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河堡位於榆溪河與無定河交叉口以東,水資源相對穀溪村要豐富,尤其是兩條河周邊土地,可以直接從河中挑水灌溉。
然而,這麽便利的條件,魚河堡軍戶們開墾的田地卻是沒有多少,零零散散加起來,不到千畝田地,收成也不多。
魚河堡是個百戶堡,但建的一點不差,牆高三丈,周長三裏三十步,南北兩門,若是合理安排的話,住下三千人問題不大。
王毅帶著一千多人前來,魚河堡內的民眾們都是好奇出門觀看。
前些日子,試百戶沈常,帶來了一支打著“護民軍”旗號的隊伍前來接防,那可是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甚至還會給百姓們做事,可謂軍民融洽。
百姓們從護民軍的口中得知,是王毅一手建立了護民軍,將米脂縣內的山賊清剿一空,還帶來穀溪村的百姓開荒種地,百姓的日子愈發好了起來。
所以,魚河堡的百姓聽說王毅要來,那都是極為期盼,希望王毅也能帶領他們過上好日子。
王毅來到魚河堡的第一件事,那就是組織大掃除。
其實,王毅第一次來魚河堡,就發現了魚河堡的衛生問題,各種垃圾堆放在各個角落,居民還有隨地大小便的惡習。
這種環境,非常容易滋惹蠅蟲,產生疫病。
自他在穀溪村樹立威信,可是非常重視衛生這一點的。
所有產生的垃圾,不可隨意丟棄,必須丟入村中公用垃圾桶,然後每天有專門的人員對垃圾進行處理,大小便也要在公用茅廁。
隨著王毅的命令下達,護民軍帶著一眾百姓動手,熱火朝天的大掃除,屋內屋外,堡內各處,無不清掃之處。
一車車的垃圾被送出堡外,集中焚燒或者挖坑填埋。
打掃除如此多的垃圾,所有人都暗暗吃驚。
平日裏倒是不覺得,可這一打掃,眾人就傻眼了,忙碌了一天才結束。
看到堡內處處幹淨,所有人都有種神清氣爽的感覺。
按照穀溪村的方式,王毅在魚河堡內設立了垃圾筒、公廁、公用浴室等設施,並張貼告示,讓百姓們自覺遵守這些規定。
堡內的內務處理完後,王毅開始查看文冊,盤點堡內的人口、物資。
除了王毅和沈常各帶了一支百戶隊來,魚河堡內就沒有其他士兵了,趙震及其麾下的幾十人都去到了穀溪村訓練。
原本魚河堡的駐軍配置是:守軍百人,明製軍丁五百,馬、騾二百五十匹。
但趙震管理下的魚河堡,守軍七十餘,軍戶一百三十餘,加民戶共有口六百九十餘,馬、騾五六十,與應有配置相差甚遠。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趙震,畢竟其接手魚河堡的時候,情況就是如此,加上上官常年克扣,軍戶和民戶難免會有偷偷逃走的。
魚河堡下轄多個墩堡,每個墩堡規定要有守軍七到十一人不等,但總有吃不了苦的、或害怕韃子的墩軍逃走。
所以,這些墩堡的實際人數加起來,也不到五十人。
王毅也打算將這些士兵召集起來,集中訓練,不合適的就轉為民戶,讓其開荒種田。
整個魚河堡管轄範圍內,也有一些村莊,由於常常有韃子前來劫掠,這些村莊的人口都不多,能逃的青壯都逃往他處了。
倉庫的物資方麵,糧食有兩百二十一石,雞鴨共計一百七十多隻,羊二十三頭,牛四十二頭,馬十八匹,騾三十六頭,鹽兩石,鐵一千六百餘斤,布一百八十多匹。
這就是魚河堡目前的狀況!
要開荒屯田,倉庫的糧食是嚴重不夠的,堡內百姓手中,也沒什麽糧食,每天隻能保證碗稀粥,這可無法保證體力活所需。
也就是說,魚河堡的百姓,接下來也要吃他的糧。
所以,王毅直接從穀溪村調了兩千石糧食過來,每天讓百姓們吃三餐飽飯,先吃個幾天,將身體養好一些,再開始開墾工作。
王毅和沈常帶著一個百戶的士兵,開始巡視魚河堡名下的田畝情況。
沿著無定河轉了一圈,離河邊近的田地,都有耕種的痕跡,稍微離河遠些的,便是大片大片幹燥土地。
一番查看下來,王毅發現魚河堡的土地土質都不錯,可惜水利設施失修,大片土地得不到灌溉而棄耕。
大明北地就是這樣,常年幹旱少雨,田地全靠灌溉,離水源近的地方還好,可以引水。
要是離水源遠的,又沒有水利設施,那就得挑水澆灌了,如今大旱之年,靠挑水就是杯水車薪,一年累死累活下來,根本收獲不了多少糧食。
而且,如今稅收極高,種出的糧食,大半要交出去,甚至可能高達六七成之多,剩下的糧食根本不夠養活家庭。
所以,百姓寧願逃荒出去,也不願開荒種地。
這也是明末流賊屢剿不滅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明朝廷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百姓饑荒問題。
一路上,王毅看到了不少溝渠水池的痕跡,隻可惜水利設施失效,常年無水流入,已經廢棄了。
如果官府能將水利設施修複,那棄耕的土地,將會變成大片的良田沃土。
當然了,要修複這些水利設施,那就要大量的錢財,即使每年朝廷會撥下這個款項,也會被貪官汙吏層層克扣,本就有限的經費,最終能有多少到達地方呢?
開墾田地種植,最需要的就是人口和水源,目前有王毅帶來一千多百姓,加上堡中原有人口,有兩千出頭的人數,人口問題暫時解決了。
接下來,就是要解決水利設施的問題。
巡視田畝結束,王毅召集魚河堡工匠,一共二十六名,其中打鐵匠有九名,其餘為木匠、石匠、修蹄匠等。
在聽到王毅讓他們打造水利所需的器具之後,都是麵有猶豫之色,他們都是匠戶,打造兵器之類的,是他們糊口的活計。
王毅自是看出了工匠們的疑慮,這些工匠近兩年來,沒有拿到半點工錢,最多也就領些米麵、鹽巴之類的生活物資,且數量極為有限。
所以,直接先將拖欠工匠的工錢發了下去,並承諾以後會給予穀溪村工匠初始級別的工錢,前提是要聽從他的指揮與安排。
對於工匠,王毅是極為重視,無論是軍用、民用的工具器械製造,都離不開工匠的手藝。
拿到工錢的工匠們,無不是歡喜異常,又得到了王毅每月按時給工錢承諾,直言要跟著王毅好好幹。
然而,這麽便利的條件,魚河堡軍戶們開墾的田地卻是沒有多少,零零散散加起來,不到千畝田地,收成也不多。
魚河堡是個百戶堡,但建的一點不差,牆高三丈,周長三裏三十步,南北兩門,若是合理安排的話,住下三千人問題不大。
王毅帶著一千多人前來,魚河堡內的民眾們都是好奇出門觀看。
前些日子,試百戶沈常,帶來了一支打著“護民軍”旗號的隊伍前來接防,那可是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甚至還會給百姓們做事,可謂軍民融洽。
百姓們從護民軍的口中得知,是王毅一手建立了護民軍,將米脂縣內的山賊清剿一空,還帶來穀溪村的百姓開荒種地,百姓的日子愈發好了起來。
所以,魚河堡的百姓聽說王毅要來,那都是極為期盼,希望王毅也能帶領他們過上好日子。
王毅來到魚河堡的第一件事,那就是組織大掃除。
其實,王毅第一次來魚河堡,就發現了魚河堡的衛生問題,各種垃圾堆放在各個角落,居民還有隨地大小便的惡習。
這種環境,非常容易滋惹蠅蟲,產生疫病。
自他在穀溪村樹立威信,可是非常重視衛生這一點的。
所有產生的垃圾,不可隨意丟棄,必須丟入村中公用垃圾桶,然後每天有專門的人員對垃圾進行處理,大小便也要在公用茅廁。
隨著王毅的命令下達,護民軍帶著一眾百姓動手,熱火朝天的大掃除,屋內屋外,堡內各處,無不清掃之處。
一車車的垃圾被送出堡外,集中焚燒或者挖坑填埋。
打掃除如此多的垃圾,所有人都暗暗吃驚。
平日裏倒是不覺得,可這一打掃,眾人就傻眼了,忙碌了一天才結束。
看到堡內處處幹淨,所有人都有種神清氣爽的感覺。
按照穀溪村的方式,王毅在魚河堡內設立了垃圾筒、公廁、公用浴室等設施,並張貼告示,讓百姓們自覺遵守這些規定。
堡內的內務處理完後,王毅開始查看文冊,盤點堡內的人口、物資。
除了王毅和沈常各帶了一支百戶隊來,魚河堡內就沒有其他士兵了,趙震及其麾下的幾十人都去到了穀溪村訓練。
原本魚河堡的駐軍配置是:守軍百人,明製軍丁五百,馬、騾二百五十匹。
但趙震管理下的魚河堡,守軍七十餘,軍戶一百三十餘,加民戶共有口六百九十餘,馬、騾五六十,與應有配置相差甚遠。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趙震,畢竟其接手魚河堡的時候,情況就是如此,加上上官常年克扣,軍戶和民戶難免會有偷偷逃走的。
魚河堡下轄多個墩堡,每個墩堡規定要有守軍七到十一人不等,但總有吃不了苦的、或害怕韃子的墩軍逃走。
所以,這些墩堡的實際人數加起來,也不到五十人。
王毅也打算將這些士兵召集起來,集中訓練,不合適的就轉為民戶,讓其開荒種田。
整個魚河堡管轄範圍內,也有一些村莊,由於常常有韃子前來劫掠,這些村莊的人口都不多,能逃的青壯都逃往他處了。
倉庫的物資方麵,糧食有兩百二十一石,雞鴨共計一百七十多隻,羊二十三頭,牛四十二頭,馬十八匹,騾三十六頭,鹽兩石,鐵一千六百餘斤,布一百八十多匹。
這就是魚河堡目前的狀況!
要開荒屯田,倉庫的糧食是嚴重不夠的,堡內百姓手中,也沒什麽糧食,每天隻能保證碗稀粥,這可無法保證體力活所需。
也就是說,魚河堡的百姓,接下來也要吃他的糧。
所以,王毅直接從穀溪村調了兩千石糧食過來,每天讓百姓們吃三餐飽飯,先吃個幾天,將身體養好一些,再開始開墾工作。
王毅和沈常帶著一個百戶的士兵,開始巡視魚河堡名下的田畝情況。
沿著無定河轉了一圈,離河邊近的田地,都有耕種的痕跡,稍微離河遠些的,便是大片大片幹燥土地。
一番查看下來,王毅發現魚河堡的土地土質都不錯,可惜水利設施失修,大片土地得不到灌溉而棄耕。
大明北地就是這樣,常年幹旱少雨,田地全靠灌溉,離水源近的地方還好,可以引水。
要是離水源遠的,又沒有水利設施,那就得挑水澆灌了,如今大旱之年,靠挑水就是杯水車薪,一年累死累活下來,根本收獲不了多少糧食。
而且,如今稅收極高,種出的糧食,大半要交出去,甚至可能高達六七成之多,剩下的糧食根本不夠養活家庭。
所以,百姓寧願逃荒出去,也不願開荒種地。
這也是明末流賊屢剿不滅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明朝廷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百姓饑荒問題。
一路上,王毅看到了不少溝渠水池的痕跡,隻可惜水利設施失效,常年無水流入,已經廢棄了。
如果官府能將水利設施修複,那棄耕的土地,將會變成大片的良田沃土。
當然了,要修複這些水利設施,那就要大量的錢財,即使每年朝廷會撥下這個款項,也會被貪官汙吏層層克扣,本就有限的經費,最終能有多少到達地方呢?
開墾田地種植,最需要的就是人口和水源,目前有王毅帶來一千多百姓,加上堡中原有人口,有兩千出頭的人數,人口問題暫時解決了。
接下來,就是要解決水利設施的問題。
巡視田畝結束,王毅召集魚河堡工匠,一共二十六名,其中打鐵匠有九名,其餘為木匠、石匠、修蹄匠等。
在聽到王毅讓他們打造水利所需的器具之後,都是麵有猶豫之色,他們都是匠戶,打造兵器之類的,是他們糊口的活計。
王毅自是看出了工匠們的疑慮,這些工匠近兩年來,沒有拿到半點工錢,最多也就領些米麵、鹽巴之類的生活物資,且數量極為有限。
所以,直接先將拖欠工匠的工錢發了下去,並承諾以後會給予穀溪村工匠初始級別的工錢,前提是要聽從他的指揮與安排。
對於工匠,王毅是極為重視,無論是軍用、民用的工具器械製造,都離不開工匠的手藝。
拿到工錢的工匠們,無不是歡喜異常,又得到了王毅每月按時給工錢承諾,直言要跟著王毅好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