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布機買來家之後,林姑娘在自己住的房間裏規整出一塊地方安放好,調試停當。
可是,上滿了經緯線之後,林姑娘坐下去隻操弄了一會便站了起來。
陳正南問:“怎麽了,哪裏不對嗎?”
林姑娘說:“這織布機和我以前用過的有多處不一樣,這織布機織出來的布不會好,隻能織不像樣的大粗布。”
陳正南聽她這樣一說,便不知如何是好。
後來他一問才知道,原來林姑娘小時候生活在紹興那地方,女孩兒家不論貧富,小時候都要學紡線、織布、養蠶、繅絲。
紹興那地方,自古便是絲綢之鄉,更能生產全國上好的綾羅綢緞。林姑娘三歲學紡線,五歲學織布,一直到和父親離開家鄉去了河南。
她雖說不是這此中的高手,卻也精於此道,熟門熟路,所以她坐下便覺得不對,和紹興的織布機比起來有很多差遲的地方,知道織出來的布定然好不到哪裏去。
陳正南連忙問:“那怎麽辦,要退回去嗎?”
林姑娘便說:“不急,我告訴你就好,剛好你會木工,你隻要按我說的,在幾個地方改動、再調整一下就好。說實話,我對我們老家紹興的織機也有不滿意的地方,你如果按我說的去改,一定比紹興的那織機還要好,說不定織出來的布更漂亮。”
當下,陳正南便去堆放雜物的房間找了些木材料子,背了木工箱來。
林姑娘拿了紙筆過來畫了圖,一一給他說明講解,告訴他在哪裏改,在哪裏增加設置,在哪裏多加一個什麽機關,忙了半天才擺弄好。
林姑娘坐上去試了一下,立刻覺得順心如意。
忙完了,陳正南又留張全吃了飯,才送他趕著馬車回莊子裏。
自那日以後,林姑娘每天除了在灶台上忙來忙去,照顧陳正南爺倆一天三頓飯,洗刷廚房,漿洗衣服之外,隻偶爾和陳正南對弈一次,說說閑話,其他時間裏,她總是坐在織機前忙個不停,織機的聲音成了莊台上最有韻味的節奏聲。
陳老漢聽到那聲音,心裏特別的感到安穩,舒服。
隻要沒事,陳正南就靜靜地坐在林姑娘的身旁,看她織布。林姑娘給他看的不好意思,便給他拿了一本《南唐詞話》,讓他在旁邊看。
過了兩天,張全和徐萬勝開始往莊台上送鴨苗。
他們每次來隻送三百隻鴨苗過來,因為鴨苗小,難伺候,送多了招呼不好,容易壞了性命。
莊台上開始一天天忙碌起來。
那些鴨苗吃的碎米,全部都要水煮了才能投喂,鴨圈更是有講究,每天都要打掃三兩遍。
隻有忙起來了,陳正南才不覺得孤單。
時間飛快,轉眼間草長鶯飛,淮河邊的楊柳遠遠地看著,已經蒙蒙的綠意一片。
又沒幾天,那柳葉一天一個樣,三天大變樣。又一晃眼,淮河大堤上已是綠意盎然。
從大壩上往遠處看,兩邊的野草已經綠成了一片。那早開的無名小花,紅的、黃的,才抽出了迎春的花朵,說不上妖豔,可是星星點點的彩色,點綴在綠色之間,卻能讓人感到春天十足的溫暖。
這時,莊台上新上的鴨苗已經長得比筷子還長。因為吃得好,照顧得周到,雖說也死了三五十隻,可是其它的鴨苗長得好好的,圓茸茸的,胖墩墩的,走起路來一搖三晃的,看上去煞是可愛。
邱家湖裏,小草早已長成綠油油的一片,正是最嫩的時候,剛好合幼鴨的口味。
陳正南父子倆每天便忙著伺候這群鴨子去湖裏吃青草,在河溝池塘裏遊水,捉蟲子,抓小魚。
開了春,正是青黃不接的時節。地裏的麥苗正值生長旺盛,田地不需要有人伺候,正是農村人閑的時候。
於是,陳正南請張全和徐萬勝張羅了一幫人,在新買的土地上開始堆莊台。
八輛板車,二十多個村裏的壯漢,另外又雇了四頭有力氣的大黃牛,幫助拉上坡的板車。
林姑娘每天的生活一如既往,每天早晨都是天不亮她就起來,做好了三個人的早飯,自己隨便吃一些,洗涮好,就坐在織布機前。
到了小半晌午,她便又開始忙起來,一個人做二十多人的中飯。雖說飯菜簡單,可是陳正南厚道,每天中午除了兩樣素菜以外,總還有肉。
忙了幾天,張全和徐萬勝見林姑娘一個人忙不過來,便回家喊了他們的渾家也過來幫忙,有時候連小孩子們都跟來,一家人都在莊台上吃中飯,這樣家裏便少了一頓的嚼口,能省一點是一點。
陳老漢每天都忙在堆裝台的工地現場,爬上一天天在增高的土堆,指揮著幹活的壯漢們把裝台堆成一個方形。
陳正南每天趕著鴨群到邱家湖裏,中午吃林姑娘給他準備的幹糧,到了下午才把鴨群趕回來,關進鴨棚。
有空,他就騎著棗紅馬跑到堆裝台的工地上,喜滋滋地看著他的夢想一天天變高,一天天變大。
那些請來的農人,無論是挖土裝車的,還是拉車的,在莊台下牽牛拉車上坡的,莊台項攤土的,見陳正南每天按時給他們工錢,中午飯有肉,白米飯每頓都能吃飽,覺得他為人厚道大方,所以幹起活來就沒有滑頭、偷懶的,都實實在在地用力,幹活時拚命向前,因而這莊台的工程進度就比張全他們之前推算的要快得多。
窮苦人家出身的陳老漢,眼見能省出不少工期來,工期短了,省出來的便是白花花的銀子,他心裏自然高興。
林姑娘雖然每天很忙,可是她做事有條理,不慌不忙不亂,每天還拿出時間去織布,沒多久便織成了一匹布。
張全去正陽城買玉米、麩皮時做鴨料,林青竹便托他把那匹布送到收坯布的布店裏。陳正南又寫了兩封信,分別寫給蔡秀才和王老板,告訴他們,自己按照他們的吩咐,輕易不敢去正陽城拋頭露麵,所以近日沒有登門拜訪,深表歉意。又把自己認陳老漢為父親,改名易姓叫陳琪配,字正南,將這事從頭至尾說了一遍。同時也告訴他們,自己攢了幾個錢,在邱家湖裏買了一塊地,在堆自己的莊台,他想了一下,便沒有把林姑娘的事寫上。
最後,他又拿出一些錢交給張全,讓他給兩家分別買了一壇酒和兩條大魚,托他送去。
張全到了正陽城,先去買了鴨飼料原料,之後再幫陳正南把兩家的信和禮物送到。
蔡秀才和王老板知道了陳正南的現狀之後,為他在本地落地生根,又有了依靠,感到高興自不必說。
可是,上滿了經緯線之後,林姑娘坐下去隻操弄了一會便站了起來。
陳正南問:“怎麽了,哪裏不對嗎?”
林姑娘說:“這織布機和我以前用過的有多處不一樣,這織布機織出來的布不會好,隻能織不像樣的大粗布。”
陳正南聽她這樣一說,便不知如何是好。
後來他一問才知道,原來林姑娘小時候生活在紹興那地方,女孩兒家不論貧富,小時候都要學紡線、織布、養蠶、繅絲。
紹興那地方,自古便是絲綢之鄉,更能生產全國上好的綾羅綢緞。林姑娘三歲學紡線,五歲學織布,一直到和父親離開家鄉去了河南。
她雖說不是這此中的高手,卻也精於此道,熟門熟路,所以她坐下便覺得不對,和紹興的織布機比起來有很多差遲的地方,知道織出來的布定然好不到哪裏去。
陳正南連忙問:“那怎麽辦,要退回去嗎?”
林姑娘便說:“不急,我告訴你就好,剛好你會木工,你隻要按我說的,在幾個地方改動、再調整一下就好。說實話,我對我們老家紹興的織機也有不滿意的地方,你如果按我說的去改,一定比紹興的那織機還要好,說不定織出來的布更漂亮。”
當下,陳正南便去堆放雜物的房間找了些木材料子,背了木工箱來。
林姑娘拿了紙筆過來畫了圖,一一給他說明講解,告訴他在哪裏改,在哪裏增加設置,在哪裏多加一個什麽機關,忙了半天才擺弄好。
林姑娘坐上去試了一下,立刻覺得順心如意。
忙完了,陳正南又留張全吃了飯,才送他趕著馬車回莊子裏。
自那日以後,林姑娘每天除了在灶台上忙來忙去,照顧陳正南爺倆一天三頓飯,洗刷廚房,漿洗衣服之外,隻偶爾和陳正南對弈一次,說說閑話,其他時間裏,她總是坐在織機前忙個不停,織機的聲音成了莊台上最有韻味的節奏聲。
陳老漢聽到那聲音,心裏特別的感到安穩,舒服。
隻要沒事,陳正南就靜靜地坐在林姑娘的身旁,看她織布。林姑娘給他看的不好意思,便給他拿了一本《南唐詞話》,讓他在旁邊看。
過了兩天,張全和徐萬勝開始往莊台上送鴨苗。
他們每次來隻送三百隻鴨苗過來,因為鴨苗小,難伺候,送多了招呼不好,容易壞了性命。
莊台上開始一天天忙碌起來。
那些鴨苗吃的碎米,全部都要水煮了才能投喂,鴨圈更是有講究,每天都要打掃三兩遍。
隻有忙起來了,陳正南才不覺得孤單。
時間飛快,轉眼間草長鶯飛,淮河邊的楊柳遠遠地看著,已經蒙蒙的綠意一片。
又沒幾天,那柳葉一天一個樣,三天大變樣。又一晃眼,淮河大堤上已是綠意盎然。
從大壩上往遠處看,兩邊的野草已經綠成了一片。那早開的無名小花,紅的、黃的,才抽出了迎春的花朵,說不上妖豔,可是星星點點的彩色,點綴在綠色之間,卻能讓人感到春天十足的溫暖。
這時,莊台上新上的鴨苗已經長得比筷子還長。因為吃得好,照顧得周到,雖說也死了三五十隻,可是其它的鴨苗長得好好的,圓茸茸的,胖墩墩的,走起路來一搖三晃的,看上去煞是可愛。
邱家湖裏,小草早已長成綠油油的一片,正是最嫩的時候,剛好合幼鴨的口味。
陳正南父子倆每天便忙著伺候這群鴨子去湖裏吃青草,在河溝池塘裏遊水,捉蟲子,抓小魚。
開了春,正是青黃不接的時節。地裏的麥苗正值生長旺盛,田地不需要有人伺候,正是農村人閑的時候。
於是,陳正南請張全和徐萬勝張羅了一幫人,在新買的土地上開始堆莊台。
八輛板車,二十多個村裏的壯漢,另外又雇了四頭有力氣的大黃牛,幫助拉上坡的板車。
林姑娘每天的生活一如既往,每天早晨都是天不亮她就起來,做好了三個人的早飯,自己隨便吃一些,洗涮好,就坐在織布機前。
到了小半晌午,她便又開始忙起來,一個人做二十多人的中飯。雖說飯菜簡單,可是陳正南厚道,每天中午除了兩樣素菜以外,總還有肉。
忙了幾天,張全和徐萬勝見林姑娘一個人忙不過來,便回家喊了他們的渾家也過來幫忙,有時候連小孩子們都跟來,一家人都在莊台上吃中飯,這樣家裏便少了一頓的嚼口,能省一點是一點。
陳老漢每天都忙在堆裝台的工地現場,爬上一天天在增高的土堆,指揮著幹活的壯漢們把裝台堆成一個方形。
陳正南每天趕著鴨群到邱家湖裏,中午吃林姑娘給他準備的幹糧,到了下午才把鴨群趕回來,關進鴨棚。
有空,他就騎著棗紅馬跑到堆裝台的工地上,喜滋滋地看著他的夢想一天天變高,一天天變大。
那些請來的農人,無論是挖土裝車的,還是拉車的,在莊台下牽牛拉車上坡的,莊台項攤土的,見陳正南每天按時給他們工錢,中午飯有肉,白米飯每頓都能吃飽,覺得他為人厚道大方,所以幹起活來就沒有滑頭、偷懶的,都實實在在地用力,幹活時拚命向前,因而這莊台的工程進度就比張全他們之前推算的要快得多。
窮苦人家出身的陳老漢,眼見能省出不少工期來,工期短了,省出來的便是白花花的銀子,他心裏自然高興。
林姑娘雖然每天很忙,可是她做事有條理,不慌不忙不亂,每天還拿出時間去織布,沒多久便織成了一匹布。
張全去正陽城買玉米、麩皮時做鴨料,林青竹便托他把那匹布送到收坯布的布店裏。陳正南又寫了兩封信,分別寫給蔡秀才和王老板,告訴他們,自己按照他們的吩咐,輕易不敢去正陽城拋頭露麵,所以近日沒有登門拜訪,深表歉意。又把自己認陳老漢為父親,改名易姓叫陳琪配,字正南,將這事從頭至尾說了一遍。同時也告訴他們,自己攢了幾個錢,在邱家湖裏買了一塊地,在堆自己的莊台,他想了一下,便沒有把林姑娘的事寫上。
最後,他又拿出一些錢交給張全,讓他給兩家分別買了一壇酒和兩條大魚,托他送去。
張全到了正陽城,先去買了鴨飼料原料,之後再幫陳正南把兩家的信和禮物送到。
蔡秀才和王老板知道了陳正南的現狀之後,為他在本地落地生根,又有了依靠,感到高興自不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