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載滿布匹的民船溯江而上,駛近贛州下遊一處時,船長讓船在西岸停了下來等候向導。突然,東岸響起“噠噠噠”的機槍聲。“快將船駛向東岸!”船長吩咐道。船工們拔起竹篙剛將船駛近東岸尚未停穩,岸上等候多時的蘇區江口貿易分局的工作人員便跳上船來。船長與他們打過招呼,便急忙高聲叫著“紅軍打劫了”,棄船“逃”回贛州。回去後,船長對布莊老板說:“不好了,一船布被紅軍給‘搶’走了!”老板不僅不著急,反而讚揚船長幹得好。過不了幾天,這船布匹的貨款便一文不少地送到了布莊。老板一算,整整賺了幾千銀元。而船長呢,還格外得到貿易局付給的數百塊銀元的酬謝費。


    這奇特的場麵,在當年蘇區和國統區毗鄰的區域屢見不鮮。實際上,這是蘇區與國統區之間的一種特殊貿易方式。


    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失敗後,加緊對中央蘇區進行經濟封鎖,斷絕了蘇區和國統區之間的貿易。蘇區的農副產品和土特產品賣不出去,價格一跌再跌,急需的食鹽、布匹、煤油、西藥等也運不進來。一時間,蘇區一些物品的價格高漲,人心惶惶,直接影響了群眾和紅軍的生活,影響了人民對政府的信心。


    政府認識到這是關係到中央蘇區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專門成立了中央國民經濟部,下設對外貿易總局,負責發展對外貿易。同時出台了一係列符合實際情況的靈活政策:獎勵私人商業經營各種蘇區必需的商品;對某些日用品和軍需品實行減稅;國營商業盡量利用私人資本與合作社資本,同他們實行多方麵的合作;鼓勵國統區的商人到蘇區來做生意;從蘇區秘密派人到國統區開設商店和采購站等。


    “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發展蘇區的對外貿易,以蘇區多餘的生產品(穀米、鎢砂、木材、煙、紙等)與白區的工業品(食鹽、布匹、洋油等)實行交換,是發展國民經濟的樞紐。”【18】在毛澤東的貿易大方針之下,毛澤民也積極參與進來。他認為蘇區的輸出物資價格便宜,利潤豐厚,國統區商人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不僅如此,他還同時利用軍閥的貪婪和內部矛盾,和他們進行地下交易。為了支持對外貿易,國家銀行從300萬元經濟建設公債中,撥出100萬作為外貿資金。


    1931年冬季的一天,瑞金縣城的老百姓圍著政府貼出的一張告示議論紛紛:“蘇區地域,遍布寶藏。一旦開掘,國富民強。軍民報礦,一概有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行長毛澤民。”


    有人說:“瑞金縣的縣名,取自‘合生瑞氣,挖地得金’,地下寶藏肯定不少。”另一人接過話:“舉報有獎,誰不想得,快點去找吧!”


    幾天過後,毛澤民收到紅軍送來的一封信和一塊烏黑發亮的石頭。信裏說有個叫“鐵山壟”的地方產鎢礦,在紅軍之前有廣東商人在那裏開礦,國外洋人說有多少要多少。毛澤民立即做了調查,一擔鎢砂能賣8塊大洋,而一擔稻穀才2塊,這簡直就是蘇區的聚寶盆!毛澤民喜出望外,這下國家銀行要成財主了!


    贛南號稱“鎢都”,有大小鎢礦上百個。鎢鋼是製造槍械的關鍵材料,在國際上很搶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各個參戰國爭相擴充軍備,鎢礦成了重要的戰略物資,洋人和地方軍閥壟斷鎢礦的收購,不計其數的鎢砂被源源不斷地傾銷到海外。


    紅軍如果掌握了鎢礦這樣的戰略物資,就有了和國統區討價還價的本錢,將會在蘇區的封鎖線上撕開一個裂口,給蘇區帶來巨大收入。


    1932年春,蘇區成立了中華鎢礦公司,領導與組織蘇區的鎢礦生產。毛澤民兼任鎢礦總經理。中華鎢礦公司是蘇區組建的第一家“國營企業”,支撐著整個蘇區的財政運轉。


    當時,國民黨許多軍政要員都有自己的買賣。毛澤民便派人和贛州城內他們經營的貿易百貨商場取得了聯係。廣東軍閥陳濟棠,既炒黃金,又收鎢砂。他聽說有新的發財之路,喜出望外,立刻派親信與蘇區代表進行秘密談判。臨行前,陳濟棠鄭重囑咐:“忍辱負重,隻許成功。”


    毛澤民也來到贛州城,親自部署鎢砂出口事宜。利用粵軍急於發財的想法,經過幾輪討價還價,硬是將鎢砂價格從最初的每擔8塊大洋抬高了將近7倍,談到了52塊大洋!很快,雙方達成了鎢砂交易秘密協定:蘇區進口貨物由駐防在贛州的軍閥部隊護送,從廣東運入蘇區,再從蘇區把鎢砂運回。雙方各得其便。


    陳濟棠在贛州做上鎢砂生意後,其他粵軍軍官也都急紅了眼,蔣委員長的訓令早被拋在腦後,紛紛同蘇區做起買賣來,用食鹽和布匹交換蘇區的鎢砂和農副產品。中華鎢礦公司生產的鎢砂,被貼上印有“國防物資”的大封條,大搖大擺地由民團護送出境,換回了根據地急需的食鹽、布匹、西藥、軍火等,還有白花花的銀元。


    就這樣,中華鎢礦公司在很短的時間內,銷售量大增。1932~1934年,中華鎢礦公司共生產鎢砂4193噸,財政收入400多萬元,成為當時蘇區最重要的經濟來源,成了名副其實的“第一央企”。鎢礦收入對粉碎蔣介石的經濟封鎖和四次“圍剿”,充實國家銀行家底,起了巨大作用。


    蘇區政府除了充分利用戰略物資打開貿易渠道外,還在蘇區邊界、交通運輸比較方便的地方建立起蘇區的“經濟特區”,稅收減半,動員和吸引國統區商販與蘇區進行貿易。通過發動和依靠蘇區群眾,建立堅強可靠的商品采購隊伍;通過建立與贛州大商號的秘密貿易關係,衝破了國民黨的層層經濟封鎖。


    為了充分調動個體商戶搞貿易的積極性,蘇維埃政府同樣給予保護和鼓勵。規定:“保證商業自由,不應幹涉經常的商品市場關係”,“肩挑小販及農民直接賣出其剩餘生產者,一律免收商業稅。商業資本兩百元以下的一律免稅”。因此,中央蘇區的一些小商小販不僅在蘇區的城鎮擺攤設點,而且經常潛入國統區采購緊缺物資。


    同時,共產黨和國民黨圍繞貨幣與食鹽也展開鬥法。


    國民黨對蘇區發行的銀幣非常惱火,於是派遣鑄幣專家,潛入中央蘇區,指揮當地土匪采用紅銅鍍銀的辦法鑄造劣質假銀幣。一時間,市場上假幣偽鈔泛濫成災,商人們拒絕接受蘇區鑄造的銀幣。蘇區政府立刻做出反應,組建假幣偵破組,重拳出擊,徹底端掉了國民黨安插在蘇區心髒的假幣製造窩點。


    贛州商人發現蘇區政府支付的銀元,都是蘇區土造,質量不高,在國統區難以流通,所以他們隻接受墨西哥的“鷹洋”。國家銀行偏偏又生產不出“鷹洋”。毛澤民通過開明商人,從上海購進了一台“鷹洋”鑄幣機和一批鋼模用材,中央造幣廠放棄鑄造隻能在蘇區境內流通的1元銀幣,重點改鑄國統區通行的“鷹洋”,於是對外貿易又開始節節攀升,打破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


    俗話說:“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食鹽更是不可或缺的商品,因此被蔣介石用來作為對付共產黨的“大規模殺傷武器”。國民黨政府在江西南昌設立了食鹽火油管理局,對蘇區周邊各縣下設食鹽火油公賣委員會,推行所謂的“計口售鹽”的辦法,對超量購買食鹽或知情不報者以“資匪通敵”治罪。


    國民黨的這一招非常厲害,因為蘇區不產鹽,而每月食鹽需求量至少也要15萬斤以上,一時之間,蘇區食鹽供應空前緊張,鹽價暴漲。


    為了應對這一困局,蘇區政府派遣一批人化裝成乞丐到白區要飯,買了鹽裝在討米袋裏帶回來。蘇區政府還發動老百姓把糞桶做成雙層,利用到國統區挑糞的機會,將鹽放在底層挑回來,甚至把棺材改做雙層,上層放一些臭豬腸,下層放鹽,讓一些人裝作送葬,過關時,國民黨士兵遠遠聞著臭味,就讓運鹽的“送葬隊伍”通過了。


    中央蘇區實行對外貿易與發展個體商業並舉,使蘇區商業出現繁榮景象,對於打破封鎖和促進蘇區經濟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斯諾在《西行漫記》中驚歎道:“1933年,中央蘇區對外出口貿易,超過1200萬元,他們闖破國民黨的封鎖,大獲其利。”


    國家銀行在實踐中認識到,蘇區政府和國家銀行的信用,靠的是物資的供給豐富程度和物價水平,隻有保證了物資供應,蘇區貨幣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擁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鴻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鴻兵並收藏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