進行了深入的探究,並有了一些重大發現。17世紀,傑出的英國外科醫生威廉·哈維發現了人體的血脈循環並加以描繪,讓18世紀的醫生更有效地治療種種疾病。與本傑明·富蘭克林同一個時代的瑞士科學家(兼詩人)阿爾勃萊希特·馮·哈勒,獲得了“近代生理學奠基人”的榮譽。法國人布豐和瑞典人林耐,也和富蘭克林同時代,他們對植物和動物做了廣泛的探究,加快了動物學和植物學這兩門新學科的發展步伐。再晚一兩代的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證實了可通過種痘的方法來預防可怕的天花病。
化學?18世紀時,約瑟夫·普利斯特利、安東尼·拉瓦錫和亨利·卡文迪許為近代化學奠定了基礎。普利斯特利和卡文迪許都來自英國,而拉瓦錫來自法國。氧氣的發現、水能分解成兩種元素,近代科學名詞開始在化學領域使用。
科學頗受歡迎?18世紀的自然科學之所以獲得快速發展,主要原因是得到統治階級的強有力擁護。國王發給科學家們許多年終獎金;英國的大臣們給他們提供高薪職務;小王侯們也紛紛向他們贈送重禮。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會用公款建造設有超大望遠鏡的天文台。各地都有一大批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在學會或“科學院”匯集。1662年在倫敦創辦的皇家學會,聽取了來自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方麵的最新成果報告。法國科學院院士們的年終獎金是由路易十四支付的。牛頓就是此院的一名著名院士。
人們從未對科學產生過如此大的興趣,也一直沒有這麽好的學習機會。此時的印刷技術已取得良好進展,各學術研究團隊也常常發表所屬專業領域的報告。各類百科全書得以出版,聲稱要對每項科學新發明做充實的報道。作為一個科學家、哲學家或是某一科的學者,或是懂得一點化學,或是用自己的技能和知識去在朋友麵前炫耀,都成為一種時尚。
空閑和學問?書籍對普通人來說,還是很昂貴的,可是貴族和中層階級的人卻可以買書。伴隨著貿易和工業的不斷發展,財富也日漸增多,這不僅帶來了豪奢,也帶來了空閑和學問。 二、懷疑論與自然宗教
18世紀最明顯的特點之一就是產生了很多基督教懷疑者。自然科學的探究讓很多人都傾向於追求一種宗教“自然”,即根據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而並非根據聖經或是其他具有曆史權威性的宗教。這種態度從一定程度上讓人們與聖經和基督教產生矛盾,因為宗教認可超自然並主要依附於曆史。
基督教教會的發展史中不乏改革者,他們抨擊某些教義或弊端,可是,除了15世紀的意大利人文主義者以外,就再也沒有如此多有影響力的人士有魄力去抨擊基督教信仰的真實本質。在17世紀的後25年裏,有些英國哲學家因受到自然發現法的激勵,把新的科學方法運用到宗教中。他們僅認可科學能夠證明的規則,將基督教信仰中的很多事情都歸結為“迷信”。他們讚同依照“自然法”去生存,但是這種自然法究竟是什麽,就要依靠各人的理解去判定。
自然神論者?讚成這種觀點的人們被稱呼為自然神論者。他們並非無神論者,因為他們聲稱認可上帝,正如自然神論者這個名字中所蘊含的意思。但是作為一種宗教,他們究竟信仰什麽,教化什麽,卻是模糊不清的。而從反麵來說,他們質疑的是什麽,抨擊的是什麽,卻是相對明了的。在很多人看來,自然神論很快就成為不信聖經和否定基督教的教化的代表。
從英國到法國?自然神論是從法國傳播到英國的,它的重要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尤其是在法國。(1)它讓多數的上層階級失去了對教會的崇拜,為法國革命中的宗教實驗開辟了道路;(2)它激勵哲學家拓展新體係並製定新“規律”;(3)在對一些特殊宗教生疑時,它主張采用寬容的態度去對待;(4)它要對人們日漸顯明的冷漠的宗教態度承擔責任。對於那些過分懶散或愚昧的人,不用心去學習自然神論,僅采用它表麵的理論去證實他們的冷漠是正確的。
伏爾泰?18世紀自然神論和唯理論的核心文學代表是弗朗索瓦·阿魯埃。他是法國巴黎人,生於1694年,於1778年卒於巴黎。他以用伏爾泰這個筆名而著名。
苛刻的言語和譏諷的筆調是伏爾泰常常引火燒身的原因。他曾經因誹謗罪被關在最古老陰森的堡壘,巴士底獄長達一年之久(巴士底獄象征著波旁王朝的暴政);有時他又是巴黎人崇拜的對象。在德國他一向備受弗裏德裏希帝王的恩寵,直至他的利舌深深傷害到了國王。他曾謁見過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女皇。
他還曾在瑞士居住過一陣。他撰寫過各種標題的文章,他和當時所有“哲學家”一樣,用科學來遊戲。
在英國的3年時間裏,伏爾泰熟習了英國的唯理論,並對它極度推崇。大概在1733年,他撰寫了《英國通信》,闡述了自然神論哲學,還猛烈地攻擊教會和社會。
伏爾泰並非是一位犀利、有獨到見解的思想家,可卻是當時最全知全能的聰慧作家。在他84歲回到家鄉時,貴婦們稱呼他為風趣的老犬儒。他的確是犬儒,因為他的畢生事業就是嘲諷。但他卻是歐洲思想界的專製者。
下文即將講述,伏爾泰在表達不滿情緒的工作上並非是孤獨的,接著出現了很多思想先驅。 三、進步的理念
在18世紀的思想革命中,最突出的是進步的理念。在一個遍地成果的年代,這是理所當然的。繼地理新發現之後的科學發現讓人們找到了一種信念——樂觀主義。工業與發明,財富與擴張,都走向同一條道路,至少對相對幸運的階級來說是如此。
黃金時期晨曦初現,人類的心靈好像終於從幾個世紀的沉睡中醒悟了,準備去征服世界,探究生命的奧秘,進而找到宇宙的所有秘密。人們堅信,隻要稍加思考就能將世界從罪惡、愚昧和迷信中解放出來。於是哲學家們開始大膽地攻擊煩人的宗教和道德問題,批駁國家、社會和教會,並指明了通往新人間天堂的方向。
得意和輕視?對新成果、新思想的驕傲,導致了對過去的輕視、對現在的謳歌和對未來前景的謀劃。
唯理論?這種批判的熱情常常被稱為“唯理論”,原因是它的支持者要求每件事都必須是合理或是理性的。1675年至1725年間,英國出現了一些唯理論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們的觀念在法國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遠遠超越了在英國本土的影響,這都是伏爾泰和相關人士的功勞。 四、批判精神的普遍運用
正如前麵所闡述的,唯理論,這種產生於18世紀的批判樂觀主義,被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麵麵。下麵來詳述一下它的應用。
對宗教?在宗教方麵,“行善”遠比信仰更受關注。天主教教徒和新教教徒的人道主義精神蓬勃發展,批判奴隸製度、要求改革監獄、增強宗教寬容思想,以及減少宗教迫害。
對政治?在政治方麵,有權批判專製體製和呼籲個人自由,比如,約翰·密爾頓的部分著作;還有英國的權力請願書(1628年)、美國的獨立宣言(1776年)和一些著名的文件,這些材料中都記錄了有關自由的實質性發展。
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在反抗國王幫人民說話的人中,最出名的就數英國人約翰·洛克和法國人查理·孟德斯鳩還有讓·雅克·盧梭。孟德斯鳩和盧梭都在18世紀進行創作,二人都曾受到生活和創作於17世紀的洛克的影響。洛克的核心論斷之一是一切政府的存在或是否存在,都要取得被統治者的讚同。
孟德斯鳩倡導,所有政府都應建立在滿足被統治的人民的個性和需求的基礎之上。他覺得政府隻有分權,才最能保障自由,即不準許任何集團或個人同時享有司法、立法和行政三項權力。為此他極力頌揚英國政府,他相信三項權力在英國是很容易分開的。他的座右銘便是中庸。
盧梭是非常激進的。他的私人生活雜亂無章,但他的觀點是革命激進的。同洛克一樣,他主張政府應建立在社會契約的基礎上,即被統治者的擁護。他的“社會契約”理論被廣為流傳。他覺得共和國是政府存在的最好形態,因為它最能滿足人民的需要。
盧梭被認定是自然神論者,但與很多自然神論者相比較,他覺得上帝更通情達理、更慈愛。盧梭雖有些缺點,但也有良好品格。在其他人隻是在探究自然的時期,他卻熱愛自然。他擁有一種“偉大聖誡”的境界,他認為“愛上帝高於一切,愛你的鄰居好比愛你自己,這是歸納的聖誡”。可他的座右銘與其說是中庸,不如說是革命。拿破侖·波拿馬在晚年的時候聲稱,如果沒有盧梭,就不會有法國革命。
在高呼自由的同時,盧梭還和其他人一起倡導民族主義。在教育方麵,盧梭的理論也有不小的影響。
對教育?18世紀提出的很多關乎教育的理論也具有的革命性質。人們批判教會學校,想通過國立學校來實施更加普及的教育。托馬斯·傑斐遜是來自美國的著名人士,他對於這些事情的看法,與歐洲人的理論相似。
對經濟?人們長期接受的有關商業、財富以及國家的重商主義,於18世紀也變成了批判的對象。一批法國的重農學派作家抨擊重商主義,力求把重點從商業和“貿易差額”轉到農業和礦業上。他們不讚成保護關稅和其他國家的貿易壁壘,而提倡更多的自由。他們覺得,每個人,隻要他不幹預其他人和自己相似的權利,就有權自主經商和工作。
亞當·斯密?蘇格蘭人亞當·斯密在其名作《國富論》中提倡一種全新的自由經濟,此書出版於1776年美國獨立那年。斯密的書成為產業界的獨立宣言。他覺得每個雇傭者、每個銷售員都應該獲得自由,國家應該“順其自然”。國家應當由一隻“無形的手”的引領來實現共贏。隻有如此,一個國家的財富才能真正有所增長。
《國富論》對中層階級有利,結果國富變成了資產階級的財富。底層階級的生活比以前更貧困。與此同時,重商主義也垮掉了。斯密的名著助長了“自然法”和“自然權利”的理論。 <h2></h2> <h2>第30章 法國革命</h2>
1789年爆發的法國革命是一場法國人民抵抗專製體製和貴族政治的起義。因為20多年間一個變化引起另一個變化,所以很難說它是何時結束的;同樣,它究竟是如何結束的也很難下定論,因為革命所期望的自由並未快速實現。貴族政治雖被壓垮,但卻沒有滅亡,此後專製體製還時刻準備在各種偽裝下複辟。但在法國卻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傳到了歐洲各國。因為很多國家的人民也一樣在承受磨難,隻要法國打出旗號,他們就會盡力響應。
1642年和1688年的英國革命關乎政治和宗教,1776年的美國革命關鍵是政治方麵的獨立,而1789年的法國革命則涉及政治、社會、宗教和經濟。 一、法國革命的導火線
正像前麵所提到的,18世紀的法國是歐洲各國的典範。在歐洲各地,“舊體製”都意味著廣大人民正遭受貴族的欺壓。為什麽革命先在法國發生,有三個原因:(1)法國的專製君主比別的國家君主更昏庸無能;(2)法國的哲學家比別國的哲學家更具影響力;(3)法國人民所受的英美兩國革命榜樣的影響比其他國家的人民都要大。
國王們的昏聵?如果路易十五(1715—1774)和路易十六(1774—1792)能有像普魯士的弗裏德裏希大帝那樣的機敏和能幹,法國的專製體製或許能堅持得和普魯士一樣長久。可是路易十五既不“開明”也不偉大。他整日沉浸於奢侈放浪的生活,還讓他的寵臣和情婦來統領自己和法國。他從不想方設法去減少開支或改革政府。實際上他比路易十四更奢靡。路易十六是位有意為善的君主,但卻易屈從權貴且舉棋不定。他的國務大臣杜爾閣幹練且有心改革,但當貴族們對削弱他們的特權提出抗議時,國王立刻就免去了他的職務。這件事發生在1776年,正好是美國發表獨立宣言的那年。就連法國飽受欺壓的第三階級也聽見了這個偉大宣言的呼聲,而且明白了其中的部分意義。
法國君主體製的倒閉?路易援助美國並非他熱愛民主起義,而是由於他畏懼且憎恨英國。他幫助美國,支持自由事業,可這卻成為壓倒法國國庫的最後一塊巨石,法國已徹底倒閉了。國王的臣子們請求高級教士和貴族放棄他們的一部分特權,擔負起國家的重擔,可卻始終無果。聽說羅馬城被焚燒的時候,尼祿還在彈琴。在農民忍饑挨餓的時候,法國的貴族們卻還在盡情舞蹈。
舊的社會秩序?法國的高級教士和貴族隻是一個小團體,但卻擁有大量的土地,享有政治和社會的雙重特權,可不繳稅或隻繳納一小部分稅。
教士屬於國內的第一等級;貴族屬於第二等級;農民、農奴和資產階級(城鎮中的商人和專職者)即法國的廣大人民屬於第三等級。
第三等級的重擔?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隻是一個小團體(總共不足30萬人),他們占有法國的大量土地,相比很清閑,享有額外的特殊權利,隻需繳一點稅或不繳稅。而第三等級的人數卻高達2 000多萬,隻擁有少部分土地,很少的權利,還要繳納很多稅款,在這種重擔下承受極大的苦難。
大部分農民是佃農,很難見到他們的地主,可在租金到期的時候,就一定會見到地主的代辦人。國王的官員也時刻記著來征討重稅。貴族們看不起農民,而農民們也痛恨高級教士和貴族。
資產階級的生活雖不像農民那樣困苦,可是大多數資產階級卻因對工商業的各種限製而煩惱重重。因為國王一直在堅持重商政策,也就是重商主義。
哲學家的影響?盡管很多法國農民愚昧蠢鈍,但大部分第三階級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成了18世紀激進哲學家們的忠心聽眾。伏爾泰在本國比在國外更受歡迎。正如上文提到的,孟德斯鳩謳歌英國的自由,批判專製體製。盧梭在人民爭取權利上是最為激進的,他的言傳身教頗受歡迎。拿破侖·波拿巴認為如果沒有盧梭,就不會有法國革命。由此肯定如果沒有盧梭,法國革命就會尋找其他的道路。
思想革命,哲學家和科學家們的使命,在其他地方和在法國一樣,爆發政治的和社會的革命是自然而然的。
英美兩國革命?思想革命賦予了法國人民(和各國人民)自由和博愛的思想,並喚起了他們對專製體製和貴族政治的仇恨。17世紀英國的兩場革命做出好像能永遠勝利的表率。美國革命是一場飽含期望的成功例子。而且法國人也加入到了美國的偉大革命鬥爭中,這也鼓舞了他們開展相同的運動。 二、法國革命的成果
我們始終未忘記1640年當英王查理一世在財政上走向絕路的時候,如何召開的議會;議會又是如何以敵對的態度緊緊控製財政。1789年,法王路易十六采取了相同的方式去應對倒閉,召開了第三等級的會議,也就是法國的國民議會。
第三等級會議已被關閉了175年,自從1614年起就再未被召開或是被準許行使權力。依照舊規定,每個階級都應選舉代表組成代表團來投票,所有舉措都必須以三分之二的票數才可通過。通常都是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聯合在一起,在票數上壓垮第三等級。
第三等級維護自己的權利?1789年,第三等級認識到它代表著國家的大多數人,而且在舍棄了自己貴族地位轉而同資產階級同心協力的米拉波伯爵的有效統領下,主張三級會議應組成一個單一體 “國民議會”。在議會中每位議員都有投票權,一項舉措獲得多半票數即可通過。第三階級的這個主張得到了第二階級中少許自由主義人士(包括拉斐特)和第一階級中多數低級教士的擁護,在國內也得到了廣泛的大力支持。
網球場盟誓?第二等級中的很多人對第三等級的這一主張相當敵視,最初路易十六因為不想惹惱他所恩寵的貴族,也不讚同第三等級。6月20日,他居然將第三等級的成員阻攔在了王宮內的會場之外。就是這群人促發了革命。他們走進了不遠處一座偶爾被當作網球場的大建築物,在那裏,他們舉起手鄭重宣誓,身為“國民議會”的成員,在為法國完成草擬的憲法之前,是絕不會解散的。網球場盟誓是對國王的挑戰,也宣告了專製體製的滅亡。
巴士底獄被攻陷?不久國王便做出了讓步。他號令三個等級組成一個“國民議會”,要一並列席,按人投票。可是很快,王室的軍隊就移向巴黎和凡爾賽,人們察覺到國王要向議會施壓。國王被懇求撤軍,可是他回絕了。隨後巴黎人民便伸出援手。巴黎人民忍饑挨餓,深感自身利益和國民議會的利益休戚相關,他們僅暴動了3天。於第3天,1789年7月14日,就攻陷了巴士底獄,即標誌著波旁王朝專製體製的皇家監獄和堡壘。至今,法國人還將7月14日當成偉大的國慶日來慶祝。
戴帽徽的國王?路易十六似乎已認可了既定結果。他下令撤走凡爾賽和巴黎近郊的軍隊,還準許拉斐特擔任新國民自衛軍的司令。他親訪巴黎,並戴著法國新國旗中的紅、白、藍三色組成的帽徽,巴黎民眾見狀,非常高興。
可是沒過多久,一場企圖加強在凡爾賽的國王軍事力量的陰謀正在進行。10月1日夜到達那裏的士兵先被安排用餐,士兵們酒足飯飽之後,忠於王室的情緒突漲,大聲唱起保王歌曲。這起被稱為“鬧宴”的新聞如野火一般傳遍巴黎,巴黎人民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饑餓和苦難。這座城市掙紮在饑餓的邊緣,而凡爾賽卻在大擺筵席,憤懣和激動到達了頂峰。
婦女的進軍?10月5日,一支由巴黎最貧困的婦女組成的長隊,其中還有一些喬裝成婦女的男人,在饑餓和惱怒的動亂中,用棍棒作為武器,從巴黎行進12英裏到達凡爾賽,高喊“麵包!麵包!麵包!”他們將王宮團團圍住,索要國王的麵包。
國王衛隊手中上了刺刀的槍將咆哮著闖入王宮的民眾阻擋住了。但是連國王的士兵也開始搖擺不定了,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婦女的確是在忍饑挨餓。之後隨國民自衛軍前來的拉斐特在這時成了英雄。他仗著自己的兵力,承擔起保衛王室的重責,並把國王的士兵護送回營。但是這場粗暴的動亂還是整整持續了一夜,雖然拉斐特一直在盡力保護,但還是有些仆人被殺了。
天亮了,被降服的國王答應和民眾一起回到巴黎。於是,10月6日這支長長的隊伍改變了曆史,隊伍中有來自巴黎的挨餓婦女、成幫結夥地加入到她們隊伍的其他挨餓民眾、身騎白馬的拉斐特所統率的國民自衛軍,與在喧嚷的人群中的國王的馬車,車中坐著國王、他的妻子和孩子們。在路上人,民高喊:“我們有了麵包師、麵包師的妻子和小廚工——如今我們終於有麵包了。”未來,他們或許會失望,反正王室是一定失望的,因為他們再也不能回到凡爾賽那華麗的宮殿中去了。
舊秩序的瓦解?7月份攻陷巴士底獄是除巴黎之外的各地所采取相似行動的信號。在法國很多地方,飽受欺壓的農民進攻並焚燒貴族的豪宅,竭盡全力毀掉封建地契。還有些地方主教們的住宅也被搜查並搶掠一空。城鎮通過選舉出來的官員來取代國王的代理人,並建立了自己的國民自衛軍。無論是皇家的舊時法庭還是封建的,都被停職了。地方政府的舊體製也倒台了。1789年夏天波旁王朝的統治實際上就已經結束了,10月份國王的就擒隻是這些既定事實的標誌而已。
改革的要求?路易十六曾召開三級會議來幫自己籌款,可他的臣子們卻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被稱作卡葉(cahiers)的請願書不斷從全國各地送往這裏。它們既表達了對國王的忠誠,但也主張改革。許多第三等級的請願書主張消除貴族特權,創建各個階級在法律麵前完全平等的體製。
改革的舉措?隻要三級會議變成國民議會,它便立刻著手改革工作。法國革命最曆久最大的成果,都是在戰爭和“恐怖統治”到來之前的1789年至1791年這三年間獲得的。
“八月間”?取消舊特權是在著名的1789年的“八月間”。8月4日,一位貴族青年,拉斐特的親戚,在國民議會中站了出來,為農民做了一番激動人心的倡議,抨擊上層階級的特殊權利。隨後大會提議並通過了廢除封建特權、消滅農奴體製和一切階級均應納稅。一周內經過國民議會的決議,一切特權,無論是階級的、城市的還是行省的,都必須公開清除掉,國王也讚同。
如今農民能夠隨意耕作他們覺得合適的土地,並享有自己的勞動成果,不需再向教會上繳什一稅或是向貴族交納封建賦稅了。貴族的大地產被劃分成幾小塊,分配給佃農,農民因此取得了他所耕作的那塊土地的一切所有權。資產階級也從最沉重的苛捐雜稅中解放了,讓他們能夠自由選擇參與政治和工業。
宣揚人權?國民議會的第二個偉大成果是一份有名的文件,明確宣布了人民的權利和自由。英國有權利法案(1689年),美國有獨立宣言(1776年),現今法國(1789年)也公開了“公民權和人權宣言”。
這充分表明了盧梭哲學精神的偉大文件成為法國革命的章程,並深深影響著之後的所有政治思想。其中最出色的警句是:“人們生來就是自由的,並且擁有平等的權利。”人的權利是“自由、安全、財產和抵抗欺壓”。“法律是人民意誌的體現。每個公民都有權親自或由他的代理人介入律法的擬定。法律麵前人人平等。”“除了在法律所限定的情況下,須依照法律的各項規定,不得控訴、逮捕或拘留他人。”
宗教寬容、言論和出版自由也獲得了認可。
反對天主教立法?國民議會的第三項法則就是對法國政府和天主教教會之間的關係實施革命。許多議員都受到了伏爾泰懷疑的、自然神論的和反基督教哲學的啟示。所以議會通過了一連串反天主教的嚴格法律。土地被充公,教堂被遏製。神父和主教的數量減少了,他們要通過人民選舉並由國家支付薪金。
教會和國民議會間的鬥爭馬上就在法國開始了。這場爭鬥使人民群眾對革命的擁護銳減,因為大多數人是忠於教會的。
財政改革?國民議會授權教會財產被充公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扭轉國家倒閉的局麵。國家財政深陷嚴重混亂中。當時不能馬上收繳直接稅,也不能勸說銀行家給國家貸款,所以掠奪教會土地來保證紙幣的順利發行。稅款也可以按時被征收。稅款的數量雖比革命前要多,可是因為平攤稅款,所以人民的負擔並未顯沉重。公平的稅收成為國民議會獲得的一項成就。
君主立憲製的確立?在一些徹底的革命中草擬了一部憲法(1791年),它在法國確立了君主立憲製,取代了專製體製。
按照1791年憲法,選舉權並未普及到每個公民,而隻提供給“積極公民”即繳稅者;任公職的權利隻賦予財產所有者。憲法並未設“貴族院”,隻建立由所有“積極公民”選舉而生的“立法議會”。國王享有“懸置否決權”,即有權讓立法議會的法案按規定延期施行。但國王卻失去了對海陸軍、教士及對地方政府的所有掌控權。
國王覺得對其權力的大多限製是很激進的,但他的子民卻並不認為如此。隨著時間的流逝,危機的逼近,革命變得更為激進。 三、諸王的進犯
沒多久,其他國家的國王便準備恢複路易十六的權力和地位,阻礙了法國的革命和革新。
受脅迫的王位?歐洲其他國王們目睹法國國王被卷進了革命的旋渦裏時,他們也開始擔心起自己的王冠和寶座。毫無疑問,他們明白,他們的子民和法國人民一樣有很多理由站出來抗爭。法國革命是對當時舊秩序的一次抗擊:整個歐洲的專製君王和貴族們都處於險境之中。就連埃德蒙·柏克也是如此,他曾在幾年前表現出擁護美國人對抗英國的態度,也不支持法國革命。他害怕英國也爆發一場社會革命。
流亡者?很多法國貴族和高級教士都遠離了法國。他們向外求助,向那些或許會憐憫法國國王的君王們求助。這些亡命者自然希望能恢複他們的土地、房屋和往日的特權。他們促使歐洲的君王們采取行動阻止法國的革命。
同情的國王們?毫無疑問,整個歐洲的國王們都很同情法國國王。有的人很快便表態願意伸出援手。奧國帝王列奧波特二世,即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安東瓦內特皇後的兄長,同法國皇室的命運存在很深的個人利害關係。
一次失敗的潛逃?法國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知道別國的國王正謀劃著為其出頭,為了路易十六而插手過問法國革命。如果這次幹預成功,革命和已經完成的革新將被徹底粉碎。他們決心不準許任何外人來幫助流亡者恢複昔日的特權和路易十六的權力。
非常不幸的是,路易十六因為企圖從法國潛逃,而讓局麵突然惡化。1791年6月,他與王後從巴黎逃往德國,卻在接近邊境的瓦朗納斯,被俘虜並押送回國。從此巴黎再也不是他們的首都,而是囚禁他們的監獄,王權和勢力從此削弱並衰亡。蓄意潛逃表明了他們和貴族串通起來,與全國大部分國民進行對抗。這次潛逃惹惱了流亡者,因為潛逃最終失敗了。它也讓革命領袖們為之震驚和憤怒,因為潛逃差點成功。
庇爾尼茨宣言?1791年8月,奧地利的列奧波特勸普魯士的弗裏德裏希·威廉二世同他一起公布庇爾尼茨宣言,大意是這兩位君王認為,在法國恢複君主體製和秩序是關係著歐洲所有君王的共同利益。奧地利和普魯士準備發兵攻打法國。
防禦和挑釁?法國革命的領導人決定奮起抵抗,有的人同意馬上宣布法國為共和國家。1792年4月,列奧波特拒絕從邊境撤軍,並拒絕從自己的國家驅趕流亡者,法國向普魯士和奧地利宣戰了。法國人頭戴象征自由的紅色帽,高唱自由的新讚歌《馬賽曲》。《馬賽曲》不久便成為法國國歌。
法國新軍司令拉斐特的誌向顯然大於他的才幹。他不久便開始征戰列奧波特統治的比利時,但卻以失敗告終。路易十六在暗地裏幫助了列奧波特。
布倫斯威克公告?於是,統領奧普聯軍的布倫斯威克公爵從東麵進攻法國,並向法國人民宣布一個莊嚴的公告,聲稱他的意圖是國王歸位,懲辦反叛者,如果任何皇室成員受到傷害,就要毀掉巴黎。
毫無疑問,這位公爵將公告看成是一篇佳作,而且希望它能發揮很大作用。它的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與他期望的相反。法國人民不僅沒有廢除1791年憲法,恢複專製體製,而且還推倒了君主立憲製,創建了共和國。
殘殺和處斬?巴黎人民和一些激進人士奪取了掌控權,國王的住宅被攻擊,國王被囚禁。下個月,即1792年9月,當奧地利人和普魯士人包圍凡爾登的消息傳來時,巴黎已有接近2 000名保皇黨人犯被殘殺。9月20日,杜穆裏埃統領一隊法軍在瓦耳密擊敗了進犯者。同年的秋季和冬初發生了一些振奮人心的事件。1793年1月21日,不幸的國王路易十六,在路易十五已被推翻的雕像旁邊被斬首了。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9月22號,在瓦耳密勝利的消息傳到巴黎時,法蘭西共和國成立了。那天被當作新曆第一年的元旦。美洲的新共和國如今不再是世上最孤單的了。法蘭西共和國是革命中誕生的第二個大共和國。
民主與挑戰?處決路易十六之後沒多久,英國、荷蘭、西班牙及撒丁和奧地利及普魯士就聯合在一起共同對抗法蘭西共和國。但法國敢於向專製體製和貴族政治挑戰,革命有了傳遍整個歐洲的勢頭。
戰爭和恐怖?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時期充滿了血腥和殘暴。汪代省的農民由於受到其他人的慫恿,還有對天主教教會深信不疑,所以反對新政府。幹練的將軍杜穆裏埃投靠了敵人,而拉查爾·卡諾就成為偉大的“防禦的組織者”。革命領導人內部的意見不統一,有些人偏保守,有些人卻比較激進。正如革命中的常見現象,比較激進的人掌控了權力,不但殺死了很多敵人,還殺死了許多朋友。最罪惡的“恐怖統治”要數羅伯斯庇爾當政的1793年和1794年。瑪麗·安東瓦內特王後就是其中一位被害人。可是羅伯斯庇爾也很快於1794年的7月被處斬。
斷頭台?如今法國還在使用的斬首機,因是被用於執行死刑的機器而聞名。它有兩根直挺的柱子,一把很沉的刀在中間起落。它的名字得於一位名叫吉約坦(guillotin)的醫生,他建議用它來執行死刑,因為和用手拿斧子砍頭相比,更快、更準、更仁慈。受斬刑的人被按在很重的刀下,刀切要害,馬上身首分離。
據估算,在“恐怖統治”時期,巴黎有2 500人,法國的其他地方有將近一萬人被斬首。
長著翅膀的勝利女神?在內戰和派係爭鬥中,法國消滅了外敵。於是卡諾理所當然被稱為“勝利的組織者”。法國人高歌著《馬賽曲》,揮動著寫有“自由、平等、博愛”這些革命口號的旗幟,興奮地向戰場走去。這些口號就是勝利女神的翅膀。 四、拿破侖·波拿巴的軍事專製
著名的一年?1795年是法國曆史上著名的一年,結束了曾經為共和國草擬憲法的國民公會。共和國就是在這部憲法下建立的。立法權歸屬於由人民間接選舉產生的兩個機構。“督政府”被賦予行政權力,它是由立法者挑選出的五名督政或執事所組建的委員會。
同年,為了粉碎法國革命事業而組建的六國聯盟,終於因法軍接連不斷的軍事勝利而解體。隻剩下奧地利、撒丁和英國一直在同法國交戰,撒丁和英國並非全力對抗。法國革命眼看要在年底結束。可拿破侖·波拿巴卻於1795年開始鋒芒初現。
軍中的偶像?1795年拿破侖才26歲。他的先輩是意大利人,他在法國國旗下的科西嘉島出生。1793年他曾幫助卡諾將英國人趕出土倫。1795年他扮出一副與法律和秩序為友的模樣,並在巴黎的最後一場人民動亂中,用大炮守衛了國民公會,讓他的聲望大增。他拜讀過盧梭的書,還曾在一段時間內同羅伯斯庇爾聯係過,並表現出同情推翻君主體製的革命。可是他也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提升自己的機會。10年間,他變成了法國的獨裁者。之後他又竭盡全力讓自己變成歐洲的主人。
將軍和第一執政?1796年和1797年,拿破侖統率法國軍隊,首先在意大利北部向奧地利宣戰,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後兩年,為了回擊英國,他進攻埃及,金字塔見證了法國士兵的勇猛。他還做出許多激動人心的事件,並登在國內的報紙上,讓人讀起來很振奮,可是他並未對英國造成實質性的危害。
1799年,當拿破侖在埃及的時候,英國、奧地利和俄國又一次組建了聯盟來對抗法蘭西共和國。1799年法國革命對君主體製的威脅似乎比1792年還要嚴重。那時,法國的將軍們在歐洲已遭遇了失敗。沒有拿破侖指揮的法國軍隊吃了敗仗,並被逐出意大利,他們新建的共和國也隨之倒台。此時英雄拿破侖,已從埃及回到法國。他變成了軍隊的化身,所有法國人都擁護他,崇拜他帶領的軍隊。拿破侖的野心和他的名望、機會不相上下。
很快督政府就被趕出門外。新憲法起草完成了,新憲法打著共和國的旗號,做出了一係列符合一位軍事獨裁者的規定,拿破侖擔當了第一執政。
身為第一執政,拿破侖於1801年和1802年巴結俄國並達成和解,在戰場上第二次擊敗奧地利,並和英國的談判取得勝利。法國自1792年後第一次和世界和平共處。“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從強敵環繞中獲得挽救。
將軍和皇帝?拿破侖此時更成為法國人心目中的英雄。1802年人民選他為終身執政,1804年又選舉他當皇帝。可是法國與其說是一個帝國,不如說還是一個共和國。
波拿巴,身為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並未取消所有革命,他嚐試完成革命,他將政府權力都集於一身。自他執政起直到今天,法國已成為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不論它之前的名稱是王國、帝國還是共和國。
政治家和外交官?拿破侖也承認自己不僅是個軍人,還是個政治家。他並未歸還被充公的教會財產,但他恢複了教士們的部分特權,並在某種程度上再度認可了教皇的權威。他創建了法蘭西銀行當作是改革幣製的一部分;他撥款給運轉良好的國立學校,之後成為法蘭西大學。他建造運河和公路,還修葺了巴黎城。他意圖恢複路易十五所失去的法國殖民帝國的地位。1800年他迫使西班牙將美洲路易斯安那的大部分地區割讓給了法國,這是一個好的開端。沒過多久,他便試著維持法國對海地島的控製權,可在1803年他主動放棄了這座島嶼,並於當年將路易斯安那賣給了美國。
立法者?拿破侖在法律專家們的幫助下,匯編並出版了幾部改革法典,這是一項偉大而和平的工作。他的匯編工作將法律梳理成了簡要清晰的體係。這些法典雖不完備,但卻體現出了革命的最優成就,比如公民平等、宗教寬容和人人自由。他的法律體係被稱作“拿破侖法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世上最好的法典之一。
皇帝和征服者?在拿破侖登上曆史舞台以前,法國革命的領導人曾公開他們的目標是推翻整個歐洲的專製體製和貴族特權。拿破侖對此表示強烈的讚同。可同時他也明白這是能讓自己揚名立萬的絕好機會。
所以,拿破侖的專製統治象征著戰爭,而非和平。戰爭在他的子民和士兵的腦海中,意味著給整個歐洲帶來自由、平等和博愛。而在他的腦海中,還意味著馴服和個人權力。
更輝煌的勝利?1805年至1810年期間,拿破侖同歐洲的很多國家戰鬥,而且還取得了很多輝煌的勝利。奧地利人、普魯士人和俄國人都受到了拿破侖鐵拳的重壓。他在舊王朝的廢墟上描繪出了新王國的模樣,將他的親屬安置在那些定製的寶座上。比如,他將自己的一個兄弟封為一部分德意誌的國王,另一個則是西班牙國王,一個妹夫是意大利南部的國王。可他不止是一個馴服者,還是一個政治家。他給歐洲各國帶去法國革命的種種思想,其中有民族主義的思想。對於意大利和德意誌,他指明了民族統一的方向。
他的最後一次大勝利?1809年奧地利希望掙脫拿破侖的統治,在瓦格拉姆戰鬥中吃了敗仗,不得已割讓土地給拿破侖,而且把高傲的哈布斯堡公主瑪麗亞·路易莎嫁給了他。
可是瓦格拉姆戰役成為拿破侖的最後一次大勝利。過高的權力讓他頭腦發熱,很快他便將手伸得更長了。他以一個“革命的產兒”和傳播平等福音的傳教士的身份開始他的事業,可最後卻發展成一個以自我為核心的專製君王。在那些無法再用任何自由、平等或博愛的名義來維護自己的鬥爭中,他斷送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
他的第一場大敗?從1806年到1810年,拿破侖準備采用被稱為“大陸體係”的貿易封鎖來扼製英國。他意圖遏止英國貨物運輸到歐洲的任何地方。這非常過分,他所有的權力擴張都是很過分的。俄國和其他國家開始接受英國貨。所以拿破侖便於1810年統率軍隊侵犯俄國。可是俄國人卻用智謀打敗了他。他們在他麵前撤軍,誘使他不停驅馬狂奔800英裏來到俄國的腹地。就在此時,他所駐紮的莫斯科城竟燃燒起來。他的軍隊因為遠途行軍和側麵受襲而精疲力竭,不僅被深深困於俄國的腹地,還處於俄國的嚴寒之中。他從莫斯科的遠途撤軍是史上最恐怖的插曲之一。他的“雄獅”隻有一小部分回到了萊茵河。在那恐怖的一年,不僅葬送了100萬人的性命,就連拿破侖的光榮也消失殆盡。
拿破侖之前也嚐過失敗的滋味,比如1789年,他的法國艦隊雖然有敘利亞和埃及的幫助,但還是在尼羅河口被納爾遜勳爵所統領的英國艦隊擊敗。1805年,拿破侖製訂了一項野心勃勃的計劃,試圖直接登陸英國,但此次戰役讓他嚐到了更為嚴重的苦果,法國艦隊和其盟友西班牙艦隊在特拉法加又一次敗給了納爾遜。可是俄國致命的寒冬卻將拿破侖推向了陸戰第一次慘敗的地步。這是他悲慘結局的開端。
他的第二場大敗?1813年10月,在薩克森的萊比錫近郊,拿破侖遭遇了人生的第二次大敗。一連三天,他的軍隊都在和俄國、普魯士、英國、瑞典、奧國以及其餘各國組成的聯軍戰鬥。由於許多國家參戰,所以萊比錫戰役通常被稱為“民族之戰”。拿破侖又戰敗了。翌年他被俘虜,還被放逐到地中海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
他的第三場大敗?1815年3月,就在外交官們正在召開維也納會議,決心摧毀拿破侖和法國革命成果的時候,拿破侖自厄爾巴島逃到了法國,他將原來的舊部召集到一起,還招募了一些新兵,又和歐洲抗衡了100天。但在6月18日,他在滑鐵盧最終被徹底擊垮了。這回他被押送到另一個小島聖赫勒拿島,這是位於南大西洋極遠處的一個島嶼,使他再沒活著回到法國。 五、王朝的複辟
1814年至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主張恢複舊秩序,它嚐試再度“將過去放回到它的王位上”。法國的革命思想要盡可能清除掉。拿破侖曾毀掉了舊地圖並繪製了新地圖;還廢掉了很多王侯,重新劃分他們的領土,並在這些地方成立了新政府,並重新命名。專製體製,即便是開明君主製,也都遭到了自1789年以來一些可怕的阻礙。拿破侖下台後,這些君主們又開始揚揚得意了。他們被捧上了台,還得到原有的財產,當然這是暫時的。可是政治和社會的矛盾還在持續。
路易十八在法國?在法國,革命時期重要的政治和社會革新被準許保留住。但法國又出現了一個國王——路易十八。他出身波旁皇室,是路易十六的弟弟。他就是路易十八,由於路易十六卒於1795年的年輕兒子是路易十七。路易十八的統治直至1824年的去世。
意大利和德意誌?意大利被分割成幾個公國和王國。北部富饒的倫巴第和威尼斯地區屬於奧地利。但從法國革命中所接受的自由思想,和拿破侖所倡導的團結一致以及民族主義的思想並未被人忘記。這些思想一直被意大利人所珍視,直至多年之後,意大利獲得了解放和統一。
拿破侖維護統一高於維護自由。在德意誌,他做了許多工作將很多小邦合並在一起,並廢掉了這些小邦的王侯。維也納會議關心君主們甚於關心人民,對自然或民族的統一也很不重視。但不管怎樣,德意誌的某些王侯被冷漠地丟在一邊,德意誌並未恢複成之前的諸多小邦。德意誌再不是幾百個小王國、公國和侯國,維也納會議成立了38個邦,組建成德意誌聯邦。德意誌聯邦是一個很鬆懈的聯合,但總比沒有統一要好。這隻是邁入真正統一的第一步。
舊統治者與舊王朝幾乎都複辟了,但是複辟卻並非絕對的,也並非長遠。雖然拿破侖為人自私自利,而且視人命如草芥,但他最終將法國革命中那些積極的東西帶到西歐,這些積極向上的思想比拿破侖活得更久,也比複辟的君主們活得更長。 六、永久的成果
法國革命的很多崇高目標並未完成,它的可怕和悲慘是相當令人痛惜的,但它也取得了一些永久性的成果,有些甚至還有巨大的價值。
封建特權的廢除?在1789年的“八月間”,振奮人心的情緒促使國民議會徹底廢除了很多舊特權。廢除了農奴製,取消了封建重擔,教士和教會放棄了什一稅和一切額外特權。
資產階級和城鎮的中等階級,由於免去了最沉重的苛捐雜稅,所以能夠自由參加政治和工業。隨後,又廢除了王室專製權、國內關稅和行會,這樣增加財富的機會就更多了。
農民們從“八月間”獲益最多。在以後的19世紀至20世紀中葉,法國農業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小農個體所有製,起源可追溯至1789年的“八月間”。
經濟和社會的革新?國民議會削弱了額外特權,而且開始實施社會和經濟上的改革。隨後,國民公會按照相同的規則前進,終結了黑奴製,取締了因負債而被囚禁的規定,並保障婦女享有和男子同樣的財產權。為了削減財富的各種不平等,貫徹實施了一些重要舉措。比如,通過了新遺產繼承法,規定不允許任何人將遺產隻留給一個繼承人而排除其餘繼承人,還要求全部子女平等或是盡量平等地繼承遺產。這部繼承法讓近代法國在整個歐洲國家出了名。
度量衡的公製?國民公會的許多改革是很極端的。其中有項規定是不準稱呼“先生”而要稱呼“公民”,這項改革太小題大做了。嚐試用新曆取代舊曆,主要目的是讓人忘記史上的基督教,但被證明是白費力氣且不會長久。為了便於計算,設立了十進位的新度量衡製,這是對舊製的一大改進。新“公製”幾乎被所有的文明國家所采用(除英語國家外)。
人權宣言?1789年草擬的人權宣言,不久便在曆史上獲得了與其他關乎人類自由的偉大文獻相同的地位,例如,英國的大憲章和權力宣言、荷蘭緘默者威廉的“聲辯”、美國的獨立宣言和聯邦憲法。它曾經是(現今也是)法國革命偉大而長久的成就之一。
平等的思想?法國革命的口號是“自由、平等、博愛”。很多惡行是打著自由的旗號幹出來的;平等是一個既不明了也很難定位、對許多人來講並不向往的夢想;博愛在理論上是美好的,可是卻很難實現;即便這樣,民主和自由還是被法國革命推進著。我們所說的自由,指的是法律規定範圍和適當程度之內、受保護的自由;所說的民主,指的是一般公民在政府裏享有當家作主和言論自由的權利。還有一個應被認可的思想是民族主義。這種思想曾被法國革命所強調,並由拿破侖·波拿巴傳遍整個歐洲。
思想見於行動?有人曾說,革命的法軍是“平等在進軍”,還有人說過法國的刺刀之所以如此有力是因為刀自身有了思想。以上這些,說明法國人民自己是被崇高的目標所激勵,歐洲其他各國的人民受到他們崇高理想的影響,便或多或少接受了這些思想。法國革命的思想最終將整個西歐都革命化了。
當然,這些思想並非新思想,它們是思想革命(不需追溯太遠)和美國革命的綜合思想。法國革命卻讓它們以全新和有力的麵貌展現給歐洲。
政府和教會之間的敵對?法國革命的惡果之一便是基督教懷疑論批判的不斷增長,及國家和教會之間的矛盾。從此之後,這樣的爭端不斷在法國上演。
拿破侖法典?因為拿破侖·波拿巴是“革命的產兒”,所以我們將他的活動——不論好的壞的——都歸為革命的成果。在20年的戰爭間,大量的殺戮法國壯丁(和其他人)確實產生了永久禍患的深遠影響。但是另一方麵,我們絕對不能忘記他對和平的偉大貢獻,即拿破侖法典。
民族統一?拿破侖隻局部地實行了革命的一項基本原則,即增強了民族主義意識。他幫助同一種語言的民族用現實方法邁向政治統一。在法國,他集權於中央政府。在意大利和德意誌,他所成立的政府或多或少也是民族統一的典範。在歐洲,民族性和民主主義同樣被法國革命明顯的促進了。 <h2></h2> <h2>第31章 拉丁美洲革命</h2>
由於南美洲、中美洲、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島的大部分國家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法國人的殖民地,因而被稱作拉丁美洲。拉丁美洲於19世紀早期進行起義,並獲得獨立。拉丁美洲的革命,發生在美國和法國革命之後,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說是兩次革命的後果。
拉丁美洲的曆史要追溯到哥倫布第一次航行,可分成四個階段:(1)發現與探究——1492年至1550年;(2)殖民與盤剝——1550年至1800年;(3)革命與獨立——1800年至1825年;(4)主權國與獨力發展——1825年至今。
在這裏主要講述第三個階段,即革命與獲取獨立的時期。 一、美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響
拉丁美洲革命的原因有內外兩方麵,即拉丁美洲的內部矛盾和歐洲、北美革命的影響。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多半屬於西班牙與葡萄牙,苛捐雜稅太重,大量土地被極少數擁有政治和社會額外特權的富有地主所霸占。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國出生的人在拉丁美洲享有很多克裏奧爾人(土生白人)所沒有的優惠和特權。土生白人是指出生於拉丁美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或法國人。當然,混血種人和印第安人就更有各種理由不滿了。他們世世代代被奴役、搶掠或是欺壓。所以,在拉丁美洲的土生白人、印第安人和各種混血種人都很不滿,計劃著起義。
可是外來的影響對引發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到了非常有力的作用,主要是源於美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
拉丁美洲革命的外因?上文已列出了一部分外因——“盤剝”。歐洲各國,特別是西班牙的政策,讓殖民地為本國的利益服務。另外,還有已闡述過的對貿易的限製和其他事務,讓殖民地居民,尤其是土生白人、印第安人和各種混血眾人時刻準備為自由而戰。
在1776年及之後的幾年,北方英屬13州殖民地為他們做出很好的表率,他們振奮人心的獨立宣言、勇猛的鬥爭和作為獨立各州的成功崛起。
在約翰·洛克、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及亞當·斯密的名作中已具體化的思想革命,在拉丁美洲較有學識的階層中產生了很大影響。而1789年至1800年的法國革命又給其他國家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典型。1801年至1803年期間,拉丁美洲的一個大島——海地的黑人為自由而戰,打敗了拿破侖的軍隊。
拿破侖·波拿巴?拿破侖在歐洲無意中做的很多事情,為拉丁美洲革命的爆發奠定了基礎。1807年他入侵葡萄牙。為了避開他,葡萄牙皇室搭船逃向在南美的超大殖民地巴西。這是巴西邁向獨立的一連串事件中的第一步。當年和翌年,拿破侖進攻西班牙,廢掉了國王斐迪南七世,讓自己的哥哥約瑟夫·波拿巴擔任西班牙的國王。沒多久,當約瑟夫被立為西屬美洲各個主要城市的國王,殖民地人民卻不肯接受他,甚至高喊永遠忠於斐迪南。
他們便開始和拿破侖任命的奪權者進行鬥爭。短短的時間裏,戰爭發展成為獲取獨立的戰爭。
在拉丁美洲的各地革命中的領導人物大多是土生白人、印第安人和印歐混血種人。有些傑出的將領是印第安人或是半印第安人。很多高級教士是保皇黨人,但不少低級教士是積極的革命者。那時在拉丁美洲存在一些對宗教的不滿情緒,這一定程度上對革命是有益的。 二、米蘭達——政治上的先行者
拉丁美洲的革命和英屬美洲及其他國家一樣,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被少數帶動者所引發的。在南美革命早期,弗朗西斯科·德·米蘭達是最優秀和最具影響力的領導人之一,他的父母都是西班牙人,他於1750年出生在委內瑞拉。
南美和中美的殖民地之所以能夠取得最後的獨立,頭功應該授予委內瑞拉和米蘭達。
在拉丁美洲準備為獨立而戰之前,米蘭達參與了美、法兩國革命。盡管他曾是一名委內瑞拉的西班牙軍隊中的上尉,可是他還是離職加入到美國革命的拉斐特麾下。隨後他便開始謀劃在亨利七世統治時期,哥倫布與卡博特發現的美洲的委內瑞拉的獨立。他在歐洲的各個國家得到了熱情的招待。他非常歡迎法國革命,並加入到法蘭西共和國的軍中,還被提升為少將級別。
因為對1793年法國人的敗仗負有責任,米蘭達逃往英國,卻還在努力為委內瑞拉求得幫助。1797年他在委內瑞拉策劃了一次謀殺,可是失敗了。1803年米蘭達前往紐約,他想方設法配置了兩艘船和大概兩百名人員。他帶著船隻和人員於1806年駛向委內瑞拉。他從特立尼達的英國人那兒獲得了一些幫助,便沿著海岸統率兩支遠征軍。他占領了沿海的一兩個城鎮,可是卻由於上層階級的仇視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冷漠而停滯不前。
1810年米蘭達又組織了一次遠征軍。因為米蘭達和拿破侖的激勵,當時的革命願望更強烈了。在委內瑞拉的首府加拉加斯,有地位的市民廢黜了他們的總督,還成立了革命政府。由於米蘭達極力鼓動,於是召開了一場革命會議,國家各階層代表成員參加了會議,這場會議於1811年宣布委內瑞拉正式獨立。
宣言與爭辯?這是西屬美洲殖民地第一份關於獨立的正式宣言。委內瑞拉的革命會議還起草了一部聯邦憲法,嚐試將委內瑞拉的幾個州歸屬於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這部憲法表現了美國憲法和法國人權宣言的影響。可是正如英屬殖民地和法國那樣,委內瑞拉有不同的派係,對革命的擁護程度並不相同。米蘭達和其餘領導人之間的爭執削弱了他們的事業。1812年7月,米蘭達被別派的革命者所囚禁,很快又落到了西班牙政府的手中。他被押送到西班牙監禁起來,並被用鐵鏈捆在了地牢的牆上,死於1816年7月14日。
有意義的一天?政治上的先行者米蘭達因為自由而死在了監獄中,即便是他犧牲的那天也是很有意義的。7月14日正是法國獨立的日子,即巴士底獄風暴紀念日。在委內瑞拉和拉丁美洲其他地區,有誌之士承繼了他的愛國事業。 三、玻利瓦爾在北方
南美洲北部的青年玻利瓦爾承繼了老米蘭達的衣缽。
西蒙·玻利瓦爾(1783—1830)出生在委內瑞拉一個富有的土生白人家庭。他在西班牙學習法律,還在歐洲大陸四處旅行。在巴黎他親眼見到了法國革命最終的情形。1809年,他再次從歐洲訪問回來,遊曆美國,強烈稱讚這個正在蓬勃發展的年輕共和國,還決意投身到委內瑞拉的獨立運動當中。之後的15年裏,他是一名戰士和政治家,有時因勝利而得意,有時因失敗而頹喪。他引領委內瑞拉和附近各國的起義走向一個耗時雖長但最終勝利的結局。
在加拉加斯?1812年,大概是在米蘭達被俘虜的時候,西班牙人掌控了委內瑞拉,玻利瓦爾逃往加勒比海上的一個島嶼。從那裏,他前往委內瑞拉西邊的國家新格拉納達(今哥倫比亞),加入到該國的革命軍隊中,並被授予一支軍隊的領導權,還和西班牙人打了幾場勝仗。每次成功都使他的軍隊得以擴充,於是他自新格拉納達一路打到委內瑞拉,並且在1813年8月4日成功進駐首府加拉加斯。他受到了愛國者們的熱烈歡迎,被擁護為民政和軍事上的絕對專製者。
失敗和離棄?此後的一兩年,玻利瓦爾多次打敗西軍,但卻在兩次戰鬥中遭遇了失敗。當時西屬美洲的保王黨人的實力正在恢複,原因主要是拿破侖在歐洲並不能掌控西班牙,1814年斐迪南七世重登西班牙國王的寶座。正如上文所述,拉丁美洲的各地起義,起初都主要是針對拿破侖及他任命的奪位者。所以,在1814年斐迪南重獲王位的時候,很多起義的委內瑞拉人都再拾對他的忠誠。
一場決定性的成功?玻利瓦爾遭遇失敗之後,他前往新格拉納達、牙買加及海地,集結了同自己一樣被逐出委內瑞拉的一些革命誌士。1816年12月,他登上委內瑞拉鄰近奧裏諾科河口的一個島嶼,召開了一場會議,組建了新政府,繼續鬥爭,而且取得了對抗國王將領們的多次成功。1819年他準備與新格拉納達的勢力聯合在一起。他統率自己的士兵沿奧裏諾科河向上,來到了該河的起源地安第斯山脈,又從險要的帕亞隘口橫跨巍峨的安第斯山。那裏積雪終年不化,天氣嚴寒,很多士兵和全部戰馬都被凍死了。但剩餘的小股部隊及時穿過了雪山,到達了新格拉納達,於1819年8月7日在波亞卡給西班牙人以致命一擊。玻利瓦爾成功進駐波哥大,不久就被推舉為新格拉納達及委內瑞拉的總統。
解放者?之後的四五年內,玻利瓦爾支援了厄瓜多爾、秘魯及玻利維亞的革命人士。直至1825年,西班牙的勢力被趕走了。玻利瓦爾辭掉了自己的軍事專製職務,盡管遭到了勁敵們的反對,但他還是被委任了最高文職。人們普遍稱讚他為“解放者”“南美的華盛頓”。玻利維亞,作為秘魯廣闊領土的一部分,就是為了表達對他的尊敬而命名的。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以及玻利維亞這5個國家都懷著感激之情來緬懷他。
他的助手們?在解放鬥爭中,和玻利瓦爾共同作戰的幹練將領中有個年輕的印第安人安東尼奧·派斯。他於1790年出生,革命崛起的時候,他年僅20歲,但他卻活到了83歲。他擔任了委內瑞拉獨立之後的第一屆總統。1860年他成為委內瑞拉的駐美大使,可是沒過幾年他就被趕出了自己的國家,成為一場動亂的犧牲品。他人生的最後3年是在紐約度過的,並於1873年卒於紐約。
玻利瓦爾和派斯在爭取自由的鬥爭中得到了大概5 000名英國和愛爾蘭士兵的幫助,這些士兵都是來自歐洲戰場上的老兵,他們在推倒拿破侖以後前往拉丁美洲,又加入到獲取獨立的戰鬥中。 四、聖馬丁在南方
在玻利瓦爾、派斯等人統領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其餘南美北部各國的革命時,阿根廷及南美大陸的南部各國也進行了起義,首先是抗擊拿破侖,之後是抗擊西班牙。南部的革命領導人中,最精幹的大概要數何塞·德·聖馬丁。
聖馬丁在歐洲?聖馬丁(1778—1850)出生在阿根廷,在其童年時就被送往西班牙留學。之後在西班牙抗擊拿破侖的鬥爭中,他是一名優秀的士兵。1811年他辭掉了在西班牙的中校職務,回到了阿根廷。次年,他前往布宜諾斯艾利斯投身到革命事業中去。1813年1月,他在聖洛倫索戰勝了西班牙總督。翌年,他擔任秘魯起義軍的統領。
聖馬丁在秘魯和智利?秘魯,是西班牙在南美的第一個核心統轄區域,也是最後一個脫離其統治的地方。革命之火在附近各國熊熊燃燒之後的很長時間,秘魯的大片地方還牢牢地依賴著西班牙。
1814年,聖馬丁做出了首先解放智利,再從智利進攻西班牙在秘魯各據點的決定。最終,他完成了這項計劃。以安第斯山對麵阿根廷的門多薩作為司令部,聖馬丁於1815年和1816年招募和訓練了一支他命名為“安第斯軍”的部隊。這支部隊是由來自阿根廷及智利的人民組建而成。在招募和訓練這批人時,聖馬丁獲得了智利一位前任愛爾蘭總督的兒子伯納德·奧希金斯的大力擁護。
安第斯軍?1817年1月,聖馬丁統率一支訓練有素的4 000人的部隊從門多薩朝西進發。他們從陡峭的山路橫跨滿是積雪的安第斯山。這個難度堪比漢尼拔和拿破侖所跨越的阿爾卑斯山。2月12日,他們在靠近聖地亞哥的恰卡布科奇襲西班牙軍,並取得勝利。
一年多之後,1818年3月19日,聖馬丁吃了西班牙人的敗仗。但4月5日在聖地亞哥以南幾英裏的邁波,他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功,命運獲得拯救。這場戰役結束了西班牙在智利的統治,接著聖馬丁將所有精力都投身到秘魯的解放事業中。
從智利到秘魯?邁波戰役勝利之後,聖馬丁又前往阿根廷,去爭取外援。他在智利海岸外招募了一支由阿根廷及智利船隻組建而成的艦隊,由英國官員托馬斯·科克倫勳爵率領。艦隊主要配置了英國及美國的水手。到了1820年8月,聖馬丁還招募了另一支大約4 000人的小部隊。他和他的士兵們共同搭乘科克倫的船隻,從智利的瓦爾帕來索揚帆起航,在秘魯海岸的皮斯科登岸。1821年7月,聖馬丁進駐秘魯首府利馬,宣布秘魯成為一個獨立的共和國。
在成功進攻秘魯之初,西班牙人大約是聖馬丁軍隊的四倍,但西班牙部隊中的許多印第安人支持獨立,所以紛紛倒戈,轉投聖馬丁。
聖馬丁和玻利瓦爾的會見?1822年7月,聖馬丁在厄瓜多爾的瓜亞基爾接見了從北方來此的玻利瓦爾。聖馬丁原本認為玻利瓦爾是位豪放的愛國人士,甘願屈於他之下,可是他不久便發覺玻利瓦爾十分介意他的出身。聖馬丁認識到他不能和玻利瓦爾在一起愉快地工作,便主動放棄了權力,於1822年9月從秘魯引退,將權力全權交給玻利瓦爾。直至1824年12月,蘇克雷將軍(玻利維亞的一個首都因他而命名)獲得了來自哥倫比亞的玻利瓦爾的幫助,戰勝了在秘魯的最後一部分西班牙部隊,實現了秘魯的徹底獨立。
美國革命(1775—1783)讓英國在北美洲的13個殖民地重獲了自由,並成立了聯邦共和國。這種聯邦政府的體製普遍被其他共和國家所仿效。
思想革命起源於何時是難以確定的,它將理性的科學實驗引入生活的方方麵麵,不僅僅在科學方麵,還對政治、宗教、商業和教育提出了各種疑問。
法國革命(1789—1815)是法國人民對封建專製體製和貴族政權的一次猛烈抗擊。這次革命受到美國革命和以前發生的革命的影響,將新的思想理念付諸於實踐。之後的法國革命,和其他國家的相似革命也都受到它的鼓舞。
拉丁美洲革命(1800—1825)是繼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之後的又一次大變革,其結果是讓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地區幾乎全部的殖民地獲得了自由。這些革命對喚起偉大的門羅主義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工業革命(1750—1850)最早源於紡織工藝上的一些革新,由手工業到大機器,但是隨之在煤鐵利用、車船行駛、土地擁有權、城市發展、商業貿易、財富權力、貧困苦難等方麵產生了些許變化。工業革命起源於英國,不久便被法國、美國和德國等國家所效法,並逐漸遍及世界。
現今文明的狀態主要是源於1750年以來所發生的曆次革命。 <h2></h2> <h2>第28章 美國革命</h2>
隨著1763年法國人和印第安人之間的戰爭(在美洲地區進行的七年戰爭)的結束,之後不久,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英國的13個殖民地爆發了一次革命,由剛開始的輿論鬥爭轉向使用武力,最終在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推波助瀾下,於1783年脫離英國,並獲得獨立。最初,殖民地的領導人認為自己在對英國效忠,應該維護英國的利益。但是他們步步為營,大力發展殖民地,直至殖民地的力量增強,逐漸變成一個自由獨立的國度,並建立起一個新的國民政府——美利堅合眾國。
美國的這次革命對其他地區的革命起到了表率作用。美國聯邦製體製在最初隻被當作是一種試驗品,但後來證明很成功,以至於被全球普遍效仿。我們知道,17世紀革命後的英國政治發展沉浸於貴族議會和君主立憲製,停滯不前。在英國政治停滯的同時,美國卻跑到領先地位。好比火炬從一個人手中傳到另一個人手中,這種自由獨立的政治思想也從一國傳到另一國,最終形成了政治上的民主。 一、美國革命的導火索
如上所述,殖民地之間的戰爭,特別是法國人和印第安人的戰爭,促進了美國革命的大爆發。戰爭不僅讓殖民地的人民看到了自身抗爭的能力,也讓殖民地彼此之間的聯合成為一種可能,他們還因此學到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但同時也與英國本土形成了一種對抗之勢。此時的航海法更加嚴格,而且在美洲駐紮著一萬英軍。英國政府下令,殖民地的人民必須上繳賦稅供養這些軍隊,而殖民地的人民則高呼他們不要這些駐軍,並對議會的征稅表示強烈抗議。他們認為隻有由自己的代表組成的殖民地議會才享有征稅權,那些沒有殖民地代表的議會絕無征稅的資格。各種爭議和口角也由此蔓延。
航海法?一百多年來,英國政府出台了一係列的法律,試圖以此來控製殖民地的貿易。比如,要求殖民地的所有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運送,其中某些貨物隻能銷售給英國商人。殖民地的人民認為這些法律隻對英國有利,而對他們來說卻不公平。所以在一段時間內,航海法並沒有被真正實施。但是,在法國人和印第安人的戰爭結束之後,英國便著手準備推行航海法的具體程序。
關稅法?英國曾嚐試對殖民地進口的某些貨物進行征稅,可是與征收關稅的律法、航海法一樣,引起殖民地人民的憤怒。1764年出台了新的關稅法,稱《糖稅法》,並製訂了實施計劃。這項法律要求進口糖和某些貨物必須征收關稅,一些出口的貨物也要征稅。殖民地人民對這種阻礙貿易往來的法令十分厭惡,強烈反對受控於英國的權力部門。但英王的官員一直駐紮在港口,並隨時登船征稅。
緝私配合法律?為了逃避對進口貨物繳稅,有些進口商人會偷運走私,即躲開正規的港口,將船隻開往僻靜之地,趁夜卸貨,並暗藏在官員們不易察覺的地方。於是法庭給官員們下發了緝私配合法律條文——即書麵法令,授予他們權力,可對船隻和住宅進行搜查本應繳稅的貨物。但是這種強製搜查住宅的法令引起了人民極大的不滿。
印花稅法?1765年議會頒布了一項法律,要求小冊子、報紙、法律證件等都必須粘貼印花稅票。發行印花稅票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英國政府的收入。但是這一征稅法令激發了民怨,引發了動亂。殖民地諸議會讚成此次抗議決議;由9個殖民地的代表組成一個代表大會,並在紐約召開會議,向國王喬治三世遞交請願書。殖民地的人民正試著組織起來並聯合行動。
屯兵法?1766年取消了印花稅法,可議會卻執意對殖民地征收此稅,並增兵鎮壓。授權在美洲城鎮地區屯兵的法律被稱為屯兵法。結果,有1 000名士兵被派到波士頓。爭鬥和戰爭一觸即發。波士頓變成了鬥爭的焦點。1773年,波士頓人民摧毀了一條已納稅的茶葉船隻。為了懲罰波士頓人,議會下令停止波士頓港的所有貿易往來。1775年4月戰爭開始了。
原因總結?美國革命中的一些原因如下:(1)議會向殖民地收稅並出台妨礙其貿易的法令;(2)緝私配合法律——法庭授權稅官對住宅進行偷運貨物的搜查;(3)議會的懲處性法律,即對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進行懲罰的法律,如波士頓港法;(4)辯解和不斷的鼓舞,詹姆斯·奧蒂斯反對緝私協助法,帕特裏克·亨利反對印花稅,塞繆爾·亞當斯反對英國的事務幹涉,托馬斯·潘恩號召獨立;(5)在美洲城鎮地區屯兵的英軍所引起的爭鬥和動亂,如1770年發生的“波士頓慘案”;(6)有力的理論根據,“沒有代表權的征稅就是暴政”;(7)美國人自信他們可以自我管理、獨立自主,這種強有力的情感不斷加深。 二、宣布獨立
在一些殖民地人民的心中,獲取更多自由的願望變成了希望獨立的決心。有些英國人不讚成英王喬治和議會繼續對殖民地人民進行控製,同時,也並不是所有的殖民地人民都支持塞繆爾·亞當斯、托馬斯·潘恩、托馬斯·傑斐遜,以及那些為爭取獨立而奮鬥的先驅者。比如有些美洲人,他們一直忠於英國國王,這些人被稱為“保王黨人”和“托利黨人”。還有些人存在一定程度的猶豫不定和冷漠。可是第三個團體卻在為自由而戰積極努力著,他們被稱為“愛國黨人”。這些人的持續鬥爭,於多年後終於取勝。
大陸會議?代表著各殖民地的一個代表團隊常常在費城召開會議,它一直在處理或者嚐試繼續處理殖民地事務和作戰事宜。這個代表團被稱作“大陸會議”。喬治·華盛頓擔任大陸(美國)軍隊的總司令。由托馬斯·傑斐遜、本傑明·富蘭克林等人組成的一個委員會草擬了獨立宣言,並於1776年7月4日在大陸會議上正式通過。它宣布“合眾殖民地”成為“獨立而自由的諸州”。幾乎在同時,各州也都通過了憲法(基本法),翌年,大陸會議草擬了聯邦條例,即後來的合眾國憲法。
本傑明·富蘭克林等人被派去法國以及歐洲其他與英國不和的國家,懇請被認可和幫助。托馬斯·潘恩依舊認定國王們的權力不是神授;托馬斯·傑斐遜甚至認為,不斷革命是醫治民主政治的一劑良藥;帕特裏克·亨利卻用 “不自由毋寧死”的理論來鼓舞愛國民眾。 三、獲取獨立
自由和獨立意味著多數人的犧牲。弱小的愛國軍隊整整進行了八年痛苦而漫長的鬥爭,有時被打敗,有時饑寒交困,如1777年至1778年冬在福吉,1778年至1779年在大水淹沒的伊利諾伊平原;但偶爾也會取勝,如在特倫頓和普林斯頓、薩拉托加、考彭斯、國王山及約克敦。
1777年 10月,在紐約州東部的薩拉托加,美國人取得了有名的勝利,沒多久,法國便公開答應施以援手。翌年初,它便與合眾國結成聯盟。法國和西班牙結成聯盟後不久,荷蘭也加入對英戰爭。這樣13州就有了最寶貴的、最迫切需要的夥伴,但這些盟國並非喜歡美國,而是由於它們既痛恨又畏懼英國。事實上,如法國的拉斐特、普魯士的馮·施托伊木及波蘭的普拉斯基等英雄都大方地幫助華盛頓,但這些國家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否則一般是不會慷慨援助的。
英國的眾多敵人?從1689年至1763年的長期爭鬥中,法國將它的核心殖民地加拿大以及印度的大部分屬地都讓給英國;所以法國一直抱著重新收回部分殖民地並削弱英國的想法。西班牙打算收回失去的佛羅裏達、米諾卡島和直布羅陀。荷蘭已逐漸失去與英國的貿易相競爭的能力,英國曾向荷蘭宣戰。歐洲還有一些國家對英國在戰時搜查和搶奪中立國船隻的做法不滿,便聯合成武裝中立同盟去抵抗英國,以維護其商業利益。
英國的不利局麵?因此,在美國革命中,英國必須同很多敵人戰鬥。此外,還有更多的麻煩出現:愛爾蘭地區發生了造反;而且,正如上文提及,有些英國人並不支持這場戰爭。威廉·皮特、埃德蒙·柏克和查理·詹姆斯·福克斯等人在議會上公開表現出對美國的友好。在派士兵和船隻前往美洲的同時,英國既要保衛自己的南海岸以抗擊法國和西班牙;又要派艦隊在北海、加勒比海和遙遠的孟加拉灣與荷蘭人和法國人戰鬥。英國的戰火燒遍了三大洲。
美國勝利的原因?英國本身的不利局麵理所當然地給美國創造了勝利的機會,還有法國的人力、財力和船隻也是對美國的寶貴幫助。但最重要和最有力量的是美國愛國誌士的勇敢和堅持,這值得人們永遠銘記。英國的著名曆史學家w.z.h.萊基認為,美國革命能取得勝利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華盛頓的人品和功勞。他的評價頗耐人尋味。
美國獨立戰爭中還發生了一係列具有決定性的革命事件:1777年10月美國在薩拉托加獲勝,1778年2月與法國簽訂盟約,1781年10月英軍總司令康沃利斯在弗吉尼亞州的約克敦向華盛頓以及法國同盟國投降。1783年9月在巴黎簽署和約。
戰爭的結果?(1)合眾國獲得了政治獨立;(2)法國收回了兩塊殖民地——西非的塞內加爾和西印度群島的多巴哥;(3)米諾卡島和佛羅裏達重歸西班牙;(4)荷蘭一無所獲。
雖然法國所獲的戰爭實惠不多,但是卻因見到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被分裂出去而感到心滿意足。這對於英國這個殖民帝國來說,雖談不上致命,卻也是嚴重的損害。
對法國的影響?美國革命對法國產生了很大影響。海軍和陸軍在戰爭中消耗巨大,令王室國庫空虛,加速了法國君主政體的滅亡。另外,大多數法國人曾支持美國人對抗國王,現在要做好準備來對抗自己的國王。法國革命很快便隨之而來了。
英國的補償?當美洲的殖民地獲得獨立的時候,沃倫·黑斯廷斯正在印度壯大英國勢力。1781年康沃利斯勳爵在約克敦向華盛頓投降,於1785年取代了黑斯廷斯。黑斯廷斯在美洲是個失敗者,但在印度卻獲得了成功。
隨之在1783年以後,英國曾有過兩次重要的權力擴張。一次是攻占海峽殖民地,掌控了東南亞的馬來半島。另一次是向遼闊的海島陸地澳大利亞移民定居,在1770年詹姆斯·庫克船長進行著名的航行之前,澳洲是不為人知的。 四、美國憲法
革命時期,每一塊殖民地(州)原先的憲法或憲章都重新修訂,沒有憲法的就草擬新法。之前的殖民地眾議會現在變成了獨立諸州的立法機構。革命後期,在戰爭期間由大陸會議起草的舊聯邦憲法,即聯邦條例,被一部新法所取代。新法是在費城開會時由一個專門的代表團草擬的,這就是美國曆史上的1787年製憲會議。
新憲法?新憲法,即1787年在費城製定的聯邦憲法,目前仍是美國的憲法。它隻在形式上有些許變化,因為之後的每種修訂案都主要是補充,但在用法和釋義上卻變化很大。還因為主要憲法是向著民主主義和民族主義方向發展,所以它的形態更成熟。
相對於舊憲法,1787年的新法起草者們賦予了聯邦政府更大的權力,比如,管理商業和征稅的權力。其中還規定將政府分成三個部門,而在舊法規定全國政府隻由大陸議會構成。新政府的三個部門分別是,立法機構的國會,以最高法院為首的司法機構和以總統為首的行政部門。
“製約”?根據1787年起草、1789年生效的憲法,構成全國政府的三個部門要互相“製約”。不僅如此,由諸州議會選舉產生的參議院,即國會的上議院,要時刻製約由人民投票選舉產生的眾議院。賦予各州在參議院同等的代表權,目的是要讓小州去製約在眾議院中有許多代表名額的大州。
缺少民主?白人約占有一半的選舉權,而婦女和黑人卻根本沒有這項權力。選舉權掌控在諸州的手裏,完全不受全國政府的管理。大多數起草憲法和將憲法淩駕於全國政府之上的人,如華盛頓、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和約翰·亞當斯,都更偏向於貴族統治,而並非民主政治。他們不相信平民,他們的目標是讓貴族統治和民主政治能夠平衡。
民主政治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進,民主政治逐漸得到了發展。諸州的憲法變得越來越民主,更多的男人擁有了選舉權。由於諸州有更多的選民加入到了國會議員的選舉中,所以聯邦政府的民主程度有所提高。還有諸州將“總統選舉人”的選擇權力(總統和副總統是由“總統選舉人”選出的)交給了選民,而並非由州議會行使,因而總統的選舉也變得更民主了。1829年至1837年安德魯·傑克遜在擔任總統時,美利堅合眾國已在民主政治的浪潮中乘風前行。 五、美國革命的重要意義
美國革命將17世紀英國革命原則展現得更為充分。它大大強化了“革命權利”的思想,即人民有權推倒一個壓迫人的政府。革命後成立的政府雖不是完全民主,但是,正如上麵所述,它逐漸走向更為民主。
革命結束後,美國人嚐試了各種政治形態,並深受影響,還影響了借鑒這些政治形態的其他國家。現在列舉說明美國的嚐試:(1)世襲的國王被選舉產生的總統所取代;(2)用明文規定的憲法來約束政府和作為政府的基礎;(3)貴族不再世襲;(4)政教分開;(5)“三權分立”和“製約”製度;(6)聯邦共和國,眾多國土上的新生事物;(7)選舉立法者(在諸州和國會的下議院)要在人口比例上產生,即從若幹人中選出一名代表。
現今世界所有大洲上都有共和國,但美國是第一個規模龐大的近代共和國。這是聯邦體製的第一個偉大的近代實驗,在全國聯合中,州的權力起積極作用。在美國,共和國的成立和民主政治的發展深深影響著全世界。 <h2></h2> <h2>第29章 思想革命</h2>
17世紀爆發的英國革命,讓貴族統治取代了專製體製,終結了英國國教和對立的新教派之間的矛盾衝突。18世紀爆發的美國革命成立了一個新的國家,為政治民主和宗教寬容的實驗奠定了新的基石。
在英、美兩國革命爆發的兩個世紀,17世紀和18世紀,所有基督教區的大批學者和那些富有思想的人正在努力傳達和發展新思想。這些思想對今日的我們影響深刻,完全可以說是一次思想革命的洗禮。
一次漸進的運動?思想革命是逐步成長起來的。它產生於早期的幾次思想變遷;(1)14世紀至17世紀歐洲向外擴張,使人們對遠方的人或事了解更多,並產生極大的興趣;(2)當商業不斷發展,歐洲人在亞洲、非洲、美洲雇用廉價勞動力,使得歐洲貴族和中層階級財富積增,因此有業餘時間不斷學習,追求知識;(3)對宇宙概念的轉變,是普遍學習16世紀哥白尼學說的結果;(4)對16世紀、17世紀以來強烈的宗教衝突所引發的固執和偏狹的反抗;(5)對17世紀、18世紀齷齪的王朝戰爭和殖民鬥爭所帶來的各種罪惡和痛楚的抗擊。
17世紀、18世紀的思想革命涵蓋:(1)十分注重自然科學的重要性;(2)基督教懷疑論和“自然宗教”的崛起;(3)“進步”觀念的興盛;(4)將批判精神運用到政治、經濟、宗教和教育等方方麵麵。 一、近代科學
方法?17世紀勒內·笛卡兒和弗蘭西斯·培根在科學中所倡導和證實的方法,被之後的18世紀科學家們廣泛運用。細微的觀察和耐性的實驗變成了規定,並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物理學?在物理學史上,最傑出的人物是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國人艾薩克·牛頓爵士。他做了許多讓人瞠目結舌的事情,最有名的是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引力”可以讓每個物體去吸引其他物體:蘋果從樹上掉到地上,同時地球也落向太陽。牛頓和德國人萊布尼茨都將數學運用到物理學研究中。美國人富蘭克林和意大利人賈法尼也都是有名氣的物理學家。前者讓我們想到了避雷針,後者的名字則留在了“賈法尼”蓄電池上。還有一個著名的意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也製造出了“伏特”電池。
之前人們普遍使用的溫度計和晴雨表,於18世紀製造得更精確了,並運用到了實際生活中。
生物學?生物學對動物和植物都進行了深入的探究,並有了一些重大發現。17世紀,傑出的英國外科醫生威廉·哈維發現了人體的血脈循環並加以描繪,讓18世紀的醫生更有效地治療種種疾病。與本傑明·富蘭克林同一個時代的瑞士科學家(兼詩人)阿爾勃萊希特·馮·哈勒,獲得了“近代生理學奠基人”的榮譽。法國人布豐和瑞典人林耐,也和富蘭克林同時代,他們對植物和動物做了廣泛的探究,加快了動物學和植物學這兩門新學科的發展步伐。再晚一兩代的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證實了可通過種痘的方法來預防可怕的天花病。
化學?18世紀時,約瑟夫·普利斯特利、安東尼·拉瓦錫和亨利·卡文迪許為近代化學奠定了基礎。普利斯特利和卡文迪許都來自英國,而拉瓦錫來自法國。氧氣的發現、水能分解成兩種元素,近代科學名詞開始在化學領域使用。
科學頗受歡迎?18世紀的自然科學之所以獲得快速發展,主要原因是得到統治階級的強有力擁護。國王發給科學家們許多年終獎金;英國的大臣們給他們提供高薪職務;小王侯們也紛紛向他們贈送重禮。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會用公款建造設有超大望遠鏡的天文台。各地都有一大批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在學會或“科學院”匯集。1662年在倫敦創辦的皇家學會,聽取了來自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方麵的最新成果報告。法國科學院院士們的年終獎金是由路易十四支付的。牛頓就是此院的一名著名院士。
人們從未對科學產生過如此大的興趣,也一直沒有這麽好的學習機會。此時的印刷技術已取得良好進展,各學術研究團隊也常常發表所屬專業領域的報告。各類百科全書得以出版,聲稱要對每項科學新發明做充實的報道。作為一個科學家、哲學家或是某一科的學者,或是懂得一點化學,或是用自己的技能和知識去在朋友麵前炫耀,都成為一種時尚。
空閑和學問?書籍對普通人來說,還是很昂貴的,可是貴族和中層階級的人卻可以買書。伴隨著貿易和工業的不斷發展,財富也日漸增多,這不僅帶來了豪奢,也帶來了空閑和學問。 二、懷疑論與自然宗教
18世紀最明顯的特點之一就是產生了很多基督教懷疑者。自然科學的探究讓很多人都傾向於追求一種宗教“自然”,即根據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而並非根據聖經或是其他具有曆史權威性的宗教。這種態度從一定程度上讓人們與聖經和基督教產生矛盾,因為宗教認可超自然並主要依附於曆史。
基督教教會的發展史中不乏改革者,他們抨擊某些教義或弊端,可是,除了15世紀的意大利人文主義者以外,就再也沒有如此多有影響力的人士有魄力去抨擊基督教信仰的真實本質。在17世紀的後25年裏,有些英國哲學家因受到自然發現法的激勵,把新的科學方法運用到宗教中。他們僅認可科學能夠證明的規則,將基督教信仰中的很多事情都歸結為“迷信”。他們讚同依照“自然法”去生存,但是這種自然法究竟是什麽,就要依靠各人的理解去判定。
自然神論者?讚成這種觀點的人們被稱呼為自然神論者。他們並非無神論者,因為他們聲稱認可上帝,正如自然神論者這個名字中所蘊含的意思。但是作為一種宗教,他們究竟信仰什麽,教化什麽,卻是模糊不清的。而從反麵來說,他們質疑的是什麽,抨擊的是什麽,卻是相對明了的。在很多人看來,自然神論很快就成為不信聖經和否定基督教的教化的代表。
從英國到法國?自然神論是從法國傳播到英國的,它的重要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尤其是在法國。(1)它讓多數的上層階級失去了對教會的崇拜,為法國革命中的宗教實驗開辟了道路;(2)它激勵哲學家拓展新體係並製定新“規律”;(3)在對一些特殊宗教生疑時,它主張采用寬容的態度去對待;(4)它要對人們日漸顯明的冷漠的宗教態度承擔責任。對於那些過分懶散或愚昧的人,不用心去學習自然神論,僅采用它表麵的理論去證實他們的冷漠是正確的。
伏爾泰?18世紀自然神論和唯理論的核心文學代表是弗朗索瓦·阿魯埃。他是法國巴黎人,生於1694年,於1778年卒於巴黎。他以用伏爾泰這個筆名而著名。
苛刻的言語和譏諷的筆調是伏爾泰常常引火燒身的原因。他曾經因誹謗罪被關在最古老陰森的堡壘,巴士底獄長達一年之久(巴士底獄象征著波旁王朝的暴政);有時他又是巴黎人崇拜的對象。在德國他一向備受弗裏德裏希帝王的恩寵,直至他的利舌深深傷害到了國王。他曾謁見過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女皇。
他還曾在瑞士居住過一陣。他撰寫過各種標題的文章,他和當時所有“哲學家”一樣,用科學來遊戲。
在英國的3年時間裏,伏爾泰熟習了英國的唯理論,並對它極度推崇。大概在1733年,他撰寫了《英國通信》,闡述了自然神論哲學,還猛烈地攻擊教會和社會。
伏爾泰並非是一位犀利、有獨到見解的思想家,可卻是當時最全知全能的聰慧作家。在他84歲回到家鄉時,貴婦們稱呼他為風趣的老犬儒。他的確是犬儒,因為他的畢生事業就是嘲諷。但他卻是歐洲思想界的專製者。
下文即將講述,伏爾泰在表達不滿情緒的工作上並非是孤獨的,接著出現了很多思想先驅。 三、進步的理念
在18世紀的思想革命中,最突出的是進步的理念。在一個遍地成果的年代,這是理所當然的。繼地理新發現之後的科學發現讓人們找到了一種信念——樂觀主義。工業與發明,財富與擴張,都走向同一條道路,至少對相對幸運的階級來說是如此。
黃金時期晨曦初現,人類的心靈好像終於從幾個世紀的沉睡中醒悟了,準備去征服世界,探究生命的奧秘,進而找到宇宙的所有秘密。人們堅信,隻要稍加思考就能將世界從罪惡、愚昧和迷信中解放出來。於是哲學家們開始大膽地攻擊煩人的宗教和道德問題,批駁國家、社會和教會,並指明了通往新人間天堂的方向。
得意和輕視?對新成果、新思想的驕傲,導致了對過去的輕視、對現在的謳歌和對未來前景的謀劃。
唯理論?這種批判的熱情常常被稱為“唯理論”,原因是它的支持者要求每件事都必須是合理或是理性的。1675年至1725年間,英國出現了一些唯理論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們的觀念在法國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遠遠超越了在英國本土的影響,這都是伏爾泰和相關人士的功勞。 四、批判精神的普遍運用
正如前麵所闡述的,唯理論,這種產生於18世紀的批判樂觀主義,被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麵麵。下麵來詳述一下它的應用。
對宗教?在宗教方麵,“行善”遠比信仰更受關注。天主教教徒和新教教徒的人道主義精神蓬勃發展,批判奴隸製度、要求改革監獄、增強宗教寬容思想,以及減少宗教迫害。
對政治?在政治方麵,有權批判專製體製和呼籲個人自由,比如,約翰·密爾頓的部分著作;還有英國的權力請願書(1628年)、美國的獨立宣言(1776年)和一些著名的文件,這些材料中都記錄了有關自由的實質性發展。
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在反抗國王幫人民說話的人中,最出名的就數英國人約翰·洛克和法國人查理·孟德斯鳩還有讓·雅克·盧梭。孟德斯鳩和盧梭都在18世紀進行創作,二人都曾受到生活和創作於17世紀的洛克的影響。洛克的核心論斷之一是一切政府的存在或是否存在,都要取得被統治者的讚同。
孟德斯鳩倡導,所有政府都應建立在滿足被統治的人民的個性和需求的基礎之上。他覺得政府隻有分權,才最能保障自由,即不準許任何集團或個人同時享有司法、立法和行政三項權力。為此他極力頌揚英國政府,他相信三項權力在英國是很容易分開的。他的座右銘便是中庸。
盧梭是非常激進的。他的私人生活雜亂無章,但他的觀點是革命激進的。同洛克一樣,他主張政府應建立在社會契約的基礎上,即被統治者的擁護。他的“社會契約”理論被廣為流傳。他覺得共和國是政府存在的最好形態,因為它最能滿足人民的需要。
盧梭被認定是自然神論者,但與很多自然神論者相比較,他覺得上帝更通情達理、更慈愛。盧梭雖有些缺點,但也有良好品格。在其他人隻是在探究自然的時期,他卻熱愛自然。他擁有一種“偉大聖誡”的境界,他認為“愛上帝高於一切,愛你的鄰居好比愛你自己,這是歸納的聖誡”。可他的座右銘與其說是中庸,不如說是革命。拿破侖·波拿馬在晚年的時候聲稱,如果沒有盧梭,就不會有法國革命。
在高呼自由的同時,盧梭還和其他人一起倡導民族主義。在教育方麵,盧梭的理論也有不小的影響。
對教育?18世紀提出的很多關乎教育的理論也具有的革命性質。人們批判教會學校,想通過國立學校來實施更加普及的教育。托馬斯·傑斐遜是來自美國的著名人士,他對於這些事情的看法,與歐洲人的理論相似。
對經濟?人們長期接受的有關商業、財富以及國家的重商主義,於18世紀也變成了批判的對象。一批法國的重農學派作家抨擊重商主義,力求把重點從商業和“貿易差額”轉到農業和礦業上。他們不讚成保護關稅和其他國家的貿易壁壘,而提倡更多的自由。他們覺得,每個人,隻要他不幹預其他人和自己相似的權利,就有權自主經商和工作。
亞當·斯密?蘇格蘭人亞當·斯密在其名作《國富論》中提倡一種全新的自由經濟,此書出版於1776年美國獨立那年。斯密的書成為產業界的獨立宣言。他覺得每個雇傭者、每個銷售員都應該獲得自由,國家應該“順其自然”。國家應當由一隻“無形的手”的引領來實現共贏。隻有如此,一個國家的財富才能真正有所增長。
《國富論》對中層階級有利,結果國富變成了資產階級的財富。底層階級的生活比以前更貧困。與此同時,重商主義也垮掉了。斯密的名著助長了“自然法”和“自然權利”的理論。 <h2></h2> <h2>第30章 法國革命</h2>
1789年爆發的法國革命是一場法國人民抵抗專製體製和貴族政治的起義。因為20多年間一個變化引起另一個變化,所以很難說它是何時結束的;同樣,它究竟是如何結束的也很難下定論,因為革命所期望的自由並未快速實現。貴族政治雖被壓垮,但卻沒有滅亡,此後專製體製還時刻準備在各種偽裝下複辟。但在法國卻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傳到了歐洲各國。因為很多國家的人民也一樣在承受磨難,隻要法國打出旗號,他們就會盡力響應。
1642年和1688年的英國革命關乎政治和宗教,1776年的美國革命關鍵是政治方麵的獨立,而1789年的法國革命則涉及政治、社會、宗教和經濟。 一、法國革命的導火線
正像前麵所提到的,18世紀的法國是歐洲各國的典範。在歐洲各地,“舊體製”都意味著廣大人民正遭受貴族的欺壓。為什麽革命先在法國發生,有三個原因:(1)法國的專製君主比別的國家君主更昏庸無能;(2)法國的哲學家比別國的哲學家更具影響力;(3)法國人民所受的英美兩國革命榜樣的影響比其他國家的人民都要大。
國王們的昏聵?如果路易十五(1715—1774)和路易十六(1774—1792)能有像普魯士的弗裏德裏希大帝那樣的機敏和能幹,法國的專製體製或許能堅持得和普魯士一樣長久。可是路易十五既不“開明”也不偉大。他整日沉浸於奢侈放浪的生活,還讓他的寵臣和情婦來統領自己和法國。他從不想方設法去減少開支或改革政府。實際上他比路易十四更奢靡。路易十六是位有意為善的君主,但卻易屈從權貴且舉棋不定。他的國務大臣杜爾閣幹練且有心改革,但當貴族們對削弱他們的特權提出抗議時,國王立刻就免去了他的職務。這件事發生在1776年,正好是美國發表獨立宣言的那年。就連法國飽受欺壓的第三階級也聽見了這個偉大宣言的呼聲,而且明白了其中的部分意義。
法國君主體製的倒閉?路易援助美國並非他熱愛民主起義,而是由於他畏懼且憎恨英國。他幫助美國,支持自由事業,可這卻成為壓倒法國國庫的最後一塊巨石,法國已徹底倒閉了。國王的臣子們請求高級教士和貴族放棄他們的一部分特權,擔負起國家的重擔,可卻始終無果。聽說羅馬城被焚燒的時候,尼祿還在彈琴。在農民忍饑挨餓的時候,法國的貴族們卻還在盡情舞蹈。
舊的社會秩序?法國的高級教士和貴族隻是一個小團體,但卻擁有大量的土地,享有政治和社會的雙重特權,可不繳稅或隻繳納一小部分稅。
教士屬於國內的第一等級;貴族屬於第二等級;農民、農奴和資產階級(城鎮中的商人和專職者)即法國的廣大人民屬於第三等級。
第三等級的重擔?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隻是一個小團體(總共不足30萬人),他們占有法國的大量土地,相比很清閑,享有額外的特殊權利,隻需繳一點稅或不繳稅。而第三等級的人數卻高達2 000多萬,隻擁有少部分土地,很少的權利,還要繳納很多稅款,在這種重擔下承受極大的苦難。
大部分農民是佃農,很難見到他們的地主,可在租金到期的時候,就一定會見到地主的代辦人。國王的官員也時刻記著來征討重稅。貴族們看不起農民,而農民們也痛恨高級教士和貴族。
資產階級的生活雖不像農民那樣困苦,可是大多數資產階級卻因對工商業的各種限製而煩惱重重。因為國王一直在堅持重商政策,也就是重商主義。
哲學家的影響?盡管很多法國農民愚昧蠢鈍,但大部分第三階級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成了18世紀激進哲學家們的忠心聽眾。伏爾泰在本國比在國外更受歡迎。正如上文提到的,孟德斯鳩謳歌英國的自由,批判專製體製。盧梭在人民爭取權利上是最為激進的,他的言傳身教頗受歡迎。拿破侖·波拿巴認為如果沒有盧梭,就不會有法國革命。由此肯定如果沒有盧梭,法國革命就會尋找其他的道路。
思想革命,哲學家和科學家們的使命,在其他地方和在法國一樣,爆發政治的和社會的革命是自然而然的。
英美兩國革命?思想革命賦予了法國人民(和各國人民)自由和博愛的思想,並喚起了他們對專製體製和貴族政治的仇恨。17世紀英國的兩場革命做出好像能永遠勝利的表率。美國革命是一場飽含期望的成功例子。而且法國人也加入到了美國的偉大革命鬥爭中,這也鼓舞了他們開展相同的運動。 二、法國革命的成果
我們始終未忘記1640年當英王查理一世在財政上走向絕路的時候,如何召開的議會;議會又是如何以敵對的態度緊緊控製財政。1789年,法王路易十六采取了相同的方式去應對倒閉,召開了第三等級的會議,也就是法國的國民議會。
第三等級會議已被關閉了175年,自從1614年起就再未被召開或是被準許行使權力。依照舊規定,每個階級都應選舉代表組成代表團來投票,所有舉措都必須以三分之二的票數才可通過。通常都是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聯合在一起,在票數上壓垮第三等級。
第三等級維護自己的權利?1789年,第三等級認識到它代表著國家的大多數人,而且在舍棄了自己貴族地位轉而同資產階級同心協力的米拉波伯爵的有效統領下,主張三級會議應組成一個單一體 “國民議會”。在議會中每位議員都有投票權,一項舉措獲得多半票數即可通過。第三階級的這個主張得到了第二階級中少許自由主義人士(包括拉斐特)和第一階級中多數低級教士的擁護,在國內也得到了廣泛的大力支持。
網球場盟誓?第二等級中的很多人對第三等級的這一主張相當敵視,最初路易十六因為不想惹惱他所恩寵的貴族,也不讚同第三等級。6月20日,他居然將第三等級的成員阻攔在了王宮內的會場之外。就是這群人促發了革命。他們走進了不遠處一座偶爾被當作網球場的大建築物,在那裏,他們舉起手鄭重宣誓,身為“國民議會”的成員,在為法國完成草擬的憲法之前,是絕不會解散的。網球場盟誓是對國王的挑戰,也宣告了專製體製的滅亡。
巴士底獄被攻陷?不久國王便做出了讓步。他號令三個等級組成一個“國民議會”,要一並列席,按人投票。可是很快,王室的軍隊就移向巴黎和凡爾賽,人們察覺到國王要向議會施壓。國王被懇求撤軍,可是他回絕了。隨後巴黎人民便伸出援手。巴黎人民忍饑挨餓,深感自身利益和國民議會的利益休戚相關,他們僅暴動了3天。於第3天,1789年7月14日,就攻陷了巴士底獄,即標誌著波旁王朝專製體製的皇家監獄和堡壘。至今,法國人還將7月14日當成偉大的國慶日來慶祝。
戴帽徽的國王?路易十六似乎已認可了既定結果。他下令撤走凡爾賽和巴黎近郊的軍隊,還準許拉斐特擔任新國民自衛軍的司令。他親訪巴黎,並戴著法國新國旗中的紅、白、藍三色組成的帽徽,巴黎民眾見狀,非常高興。
可是沒過多久,一場企圖加強在凡爾賽的國王軍事力量的陰謀正在進行。10月1日夜到達那裏的士兵先被安排用餐,士兵們酒足飯飽之後,忠於王室的情緒突漲,大聲唱起保王歌曲。這起被稱為“鬧宴”的新聞如野火一般傳遍巴黎,巴黎人民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饑餓和苦難。這座城市掙紮在饑餓的邊緣,而凡爾賽卻在大擺筵席,憤懣和激動到達了頂峰。
婦女的進軍?10月5日,一支由巴黎最貧困的婦女組成的長隊,其中還有一些喬裝成婦女的男人,在饑餓和惱怒的動亂中,用棍棒作為武器,從巴黎行進12英裏到達凡爾賽,高喊“麵包!麵包!麵包!”他們將王宮團團圍住,索要國王的麵包。
國王衛隊手中上了刺刀的槍將咆哮著闖入王宮的民眾阻擋住了。但是連國王的士兵也開始搖擺不定了,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婦女的確是在忍饑挨餓。之後隨國民自衛軍前來的拉斐特在這時成了英雄。他仗著自己的兵力,承擔起保衛王室的重責,並把國王的士兵護送回營。但是這場粗暴的動亂還是整整持續了一夜,雖然拉斐特一直在盡力保護,但還是有些仆人被殺了。
天亮了,被降服的國王答應和民眾一起回到巴黎。於是,10月6日這支長長的隊伍改變了曆史,隊伍中有來自巴黎的挨餓婦女、成幫結夥地加入到她們隊伍的其他挨餓民眾、身騎白馬的拉斐特所統率的國民自衛軍,與在喧嚷的人群中的國王的馬車,車中坐著國王、他的妻子和孩子們。在路上人,民高喊:“我們有了麵包師、麵包師的妻子和小廚工——如今我們終於有麵包了。”未來,他們或許會失望,反正王室是一定失望的,因為他們再也不能回到凡爾賽那華麗的宮殿中去了。
舊秩序的瓦解?7月份攻陷巴士底獄是除巴黎之外的各地所采取相似行動的信號。在法國很多地方,飽受欺壓的農民進攻並焚燒貴族的豪宅,竭盡全力毀掉封建地契。還有些地方主教們的住宅也被搜查並搶掠一空。城鎮通過選舉出來的官員來取代國王的代理人,並建立了自己的國民自衛軍。無論是皇家的舊時法庭還是封建的,都被停職了。地方政府的舊體製也倒台了。1789年夏天波旁王朝的統治實際上就已經結束了,10月份國王的就擒隻是這些既定事實的標誌而已。
改革的要求?路易十六曾召開三級會議來幫自己籌款,可他的臣子們卻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被稱作卡葉(cahiers)的請願書不斷從全國各地送往這裏。它們既表達了對國王的忠誠,但也主張改革。許多第三等級的請願書主張消除貴族特權,創建各個階級在法律麵前完全平等的體製。
改革的舉措?隻要三級會議變成國民議會,它便立刻著手改革工作。法國革命最曆久最大的成果,都是在戰爭和“恐怖統治”到來之前的1789年至1791年這三年間獲得的。
“八月間”?取消舊特權是在著名的1789年的“八月間”。8月4日,一位貴族青年,拉斐特的親戚,在國民議會中站了出來,為農民做了一番激動人心的倡議,抨擊上層階級的特殊權利。隨後大會提議並通過了廢除封建特權、消滅農奴體製和一切階級均應納稅。一周內經過國民議會的決議,一切特權,無論是階級的、城市的還是行省的,都必須公開清除掉,國王也讚同。
如今農民能夠隨意耕作他們覺得合適的土地,並享有自己的勞動成果,不需再向教會上繳什一稅或是向貴族交納封建賦稅了。貴族的大地產被劃分成幾小塊,分配給佃農,農民因此取得了他所耕作的那塊土地的一切所有權。資產階級也從最沉重的苛捐雜稅中解放了,讓他們能夠自由選擇參與政治和工業。
宣揚人權?國民議會的第二個偉大成果是一份有名的文件,明確宣布了人民的權利和自由。英國有權利法案(1689年),美國有獨立宣言(1776年),現今法國(1789年)也公開了“公民權和人權宣言”。
這充分表明了盧梭哲學精神的偉大文件成為法國革命的章程,並深深影響著之後的所有政治思想。其中最出色的警句是:“人們生來就是自由的,並且擁有平等的權利。”人的權利是“自由、安全、財產和抵抗欺壓”。“法律是人民意誌的體現。每個公民都有權親自或由他的代理人介入律法的擬定。法律麵前人人平等。”“除了在法律所限定的情況下,須依照法律的各項規定,不得控訴、逮捕或拘留他人。”
宗教寬容、言論和出版自由也獲得了認可。
反對天主教立法?國民議會的第三項法則就是對法國政府和天主教教會之間的關係實施革命。許多議員都受到了伏爾泰懷疑的、自然神論的和反基督教哲學的啟示。所以議會通過了一連串反天主教的嚴格法律。土地被充公,教堂被遏製。神父和主教的數量減少了,他們要通過人民選舉並由國家支付薪金。
教會和國民議會間的鬥爭馬上就在法國開始了。這場爭鬥使人民群眾對革命的擁護銳減,因為大多數人是忠於教會的。
財政改革?國民議會授權教會財產被充公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扭轉國家倒閉的局麵。國家財政深陷嚴重混亂中。當時不能馬上收繳直接稅,也不能勸說銀行家給國家貸款,所以掠奪教會土地來保證紙幣的順利發行。稅款也可以按時被征收。稅款的數量雖比革命前要多,可是因為平攤稅款,所以人民的負擔並未顯沉重。公平的稅收成為國民議會獲得的一項成就。
君主立憲製的確立?在一些徹底的革命中草擬了一部憲法(1791年),它在法國確立了君主立憲製,取代了專製體製。
按照1791年憲法,選舉權並未普及到每個公民,而隻提供給“積極公民”即繳稅者;任公職的權利隻賦予財產所有者。憲法並未設“貴族院”,隻建立由所有“積極公民”選舉而生的“立法議會”。國王享有“懸置否決權”,即有權讓立法議會的法案按規定延期施行。但國王卻失去了對海陸軍、教士及對地方政府的所有掌控權。
國王覺得對其權力的大多限製是很激進的,但他的子民卻並不認為如此。隨著時間的流逝,危機的逼近,革命變得更為激進。 三、諸王的進犯
沒多久,其他國家的國王便準備恢複路易十六的權力和地位,阻礙了法國的革命和革新。
受脅迫的王位?歐洲其他國王們目睹法國國王被卷進了革命的旋渦裏時,他們也開始擔心起自己的王冠和寶座。毫無疑問,他們明白,他們的子民和法國人民一樣有很多理由站出來抗爭。法國革命是對當時舊秩序的一次抗擊:整個歐洲的專製君王和貴族們都處於險境之中。就連埃德蒙·柏克也是如此,他曾在幾年前表現出擁護美國人對抗英國的態度,也不支持法國革命。他害怕英國也爆發一場社會革命。
流亡者?很多法國貴族和高級教士都遠離了法國。他們向外求助,向那些或許會憐憫法國國王的君王們求助。這些亡命者自然希望能恢複他們的土地、房屋和往日的特權。他們促使歐洲的君王們采取行動阻止法國的革命。
同情的國王們?毫無疑問,整個歐洲的國王們都很同情法國國王。有的人很快便表態願意伸出援手。奧國帝王列奧波特二世,即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安東瓦內特皇後的兄長,同法國皇室的命運存在很深的個人利害關係。
一次失敗的潛逃?法國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知道別國的國王正謀劃著為其出頭,為了路易十六而插手過問法國革命。如果這次幹預成功,革命和已經完成的革新將被徹底粉碎。他們決心不準許任何外人來幫助流亡者恢複昔日的特權和路易十六的權力。
非常不幸的是,路易十六因為企圖從法國潛逃,而讓局麵突然惡化。1791年6月,他與王後從巴黎逃往德國,卻在接近邊境的瓦朗納斯,被俘虜並押送回國。從此巴黎再也不是他們的首都,而是囚禁他們的監獄,王權和勢力從此削弱並衰亡。蓄意潛逃表明了他們和貴族串通起來,與全國大部分國民進行對抗。這次潛逃惹惱了流亡者,因為潛逃最終失敗了。它也讓革命領袖們為之震驚和憤怒,因為潛逃差點成功。
庇爾尼茨宣言?1791年8月,奧地利的列奧波特勸普魯士的弗裏德裏希·威廉二世同他一起公布庇爾尼茨宣言,大意是這兩位君王認為,在法國恢複君主體製和秩序是關係著歐洲所有君王的共同利益。奧地利和普魯士準備發兵攻打法國。
防禦和挑釁?法國革命的領導人決定奮起抵抗,有的人同意馬上宣布法國為共和國家。1792年4月,列奧波特拒絕從邊境撤軍,並拒絕從自己的國家驅趕流亡者,法國向普魯士和奧地利宣戰了。法國人頭戴象征自由的紅色帽,高唱自由的新讚歌《馬賽曲》。《馬賽曲》不久便成為法國國歌。
法國新軍司令拉斐特的誌向顯然大於他的才幹。他不久便開始征戰列奧波特統治的比利時,但卻以失敗告終。路易十六在暗地裏幫助了列奧波特。
布倫斯威克公告?於是,統領奧普聯軍的布倫斯威克公爵從東麵進攻法國,並向法國人民宣布一個莊嚴的公告,聲稱他的意圖是國王歸位,懲辦反叛者,如果任何皇室成員受到傷害,就要毀掉巴黎。
毫無疑問,這位公爵將公告看成是一篇佳作,而且希望它能發揮很大作用。它的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與他期望的相反。法國人民不僅沒有廢除1791年憲法,恢複專製體製,而且還推倒了君主立憲製,創建了共和國。
殘殺和處斬?巴黎人民和一些激進人士奪取了掌控權,國王的住宅被攻擊,國王被囚禁。下個月,即1792年9月,當奧地利人和普魯士人包圍凡爾登的消息傳來時,巴黎已有接近2 000名保皇黨人犯被殘殺。9月20日,杜穆裏埃統領一隊法軍在瓦耳密擊敗了進犯者。同年的秋季和冬初發生了一些振奮人心的事件。1793年1月21日,不幸的國王路易十六,在路易十五已被推翻的雕像旁邊被斬首了。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9月22號,在瓦耳密勝利的消息傳到巴黎時,法蘭西共和國成立了。那天被當作新曆第一年的元旦。美洲的新共和國如今不再是世上最孤單的了。法蘭西共和國是革命中誕生的第二個大共和國。
民主與挑戰?處決路易十六之後沒多久,英國、荷蘭、西班牙及撒丁和奧地利及普魯士就聯合在一起共同對抗法蘭西共和國。但法國敢於向專製體製和貴族政治挑戰,革命有了傳遍整個歐洲的勢頭。
戰爭和恐怖?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時期充滿了血腥和殘暴。汪代省的農民由於受到其他人的慫恿,還有對天主教教會深信不疑,所以反對新政府。幹練的將軍杜穆裏埃投靠了敵人,而拉查爾·卡諾就成為偉大的“防禦的組織者”。革命領導人內部的意見不統一,有些人偏保守,有些人卻比較激進。正如革命中的常見現象,比較激進的人掌控了權力,不但殺死了很多敵人,還殺死了許多朋友。最罪惡的“恐怖統治”要數羅伯斯庇爾當政的1793年和1794年。瑪麗·安東瓦內特王後就是其中一位被害人。可是羅伯斯庇爾也很快於1794年的7月被處斬。
斷頭台?如今法國還在使用的斬首機,因是被用於執行死刑的機器而聞名。它有兩根直挺的柱子,一把很沉的刀在中間起落。它的名字得於一位名叫吉約坦(guillotin)的醫生,他建議用它來執行死刑,因為和用手拿斧子砍頭相比,更快、更準、更仁慈。受斬刑的人被按在很重的刀下,刀切要害,馬上身首分離。
據估算,在“恐怖統治”時期,巴黎有2 500人,法國的其他地方有將近一萬人被斬首。
長著翅膀的勝利女神?在內戰和派係爭鬥中,法國消滅了外敵。於是卡諾理所當然被稱為“勝利的組織者”。法國人高歌著《馬賽曲》,揮動著寫有“自由、平等、博愛”這些革命口號的旗幟,興奮地向戰場走去。這些口號就是勝利女神的翅膀。 四、拿破侖·波拿巴的軍事專製
著名的一年?1795年是法國曆史上著名的一年,結束了曾經為共和國草擬憲法的國民公會。共和國就是在這部憲法下建立的。立法權歸屬於由人民間接選舉產生的兩個機構。“督政府”被賦予行政權力,它是由立法者挑選出的五名督政或執事所組建的委員會。
同年,為了粉碎法國革命事業而組建的六國聯盟,終於因法軍接連不斷的軍事勝利而解體。隻剩下奧地利、撒丁和英國一直在同法國交戰,撒丁和英國並非全力對抗。法國革命眼看要在年底結束。可拿破侖·波拿巴卻於1795年開始鋒芒初現。
軍中的偶像?1795年拿破侖才26歲。他的先輩是意大利人,他在法國國旗下的科西嘉島出生。1793年他曾幫助卡諾將英國人趕出土倫。1795年他扮出一副與法律和秩序為友的模樣,並在巴黎的最後一場人民動亂中,用大炮守衛了國民公會,讓他的聲望大增。他拜讀過盧梭的書,還曾在一段時間內同羅伯斯庇爾聯係過,並表現出同情推翻君主體製的革命。可是他也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提升自己的機會。10年間,他變成了法國的獨裁者。之後他又竭盡全力讓自己變成歐洲的主人。
將軍和第一執政?1796年和1797年,拿破侖統率法國軍隊,首先在意大利北部向奧地利宣戰,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後兩年,為了回擊英國,他進攻埃及,金字塔見證了法國士兵的勇猛。他還做出許多激動人心的事件,並登在國內的報紙上,讓人讀起來很振奮,可是他並未對英國造成實質性的危害。
1799年,當拿破侖在埃及的時候,英國、奧地利和俄國又一次組建了聯盟來對抗法蘭西共和國。1799年法國革命對君主體製的威脅似乎比1792年還要嚴重。那時,法國的將軍們在歐洲已遭遇了失敗。沒有拿破侖指揮的法國軍隊吃了敗仗,並被逐出意大利,他們新建的共和國也隨之倒台。此時英雄拿破侖,已從埃及回到法國。他變成了軍隊的化身,所有法國人都擁護他,崇拜他帶領的軍隊。拿破侖的野心和他的名望、機會不相上下。
很快督政府就被趕出門外。新憲法起草完成了,新憲法打著共和國的旗號,做出了一係列符合一位軍事獨裁者的規定,拿破侖擔當了第一執政。
身為第一執政,拿破侖於1801年和1802年巴結俄國並達成和解,在戰場上第二次擊敗奧地利,並和英國的談判取得勝利。法國自1792年後第一次和世界和平共處。“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從強敵環繞中獲得挽救。
將軍和皇帝?拿破侖此時更成為法國人心目中的英雄。1802年人民選他為終身執政,1804年又選舉他當皇帝。可是法國與其說是一個帝國,不如說還是一個共和國。
波拿巴,身為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並未取消所有革命,他嚐試完成革命,他將政府權力都集於一身。自他執政起直到今天,法國已成為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不論它之前的名稱是王國、帝國還是共和國。
政治家和外交官?拿破侖也承認自己不僅是個軍人,還是個政治家。他並未歸還被充公的教會財產,但他恢複了教士們的部分特權,並在某種程度上再度認可了教皇的權威。他創建了法蘭西銀行當作是改革幣製的一部分;他撥款給運轉良好的國立學校,之後成為法蘭西大學。他建造運河和公路,還修葺了巴黎城。他意圖恢複路易十五所失去的法國殖民帝國的地位。1800年他迫使西班牙將美洲路易斯安那的大部分地區割讓給了法國,這是一個好的開端。沒過多久,他便試著維持法國對海地島的控製權,可在1803年他主動放棄了這座島嶼,並於當年將路易斯安那賣給了美國。
立法者?拿破侖在法律專家們的幫助下,匯編並出版了幾部改革法典,這是一項偉大而和平的工作。他的匯編工作將法律梳理成了簡要清晰的體係。這些法典雖不完備,但卻體現出了革命的最優成就,比如公民平等、宗教寬容和人人自由。他的法律體係被稱作“拿破侖法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世上最好的法典之一。
皇帝和征服者?在拿破侖登上曆史舞台以前,法國革命的領導人曾公開他們的目標是推翻整個歐洲的專製體製和貴族特權。拿破侖對此表示強烈的讚同。可同時他也明白這是能讓自己揚名立萬的絕好機會。
所以,拿破侖的專製統治象征著戰爭,而非和平。戰爭在他的子民和士兵的腦海中,意味著給整個歐洲帶來自由、平等和博愛。而在他的腦海中,還意味著馴服和個人權力。
更輝煌的勝利?1805年至1810年期間,拿破侖同歐洲的很多國家戰鬥,而且還取得了很多輝煌的勝利。奧地利人、普魯士人和俄國人都受到了拿破侖鐵拳的重壓。他在舊王朝的廢墟上描繪出了新王國的模樣,將他的親屬安置在那些定製的寶座上。比如,他將自己的一個兄弟封為一部分德意誌的國王,另一個則是西班牙國王,一個妹夫是意大利南部的國王。可他不止是一個馴服者,還是一個政治家。他給歐洲各國帶去法國革命的種種思想,其中有民族主義的思想。對於意大利和德意誌,他指明了民族統一的方向。
他的最後一次大勝利?1809年奧地利希望掙脫拿破侖的統治,在瓦格拉姆戰鬥中吃了敗仗,不得已割讓土地給拿破侖,而且把高傲的哈布斯堡公主瑪麗亞·路易莎嫁給了他。
可是瓦格拉姆戰役成為拿破侖的最後一次大勝利。過高的權力讓他頭腦發熱,很快他便將手伸得更長了。他以一個“革命的產兒”和傳播平等福音的傳教士的身份開始他的事業,可最後卻發展成一個以自我為核心的專製君王。在那些無法再用任何自由、平等或博愛的名義來維護自己的鬥爭中,他斷送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
他的第一場大敗?從1806年到1810年,拿破侖準備采用被稱為“大陸體係”的貿易封鎖來扼製英國。他意圖遏止英國貨物運輸到歐洲的任何地方。這非常過分,他所有的權力擴張都是很過分的。俄國和其他國家開始接受英國貨。所以拿破侖便於1810年統率軍隊侵犯俄國。可是俄國人卻用智謀打敗了他。他們在他麵前撤軍,誘使他不停驅馬狂奔800英裏來到俄國的腹地。就在此時,他所駐紮的莫斯科城竟燃燒起來。他的軍隊因為遠途行軍和側麵受襲而精疲力竭,不僅被深深困於俄國的腹地,還處於俄國的嚴寒之中。他從莫斯科的遠途撤軍是史上最恐怖的插曲之一。他的“雄獅”隻有一小部分回到了萊茵河。在那恐怖的一年,不僅葬送了100萬人的性命,就連拿破侖的光榮也消失殆盡。
拿破侖之前也嚐過失敗的滋味,比如1789年,他的法國艦隊雖然有敘利亞和埃及的幫助,但還是在尼羅河口被納爾遜勳爵所統領的英國艦隊擊敗。1805年,拿破侖製訂了一項野心勃勃的計劃,試圖直接登陸英國,但此次戰役讓他嚐到了更為嚴重的苦果,法國艦隊和其盟友西班牙艦隊在特拉法加又一次敗給了納爾遜。可是俄國致命的寒冬卻將拿破侖推向了陸戰第一次慘敗的地步。這是他悲慘結局的開端。
他的第二場大敗?1813年10月,在薩克森的萊比錫近郊,拿破侖遭遇了人生的第二次大敗。一連三天,他的軍隊都在和俄國、普魯士、英國、瑞典、奧國以及其餘各國組成的聯軍戰鬥。由於許多國家參戰,所以萊比錫戰役通常被稱為“民族之戰”。拿破侖又戰敗了。翌年他被俘虜,還被放逐到地中海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
他的第三場大敗?1815年3月,就在外交官們正在召開維也納會議,決心摧毀拿破侖和法國革命成果的時候,拿破侖自厄爾巴島逃到了法國,他將原來的舊部召集到一起,還招募了一些新兵,又和歐洲抗衡了100天。但在6月18日,他在滑鐵盧最終被徹底擊垮了。這回他被押送到另一個小島聖赫勒拿島,這是位於南大西洋極遠處的一個島嶼,使他再沒活著回到法國。 五、王朝的複辟
1814年至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主張恢複舊秩序,它嚐試再度“將過去放回到它的王位上”。法國的革命思想要盡可能清除掉。拿破侖曾毀掉了舊地圖並繪製了新地圖;還廢掉了很多王侯,重新劃分他們的領土,並在這些地方成立了新政府,並重新命名。專製體製,即便是開明君主製,也都遭到了自1789年以來一些可怕的阻礙。拿破侖下台後,這些君主們又開始揚揚得意了。他們被捧上了台,還得到原有的財產,當然這是暫時的。可是政治和社會的矛盾還在持續。
路易十八在法國?在法國,革命時期重要的政治和社會革新被準許保留住。但法國又出現了一個國王——路易十八。他出身波旁皇室,是路易十六的弟弟。他就是路易十八,由於路易十六卒於1795年的年輕兒子是路易十七。路易十八的統治直至1824年的去世。
意大利和德意誌?意大利被分割成幾個公國和王國。北部富饒的倫巴第和威尼斯地區屬於奧地利。但從法國革命中所接受的自由思想,和拿破侖所倡導的團結一致以及民族主義的思想並未被人忘記。這些思想一直被意大利人所珍視,直至多年之後,意大利獲得了解放和統一。
拿破侖維護統一高於維護自由。在德意誌,他做了許多工作將很多小邦合並在一起,並廢掉了這些小邦的王侯。維也納會議關心君主們甚於關心人民,對自然或民族的統一也很不重視。但不管怎樣,德意誌的某些王侯被冷漠地丟在一邊,德意誌並未恢複成之前的諸多小邦。德意誌再不是幾百個小王國、公國和侯國,維也納會議成立了38個邦,組建成德意誌聯邦。德意誌聯邦是一個很鬆懈的聯合,但總比沒有統一要好。這隻是邁入真正統一的第一步。
舊統治者與舊王朝幾乎都複辟了,但是複辟卻並非絕對的,也並非長遠。雖然拿破侖為人自私自利,而且視人命如草芥,但他最終將法國革命中那些積極的東西帶到西歐,這些積極向上的思想比拿破侖活得更久,也比複辟的君主們活得更長。 六、永久的成果
法國革命的很多崇高目標並未完成,它的可怕和悲慘是相當令人痛惜的,但它也取得了一些永久性的成果,有些甚至還有巨大的價值。
封建特權的廢除?在1789年的“八月間”,振奮人心的情緒促使國民議會徹底廢除了很多舊特權。廢除了農奴製,取消了封建重擔,教士和教會放棄了什一稅和一切額外特權。
資產階級和城鎮的中等階級,由於免去了最沉重的苛捐雜稅,所以能夠自由參加政治和工業。隨後,又廢除了王室專製權、國內關稅和行會,這樣增加財富的機會就更多了。
農民們從“八月間”獲益最多。在以後的19世紀至20世紀中葉,法國農業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小農個體所有製,起源可追溯至1789年的“八月間”。
經濟和社會的革新?國民議會削弱了額外特權,而且開始實施社會和經濟上的改革。隨後,國民公會按照相同的規則前進,終結了黑奴製,取締了因負債而被囚禁的規定,並保障婦女享有和男子同樣的財產權。為了削減財富的各種不平等,貫徹實施了一些重要舉措。比如,通過了新遺產繼承法,規定不允許任何人將遺產隻留給一個繼承人而排除其餘繼承人,還要求全部子女平等或是盡量平等地繼承遺產。這部繼承法讓近代法國在整個歐洲國家出了名。
度量衡的公製?國民公會的許多改革是很極端的。其中有項規定是不準稱呼“先生”而要稱呼“公民”,這項改革太小題大做了。嚐試用新曆取代舊曆,主要目的是讓人忘記史上的基督教,但被證明是白費力氣且不會長久。為了便於計算,設立了十進位的新度量衡製,這是對舊製的一大改進。新“公製”幾乎被所有的文明國家所采用(除英語國家外)。
人權宣言?1789年草擬的人權宣言,不久便在曆史上獲得了與其他關乎人類自由的偉大文獻相同的地位,例如,英國的大憲章和權力宣言、荷蘭緘默者威廉的“聲辯”、美國的獨立宣言和聯邦憲法。它曾經是(現今也是)法國革命偉大而長久的成就之一。
平等的思想?法國革命的口號是“自由、平等、博愛”。很多惡行是打著自由的旗號幹出來的;平等是一個既不明了也很難定位、對許多人來講並不向往的夢想;博愛在理論上是美好的,可是卻很難實現;即便這樣,民主和自由還是被法國革命推進著。我們所說的自由,指的是法律規定範圍和適當程度之內、受保護的自由;所說的民主,指的是一般公民在政府裏享有當家作主和言論自由的權利。還有一個應被認可的思想是民族主義。這種思想曾被法國革命所強調,並由拿破侖·波拿巴傳遍整個歐洲。
思想見於行動?有人曾說,革命的法軍是“平等在進軍”,還有人說過法國的刺刀之所以如此有力是因為刀自身有了思想。以上這些,說明法國人民自己是被崇高的目標所激勵,歐洲其他各國的人民受到他們崇高理想的影響,便或多或少接受了這些思想。法國革命的思想最終將整個西歐都革命化了。
當然,這些思想並非新思想,它們是思想革命(不需追溯太遠)和美國革命的綜合思想。法國革命卻讓它們以全新和有力的麵貌展現給歐洲。
政府和教會之間的敵對?法國革命的惡果之一便是基督教懷疑論批判的不斷增長,及國家和教會之間的矛盾。從此之後,這樣的爭端不斷在法國上演。
拿破侖法典?因為拿破侖·波拿巴是“革命的產兒”,所以我們將他的活動——不論好的壞的——都歸為革命的成果。在20年的戰爭間,大量的殺戮法國壯丁(和其他人)確實產生了永久禍患的深遠影響。但是另一方麵,我們絕對不能忘記他對和平的偉大貢獻,即拿破侖法典。
民族統一?拿破侖隻局部地實行了革命的一項基本原則,即增強了民族主義意識。他幫助同一種語言的民族用現實方法邁向政治統一。在法國,他集權於中央政府。在意大利和德意誌,他所成立的政府或多或少也是民族統一的典範。在歐洲,民族性和民主主義同樣被法國革命明顯的促進了。 <h2></h2> <h2>第31章 拉丁美洲革命</h2>
由於南美洲、中美洲、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島的大部分國家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法國人的殖民地,因而被稱作拉丁美洲。拉丁美洲於19世紀早期進行起義,並獲得獨立。拉丁美洲的革命,發生在美國和法國革命之後,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說是兩次革命的後果。
拉丁美洲的曆史要追溯到哥倫布第一次航行,可分成四個階段:(1)發現與探究——1492年至1550年;(2)殖民與盤剝——1550年至1800年;(3)革命與獨立——1800年至1825年;(4)主權國與獨力發展——1825年至今。
在這裏主要講述第三個階段,即革命與獲取獨立的時期。 一、美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響
拉丁美洲革命的原因有內外兩方麵,即拉丁美洲的內部矛盾和歐洲、北美革命的影響。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多半屬於西班牙與葡萄牙,苛捐雜稅太重,大量土地被極少數擁有政治和社會額外特權的富有地主所霸占。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國出生的人在拉丁美洲享有很多克裏奧爾人(土生白人)所沒有的優惠和特權。土生白人是指出生於拉丁美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或法國人。當然,混血種人和印第安人就更有各種理由不滿了。他們世世代代被奴役、搶掠或是欺壓。所以,在拉丁美洲的土生白人、印第安人和各種混血種人都很不滿,計劃著起義。
可是外來的影響對引發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到了非常有力的作用,主要是源於美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
拉丁美洲革命的外因?上文已列出了一部分外因——“盤剝”。歐洲各國,特別是西班牙的政策,讓殖民地為本國的利益服務。另外,還有已闡述過的對貿易的限製和其他事務,讓殖民地居民,尤其是土生白人、印第安人和各種混血眾人時刻準備為自由而戰。
在1776年及之後的幾年,北方英屬13州殖民地為他們做出很好的表率,他們振奮人心的獨立宣言、勇猛的鬥爭和作為獨立各州的成功崛起。
在約翰·洛克、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及亞當·斯密的名作中已具體化的思想革命,在拉丁美洲較有學識的階層中產生了很大影響。而1789年至1800年的法國革命又給其他國家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典型。1801年至1803年期間,拉丁美洲的一個大島——海地的黑人為自由而戰,打敗了拿破侖的軍隊。
拿破侖·波拿巴?拿破侖在歐洲無意中做的很多事情,為拉丁美洲革命的爆發奠定了基礎。1807年他入侵葡萄牙。為了避開他,葡萄牙皇室搭船逃向在南美的超大殖民地巴西。這是巴西邁向獨立的一連串事件中的第一步。當年和翌年,拿破侖進攻西班牙,廢掉了國王斐迪南七世,讓自己的哥哥約瑟夫·波拿巴擔任西班牙的國王。沒多久,當約瑟夫被立為西屬美洲各個主要城市的國王,殖民地人民卻不肯接受他,甚至高喊永遠忠於斐迪南。
他們便開始和拿破侖任命的奪權者進行鬥爭。短短的時間裏,戰爭發展成為獲取獨立的戰爭。
在拉丁美洲的各地革命中的領導人物大多是土生白人、印第安人和印歐混血種人。有些傑出的將領是印第安人或是半印第安人。很多高級教士是保皇黨人,但不少低級教士是積極的革命者。那時在拉丁美洲存在一些對宗教的不滿情緒,這一定程度上對革命是有益的。 二、米蘭達——政治上的先行者
拉丁美洲的革命和英屬美洲及其他國家一樣,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被少數帶動者所引發的。在南美革命早期,弗朗西斯科·德·米蘭達是最優秀和最具影響力的領導人之一,他的父母都是西班牙人,他於1750年出生在委內瑞拉。
南美和中美的殖民地之所以能夠取得最後的獨立,頭功應該授予委內瑞拉和米蘭達。
在拉丁美洲準備為獨立而戰之前,米蘭達參與了美、法兩國革命。盡管他曾是一名委內瑞拉的西班牙軍隊中的上尉,可是他還是離職加入到美國革命的拉斐特麾下。隨後他便開始謀劃在亨利七世統治時期,哥倫布與卡博特發現的美洲的委內瑞拉的獨立。他在歐洲的各個國家得到了熱情的招待。他非常歡迎法國革命,並加入到法蘭西共和國的軍中,還被提升為少將級別。
因為對1793年法國人的敗仗負有責任,米蘭達逃往英國,卻還在努力為委內瑞拉求得幫助。1797年他在委內瑞拉策劃了一次謀殺,可是失敗了。1803年米蘭達前往紐約,他想方設法配置了兩艘船和大概兩百名人員。他帶著船隻和人員於1806年駛向委內瑞拉。他從特立尼達的英國人那兒獲得了一些幫助,便沿著海岸統率兩支遠征軍。他占領了沿海的一兩個城鎮,可是卻由於上層階級的仇視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冷漠而停滯不前。
1810年米蘭達又組織了一次遠征軍。因為米蘭達和拿破侖的激勵,當時的革命願望更強烈了。在委內瑞拉的首府加拉加斯,有地位的市民廢黜了他們的總督,還成立了革命政府。由於米蘭達極力鼓動,於是召開了一場革命會議,國家各階層代表成員參加了會議,這場會議於1811年宣布委內瑞拉正式獨立。
宣言與爭辯?這是西屬美洲殖民地第一份關於獨立的正式宣言。委內瑞拉的革命會議還起草了一部聯邦憲法,嚐試將委內瑞拉的幾個州歸屬於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這部憲法表現了美國憲法和法國人權宣言的影響。可是正如英屬殖民地和法國那樣,委內瑞拉有不同的派係,對革命的擁護程度並不相同。米蘭達和其餘領導人之間的爭執削弱了他們的事業。1812年7月,米蘭達被別派的革命者所囚禁,很快又落到了西班牙政府的手中。他被押送到西班牙監禁起來,並被用鐵鏈捆在了地牢的牆上,死於1816年7月14日。
有意義的一天?政治上的先行者米蘭達因為自由而死在了監獄中,即便是他犧牲的那天也是很有意義的。7月14日正是法國獨立的日子,即巴士底獄風暴紀念日。在委內瑞拉和拉丁美洲其他地區,有誌之士承繼了他的愛國事業。 三、玻利瓦爾在北方
南美洲北部的青年玻利瓦爾承繼了老米蘭達的衣缽。
西蒙·玻利瓦爾(1783—1830)出生在委內瑞拉一個富有的土生白人家庭。他在西班牙學習法律,還在歐洲大陸四處旅行。在巴黎他親眼見到了法國革命最終的情形。1809年,他再次從歐洲訪問回來,遊曆美國,強烈稱讚這個正在蓬勃發展的年輕共和國,還決意投身到委內瑞拉的獨立運動當中。之後的15年裏,他是一名戰士和政治家,有時因勝利而得意,有時因失敗而頹喪。他引領委內瑞拉和附近各國的起義走向一個耗時雖長但最終勝利的結局。
在加拉加斯?1812年,大概是在米蘭達被俘虜的時候,西班牙人掌控了委內瑞拉,玻利瓦爾逃往加勒比海上的一個島嶼。從那裏,他前往委內瑞拉西邊的國家新格拉納達(今哥倫比亞),加入到該國的革命軍隊中,並被授予一支軍隊的領導權,還和西班牙人打了幾場勝仗。每次成功都使他的軍隊得以擴充,於是他自新格拉納達一路打到委內瑞拉,並且在1813年8月4日成功進駐首府加拉加斯。他受到了愛國者們的熱烈歡迎,被擁護為民政和軍事上的絕對專製者。
失敗和離棄?此後的一兩年,玻利瓦爾多次打敗西軍,但卻在兩次戰鬥中遭遇了失敗。當時西屬美洲的保王黨人的實力正在恢複,原因主要是拿破侖在歐洲並不能掌控西班牙,1814年斐迪南七世重登西班牙國王的寶座。正如上文所述,拉丁美洲的各地起義,起初都主要是針對拿破侖及他任命的奪位者。所以,在1814年斐迪南重獲王位的時候,很多起義的委內瑞拉人都再拾對他的忠誠。
一場決定性的成功?玻利瓦爾遭遇失敗之後,他前往新格拉納達、牙買加及海地,集結了同自己一樣被逐出委內瑞拉的一些革命誌士。1816年12月,他登上委內瑞拉鄰近奧裏諾科河口的一個島嶼,召開了一場會議,組建了新政府,繼續鬥爭,而且取得了對抗國王將領們的多次成功。1819年他準備與新格拉納達的勢力聯合在一起。他統率自己的士兵沿奧裏諾科河向上,來到了該河的起源地安第斯山脈,又從險要的帕亞隘口橫跨巍峨的安第斯山。那裏積雪終年不化,天氣嚴寒,很多士兵和全部戰馬都被凍死了。但剩餘的小股部隊及時穿過了雪山,到達了新格拉納達,於1819年8月7日在波亞卡給西班牙人以致命一擊。玻利瓦爾成功進駐波哥大,不久就被推舉為新格拉納達及委內瑞拉的總統。
解放者?之後的四五年內,玻利瓦爾支援了厄瓜多爾、秘魯及玻利維亞的革命人士。直至1825年,西班牙的勢力被趕走了。玻利瓦爾辭掉了自己的軍事專製職務,盡管遭到了勁敵們的反對,但他還是被委任了最高文職。人們普遍稱讚他為“解放者”“南美的華盛頓”。玻利維亞,作為秘魯廣闊領土的一部分,就是為了表達對他的尊敬而命名的。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以及玻利維亞這5個國家都懷著感激之情來緬懷他。
他的助手們?在解放鬥爭中,和玻利瓦爾共同作戰的幹練將領中有個年輕的印第安人安東尼奧·派斯。他於1790年出生,革命崛起的時候,他年僅20歲,但他卻活到了83歲。他擔任了委內瑞拉獨立之後的第一屆總統。1860年他成為委內瑞拉的駐美大使,可是沒過幾年他就被趕出了自己的國家,成為一場動亂的犧牲品。他人生的最後3年是在紐約度過的,並於1873年卒於紐約。
玻利瓦爾和派斯在爭取自由的鬥爭中得到了大概5 000名英國和愛爾蘭士兵的幫助,這些士兵都是來自歐洲戰場上的老兵,他們在推倒拿破侖以後前往拉丁美洲,又加入到獲取獨立的戰鬥中。 四、聖馬丁在南方
在玻利瓦爾、派斯等人統領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其餘南美北部各國的革命時,阿根廷及南美大陸的南部各國也進行了起義,首先是抗擊拿破侖,之後是抗擊西班牙。南部的革命領導人中,最精幹的大概要數何塞·德·聖馬丁。
聖馬丁在歐洲?聖馬丁(1778—1850)出生在阿根廷,在其童年時就被送往西班牙留學。之後在西班牙抗擊拿破侖的鬥爭中,他是一名優秀的士兵。1811年他辭掉了在西班牙的中校職務,回到了阿根廷。次年,他前往布宜諾斯艾利斯投身到革命事業中去。1813年1月,他在聖洛倫索戰勝了西班牙總督。翌年,他擔任秘魯起義軍的統領。
聖馬丁在秘魯和智利?秘魯,是西班牙在南美的第一個核心統轄區域,也是最後一個脫離其統治的地方。革命之火在附近各國熊熊燃燒之後的很長時間,秘魯的大片地方還牢牢地依賴著西班牙。
1814年,聖馬丁做出了首先解放智利,再從智利進攻西班牙在秘魯各據點的決定。最終,他完成了這項計劃。以安第斯山對麵阿根廷的門多薩作為司令部,聖馬丁於1815年和1816年招募和訓練了一支他命名為“安第斯軍”的部隊。這支部隊是由來自阿根廷及智利的人民組建而成。在招募和訓練這批人時,聖馬丁獲得了智利一位前任愛爾蘭總督的兒子伯納德·奧希金斯的大力擁護。
安第斯軍?1817年1月,聖馬丁統率一支訓練有素的4 000人的部隊從門多薩朝西進發。他們從陡峭的山路橫跨滿是積雪的安第斯山。這個難度堪比漢尼拔和拿破侖所跨越的阿爾卑斯山。2月12日,他們在靠近聖地亞哥的恰卡布科奇襲西班牙軍,並取得勝利。
一年多之後,1818年3月19日,聖馬丁吃了西班牙人的敗仗。但4月5日在聖地亞哥以南幾英裏的邁波,他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功,命運獲得拯救。這場戰役結束了西班牙在智利的統治,接著聖馬丁將所有精力都投身到秘魯的解放事業中。
從智利到秘魯?邁波戰役勝利之後,聖馬丁又前往阿根廷,去爭取外援。他在智利海岸外招募了一支由阿根廷及智利船隻組建而成的艦隊,由英國官員托馬斯·科克倫勳爵率領。艦隊主要配置了英國及美國的水手。到了1820年8月,聖馬丁還招募了另一支大約4 000人的小部隊。他和他的士兵們共同搭乘科克倫的船隻,從智利的瓦爾帕來索揚帆起航,在秘魯海岸的皮斯科登岸。1821年7月,聖馬丁進駐秘魯首府利馬,宣布秘魯成為一個獨立的共和國。
在成功進攻秘魯之初,西班牙人大約是聖馬丁軍隊的四倍,但西班牙部隊中的許多印第安人支持獨立,所以紛紛倒戈,轉投聖馬丁。
聖馬丁和玻利瓦爾的會見?1822年7月,聖馬丁在厄瓜多爾的瓜亞基爾接見了從北方來此的玻利瓦爾。聖馬丁原本認為玻利瓦爾是位豪放的愛國人士,甘願屈於他之下,可是他不久便發覺玻利瓦爾十分介意他的出身。聖馬丁認識到他不能和玻利瓦爾在一起愉快地工作,便主動放棄了權力,於1822年9月從秘魯引退,將權力全權交給玻利瓦爾。直至1824年12月,蘇克雷將軍(玻利維亞的一個首都因他而命名)獲得了來自哥倫比亞的玻利瓦爾的幫助,戰勝了在秘魯的最後一部分西班牙部隊,實現了秘魯的徹底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