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便是半年多過去,來到了崇禎四年的七月份。
在這段時間內,王毅治下接引而來的饑民,迎來了分到田地的第一次收獲。
王毅對此次的收獲非常關心,親自參與到了糧食的收割當中,讓得在田地中收割的百姓倍受鼓舞。
如今王毅治下人口,已經達到三十萬有餘,糧食必須要有所保證,不然的話,那他可就要改變各種計劃了。
進行夏收的田地,總共有九十餘萬畝,主要種植的是小麥、小米這兩種農作物。
由於去年幹旱導致減產,所以王毅在去年秋播之後,便下令大幅增加溝渠和灌井,以降低田地的灌溉難度。
所以,今年的田地受到幹旱的影響並不大。
經過李善的統計,夏收的報表終於是放到了王毅的麵前,畝產接近兩石半,在這個年景,也算是大豐收了。
而進入倉庫的糧食,也達到了六十八萬石,在糧食了上,極大的緩解了王毅的壓力。
之前,花一百五十萬兩銀錢買來的近八十萬石糧食,已經消耗了六十萬石。
在這次收獲之前,倉庫中的糧食,隻剩三十多萬石,加上這次的收獲,糧倉中的糧食儲存來到了一百多萬石。
這些糧食,如果隻是養活的人的話,能夠讓五十萬百姓活一年。
不過,王毅對糧食儲備的要求,至少是能讓治下百姓在無收獲的情況下,足夠吃上三年。
如此,他的治理才能抗住不可預知的天災人禍。
百姓手中留下了田地收成的七成糧食,都是無比的開心,尤其是那些去年接引過來的饑民,此時更是對王毅感恩戴德。
甚至,有人在家中偷偷的給王毅立了生祠,且人數逐漸增多,這還是王毅宣導無神論的情況下。不然的話,隻怕家家戶戶都會有王毅的生祠。
除了田地,種菜的園地中,也是生機盎然,尤其是種植了紅薯和土豆等農作物的田地,那是被照顧的十分精心。
這些新農作物,種植在還沒有被分出去的園地中,全部歸軍民府所有,因為以後要全麵推廣,就還需要農學格物所進行育種選種。
根據之前趙兵帶回來的消息,福建等地種植的土豆和紅薯的產量,最多達到畝產一千五百斤。
玉米的畝產,也隻有四百來斤的樣子,花生的畝產更低,隻有百來斤。
所以,這些新農作物在沒有進行育種、選種、及改進種植方法之前,是完全達不到王毅之前所說的產量。
當然了,如果再有後世的各種化肥,或許產量會大幅的增加,但現在可沒有那個條件,必須在其他方麵下功夫。
而這就要考驗宋應星和農學格物所的那些人了,看看能不能再不同的種植方式中總結出更多的經驗。
先前宋應星等人在暖棚中總結的種植經驗,已經運用在了這些農作物的種植上,產量或許會高於福建等地。
在八月中旬,王毅收到了暗網從遼東傳回的消息,後金發動了大淩河之戰。
皇太極兵分兩路,一路由貝勒德格類、嶽托、阿濟格率兵兩萬,經義州屯住於錦州和大淩河之間,切斷錦州與大淩河的聯係。
另一路由皇太極親自率領,經黑山、廣寧從正麵壓向大淩河城。
八月六日,兩路大軍會合於大淩河城下,大淩河之戰打響了,漢八旗也第一次亮相。
皇太極這次大淩河之戰,他一改從前在遼東硬攻的戰法,改成了圍城。
他命八旗將士環城挖了四道壕溝,並築起一道一丈多高的牆,將個小小大淩河城圍得如鐵桶一般。
皇太極這一圍,城中的祖大壽隻有坐以待斃,如果想活著出去的話,一是靠援軍來解圍,二是隻有投降。
而援兵前來,必須與金兵野戰於城外。
皇太極對祖大壽十分看重,圍困十天後,便開始了勸降工作。但祖大壽不為所動,對皇太極根本不予理睬。
八月十六這一天,鬆山守軍兩千前來增援了,由於眾寡懸殊,被金兵沒費吹灰之力就打敗了,第一次救援失敗。
八月二十六日,總兵吳襄、宋偉率錦州兵六千前來救,阿濟格率兵迎敵。
這一天上午,霧非常大,幾尺外就看不清人,當明軍發現後金軍之時,已經是正麵交鋒了。
近戰之下,明軍的火器完全來沒有發揮的餘地,很快就敗下陣來,損失數千人,明軍的第二次增援也失敗了。
九月,後金哨探探知明軍總兵吳襄和宋偉再次率兵來援,皇太極率軍前往迎戰。
途中,皇太極想到了奇襲之策,便與多鐸率領小隊人馬沿著山體悄悄行進,意圖在雙方大軍交戰之時,突然殺出。
但皇太極的這個計謀,被明軍的夜不收發現,並及時稟報了給了總兵吳襄等人,明軍六千大軍直撲皇太極的這隻小隊人馬,希望能先將這隻小隊人馬吃掉。
不過,想法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皇太極得知六千大軍圍殺而來,卻一點也沒有害怕,反而率領身邊的二百名親兵衝了過去。
明軍浩浩蕩蕩的六千多人,竟被皇太極的二百人,衝殺得潰不成軍,完全沒有招架之力。
而等後金的大軍趕到,又是對明軍一番乘勝追擊,六千人大敗,第三次救援失敗得更慘。
孫承宗收到消息後,幾近夜夜難眠、餐餐不食。
數日後,孫承宗臥病在床,卻突然想到了王毅在南海子與他的對話,他立即拖著病軀來到書桌前書寫奏報,請求崇禎皇帝調遣護民軍前來救援大淩河城。
隻是,他的奏報送上去後,卻遲遲沒有消息傳來。
無奈,孫承宗隻好每隔幾日就寫奏報給崇禎皇帝,繼續催促崇禎皇帝調遣王毅前來援救。
崇禎皇帝看到孫承宗的第一份請求調遣王毅支援的奏報,就立即召開了小朝會進行商議,但大臣們以各種理由勸崇禎皇帝,並提出讓登州兵馬前往支援。
登州巡撫孫元化,急令孔有德率兵支援,一場兵變危機因此產生!
在這段時間內,王毅治下接引而來的饑民,迎來了分到田地的第一次收獲。
王毅對此次的收獲非常關心,親自參與到了糧食的收割當中,讓得在田地中收割的百姓倍受鼓舞。
如今王毅治下人口,已經達到三十萬有餘,糧食必須要有所保證,不然的話,那他可就要改變各種計劃了。
進行夏收的田地,總共有九十餘萬畝,主要種植的是小麥、小米這兩種農作物。
由於去年幹旱導致減產,所以王毅在去年秋播之後,便下令大幅增加溝渠和灌井,以降低田地的灌溉難度。
所以,今年的田地受到幹旱的影響並不大。
經過李善的統計,夏收的報表終於是放到了王毅的麵前,畝產接近兩石半,在這個年景,也算是大豐收了。
而進入倉庫的糧食,也達到了六十八萬石,在糧食了上,極大的緩解了王毅的壓力。
之前,花一百五十萬兩銀錢買來的近八十萬石糧食,已經消耗了六十萬石。
在這次收獲之前,倉庫中的糧食,隻剩三十多萬石,加上這次的收獲,糧倉中的糧食儲存來到了一百多萬石。
這些糧食,如果隻是養活的人的話,能夠讓五十萬百姓活一年。
不過,王毅對糧食儲備的要求,至少是能讓治下百姓在無收獲的情況下,足夠吃上三年。
如此,他的治理才能抗住不可預知的天災人禍。
百姓手中留下了田地收成的七成糧食,都是無比的開心,尤其是那些去年接引過來的饑民,此時更是對王毅感恩戴德。
甚至,有人在家中偷偷的給王毅立了生祠,且人數逐漸增多,這還是王毅宣導無神論的情況下。不然的話,隻怕家家戶戶都會有王毅的生祠。
除了田地,種菜的園地中,也是生機盎然,尤其是種植了紅薯和土豆等農作物的田地,那是被照顧的十分精心。
這些新農作物,種植在還沒有被分出去的園地中,全部歸軍民府所有,因為以後要全麵推廣,就還需要農學格物所進行育種選種。
根據之前趙兵帶回來的消息,福建等地種植的土豆和紅薯的產量,最多達到畝產一千五百斤。
玉米的畝產,也隻有四百來斤的樣子,花生的畝產更低,隻有百來斤。
所以,這些新農作物在沒有進行育種、選種、及改進種植方法之前,是完全達不到王毅之前所說的產量。
當然了,如果再有後世的各種化肥,或許產量會大幅的增加,但現在可沒有那個條件,必須在其他方麵下功夫。
而這就要考驗宋應星和農學格物所的那些人了,看看能不能再不同的種植方式中總結出更多的經驗。
先前宋應星等人在暖棚中總結的種植經驗,已經運用在了這些農作物的種植上,產量或許會高於福建等地。
在八月中旬,王毅收到了暗網從遼東傳回的消息,後金發動了大淩河之戰。
皇太極兵分兩路,一路由貝勒德格類、嶽托、阿濟格率兵兩萬,經義州屯住於錦州和大淩河之間,切斷錦州與大淩河的聯係。
另一路由皇太極親自率領,經黑山、廣寧從正麵壓向大淩河城。
八月六日,兩路大軍會合於大淩河城下,大淩河之戰打響了,漢八旗也第一次亮相。
皇太極這次大淩河之戰,他一改從前在遼東硬攻的戰法,改成了圍城。
他命八旗將士環城挖了四道壕溝,並築起一道一丈多高的牆,將個小小大淩河城圍得如鐵桶一般。
皇太極這一圍,城中的祖大壽隻有坐以待斃,如果想活著出去的話,一是靠援軍來解圍,二是隻有投降。
而援兵前來,必須與金兵野戰於城外。
皇太極對祖大壽十分看重,圍困十天後,便開始了勸降工作。但祖大壽不為所動,對皇太極根本不予理睬。
八月十六這一天,鬆山守軍兩千前來增援了,由於眾寡懸殊,被金兵沒費吹灰之力就打敗了,第一次救援失敗。
八月二十六日,總兵吳襄、宋偉率錦州兵六千前來救,阿濟格率兵迎敵。
這一天上午,霧非常大,幾尺外就看不清人,當明軍發現後金軍之時,已經是正麵交鋒了。
近戰之下,明軍的火器完全來沒有發揮的餘地,很快就敗下陣來,損失數千人,明軍的第二次增援也失敗了。
九月,後金哨探探知明軍總兵吳襄和宋偉再次率兵來援,皇太極率軍前往迎戰。
途中,皇太極想到了奇襲之策,便與多鐸率領小隊人馬沿著山體悄悄行進,意圖在雙方大軍交戰之時,突然殺出。
但皇太極的這個計謀,被明軍的夜不收發現,並及時稟報了給了總兵吳襄等人,明軍六千大軍直撲皇太極的這隻小隊人馬,希望能先將這隻小隊人馬吃掉。
不過,想法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皇太極得知六千大軍圍殺而來,卻一點也沒有害怕,反而率領身邊的二百名親兵衝了過去。
明軍浩浩蕩蕩的六千多人,竟被皇太極的二百人,衝殺得潰不成軍,完全沒有招架之力。
而等後金的大軍趕到,又是對明軍一番乘勝追擊,六千人大敗,第三次救援失敗得更慘。
孫承宗收到消息後,幾近夜夜難眠、餐餐不食。
數日後,孫承宗臥病在床,卻突然想到了王毅在南海子與他的對話,他立即拖著病軀來到書桌前書寫奏報,請求崇禎皇帝調遣護民軍前來救援大淩河城。
隻是,他的奏報送上去後,卻遲遲沒有消息傳來。
無奈,孫承宗隻好每隔幾日就寫奏報給崇禎皇帝,繼續催促崇禎皇帝調遣王毅前來援救。
崇禎皇帝看到孫承宗的第一份請求調遣王毅支援的奏報,就立即召開了小朝會進行商議,但大臣們以各種理由勸崇禎皇帝,並提出讓登州兵馬前往支援。
登州巡撫孫元化,急令孔有德率兵支援,一場兵變危機因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