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也是一片豐收景象。
宛城東南,淯水河畔一處民屯據點。
這裏是劉備經營南陽時收攬流民、山民所建,所任用頭目也多是山野流民團的小帥。
這處據點正在納糧,負責這裏的屯將麾下隻有百餘戶,名叫侯音。
隻有十七歲,但也是個死人堆裏爬出來的。
他引著十幾個青壯圍著收糧官,仔細盯著裝船的每一袋新稻穀。
丹水漕運的興起已有三年,麻袋規格已趨於統一,一袋稻穀就兩石。
今年豐收,但郡裏征收三成,還有三成要運往南鄉,本地隻能留下四成。
四成餘糧,也就勉強夠他們吃到明年四月或五月。
這比今年好,今年從三月時就隻能依靠魚蝦、野菜果腹。
侯音見運來的糧食裝滿額定數量後還能剩下一車半,不由長鬆一口氣,臉上也洋溢笑容。
糧官也隻是多看了幾眼那些額外準備的糧食,就對侯音說:“不要覺得心疼,沒有幕府,你們什麽也剩不下。明年水堰修成,播種田地更多,若是豐收,還是收這麽多糧食。”
侯音聞言驚喜:“上官是說今後本屯定額繳糧?”
周圍人也跟著激動起來,定額繳糧,生產積極性自然高漲。
糧官皺眉,還是耐心解釋:“我也是聽郡裏是這樣說的,新來的段公有激勵民屯之意。大約十月左右,他會從幕府申請牛馬分配各屯,明年定是個好年。”
這一切有個大前提,那就是戰爭不會波及南陽本土。
田地十五稅一,還是三十稅一,其實都隻是流於表麵。
你朝廷正稅收的少,地方攤派、壓榨可不會少。
侯音聞言卻是相信了,段煨是什麽人?
當年董卓麾下各將,就段煨最善屯田,自己帶兵修繕水利施行軍屯,還引導流民屯田。
以段煨在幕府的威望,想要申請兩三千匹牛馬,那肯定不算什麽難事。
也就幕府可以這麽大手筆的給各處分發牛馬畜力,侯音對此深信不疑。
糧官還急著順河而下去另一處民屯據點收糧,督促侯音在賬冊上簽字後,轉身登船就走。
侯音站在岸邊看南下的運船漸漸遠去,不由雙手叉腰。
如果明年依舊是收這麽多,那後年家家都能有些餘糧,也就可以擴大桑麻種植,衣食自足之餘,還能養一些雞鴨鵝。
南陽的冬季也是很冷的,關中現在冬季流行穿禽鳥羽絨填充的衣袍,對此侯音也很是向往。
能吃飽,冬天不受凍,也沒有敵兵來抄掠、殺戮,這種生活對侯音來說是一種太平盛世才有的幸福生活。
他生於黃巾之亂,對父老口中帝鄉南陽的往昔榮光缺乏了解和認知,他隻知道宛城很大,無法想象當年宛城內外、近郊曾經能生活十幾萬人。
此處下遊,東岸淯水支流的唐河兩岸。
孫權也在這裏軍屯,也有征糧官督率船隊來收取糧食。
軍屯有軍事戍守、協同出征的義務,因此可以留下一半糧食;三成給幕府,兩成歸郡府調度,這需要調度的糧食不急著征集,到使用時才會提調。
南陽如今地廣人稀,各處軍屯、民屯都沿著河渠建設。
除非極端暴雨,否則就近取水灌溉,能省去很多人力。
因而南陽明年施政的主調就是修繕水利,遷徙部分民屯、軍屯。
孫權看著船上搬下一捆捆的麻袋,又將他的糧食一袋袋裝滿運到船上封存,這讓孫權心如刀絞。
長這麽大,這還是他第一次被人收稅。
可能是他的出身不好,來這裏的糧官始終板著臉,不與孫權交涉。
孫權也苦惱於畜力不足,新來的郡守段煨根本不理睬他,周瑜中伏失利後話語權大跌。
這種情況下,孫權也很自覺,待在軍屯區域極少外出走動,更是封閉道路,不與外人接觸。
生怕讓段煨抓住把柄將他給砍了,段煨可是帶著精悍部曲親騎赴任的,這股精騎隻有八百,但已經是江漢流域第二強的騎士團。
第一強的是黑熊扶植,劉琦也加大培養的文聘,文聘麾下如今步騎五千,騎士兩千餘,分成三個營環繞襄陽駐屯。
不打掉文聘的騎兵,任何一股勢力都不敢輕易進圍襄陽。
文聘的騎兵,反而是鎮壓南郡、維持目前形勢均衡的關鍵力量。
江東軍再怎麽變,反騎劣勢是無法快速抹除的。
哪怕陸議雄心壯誌,也不敢帶兵輕易上岸。
畢竟陸議缺乏一場像樣的軍事勝利,他敢帶兵上岸與文聘、黃忠、太史慈、周瑜決戰,他麾下將校不見得敢。
因孫堅、孫策時期的軍事榮耀,讓孫權對騎兵有著一種本能的向往。
討要、購置一批牛馬畜力,就能重建一支小規模騎隊。
現在也隻有騎隊,才能讓孫權有那麽一些安全感。
因而孫權簽字時主動攀談,詢問自主購買牛馬的可行性。
糧官聽聞後不由重新審視孫權,也覺得孫權應該有這方麵的積蓄,就說:“孫校尉若是想采購馬匹,難得是入關文書。此物府君能出具,周都督也能。若是二三百匹,以仆之遇見,年內就可辦好。”
見糧官意猶未盡,孫權微微側身,跟在身邊的周泰將一包珍珠塞到糧官手裏。
糧官也不避諱,竟然舉起後大大方方掏出珍珠看了看,這才露出滿意笑容:“這馬不難買,難得是馬匹抵達後的牧養、保管。孫校尉這裏距離江夏不遠,仆就擔憂黃祖父子聽聞後縱兵劫掠。二三百匹馬丟失,這可不是段府君、周都督能承受的。”
孫權見狀,就問:“若是遷往淯水上遊,可是就能隔除憂患?”
“孫校尉若是舍得,肯遷往淯水西岸,我想若是在涅水附近屯戍,段府君這裏會好說話。隻是二三百匹馬對敵虜而言意義非凡,若還是丟失,孫校尉如何交待?”
糧官也是貼心的言語,轉而就說:“若是校尉這裏急缺畜力,不妨采買駑馬、耕牛,百餘頭即可。”
“謝上使點撥。”
孫權拱手道謝,見他態度謙恭,糧官這才滿意離去,轉身登船。
看著沉甸甸的小船隊緩緩順唐河向西南而去,孫權對周泰感慨:“我在江東時買馬困難,怎麽如今也是這麽艱難?”
周泰語氣中肯:“主公買馬不易,東南方麵勢必更難。幕府小心提防,也在情理之中。”
“沒有良馬,我等如何追隨大司馬建立功勳?”
孫權又感慨,仰天長歎,他很清楚,當步兵是沒有前程的。
隻有手裏有一支精銳騎隊,應征時才能編在中軍,或重要的單位裏,建功方便。
還有人力支出,以他現在的部曲規模來說,實際上已經超額。
段煨想管,就能輕易將他的部曲拆了。
之所以放任,不是給他麵子,也不是給周瑜麵子。
而是給吳侯孫奉麵子,他的侄兒孫奉繼承的是孫策的爵位,作為許都朝廷敕封的縣侯,孫家保持近千部曲也是能說得過去的。
因此孫權很是焦慮,現在孫奉年紀還小,與他這個叔父比較親善。
等侄兒以後歲數大了,現在一切都將被拿走。
隻有抓緊時間,建立一支騎隊,他才能建立自己的功勳,升自己的官爵。
而以步兵應征,他這個校尉要出七百人;可若是有騎士,步騎混編出個三百人即可。
家底就這麽點,經不起折騰。
不管是外征兵役,還是戰損,又或者平淡生活的衝刷,都會讓部曲凝聚力漸漸分散。
(本章完)
宛城東南,淯水河畔一處民屯據點。
這裏是劉備經營南陽時收攬流民、山民所建,所任用頭目也多是山野流民團的小帥。
這處據點正在納糧,負責這裏的屯將麾下隻有百餘戶,名叫侯音。
隻有十七歲,但也是個死人堆裏爬出來的。
他引著十幾個青壯圍著收糧官,仔細盯著裝船的每一袋新稻穀。
丹水漕運的興起已有三年,麻袋規格已趨於統一,一袋稻穀就兩石。
今年豐收,但郡裏征收三成,還有三成要運往南鄉,本地隻能留下四成。
四成餘糧,也就勉強夠他們吃到明年四月或五月。
這比今年好,今年從三月時就隻能依靠魚蝦、野菜果腹。
侯音見運來的糧食裝滿額定數量後還能剩下一車半,不由長鬆一口氣,臉上也洋溢笑容。
糧官也隻是多看了幾眼那些額外準備的糧食,就對侯音說:“不要覺得心疼,沒有幕府,你們什麽也剩不下。明年水堰修成,播種田地更多,若是豐收,還是收這麽多糧食。”
侯音聞言驚喜:“上官是說今後本屯定額繳糧?”
周圍人也跟著激動起來,定額繳糧,生產積極性自然高漲。
糧官皺眉,還是耐心解釋:“我也是聽郡裏是這樣說的,新來的段公有激勵民屯之意。大約十月左右,他會從幕府申請牛馬分配各屯,明年定是個好年。”
這一切有個大前提,那就是戰爭不會波及南陽本土。
田地十五稅一,還是三十稅一,其實都隻是流於表麵。
你朝廷正稅收的少,地方攤派、壓榨可不會少。
侯音聞言卻是相信了,段煨是什麽人?
當年董卓麾下各將,就段煨最善屯田,自己帶兵修繕水利施行軍屯,還引導流民屯田。
以段煨在幕府的威望,想要申請兩三千匹牛馬,那肯定不算什麽難事。
也就幕府可以這麽大手筆的給各處分發牛馬畜力,侯音對此深信不疑。
糧官還急著順河而下去另一處民屯據點收糧,督促侯音在賬冊上簽字後,轉身登船就走。
侯音站在岸邊看南下的運船漸漸遠去,不由雙手叉腰。
如果明年依舊是收這麽多,那後年家家都能有些餘糧,也就可以擴大桑麻種植,衣食自足之餘,還能養一些雞鴨鵝。
南陽的冬季也是很冷的,關中現在冬季流行穿禽鳥羽絨填充的衣袍,對此侯音也很是向往。
能吃飽,冬天不受凍,也沒有敵兵來抄掠、殺戮,這種生活對侯音來說是一種太平盛世才有的幸福生活。
他生於黃巾之亂,對父老口中帝鄉南陽的往昔榮光缺乏了解和認知,他隻知道宛城很大,無法想象當年宛城內外、近郊曾經能生活十幾萬人。
此處下遊,東岸淯水支流的唐河兩岸。
孫權也在這裏軍屯,也有征糧官督率船隊來收取糧食。
軍屯有軍事戍守、協同出征的義務,因此可以留下一半糧食;三成給幕府,兩成歸郡府調度,這需要調度的糧食不急著征集,到使用時才會提調。
南陽如今地廣人稀,各處軍屯、民屯都沿著河渠建設。
除非極端暴雨,否則就近取水灌溉,能省去很多人力。
因而南陽明年施政的主調就是修繕水利,遷徙部分民屯、軍屯。
孫權看著船上搬下一捆捆的麻袋,又將他的糧食一袋袋裝滿運到船上封存,這讓孫權心如刀絞。
長這麽大,這還是他第一次被人收稅。
可能是他的出身不好,來這裏的糧官始終板著臉,不與孫權交涉。
孫權也苦惱於畜力不足,新來的郡守段煨根本不理睬他,周瑜中伏失利後話語權大跌。
這種情況下,孫權也很自覺,待在軍屯區域極少外出走動,更是封閉道路,不與外人接觸。
生怕讓段煨抓住把柄將他給砍了,段煨可是帶著精悍部曲親騎赴任的,這股精騎隻有八百,但已經是江漢流域第二強的騎士團。
第一強的是黑熊扶植,劉琦也加大培養的文聘,文聘麾下如今步騎五千,騎士兩千餘,分成三個營環繞襄陽駐屯。
不打掉文聘的騎兵,任何一股勢力都不敢輕易進圍襄陽。
文聘的騎兵,反而是鎮壓南郡、維持目前形勢均衡的關鍵力量。
江東軍再怎麽變,反騎劣勢是無法快速抹除的。
哪怕陸議雄心壯誌,也不敢帶兵輕易上岸。
畢竟陸議缺乏一場像樣的軍事勝利,他敢帶兵上岸與文聘、黃忠、太史慈、周瑜決戰,他麾下將校不見得敢。
因孫堅、孫策時期的軍事榮耀,讓孫權對騎兵有著一種本能的向往。
討要、購置一批牛馬畜力,就能重建一支小規模騎隊。
現在也隻有騎隊,才能讓孫權有那麽一些安全感。
因而孫權簽字時主動攀談,詢問自主購買牛馬的可行性。
糧官聽聞後不由重新審視孫權,也覺得孫權應該有這方麵的積蓄,就說:“孫校尉若是想采購馬匹,難得是入關文書。此物府君能出具,周都督也能。若是二三百匹,以仆之遇見,年內就可辦好。”
見糧官意猶未盡,孫權微微側身,跟在身邊的周泰將一包珍珠塞到糧官手裏。
糧官也不避諱,竟然舉起後大大方方掏出珍珠看了看,這才露出滿意笑容:“這馬不難買,難得是馬匹抵達後的牧養、保管。孫校尉這裏距離江夏不遠,仆就擔憂黃祖父子聽聞後縱兵劫掠。二三百匹馬丟失,這可不是段府君、周都督能承受的。”
孫權見狀,就問:“若是遷往淯水上遊,可是就能隔除憂患?”
“孫校尉若是舍得,肯遷往淯水西岸,我想若是在涅水附近屯戍,段府君這裏會好說話。隻是二三百匹馬對敵虜而言意義非凡,若還是丟失,孫校尉如何交待?”
糧官也是貼心的言語,轉而就說:“若是校尉這裏急缺畜力,不妨采買駑馬、耕牛,百餘頭即可。”
“謝上使點撥。”
孫權拱手道謝,見他態度謙恭,糧官這才滿意離去,轉身登船。
看著沉甸甸的小船隊緩緩順唐河向西南而去,孫權對周泰感慨:“我在江東時買馬困難,怎麽如今也是這麽艱難?”
周泰語氣中肯:“主公買馬不易,東南方麵勢必更難。幕府小心提防,也在情理之中。”
“沒有良馬,我等如何追隨大司馬建立功勳?”
孫權又感慨,仰天長歎,他很清楚,當步兵是沒有前程的。
隻有手裏有一支精銳騎隊,應征時才能編在中軍,或重要的單位裏,建功方便。
還有人力支出,以他現在的部曲規模來說,實際上已經超額。
段煨想管,就能輕易將他的部曲拆了。
之所以放任,不是給他麵子,也不是給周瑜麵子。
而是給吳侯孫奉麵子,他的侄兒孫奉繼承的是孫策的爵位,作為許都朝廷敕封的縣侯,孫家保持近千部曲也是能說得過去的。
因此孫權很是焦慮,現在孫奉年紀還小,與他這個叔父比較親善。
等侄兒以後歲數大了,現在一切都將被拿走。
隻有抓緊時間,建立一支騎隊,他才能建立自己的功勳,升自己的官爵。
而以步兵應征,他這個校尉要出七百人;可若是有騎士,步騎混編出個三百人即可。
家底就這麽點,經不起折騰。
不管是外征兵役,還是戰損,又或者平淡生活的衝刷,都會讓部曲凝聚力漸漸分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