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科舉改革的先兆
開局滿級的我選擇在大明當老六 作者:擺爛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東宮之中,基層的屬官將大明的地圖給朱標呈送了上來。
每從東宮告老的屬官中找到一名德高望重,還健康存活於世的大儒,朱標就將他鄉裏所在在地圖上標示出來。
除去應天,大明目前有十三省。
再加上個作為龍興之地的鳳陽陪都,朱標自然是希望能夠找出十四名德高望重的大儒來。
隻可惜翻遍了東宮官員的籍冊。
朱標也沒找到幾個來自北方的大儒。
其餘要麽已經故去,要麽就是名氣不足。
真正夠格的,一名在蜀地,一名在洛陽,根本不足以輻射北方。
而南方之地,一省三五名大儒都綽綽有餘。
這可把朱標的計劃打了個稀碎。
看著這懸殊的差距,朱標都不禁感歎:“北地學風不盛,更無出名的大儒,這可如何是好?”
常升湊近一瞧,隨手在北地劃了一道弧線。
“自宋時以來,天下一貫是北亂南穩,北方學風不如南方昌盛也屬正常。”
“但,大儒不夠。”
“姐夫幹嘛不找自己三個兄弟湊一湊呢?”
朱標看著常升劃過的西安,太原和北平,頓時反應過來,這不正是他三個弟弟,秦王、晉王和燕王的封地嗎?
他們雖在北地。
但封地之內的治安肯定比其他地方要好。
再加之有朝廷的背書,招攬人才的效果說不定還要勝過大儒。
“況且依我之見。”
“除了宋師,隻怕沒幾個大儒能推舉出朝廷可用之才。”
“畢竟在他們眼中。”
“才俊就該如他們這樣,熟讀經史子集,品行端正。”
“但放到朝廷,他們的作用,隻怕還不如之前的東宮官屬呢。”
聽到常升對這些大儒的評價,朱標一時也不知該怎麽回。
說他非議大儒?
但事實不是已經擺在眼前了嗎?
東宮的這些“年輕才俊”,大半可都是這些告老的大儒推舉進來的。
“那該怎麽辦?”
“倘若這些被舉薦的人才千裏迢迢趕到應天府,大半再被吏部甄選拒回。”
“不僅有損這些大儒的名聲。”
“此後朝廷再想招募人才,恐怕也隻能等到科舉重開之日了。”
常升不假思索的回到。
“科考科考,當然得考了。”
“不僅可以避免這些大儒憑自己喜好甄別人選,減少吏部的工作,更能順帶宣揚朝廷對於人才的重視,還能借著考題的設置,倡導朝廷所需的實用之風,為日後的科舉早日儲備人才。”
朱標有些不安道:“這樣不太好吧。”
“如果剝奪了這些大儒甄選的權力,隻怕沒幾個大儒願意出麵替朝廷操持此事了。”
常升一件恨鐵不成鋼的看向朱標。
“姐夫你又忘了讀書人的劣根了?”
“甭管他們是普通士子或是大儒,他們的渴求有何分別嗎?”
“不還是功名利祿嗎?”
朱標輕輕的叩了叩自己的腦門,麵露歉意。
“他們都曾為你姐夫講過經史,算是姐夫的老師,我一時有感,忘了。”
常升抿了抿嘴,沒再說什麽。
這樣重感情的朱標或許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帝。
但他絕對稱得上是個好領導,好大哥。
“其他大儒我不熟悉,就以宋師作比吧。”
“宋師一生,學究天人,官居一品,為太子師,功名利祿早已於他如浮雲。”
“可宋師難道就沒有欲望了嗎?”
“非也。”
“這些年間,我曾見過宋師不止一篇的勸學散文,它便足以證明,宋師心中,仍有教化之宏願。”
“隻是諸多紛擾,逼的宋師不得不自困家中,以收集古籍作為消遣。”
“倘若在這時,姐夫與宋師修書一封,內附一些今朝廷疑難的策問題,同時下旨讓金華縣令配合。”
“令眾學子答策問題為拜帖,以一月為期,每月隻收一名學子一篇策問。”
“以千字為限,內容不限。”
“有真才實學者,宋師每日擇前三名,親筆斧正,張榜於府門外,以示公允。”
“每月月末,宋師會召開文會。”
“將每月每日前三名齊聚,或講學,或作答,或辯論,金華學子皆可旁聽。”
“有才學能力出眾,得眾學子力薦者,宋師亦願舉薦。”
“姐夫認為,宋師會答應嗎?”
朱標啞口無言。
雖然以他和宋濂的情分,隻要他提了這個要求,宋濂就不可能不幫他。
可是常升這個辦法。
分明將讀書人的那點人性拿捏的死死的。
別說是宋師了,天下大儒有幾個能不中此招?
“至於其他大儒,我雖然不熟,卻有幾點愚見。”
“其一,他們已經告老還鄉,不在朝堂,若真為朝廷舉薦了諸多實用之才,朝廷大可以不吝恩賞,以宣揚朝廷重視人才,絕對不會虧待對大明有功之臣。”
“譬如,給達到舉薦人數標準的大儒,送上一塊禦賜的“慧眼識英”,或是“誘掖後進”的金牌匾。”
“嘶。”
朱標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看常升的眼神都變了。
就連常升臉上人畜無害的微笑,此刻都顯得有點缺德。
你這特麽是送牌匾嗎?
你是分明要別人的命啊!
哪個退休的領導幹部能拒絕這樣的考驗?
“其二,可以令工匠為這些不吝提攜後輩,舉薦人才的大儒在各地府學學館內雕刻石像,以勒其功嘛。”
“停,別說了!!”
朱標說話的聲音都在發顫。
閉嘴吧。
求你了。
再說下去,你還讓不讓這些大儒活了!
“就剩最後一點了,我一氣說完吧。”
“被各省甄選出來的人才,自然可以直接收入朝廷,可次一級的人才,難道就不是人才了嗎?”
“他們極有可能隻是因為年輕,或是條件所困,亦或是大器晚成而暫時落選。”
“反正科舉重開還要幾年,為何不趁著這個機會順便替這些人謀個出路,讓他們潛心研學,替朝廷,也替殿下收攏一波人心呢?”
朱標深吸了一口氣,讓自己從剛才的算計中回過神來。
“升弟有何妙計,不妨直言。”
“既然案牘司可以作為新錄官員的進修之所,那可否也在各省,甚至各府之中,設立一個收錄了優秀策問,朝廷政令,地方官務的低配案牘司呢?”
“府衙是現成的。”
“朝廷之外,各省府都急缺大量的屬官,何不讓這些才學次一等的讀書人,以臨時工的身份入各府衙幫忙運轉政務。”
“對下麵的府衙來說,隻要是讀書識字的,無論生熟手,都能替他們解決不少庶務。”
“一個空懸主簿的俸祿,就足養活三五個貧苦讀書人家。”
“還能讓這些後學末進早早積累處理政務的經驗。”
“隻消這麽積累幾年。”
“待到科舉重開,朝廷還怕無可用之官?”
“就怕到時參考的人多的如過江之鯽,朝廷還得要求考生必須得有在地方實習三年政務的經驗呢。”
每從東宮告老的屬官中找到一名德高望重,還健康存活於世的大儒,朱標就將他鄉裏所在在地圖上標示出來。
除去應天,大明目前有十三省。
再加上個作為龍興之地的鳳陽陪都,朱標自然是希望能夠找出十四名德高望重的大儒來。
隻可惜翻遍了東宮官員的籍冊。
朱標也沒找到幾個來自北方的大儒。
其餘要麽已經故去,要麽就是名氣不足。
真正夠格的,一名在蜀地,一名在洛陽,根本不足以輻射北方。
而南方之地,一省三五名大儒都綽綽有餘。
這可把朱標的計劃打了個稀碎。
看著這懸殊的差距,朱標都不禁感歎:“北地學風不盛,更無出名的大儒,這可如何是好?”
常升湊近一瞧,隨手在北地劃了一道弧線。
“自宋時以來,天下一貫是北亂南穩,北方學風不如南方昌盛也屬正常。”
“但,大儒不夠。”
“姐夫幹嘛不找自己三個兄弟湊一湊呢?”
朱標看著常升劃過的西安,太原和北平,頓時反應過來,這不正是他三個弟弟,秦王、晉王和燕王的封地嗎?
他們雖在北地。
但封地之內的治安肯定比其他地方要好。
再加之有朝廷的背書,招攬人才的效果說不定還要勝過大儒。
“況且依我之見。”
“除了宋師,隻怕沒幾個大儒能推舉出朝廷可用之才。”
“畢竟在他們眼中。”
“才俊就該如他們這樣,熟讀經史子集,品行端正。”
“但放到朝廷,他們的作用,隻怕還不如之前的東宮官屬呢。”
聽到常升對這些大儒的評價,朱標一時也不知該怎麽回。
說他非議大儒?
但事實不是已經擺在眼前了嗎?
東宮的這些“年輕才俊”,大半可都是這些告老的大儒推舉進來的。
“那該怎麽辦?”
“倘若這些被舉薦的人才千裏迢迢趕到應天府,大半再被吏部甄選拒回。”
“不僅有損這些大儒的名聲。”
“此後朝廷再想招募人才,恐怕也隻能等到科舉重開之日了。”
常升不假思索的回到。
“科考科考,當然得考了。”
“不僅可以避免這些大儒憑自己喜好甄別人選,減少吏部的工作,更能順帶宣揚朝廷對於人才的重視,還能借著考題的設置,倡導朝廷所需的實用之風,為日後的科舉早日儲備人才。”
朱標有些不安道:“這樣不太好吧。”
“如果剝奪了這些大儒甄選的權力,隻怕沒幾個大儒願意出麵替朝廷操持此事了。”
常升一件恨鐵不成鋼的看向朱標。
“姐夫你又忘了讀書人的劣根了?”
“甭管他們是普通士子或是大儒,他們的渴求有何分別嗎?”
“不還是功名利祿嗎?”
朱標輕輕的叩了叩自己的腦門,麵露歉意。
“他們都曾為你姐夫講過經史,算是姐夫的老師,我一時有感,忘了。”
常升抿了抿嘴,沒再說什麽。
這樣重感情的朱標或許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帝。
但他絕對稱得上是個好領導,好大哥。
“其他大儒我不熟悉,就以宋師作比吧。”
“宋師一生,學究天人,官居一品,為太子師,功名利祿早已於他如浮雲。”
“可宋師難道就沒有欲望了嗎?”
“非也。”
“這些年間,我曾見過宋師不止一篇的勸學散文,它便足以證明,宋師心中,仍有教化之宏願。”
“隻是諸多紛擾,逼的宋師不得不自困家中,以收集古籍作為消遣。”
“倘若在這時,姐夫與宋師修書一封,內附一些今朝廷疑難的策問題,同時下旨讓金華縣令配合。”
“令眾學子答策問題為拜帖,以一月為期,每月隻收一名學子一篇策問。”
“以千字為限,內容不限。”
“有真才實學者,宋師每日擇前三名,親筆斧正,張榜於府門外,以示公允。”
“每月月末,宋師會召開文會。”
“將每月每日前三名齊聚,或講學,或作答,或辯論,金華學子皆可旁聽。”
“有才學能力出眾,得眾學子力薦者,宋師亦願舉薦。”
“姐夫認為,宋師會答應嗎?”
朱標啞口無言。
雖然以他和宋濂的情分,隻要他提了這個要求,宋濂就不可能不幫他。
可是常升這個辦法。
分明將讀書人的那點人性拿捏的死死的。
別說是宋師了,天下大儒有幾個能不中此招?
“至於其他大儒,我雖然不熟,卻有幾點愚見。”
“其一,他們已經告老還鄉,不在朝堂,若真為朝廷舉薦了諸多實用之才,朝廷大可以不吝恩賞,以宣揚朝廷重視人才,絕對不會虧待對大明有功之臣。”
“譬如,給達到舉薦人數標準的大儒,送上一塊禦賜的“慧眼識英”,或是“誘掖後進”的金牌匾。”
“嘶。”
朱標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看常升的眼神都變了。
就連常升臉上人畜無害的微笑,此刻都顯得有點缺德。
你這特麽是送牌匾嗎?
你是分明要別人的命啊!
哪個退休的領導幹部能拒絕這樣的考驗?
“其二,可以令工匠為這些不吝提攜後輩,舉薦人才的大儒在各地府學學館內雕刻石像,以勒其功嘛。”
“停,別說了!!”
朱標說話的聲音都在發顫。
閉嘴吧。
求你了。
再說下去,你還讓不讓這些大儒活了!
“就剩最後一點了,我一氣說完吧。”
“被各省甄選出來的人才,自然可以直接收入朝廷,可次一級的人才,難道就不是人才了嗎?”
“他們極有可能隻是因為年輕,或是條件所困,亦或是大器晚成而暫時落選。”
“反正科舉重開還要幾年,為何不趁著這個機會順便替這些人謀個出路,讓他們潛心研學,替朝廷,也替殿下收攏一波人心呢?”
朱標深吸了一口氣,讓自己從剛才的算計中回過神來。
“升弟有何妙計,不妨直言。”
“既然案牘司可以作為新錄官員的進修之所,那可否也在各省,甚至各府之中,設立一個收錄了優秀策問,朝廷政令,地方官務的低配案牘司呢?”
“府衙是現成的。”
“朝廷之外,各省府都急缺大量的屬官,何不讓這些才學次一等的讀書人,以臨時工的身份入各府衙幫忙運轉政務。”
“對下麵的府衙來說,隻要是讀書識字的,無論生熟手,都能替他們解決不少庶務。”
“一個空懸主簿的俸祿,就足養活三五個貧苦讀書人家。”
“還能讓這些後學末進早早積累處理政務的經驗。”
“隻消這麽積累幾年。”
“待到科舉重開,朝廷還怕無可用之官?”
“就怕到時參考的人多的如過江之鯽,朝廷還得要求考生必須得有在地方實習三年政務的經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