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貓膩,閱卷
開局滿級的我選擇在大明當老六 作者:擺爛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當真確定,所有參賽者一個時辰內,要完成這全部的五篇策問?”
當常升確定這場比試有問題。
他當即將策問卷拍在了桌麵上,言語低沉的看向剛才接連含糊應付他的“監考官”。
麵對常升突然的厲聲問詢,監考的士卒眼中閃過一絲慌亂,隨即又以不耐的姿態罵到:“既然答不出所有,那就挑你能答得出的寫不就完了。”
“你當所有人都同你一般?”
“參加沙場校閱的勳貴子弟和文臣武將中,能在一個時辰內寫下二三篇策問的不在少數。”
“不多備一些考題,如何能分出高低?”
常升的目光在士卒的臉上盤桓許久,直看的他握著腰側刀把的手都不自在的攥緊,終於“嗬”的一聲,將目光重新投入到麵前的考卷上。
雖然明知道其中有貓膩。
但這貓膩的目的肯定是影響他的成績,這與他的目的不謀而合,自然就沒有掀桌子的必要。
至於這五道策問題,他的原則還是和上一輪一樣。
能被解決的問題,他就不用管。
論北方新複失地的治理的確是個大問題,從老朱在明初掀起的四大案中,除了藍玉案,其餘三大案,幾乎都可以與這個問題扯上關係。
隻因北方失地收複時,大明的官員不足,無法全麵接收地盤,所以隻能將一大批的前朝官員重新篩選任用。
這些人貪腐成性,互相包庇,使得明初對於新收複北地的主權難以行使下去,所以老朱以各種借口掀起的三大案,實際上都是在清洗包括這些前元官吏在內,威脅到皇權的官員,將領和勳貴,從而整肅吏治。
徹徹底底的改換新天。
列舉開國選才製度的利弊。
這個問題,老朱親口向他問過,現在大概是放個風頭,看一看這些勳貴及文臣武將子弟的想法,答之無用。
如何富國。
提出這個問題,老朱大概是被戶部逼急了,他才不給他填坑呢。
有解決辦法,留到後麵自己用它不香嗎?
解析宋元興亡的原因。
如果常升猜的不錯,這大概就是許多人的主答題了,但隻是給那些吊書袋一個發揮的機會。
人家畢竟陪跑一天了,總要讓人有點參與感。
快速安置安撫遷民之策。
這個問題怎麽可能有定論,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全看負責遷置撫民主官的手腕。
所以到頭來,唯一有回答價值的,還是北方新收複之地治理的問題。
一個穩定的大明,顯然更加適合他未來操盤發揮。
於是乎,常升還是揮筆寫下了三個字——定北策。
論對失地的收複治理的標杆,不吹不黑,還得看後世的子弟兵。
而他們為何能夠快速接收失地?
是依靠鐵一般的紀律?
充足的物資保障?
還是和人民打成一片?
歸根到底還是三個字——得民心。
所以,常升破題的核心就是民心。
以前元欺壓百姓已久為引,反問為何大明驅除韃虜,改換新天,減免賦稅,與民休養,為何依舊不得人心,引得百姓暴亂頻頻?
其緣由有四。
其一,前元倒了,治理北方的官員卻仍是那些。
他們依舊在當地勾連鄉紳,欺壓百姓,使大明的明政難以落成。
其二,百姓依舊困苦。
他們蒙昧無知,視聽閉塞,甚至未必知道前元和大明有什麽區別,大多數人覺得不過是換了一個皇帝,重新從他們身上盤剝糧食和賦稅罷了,即便受了欺壓,甚至也不知道該去何處,找何人為他們主持公道。
其三,後勤保障的缺失。
新收複的失地滿目瘡痍,不僅僅隻是糧草,布匹。醫師醫藥,學社先生,鄉長甲長,道路驛站,都時刻影響著北地百姓的生存質量。
其四,武力震懾的不足。
北地新複,任有不少在前朝欺壓百姓得利的地主鄉紳思念前朝。因人手不足,他們往往與被篩選出來的前元官員相互勾結,繼續作亂。
所以,欲治理北方,須得先治理這四處頑疾。
朝廷大可以從征戰多年的老兵和傷兵中,篩選出一批忠於大明的士卒遷至北方,賞賜田畝,使其成群結隊發配鄉裏,取代甲長鄉長。
以鄉甲為據點。
不僅可以守望相助,開設驛站,監察吏治,也可以安撫一方,保障耕種,賦稅和民生,並震懾不法。
其次,以這些老兵駐紮的鄉甲為點,可以設置大量的臨時官職,無論科舉發派或是兵卒舉薦,都可帶頭學習、宣傳大明國策,並實地考核人才,篩選補充地方官吏。
最後,以臨時官吏的統計奏書為憑,朝廷可以靈活調配人員,物力精準扶持,以迅速恢複北地繁榮。
一個時辰不到的時間,常升能寫的也就是一份草案。
采不采用,具體實施,都還要看老朱自己的決策。
反正身旁的士卒到點就將他的策問卷糊名收了。
看台上的勳貴,文臣,武將都已經看了一天熱鬧,這會都在緊鑼密鼓的審閱這近五百份的軍略,現下又來了近五百份的策問,著實有些廢心力。
好在有聰明人指揮,文臣武將各自分閱,按照官階分出了主次審。
隻要有五人共同認為出彩舉薦的答卷,就送給上麵的主審討論或打回。
這樣一來,一二三等很快就分了出來。
最終,十份被公認為最佳的軍略和策問都送到了老朱所在的看台上。
雖然試卷沒有經過專人謄抄,通過筆記,多少能夠分辨自家孩子的筆跡,但是皇帝和四位國公親自閱卷,誰敢使小動作?
活膩歪了?
看著最終送上來的考卷,幾個國公依次閱卷,除了沒有子孫參賽的李善長,其他三位國公的臉上,多少都浮現出了一抹喜悅之色。
原因無他。
這是看到自家那兔崽子的筆跡了。
但他們並不覺得虧心,因為這是下麵的百官親自閱卷,共同推舉送上來的。
他們可不認識自家兔崽子的筆跡。
能憑自身實力擠上來,甚至可以爭取最後的魁首之位,他們幾個老父親還不允許高興一下了。
至於偏心,到了他們這個層麵,已經犯不上了。
畢竟他們旁邊還坐著老朱呢。
當常升確定這場比試有問題。
他當即將策問卷拍在了桌麵上,言語低沉的看向剛才接連含糊應付他的“監考官”。
麵對常升突然的厲聲問詢,監考的士卒眼中閃過一絲慌亂,隨即又以不耐的姿態罵到:“既然答不出所有,那就挑你能答得出的寫不就完了。”
“你當所有人都同你一般?”
“參加沙場校閱的勳貴子弟和文臣武將中,能在一個時辰內寫下二三篇策問的不在少數。”
“不多備一些考題,如何能分出高低?”
常升的目光在士卒的臉上盤桓許久,直看的他握著腰側刀把的手都不自在的攥緊,終於“嗬”的一聲,將目光重新投入到麵前的考卷上。
雖然明知道其中有貓膩。
但這貓膩的目的肯定是影響他的成績,這與他的目的不謀而合,自然就沒有掀桌子的必要。
至於這五道策問題,他的原則還是和上一輪一樣。
能被解決的問題,他就不用管。
論北方新複失地的治理的確是個大問題,從老朱在明初掀起的四大案中,除了藍玉案,其餘三大案,幾乎都可以與這個問題扯上關係。
隻因北方失地收複時,大明的官員不足,無法全麵接收地盤,所以隻能將一大批的前朝官員重新篩選任用。
這些人貪腐成性,互相包庇,使得明初對於新收複北地的主權難以行使下去,所以老朱以各種借口掀起的三大案,實際上都是在清洗包括這些前元官吏在內,威脅到皇權的官員,將領和勳貴,從而整肅吏治。
徹徹底底的改換新天。
列舉開國選才製度的利弊。
這個問題,老朱親口向他問過,現在大概是放個風頭,看一看這些勳貴及文臣武將子弟的想法,答之無用。
如何富國。
提出這個問題,老朱大概是被戶部逼急了,他才不給他填坑呢。
有解決辦法,留到後麵自己用它不香嗎?
解析宋元興亡的原因。
如果常升猜的不錯,這大概就是許多人的主答題了,但隻是給那些吊書袋一個發揮的機會。
人家畢竟陪跑一天了,總要讓人有點參與感。
快速安置安撫遷民之策。
這個問題怎麽可能有定論,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全看負責遷置撫民主官的手腕。
所以到頭來,唯一有回答價值的,還是北方新收複之地治理的問題。
一個穩定的大明,顯然更加適合他未來操盤發揮。
於是乎,常升還是揮筆寫下了三個字——定北策。
論對失地的收複治理的標杆,不吹不黑,還得看後世的子弟兵。
而他們為何能夠快速接收失地?
是依靠鐵一般的紀律?
充足的物資保障?
還是和人民打成一片?
歸根到底還是三個字——得民心。
所以,常升破題的核心就是民心。
以前元欺壓百姓已久為引,反問為何大明驅除韃虜,改換新天,減免賦稅,與民休養,為何依舊不得人心,引得百姓暴亂頻頻?
其緣由有四。
其一,前元倒了,治理北方的官員卻仍是那些。
他們依舊在當地勾連鄉紳,欺壓百姓,使大明的明政難以落成。
其二,百姓依舊困苦。
他們蒙昧無知,視聽閉塞,甚至未必知道前元和大明有什麽區別,大多數人覺得不過是換了一個皇帝,重新從他們身上盤剝糧食和賦稅罷了,即便受了欺壓,甚至也不知道該去何處,找何人為他們主持公道。
其三,後勤保障的缺失。
新收複的失地滿目瘡痍,不僅僅隻是糧草,布匹。醫師醫藥,學社先生,鄉長甲長,道路驛站,都時刻影響著北地百姓的生存質量。
其四,武力震懾的不足。
北地新複,任有不少在前朝欺壓百姓得利的地主鄉紳思念前朝。因人手不足,他們往往與被篩選出來的前元官員相互勾結,繼續作亂。
所以,欲治理北方,須得先治理這四處頑疾。
朝廷大可以從征戰多年的老兵和傷兵中,篩選出一批忠於大明的士卒遷至北方,賞賜田畝,使其成群結隊發配鄉裏,取代甲長鄉長。
以鄉甲為據點。
不僅可以守望相助,開設驛站,監察吏治,也可以安撫一方,保障耕種,賦稅和民生,並震懾不法。
其次,以這些老兵駐紮的鄉甲為點,可以設置大量的臨時官職,無論科舉發派或是兵卒舉薦,都可帶頭學習、宣傳大明國策,並實地考核人才,篩選補充地方官吏。
最後,以臨時官吏的統計奏書為憑,朝廷可以靈活調配人員,物力精準扶持,以迅速恢複北地繁榮。
一個時辰不到的時間,常升能寫的也就是一份草案。
采不采用,具體實施,都還要看老朱自己的決策。
反正身旁的士卒到點就將他的策問卷糊名收了。
看台上的勳貴,文臣,武將都已經看了一天熱鬧,這會都在緊鑼密鼓的審閱這近五百份的軍略,現下又來了近五百份的策問,著實有些廢心力。
好在有聰明人指揮,文臣武將各自分閱,按照官階分出了主次審。
隻要有五人共同認為出彩舉薦的答卷,就送給上麵的主審討論或打回。
這樣一來,一二三等很快就分了出來。
最終,十份被公認為最佳的軍略和策問都送到了老朱所在的看台上。
雖然試卷沒有經過專人謄抄,通過筆記,多少能夠分辨自家孩子的筆跡,但是皇帝和四位國公親自閱卷,誰敢使小動作?
活膩歪了?
看著最終送上來的考卷,幾個國公依次閱卷,除了沒有子孫參賽的李善長,其他三位國公的臉上,多少都浮現出了一抹喜悅之色。
原因無他。
這是看到自家那兔崽子的筆跡了。
但他們並不覺得虧心,因為這是下麵的百官親自閱卷,共同推舉送上來的。
他們可不認識自家兔崽子的筆跡。
能憑自身實力擠上來,甚至可以爭取最後的魁首之位,他們幾個老父親還不允許高興一下了。
至於偏心,到了他們這個層麵,已經犯不上了。
畢竟他們旁邊還坐著老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