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4>“井兒院”主人傳奇色彩的經商之路</h4>
從太原往南90華裏,就到了太穀縣城。
“太穀城,真有名,鼓樓蓋在城當中。東寺園裏遊九曲,田兒後頭絞活龍。”在老城,還可以看出這鼓樓乃是從前全城最高的建築。以它為中心的十字街,縱橫南北,兩側都是老式的店鋪門麵,述說著昔日的繁華。
出縣城西關,約有5裏地,有一個環境優美的村子,名為程家莊,這是孔祥熙的出生之地。
村子裏有個遠近聞名的“井兒院”,這是孔家的老宅,土地改革時分給了一戶貧農。由於上麵的政策,幾十年來這裏一直保持了宅院的原貌,鄉親們一直也都盼孔祥熙和宋靄齡以及他們的子女有一天能回到老院看看。然而孔祥熙和靄齡自1947年離開大陸,再也沒有回來過。如今他們已經相繼謝世,再也回不來了,有人說他的靈魂曾經回來過,畢竟這是生他養他的故鄉啊!當然陽世之人難證陰間之事。但他們在太穀出生的大女兒令儀健在,還有小兒子令傑和他們的後代,總有一天會回到這裏看看吧?
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座院子。
在黃土高原上,水是很寶貴的,並不是哪裏都能打出有水的井。這個院裏緊挨著北上房的前麵,有一口甜水井,它給院子的主人帶來極大的方便,特別讓周圍的鄰居羨慕,因此遠近的人都知道這個院子的特殊名字——“井兒院”,它的主人當年更是以此為自豪。這口普普通通的水井帶來的不僅是生活的方便,更主要是一種象征。一種與眾不同的福祉的象征。這口水井和當年靄齡的父親宋嘉樹在上海虹口郊區選擇的“砂環水繞”的建房地址有一種異曲同工之妙。它的主人相信這福氣總有一天會在他們出人頭地的後代身上顯現出來。
這座院子有兩進,前院主要是農家必需的輔助生活設施,後院才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在北方農村,更多的建築格局是人住的院子在前,那些輔助的設施放在後麵,那樣給外來人的視覺印象好一些。當然“井兒院”這種布局也是常見的。布局方式不能說明主人的主觀意圖,隻能說明當時受到某種客觀條件的製約,不得不這樣安排而已。
在後院,北屋是上房,一明兩暗。西屋是廂房,進深很小,窄窄的一溜兒。北頭靠近水井的那間小屋裏,朝東盤著一盤北方最普通的農家土炕。後來躋身於舊中國“四大家族”並成為中國首富的孔祥熙,1880年就誕生在這裏。
太穀地處黃土高原腹地,屬內陸型高原氣候,冬冷夏熱,無霜期較短,傳統的農業很難使人富足。改革開放後,經專家研究確定,這裏特別適宜種植西瓜。這裏出產的西瓜,可能與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因素有關,個大、皮薄、瓤甜、汁多,在北方城鄉頗負盛名。石家莊、太原、鄭州以至西安,天氣轉涼後的一個時期,太穀西瓜是很響亮的牌子。8月初秋,隻見滿眼的土地都是瓜田。縣城裏西瓜價錢便宜得讓人不安。在農村裏,家家都有專門存放西瓜的屋子,從地麵可堆到屋頂,煞是壯觀。
在20世紀初,這裏還沒有鐵路,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但是這樣一個地方,太穀卻出現了一大批有名的富戶。他們當然不是靠傳統的農業,而是靠了經商。據縣誌記載,清代中葉,這裏已是商賈輻輳,甲於三晉,以經營票號、典當、茶葉、綢緞、藥材等大宗生意名傳遐邇。經商者的足跡遍於全國,以致在邊地也有“小北京”、“金太穀"之稱。太穀縣上莊的王氏、溝子村員氏、北勾村的曹氏等,都是山西有名的巨富。太穀人經商的傳統就一直繼承下來。到1936年日軍入侵前,太穀縣的商戶共2094戶,9031人。而城關之內,從商者就有6075人,占總人數的80%。孔家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投身於商業,並富裕起來,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但孔家走上經商道路過程中卻浸染著不少傳奇色彩。
據說孔祥熙的曾祖孔憲昌聰明過人,16歲應童子試得了第一名。雄心勃勃要奪取拔貢,從而走上“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光宗耀祖。但偏偏當地又有一位才華橫溢的秀才孟洋,也在覬覦這僅有的一個拔貢寶座,二人未上考場,就先展開了一場暗中較量。都在以對方為競爭對手,日夜用功苦讀。孔憲昌自以為學問大進,比起孟秀才,要略勝一籌,因而上考場前,發出豪言壯語:“取此拔貢,已如探囊取物,等著聽我的好消息吧!”三場考試下來,自我感覺良好,又把答卷默寫出來,請高人過目,備受稱讚,都說此等華章,分明東坡再生,韓愈轉世,莫說考取拔貢,就是考進士也定能金榜高中,雖不敢說穩拿狀元,探花榜眼怕是跑不了的。孔憲昌知道這些人多是逢場作戲,多說說拜年話而已,不過內心裏也覺得把握不小。發榜那天,家裏來了不少親戚朋友,都等著祝賀。誰知皇榜一到,卻是孟秀才獨占鼇頭,拔貢與自家無緣!孔憲昌當著眾親友的麵,心裏有些話又不好說,一口鮮血噴射而出,竟從此一病不起。孔憲昌臨終之前,拉著9歲的兒子孔慶麟的手立下遺囑說:“讀書所以致用。凡我子孫,但求讀書明理,經邦濟世,便是孔家好子弟,千萬不要再應科考試,重蹈我的覆轍,切記切記!”說罷撒手人寰,一家人好不痛苦!
埋葬了盛年而逝的孔憲昌,孔家族人聚在一起,慎重討論家庭今後的發展方向。經過三天三夜的反思和爭執,最後還是決定按照孔憲昌的遺訓行事,“體弱莫爭先,人窮莫做官”,子孫照樣得讀書明理,隻是不許再進考場,去走那科舉考試躋身仕途的獨木橋,而要履行孔老夫子的另一條訓誡:“學必先於治生”,老老實實自食其力,做一個平民百姓。孔家子孫果然從此謹遵先祖遺訓,斷了通過科舉考試謀個一官半職的念頭,轉而在其他方麵苦心經營,圖謀發展。
孔家子弟本來個個精明過人,既不走科考道路,在其他方麵發展起來,也是全力以赴。孔憲昌的弟弟孔憲仁,變賣了部分耕地房屋,湊起一筆資金,想加盟員誌誠在縣城創辦的“誌誠信票號”。票號這時順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方興未艾。它主要辦理匯兌和存放款,作用相當於現代的銀行。用錢生錢,當然比用別的東西生錢更直接便當,利潤來得快。可是員誌誠的票號已有相當規模,不願意讓孔家來自家鍋裏撈現成肉。孔憲仁不慌不忙,講出一番道理:“票號這行當,是錢越多越值得信任,別人把錢存你這裏放心,來你這裏貸款能得,錢當然賺得多。現在縣城有幾十家票號,規模都差不多。我這筆錢反正是要投資於票號,你如果接納,誌誠信票號因資金雄厚立即會鶴立雞群,引來百鳥朝鳳。我自然是走捷徑得了便宜,但你從壯大業務中也絕不會吃虧。你如果不接納,我或者自開一家票號,給你增加一個競爭對手,或者與別人合資,壓你一頭,哪個合算,你可以掂量!”
孔憲仁的話抓住了要害!
員誌誠接納了孔憲仁。
從此,誌誠信票號不光是資金猛漲成了縣城最大的票號,還因此得到了孔憲仁這個精明能幹的經營人才。孔憲仁在經營上果有奇招,他一反以往票號隻辦理民間業務的老例,專在吸引官款上大做文章。他一身綢布長衫,文質彬彬,完全不像多數票號掌櫃那樣油嘴滑舌。他給人以幹練可靠的印象。但他出入官府,卻十分善於在那些外表道貌岸然、內心深處卻極想撈錢的官吏身上做文章。不久他把省縣兩級衙門平時收繳的稅捐、上麵下撥的官府用項款、軍協各餉等等,都吸引到了票號裏,需要解送京城的,由他代辦匯解;每月開支度用的,由他按時提送。這樣一來,他的票號一是資金數額大增,從此實力雄厚,在山西全省成為數一數二的大買賣;二是票號從此也有了靠山。官員們把官款存到這裏,吃到了利息,為了保證這筆收入長年不斷,他們必然全力支持誌誠信,絕不會坐視它被擠垮,或者橫遭勒索敲詐。有了這兩條,誌誠信如日中天,分號遍布全國,甚至開到了日本、俄國、泰國、新加坡。
孔家棄儒經商,看似出於無奈,卻因此帶來大實惠,家道從此富足起來。錢袋子鼓了,便也處處受人尊敬,有人為了得到貸款,也不得不降尊紆貴,說話賠上笑臉,真比一些科考上來的窮官還風光體麵。
孔憲仁為孔氏家族在經濟上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孔家經商的開山祖師。 <h4>“首富”之子與教會姑娘夭折的愛情</h4>
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
孔憲昌聰明過人,本想踏上仕途,光宗耀祖,結果投身科考卻落得個一事無成,吐血而亡;孔憲仁謹遵乃兄遺教,棄儒經商,本意不過想掙口飯吃,做一個衣食自足的小民,卻反而腰纏萬貫,風光無限。這真是樹挪死、人挪活,山不轉水轉,運去黃金失色,時來鐵也生輝。
又有一句話叫商場得意,情場失意,自古兩難全。孔憲仁生錢有術,生子卻無術:任憑他怎樣殫精竭慮,老婆在生了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之後,肚子就再也鼓不起來了。眼看花甲將至,還是沒有兒子。他為人耿直,不肯走那討小納妾的歪路,隻好自歎無福。年大之後,便把一份票號事業,交給哥哥孔憲昌的長子孔慶麟繼承。
孔慶麟,字瑞堂,同樣是一位精明強幹的實業家。俗話說,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在叔叔開創的基業基礎上加上他自己的苦心經營,票號像一頭精壯的母牛,“仔牛下仔牛,三年一大溜”,沒多久又生出許多分理機構。太穀又開了“義盛源票號”,在北京設了“誌一堂鏢局”,還有做雜貨生意的“會通盛”、“義合昌”,做綢布生意的“會通遠”,在廣州開了“廣茂興”,在沈陽開了“源泉博”,後來在太穀又盤下了別人的“三晉源”。據說還在日本的大阪、神戶,越南的西貢等地開設了分理機構。孔家的金融業和商業,這時真是達到了全盛時期。
清朝末年,各省各縣都有評選本省本縣首富或首戶的慣例。首戶要從諸多方麵衡量,比如德行、見識、人才等,因素多了,評選起來就麻煩些,而且見仁見智,別人也不見得服氣。而首富當然就標準比較統一,也好衡量。孔家在那樣的鼎盛時期,這“山西首富”自然當仁不讓。
孔慶麟先生盡管忙於經商,卻並沒有丟掉孔家攻習詩書的傳統,隻不過他沒有再走父親的路,去進考場。生意場上,他知書達理,也算得上一位儒商。又樂善好施,時時周濟朋友鄉親,尤其在社會公益事業上,舍得花錢,像修橋鋪路的事,他都是願意出資的。那個年代,修橋鋪路,被認為是積陰德的事,會福蔭子孫的。他的文化修養和慈善之舉,在當地頗有口碑。人們不用世俗的“老板”來稱呼他,而尊稱他為“先生”,這在當時是為數不多的一種敬稱。他也的確不愧此稱謂,遠不像有些人,一沾商字的邊,就一頭鑽進錢眼,別說為他人著想,常常連自己的子孫也顧不上,往往弄得萬貫家財,而子孫卻隻知玩樂,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孔先生時時警戒這一條,為了避免因自己長年在外奔忙,孩子們荒廢了學業,忘記了做人的要義,他特意親手寫下了一副對聯,懸掛於上房中堂作為家規家訓。這副對聯是:
學做幾件吃虧事以百世留用,
留一點善念心田使兒孫永耕。
橫批是:
虛心體味
孔慶麟共有五個兒子。這副對聯的用意,其實還是教育他們做人處世的,至於對兒子的詩書學業上,他更不肯怠慢,專門延請了名師在家教授兒子,隻是仍然要求他們記取祖訓,不能應科考試。孔慶麟還立下家規,不許他們娶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為妻,以免官府衙門的官場陋習侵淩門戶。這些規矩,有它樸實、積極的一麵,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些家規在一定程度上也限製了他兒子們的視野,使他們不能主動去迎接社會變革的大潮,難免顯出一些遲遲暮暮的落伍之感。
且說孔三公子孔繁茲,生得一表人才,讀書刻苦,學問有成,最受慈父孔慶麟老先生鍾愛,他受到乃父格外栽培。十六七歲時,父親把他派到了北京義合昌任總文書。在那天子腳下、人文薈萃之地,他愈發增長了見識,生意經更精了,還接受了社會改良思想,穿衣打扮上也洋派起來。幾年之後,當他渾身洋溢著青春氣息的時候,一位在教會工作的大家閨秀向他拋出了繡球。二人鴻雁傳書不時約會,感情迅速發展。不意就在這時,孔老先生到北京巡察生意,破獲了這個秘密。思想正統的孔老先生一是看不慣青年男女的自由來往,二是根本不能接受來自外國的宗教信仰。他不動聲色,回山西的頭天晚上,突然宣布孔繁茲結束義合昌的生意實習,回太穀去掌管三晉源和義盛源。
孔繁茲開始還想爭取留在北京,但看到父親那張鐵青臉,就猜到了幾分深層的原因。一貫以孝悌忠信為基本人生信條的孔家弟子,根本缺少與父輩對抗的基因,他默默收拾了東西,第二天一早就跟隨父親上了馬車。他甚至沒有跟要好的姑娘打個招呼——倒不是他薄情寡義,而是孔老先生雷厲風行,根本不給他留那個機會。孔繁茲滿腹惆悵地離開京城,心中明白再不可能與那位溫柔美麗的教會姑娘相聚了,但這一段經曆卻使他因一位姑娘在內心深處存下了對教會的好感。 <h4>門當戶對的婚姻和難以為繼的票號</h4>
回到太穀,孔老先生在程家莊選擇了一塊有水井的菜園子,蓋起了著名的井兒院,作為三子孔繁茲娶親的新房。這也是他對三公子的一片厚愛之心,當然也可能含有對割斷兒子情絲補償的意思。在建房的同時,孔慶麟趕緊為兒子物色對象,不久有媒人提起太穀東山底村龐先生的二姑娘。這龐家跟孔家家境相當,亦儒亦商,也算是太穀縣的大戶人家,加上龐二姑娘秀外慧中,能背些唐詩宋詞,能繡些芍藥牡丹,被孔家一眼相中,登時就下了聘禮。新房建成,選了個黃道吉日,在劈劈啪啪的鞭炮聲中,伴著嗩呐鑼鼓的陣陣吹打,一乘花轎把新娘子抬進了家門。
孔繁茲雖還難舍那位教會姑娘,但已自知今生沒有緣分了。到入了洞房,掀掉新娘子蓋頭一看,龐姑娘紅唇白牙,楊柳細腰,水靈靈的大眼睛,含羞帶嬌,分明一枝帶露鮮花,頓生憐愛。心裏算計明白了,不能為那虛遠縹緲的教會姑娘冷落了這位將伴自己終生的女子。同時再仔細看時,遂覺得龐姑娘是那種自己從小看慣了的、完全認同了的本地美人兒,骨子裏透著一種親情。也就對龐姑娘真心相待,在外麵親戚朋友的鬧哄聲中,二人在充滿溫馨的洞房裏,開始了他們人生的新紀元。
看著兒子們一個個成家立業,孔老先生感到總算完成了自己挑著擔子該走的那段人生道路,票號事業越來越難經營,自己已經力不從心,他幹脆把家分了,讓兒子們去各顯其能。
孔先生生前,曾為自己人丁興旺,有五虎上將般的五個兒子而驕傲。孔先生死後,五個兒子分家單過,昔日由孔先生一人掌管的票號鋪子,分別歸到了五兄弟各自名下,從此孔家再不是一隻能夠昂天怒吼震動三晉的經濟雄獅,雖說仍可稱五匹駿馬,但畢竟已是勢單力薄。再加上19世紀後半期,太平天國起義、撚軍起義,清朝社會更加動蕩,許多商路不通,更有連年的水旱災害,經濟發展緩慢下來。後來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興起,現代銀行業已露端倪,那些先前小門小戶私人經營的票號事業,在社會中就因所占份額太小。而顯得微不足道了。
這弟兄五個中,除了老三孔繁茲外,不是膝下無子,就是兒子早夭。這在那個時代是很影響情緒的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常常困擾著他們,搞得無精打采。家庭人口真是個兩刃劍式的怪物,兒子多了高興,但家業一分開,勢力減弱了;兒子少了或沒有兒子,又成為心病,認為無人繼承的財富,再多也沒有意義,又不能帶進棺材。孔家就走過這樣一條曲曲折折的路。
孔慶麟的五個兒子,盡管在嚴格的教育下,都學有所成,在經商父親的手把言教下,在事業上都有作為。但是從根本上說,他們已經開始落伍了,祖輩、父輩的事業在他們手上沒有進一步發展,在周圍新崛起力量的映襯下,他們變得黯淡無光了。
孔繁茲還算努力,他的三晉源和義盛源開始有過一個小小的衝刺式的發展,緊接著山西遭到連年旱災,赤地千裏。“光緒三年,穀穗朝天”,已經成了後世流傳的民謠。連年的饑荒使人們為填飽肚子而奔忙,不少地方餓死人的事情連續發生,當地人不少到外地逃荒要飯。孔繁茲由於家底殷實,雖無饑寒之虞,可他的鋪子卻受到嚴重衝擊,什麽絲綢、皮貨、茶葉,這都是富裕之年人們才有心享用的東西。饑荒之年,這些生意清淡如水,而票號更在銀行業擠對下,一蹶不振。“井兒院”裏,哪還有一絲“首富”人家的氣象? <h4>愚昧的“求雨”之後籠罩著神秘出生的胖小子</h4>
連年的幹旱,迫使人們想盡一切辦法改變命運。“求雨”成為一種普遍的活動。
一天,孔繁茲外出路過陽邑村,隻見大群村民頭戴柳條帽,光著腳丫子,捧著祭品,成群結隊向禪房村走去。孔繁茲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去請龍王娘娘回娘家降雨。孔繁茲搖搖頭,正要返回,又見一大群人聚在龍王廟前,吵吵鬧鬧,不知何故,便又上前觀看。原來這裏也是香煙繚繞,前麵一位老道,手執拂塵,閉目養神。孔繁茲正納悶間,隻見老道突然睜開雙眼,斷喝一聲:“上仙來臨,還不跪迎!”孔繁茲待跪未跪之際,早被人扯了褲腳,隻好隨眾人跪下。他人雖跪倒,畢竟不知這老道搞什麽名堂,不時抬頭偷看。隻見那老道掣起旁邊的簽筒,已晃晃蕩蕩地搖起來。底下早已是寂靜無聲,光聽得簽筒裏咣咣地響。孔繁茲再一次抬頭之際,一支竹簽早飛離簽筒,直朝他麵門飛來。孔繁茲一低頭,竹簽子已插入脖領。老道用手指住,大喝一聲:“有了!”跪倒的人紛紛起來,抬起孔繁茲就跑。孔繁茲還以為大禍臨頭,拚命喊叫掙紮,那些人哪肯放手。到了廟裏,立即有人安排他沐浴薰香。原來剛才是要通過搖簽選出一人作為龍王的武將,由此人到被妖魔鎮守的尖山石洞裏,取出一瓶聖水,送給龍王去遍地布灑。由於選出的人必須身強力壯,能夠戰勝鎮住聖水的妖魔,所以這種求雨方式叫“武祈”,而剛才那些戴柳條帽的隊伍,則是“文祈”。
孔繁茲本是生意人,不願做這種事情。但這時已由不得他了。沐浴完畢,又在他臉上塗了凶神般的臉譜,身上也塗了五顏六色的鎧甲——其實不著衣服,然後村民們擂鼓搖鈸,簇擁著“武將”向尖山而去。孔繁茲走在前麵,完全聽從那些人的指揮,光著腳,右手持桃木劍,左手托著淨瓶,呀呀唔唔地向聖水洞而去……
等一套儀式搞完,村民們仍不放孔繁茲走,說他祈雨有功,又強留他喝酒吃豬頭,算是慰勞。孔繁茲被勸不過,三碗水酒下肚,早已是頭昏腦漲,想著家中的妻子,謝過眾人,踉踉蹌蹌就往回趕。
走不多遠,天邊已是烏雲翻滾,緊接著涼風吹來。孔繁茲正被酒力燒得發熱,看見雲來風起,正覺痛快,哪裏想到避雨?遂在醉眼蒙矓中趁機趕路。等大雨澆來,已經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孔繁茲隻好冒雨前進。想到幾年不下這麽大雨,本是好事,又兼此時年輕體壯,也不甚在意。待雨停時,已經走到離家不遠的一個村子邊上。太陽從雲縫裏透出金光,空氣是少有的濕潤清香。小孩子都跑出來蹚水嬉鬧,成年人也來到街上看這雨後新景。孔繁茲正覺自己一身透濕,生怕被人見笑,剛想躲開。忽聽有人喊:“快看,龍吸水!”孔繁茲抬頭望時,隻見一道鮮亮的彩虹升起在天際,那赤橙黃綠青藍紫的七彩顏色,在雨後的碧空中顯得那麽清晰鮮豔。大家都抬頭仰望,再沒人注意這淋得透濕的人。大家看著看著,又有人說:“東虹(jiàng)日頭西虹雨,北虹出來賣兒女,南虹出來換皇帝。看,這是南虹,看來災荒就要過去,世道要變了!”
從太原往南90華裏,就到了太穀縣城。
“太穀城,真有名,鼓樓蓋在城當中。東寺園裏遊九曲,田兒後頭絞活龍。”在老城,還可以看出這鼓樓乃是從前全城最高的建築。以它為中心的十字街,縱橫南北,兩側都是老式的店鋪門麵,述說著昔日的繁華。
出縣城西關,約有5裏地,有一個環境優美的村子,名為程家莊,這是孔祥熙的出生之地。
村子裏有個遠近聞名的“井兒院”,這是孔家的老宅,土地改革時分給了一戶貧農。由於上麵的政策,幾十年來這裏一直保持了宅院的原貌,鄉親們一直也都盼孔祥熙和宋靄齡以及他們的子女有一天能回到老院看看。然而孔祥熙和靄齡自1947年離開大陸,再也沒有回來過。如今他們已經相繼謝世,再也回不來了,有人說他的靈魂曾經回來過,畢竟這是生他養他的故鄉啊!當然陽世之人難證陰間之事。但他們在太穀出生的大女兒令儀健在,還有小兒子令傑和他們的後代,總有一天會回到這裏看看吧?
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座院子。
在黃土高原上,水是很寶貴的,並不是哪裏都能打出有水的井。這個院裏緊挨著北上房的前麵,有一口甜水井,它給院子的主人帶來極大的方便,特別讓周圍的鄰居羨慕,因此遠近的人都知道這個院子的特殊名字——“井兒院”,它的主人當年更是以此為自豪。這口普普通通的水井帶來的不僅是生活的方便,更主要是一種象征。一種與眾不同的福祉的象征。這口水井和當年靄齡的父親宋嘉樹在上海虹口郊區選擇的“砂環水繞”的建房地址有一種異曲同工之妙。它的主人相信這福氣總有一天會在他們出人頭地的後代身上顯現出來。
這座院子有兩進,前院主要是農家必需的輔助生活設施,後院才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在北方農村,更多的建築格局是人住的院子在前,那些輔助的設施放在後麵,那樣給外來人的視覺印象好一些。當然“井兒院”這種布局也是常見的。布局方式不能說明主人的主觀意圖,隻能說明當時受到某種客觀條件的製約,不得不這樣安排而已。
在後院,北屋是上房,一明兩暗。西屋是廂房,進深很小,窄窄的一溜兒。北頭靠近水井的那間小屋裏,朝東盤著一盤北方最普通的農家土炕。後來躋身於舊中國“四大家族”並成為中國首富的孔祥熙,1880年就誕生在這裏。
太穀地處黃土高原腹地,屬內陸型高原氣候,冬冷夏熱,無霜期較短,傳統的農業很難使人富足。改革開放後,經專家研究確定,這裏特別適宜種植西瓜。這裏出產的西瓜,可能與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因素有關,個大、皮薄、瓤甜、汁多,在北方城鄉頗負盛名。石家莊、太原、鄭州以至西安,天氣轉涼後的一個時期,太穀西瓜是很響亮的牌子。8月初秋,隻見滿眼的土地都是瓜田。縣城裏西瓜價錢便宜得讓人不安。在農村裏,家家都有專門存放西瓜的屋子,從地麵可堆到屋頂,煞是壯觀。
在20世紀初,這裏還沒有鐵路,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但是這樣一個地方,太穀卻出現了一大批有名的富戶。他們當然不是靠傳統的農業,而是靠了經商。據縣誌記載,清代中葉,這裏已是商賈輻輳,甲於三晉,以經營票號、典當、茶葉、綢緞、藥材等大宗生意名傳遐邇。經商者的足跡遍於全國,以致在邊地也有“小北京”、“金太穀"之稱。太穀縣上莊的王氏、溝子村員氏、北勾村的曹氏等,都是山西有名的巨富。太穀人經商的傳統就一直繼承下來。到1936年日軍入侵前,太穀縣的商戶共2094戶,9031人。而城關之內,從商者就有6075人,占總人數的80%。孔家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投身於商業,並富裕起來,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但孔家走上經商道路過程中卻浸染著不少傳奇色彩。
據說孔祥熙的曾祖孔憲昌聰明過人,16歲應童子試得了第一名。雄心勃勃要奪取拔貢,從而走上“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光宗耀祖。但偏偏當地又有一位才華橫溢的秀才孟洋,也在覬覦這僅有的一個拔貢寶座,二人未上考場,就先展開了一場暗中較量。都在以對方為競爭對手,日夜用功苦讀。孔憲昌自以為學問大進,比起孟秀才,要略勝一籌,因而上考場前,發出豪言壯語:“取此拔貢,已如探囊取物,等著聽我的好消息吧!”三場考試下來,自我感覺良好,又把答卷默寫出來,請高人過目,備受稱讚,都說此等華章,分明東坡再生,韓愈轉世,莫說考取拔貢,就是考進士也定能金榜高中,雖不敢說穩拿狀元,探花榜眼怕是跑不了的。孔憲昌知道這些人多是逢場作戲,多說說拜年話而已,不過內心裏也覺得把握不小。發榜那天,家裏來了不少親戚朋友,都等著祝賀。誰知皇榜一到,卻是孟秀才獨占鼇頭,拔貢與自家無緣!孔憲昌當著眾親友的麵,心裏有些話又不好說,一口鮮血噴射而出,竟從此一病不起。孔憲昌臨終之前,拉著9歲的兒子孔慶麟的手立下遺囑說:“讀書所以致用。凡我子孫,但求讀書明理,經邦濟世,便是孔家好子弟,千萬不要再應科考試,重蹈我的覆轍,切記切記!”說罷撒手人寰,一家人好不痛苦!
埋葬了盛年而逝的孔憲昌,孔家族人聚在一起,慎重討論家庭今後的發展方向。經過三天三夜的反思和爭執,最後還是決定按照孔憲昌的遺訓行事,“體弱莫爭先,人窮莫做官”,子孫照樣得讀書明理,隻是不許再進考場,去走那科舉考試躋身仕途的獨木橋,而要履行孔老夫子的另一條訓誡:“學必先於治生”,老老實實自食其力,做一個平民百姓。孔家子孫果然從此謹遵先祖遺訓,斷了通過科舉考試謀個一官半職的念頭,轉而在其他方麵苦心經營,圖謀發展。
孔家子弟本來個個精明過人,既不走科考道路,在其他方麵發展起來,也是全力以赴。孔憲昌的弟弟孔憲仁,變賣了部分耕地房屋,湊起一筆資金,想加盟員誌誠在縣城創辦的“誌誠信票號”。票號這時順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方興未艾。它主要辦理匯兌和存放款,作用相當於現代的銀行。用錢生錢,當然比用別的東西生錢更直接便當,利潤來得快。可是員誌誠的票號已有相當規模,不願意讓孔家來自家鍋裏撈現成肉。孔憲仁不慌不忙,講出一番道理:“票號這行當,是錢越多越值得信任,別人把錢存你這裏放心,來你這裏貸款能得,錢當然賺得多。現在縣城有幾十家票號,規模都差不多。我這筆錢反正是要投資於票號,你如果接納,誌誠信票號因資金雄厚立即會鶴立雞群,引來百鳥朝鳳。我自然是走捷徑得了便宜,但你從壯大業務中也絕不會吃虧。你如果不接納,我或者自開一家票號,給你增加一個競爭對手,或者與別人合資,壓你一頭,哪個合算,你可以掂量!”
孔憲仁的話抓住了要害!
員誌誠接納了孔憲仁。
從此,誌誠信票號不光是資金猛漲成了縣城最大的票號,還因此得到了孔憲仁這個精明能幹的經營人才。孔憲仁在經營上果有奇招,他一反以往票號隻辦理民間業務的老例,專在吸引官款上大做文章。他一身綢布長衫,文質彬彬,完全不像多數票號掌櫃那樣油嘴滑舌。他給人以幹練可靠的印象。但他出入官府,卻十分善於在那些外表道貌岸然、內心深處卻極想撈錢的官吏身上做文章。不久他把省縣兩級衙門平時收繳的稅捐、上麵下撥的官府用項款、軍協各餉等等,都吸引到了票號裏,需要解送京城的,由他代辦匯解;每月開支度用的,由他按時提送。這樣一來,他的票號一是資金數額大增,從此實力雄厚,在山西全省成為數一數二的大買賣;二是票號從此也有了靠山。官員們把官款存到這裏,吃到了利息,為了保證這筆收入長年不斷,他們必然全力支持誌誠信,絕不會坐視它被擠垮,或者橫遭勒索敲詐。有了這兩條,誌誠信如日中天,分號遍布全國,甚至開到了日本、俄國、泰國、新加坡。
孔家棄儒經商,看似出於無奈,卻因此帶來大實惠,家道從此富足起來。錢袋子鼓了,便也處處受人尊敬,有人為了得到貸款,也不得不降尊紆貴,說話賠上笑臉,真比一些科考上來的窮官還風光體麵。
孔憲仁為孔氏家族在經濟上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孔家經商的開山祖師。 <h4>“首富”之子與教會姑娘夭折的愛情</h4>
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
孔憲昌聰明過人,本想踏上仕途,光宗耀祖,結果投身科考卻落得個一事無成,吐血而亡;孔憲仁謹遵乃兄遺教,棄儒經商,本意不過想掙口飯吃,做一個衣食自足的小民,卻反而腰纏萬貫,風光無限。這真是樹挪死、人挪活,山不轉水轉,運去黃金失色,時來鐵也生輝。
又有一句話叫商場得意,情場失意,自古兩難全。孔憲仁生錢有術,生子卻無術:任憑他怎樣殫精竭慮,老婆在生了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之後,肚子就再也鼓不起來了。眼看花甲將至,還是沒有兒子。他為人耿直,不肯走那討小納妾的歪路,隻好自歎無福。年大之後,便把一份票號事業,交給哥哥孔憲昌的長子孔慶麟繼承。
孔慶麟,字瑞堂,同樣是一位精明強幹的實業家。俗話說,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在叔叔開創的基業基礎上加上他自己的苦心經營,票號像一頭精壯的母牛,“仔牛下仔牛,三年一大溜”,沒多久又生出許多分理機構。太穀又開了“義盛源票號”,在北京設了“誌一堂鏢局”,還有做雜貨生意的“會通盛”、“義合昌”,做綢布生意的“會通遠”,在廣州開了“廣茂興”,在沈陽開了“源泉博”,後來在太穀又盤下了別人的“三晉源”。據說還在日本的大阪、神戶,越南的西貢等地開設了分理機構。孔家的金融業和商業,這時真是達到了全盛時期。
清朝末年,各省各縣都有評選本省本縣首富或首戶的慣例。首戶要從諸多方麵衡量,比如德行、見識、人才等,因素多了,評選起來就麻煩些,而且見仁見智,別人也不見得服氣。而首富當然就標準比較統一,也好衡量。孔家在那樣的鼎盛時期,這“山西首富”自然當仁不讓。
孔慶麟先生盡管忙於經商,卻並沒有丟掉孔家攻習詩書的傳統,隻不過他沒有再走父親的路,去進考場。生意場上,他知書達理,也算得上一位儒商。又樂善好施,時時周濟朋友鄉親,尤其在社會公益事業上,舍得花錢,像修橋鋪路的事,他都是願意出資的。那個年代,修橋鋪路,被認為是積陰德的事,會福蔭子孫的。他的文化修養和慈善之舉,在當地頗有口碑。人們不用世俗的“老板”來稱呼他,而尊稱他為“先生”,這在當時是為數不多的一種敬稱。他也的確不愧此稱謂,遠不像有些人,一沾商字的邊,就一頭鑽進錢眼,別說為他人著想,常常連自己的子孫也顧不上,往往弄得萬貫家財,而子孫卻隻知玩樂,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孔先生時時警戒這一條,為了避免因自己長年在外奔忙,孩子們荒廢了學業,忘記了做人的要義,他特意親手寫下了一副對聯,懸掛於上房中堂作為家規家訓。這副對聯是:
學做幾件吃虧事以百世留用,
留一點善念心田使兒孫永耕。
橫批是:
虛心體味
孔慶麟共有五個兒子。這副對聯的用意,其實還是教育他們做人處世的,至於對兒子的詩書學業上,他更不肯怠慢,專門延請了名師在家教授兒子,隻是仍然要求他們記取祖訓,不能應科考試。孔慶麟還立下家規,不許他們娶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為妻,以免官府衙門的官場陋習侵淩門戶。這些規矩,有它樸實、積極的一麵,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些家規在一定程度上也限製了他兒子們的視野,使他們不能主動去迎接社會變革的大潮,難免顯出一些遲遲暮暮的落伍之感。
且說孔三公子孔繁茲,生得一表人才,讀書刻苦,學問有成,最受慈父孔慶麟老先生鍾愛,他受到乃父格外栽培。十六七歲時,父親把他派到了北京義合昌任總文書。在那天子腳下、人文薈萃之地,他愈發增長了見識,生意經更精了,還接受了社會改良思想,穿衣打扮上也洋派起來。幾年之後,當他渾身洋溢著青春氣息的時候,一位在教會工作的大家閨秀向他拋出了繡球。二人鴻雁傳書不時約會,感情迅速發展。不意就在這時,孔老先生到北京巡察生意,破獲了這個秘密。思想正統的孔老先生一是看不慣青年男女的自由來往,二是根本不能接受來自外國的宗教信仰。他不動聲色,回山西的頭天晚上,突然宣布孔繁茲結束義合昌的生意實習,回太穀去掌管三晉源和義盛源。
孔繁茲開始還想爭取留在北京,但看到父親那張鐵青臉,就猜到了幾分深層的原因。一貫以孝悌忠信為基本人生信條的孔家弟子,根本缺少與父輩對抗的基因,他默默收拾了東西,第二天一早就跟隨父親上了馬車。他甚至沒有跟要好的姑娘打個招呼——倒不是他薄情寡義,而是孔老先生雷厲風行,根本不給他留那個機會。孔繁茲滿腹惆悵地離開京城,心中明白再不可能與那位溫柔美麗的教會姑娘相聚了,但這一段經曆卻使他因一位姑娘在內心深處存下了對教會的好感。 <h4>門當戶對的婚姻和難以為繼的票號</h4>
回到太穀,孔老先生在程家莊選擇了一塊有水井的菜園子,蓋起了著名的井兒院,作為三子孔繁茲娶親的新房。這也是他對三公子的一片厚愛之心,當然也可能含有對割斷兒子情絲補償的意思。在建房的同時,孔慶麟趕緊為兒子物色對象,不久有媒人提起太穀東山底村龐先生的二姑娘。這龐家跟孔家家境相當,亦儒亦商,也算是太穀縣的大戶人家,加上龐二姑娘秀外慧中,能背些唐詩宋詞,能繡些芍藥牡丹,被孔家一眼相中,登時就下了聘禮。新房建成,選了個黃道吉日,在劈劈啪啪的鞭炮聲中,伴著嗩呐鑼鼓的陣陣吹打,一乘花轎把新娘子抬進了家門。
孔繁茲雖還難舍那位教會姑娘,但已自知今生沒有緣分了。到入了洞房,掀掉新娘子蓋頭一看,龐姑娘紅唇白牙,楊柳細腰,水靈靈的大眼睛,含羞帶嬌,分明一枝帶露鮮花,頓生憐愛。心裏算計明白了,不能為那虛遠縹緲的教會姑娘冷落了這位將伴自己終生的女子。同時再仔細看時,遂覺得龐姑娘是那種自己從小看慣了的、完全認同了的本地美人兒,骨子裏透著一種親情。也就對龐姑娘真心相待,在外麵親戚朋友的鬧哄聲中,二人在充滿溫馨的洞房裏,開始了他們人生的新紀元。
看著兒子們一個個成家立業,孔老先生感到總算完成了自己挑著擔子該走的那段人生道路,票號事業越來越難經營,自己已經力不從心,他幹脆把家分了,讓兒子們去各顯其能。
孔先生生前,曾為自己人丁興旺,有五虎上將般的五個兒子而驕傲。孔先生死後,五個兒子分家單過,昔日由孔先生一人掌管的票號鋪子,分別歸到了五兄弟各自名下,從此孔家再不是一隻能夠昂天怒吼震動三晉的經濟雄獅,雖說仍可稱五匹駿馬,但畢竟已是勢單力薄。再加上19世紀後半期,太平天國起義、撚軍起義,清朝社會更加動蕩,許多商路不通,更有連年的水旱災害,經濟發展緩慢下來。後來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興起,現代銀行業已露端倪,那些先前小門小戶私人經營的票號事業,在社會中就因所占份額太小。而顯得微不足道了。
這弟兄五個中,除了老三孔繁茲外,不是膝下無子,就是兒子早夭。這在那個時代是很影響情緒的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常常困擾著他們,搞得無精打采。家庭人口真是個兩刃劍式的怪物,兒子多了高興,但家業一分開,勢力減弱了;兒子少了或沒有兒子,又成為心病,認為無人繼承的財富,再多也沒有意義,又不能帶進棺材。孔家就走過這樣一條曲曲折折的路。
孔慶麟的五個兒子,盡管在嚴格的教育下,都學有所成,在經商父親的手把言教下,在事業上都有作為。但是從根本上說,他們已經開始落伍了,祖輩、父輩的事業在他們手上沒有進一步發展,在周圍新崛起力量的映襯下,他們變得黯淡無光了。
孔繁茲還算努力,他的三晉源和義盛源開始有過一個小小的衝刺式的發展,緊接著山西遭到連年旱災,赤地千裏。“光緒三年,穀穗朝天”,已經成了後世流傳的民謠。連年的饑荒使人們為填飽肚子而奔忙,不少地方餓死人的事情連續發生,當地人不少到外地逃荒要飯。孔繁茲由於家底殷實,雖無饑寒之虞,可他的鋪子卻受到嚴重衝擊,什麽絲綢、皮貨、茶葉,這都是富裕之年人們才有心享用的東西。饑荒之年,這些生意清淡如水,而票號更在銀行業擠對下,一蹶不振。“井兒院”裏,哪還有一絲“首富”人家的氣象? <h4>愚昧的“求雨”之後籠罩著神秘出生的胖小子</h4>
連年的幹旱,迫使人們想盡一切辦法改變命運。“求雨”成為一種普遍的活動。
一天,孔繁茲外出路過陽邑村,隻見大群村民頭戴柳條帽,光著腳丫子,捧著祭品,成群結隊向禪房村走去。孔繁茲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去請龍王娘娘回娘家降雨。孔繁茲搖搖頭,正要返回,又見一大群人聚在龍王廟前,吵吵鬧鬧,不知何故,便又上前觀看。原來這裏也是香煙繚繞,前麵一位老道,手執拂塵,閉目養神。孔繁茲正納悶間,隻見老道突然睜開雙眼,斷喝一聲:“上仙來臨,還不跪迎!”孔繁茲待跪未跪之際,早被人扯了褲腳,隻好隨眾人跪下。他人雖跪倒,畢竟不知這老道搞什麽名堂,不時抬頭偷看。隻見那老道掣起旁邊的簽筒,已晃晃蕩蕩地搖起來。底下早已是寂靜無聲,光聽得簽筒裏咣咣地響。孔繁茲再一次抬頭之際,一支竹簽早飛離簽筒,直朝他麵門飛來。孔繁茲一低頭,竹簽子已插入脖領。老道用手指住,大喝一聲:“有了!”跪倒的人紛紛起來,抬起孔繁茲就跑。孔繁茲還以為大禍臨頭,拚命喊叫掙紮,那些人哪肯放手。到了廟裏,立即有人安排他沐浴薰香。原來剛才是要通過搖簽選出一人作為龍王的武將,由此人到被妖魔鎮守的尖山石洞裏,取出一瓶聖水,送給龍王去遍地布灑。由於選出的人必須身強力壯,能夠戰勝鎮住聖水的妖魔,所以這種求雨方式叫“武祈”,而剛才那些戴柳條帽的隊伍,則是“文祈”。
孔繁茲本是生意人,不願做這種事情。但這時已由不得他了。沐浴完畢,又在他臉上塗了凶神般的臉譜,身上也塗了五顏六色的鎧甲——其實不著衣服,然後村民們擂鼓搖鈸,簇擁著“武將”向尖山而去。孔繁茲走在前麵,完全聽從那些人的指揮,光著腳,右手持桃木劍,左手托著淨瓶,呀呀唔唔地向聖水洞而去……
等一套儀式搞完,村民們仍不放孔繁茲走,說他祈雨有功,又強留他喝酒吃豬頭,算是慰勞。孔繁茲被勸不過,三碗水酒下肚,早已是頭昏腦漲,想著家中的妻子,謝過眾人,踉踉蹌蹌就往回趕。
走不多遠,天邊已是烏雲翻滾,緊接著涼風吹來。孔繁茲正被酒力燒得發熱,看見雲來風起,正覺痛快,哪裏想到避雨?遂在醉眼蒙矓中趁機趕路。等大雨澆來,已經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孔繁茲隻好冒雨前進。想到幾年不下這麽大雨,本是好事,又兼此時年輕體壯,也不甚在意。待雨停時,已經走到離家不遠的一個村子邊上。太陽從雲縫裏透出金光,空氣是少有的濕潤清香。小孩子都跑出來蹚水嬉鬧,成年人也來到街上看這雨後新景。孔繁茲正覺自己一身透濕,生怕被人見笑,剛想躲開。忽聽有人喊:“快看,龍吸水!”孔繁茲抬頭望時,隻見一道鮮亮的彩虹升起在天際,那赤橙黃綠青藍紫的七彩顏色,在雨後的碧空中顯得那麽清晰鮮豔。大家都抬頭仰望,再沒人注意這淋得透濕的人。大家看著看著,又有人說:“東虹(jiàng)日頭西虹雨,北虹出來賣兒女,南虹出來換皇帝。看,這是南虹,看來災荒就要過去,世道要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