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繇正要嗬斥太史慈和那小將,他麾下大將張英便開口道:


    “太史慈,你太年輕了。


    兩軍交戰,這裏麵水很深,你把握不住。


    以你現在的資曆,就應該留在主公身邊聽命。”


    張英說罷,對劉繇拱手道:


    “主公,孫策要想攻打曲阿,必過牛渚。


    吾隻需領軍一萬駐紮在牛渚,孫策縱有百萬之眾,也休想攻過來。”


    劉繇對張英很是欣賞,撚著胡須對太史慈和年輕小將道:


    “你們看看張將軍,聽聽他是怎麽說的。


    這才是老成謀國之言啊!”


    太史慈低頭不語,顯然對張英的實力並不認可。


    孫策本就兵少,以堂堂正正之師擊敗他就可以了,何須困守牛渚?


    這一萬大軍要給他太史慈統領,太史慈有把握在一個月內擒了孫策。


    至於張英...


    這等庸碌小人,隻知坐困牛渚,弄不好還會為孫策所敗。


    可不論自己說什麽,刺史劉繇就是信任張英,太史慈也無可奈何。


    要不是劉繇對自己有恩,他真想一走了之。


    訓了太史慈兩句,劉繇又對張英道:


    “既如此,吾便與你一萬大軍。


    你隻需守住牛渚幾個月,待孫策糧盡退兵,就算你首功!”


    張英大喜,對劉繇拜道:


    “末將定不負主公所托!”


    孫策與張英的部隊會於牛渚,袁耀也率軍趕至牛渚附近。


    袁耀在兩軍七十裏外的深山中紮營,假意討伐山越。


    附近山越人又不是傻子,得知有一支裝備精良的軍隊駐紮在山下,自然不敢下山劫掠。


    山裏的物資還能撐上一段時間,大不了等到袁耀離開之後,他們再出山搶劫唄。


    至於孫策跟張英,更加不顧上袁耀。


    他們腦中想的都是怎麽把對方給弄死。


    這幾日,廖化和馬忠的探子軍團大顯身手,每日都有數封書信送到袁耀手中。


    孫策軍的一舉一動,都在袁耀掌控之中。


    甚至馬忠還親自帶人去張英的營寨探查了一番,把張英部隊的情況也稟報給了袁耀。


    得知孫策、張英兩軍的實力後,陳到對袁耀拱手道:


    “主公,以我白毦精兵的實力,完全可以擊破他們任意一軍。


    如何作戰,就等主公下令了。”


    蔣幹說道:


    “主公,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按兵不動。


    待孫策跟張英鬥得兩敗俱傷,我軍再出擊。


    將他們兩個全都收拾了!”


    其他文武也點頭附和,都覺得蔣幹說得有道理。


    如果袁耀沒有上一世的記憶,大概率也會認同蔣幹說的話。


    可知曉孫策究竟會經曆什麽事情的袁耀,並不打算這樣做。


    以袁耀麾下文武和精兵的實力,收拾孫策自然不是什麽難事。


    不過袁耀的目的可不僅僅是收拾孫策,他還要搶奪孫策的機緣。


    上一世孫策來到江東之後,就好像開了掛一般,文臣武將爭相聚攏到他麾下,獲得了一大批人才。


    這些人才,袁耀必須截胡。


    而且如果此時滅了孫策,袁耀就要單獨麵對劉繇。


    就算最後能夠得勝,白毦精兵的損失也會不小。


    這三千白毦軍,是袁耀起家時跟隨的兵馬,是最為嫡係的部隊。


    待自己實力壯大以後,袁耀還想把這些人散到麾下各軍,去擔任基層將校。


    這些士卒死一個袁耀都心疼,又怎會拿他們去跟劉繇硬拚?


    袁耀奪江東的策略就一個,硬仗孫策來打,好處自己全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快穿三國後,我對孫策斬草除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快穿三國後,我對孫策斬草除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