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領土最大的時候是在元朝,元朝不僅對外關係空前發展,由亞洲推廣到歐洲和非洲,而且它的疆域遼闊廣大,在我國曆史上是空前的。元朝北至陰山以北,南至南海諸島,東北到今庫頁島,西北達到xj、中亞地區直到近歐洲波蘭。今天的xj、xz、雲南、東南亞、東北地區、台灣部分島嶼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範圍之內。
明代宋濂之《元史·誌第十地理一》首段亦有講述。“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漢梗於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裏,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裏,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裏,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裏,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裏數限者矣。”
東邊大概包括現在的庫頁島在內的疆土一直延伸到了白令海峽,西邊大概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哈薩克境內的巴爾喀什湖,往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南邊和今天差不多,應該比今天大那麽一點吧。元朝的疆土真是大的嚇死人了,但是絕對沒有到橫貫歐亞的地步,據說美國當地的印第安人就是當時通過白令海峽過去的吧(這個知識聽說,沒有什麽根據的)。
鬥轉星移,物是人非,惟有文化,亙古不變,淵源流傳。
漫漫草原千萬年,帝國幾何?
泱泱天地之蒼生,命由誰定?
借我三千虎騎,複我浩蕩中華!飲馬恒河畔,劍指天山西;碎葉城攬月,庫葉島賞雪;黑海之濱垂釣,貝加爾湖麵張弓;中南半島訪古,東京廢墟遙祭列祖列祖。胡旗指處,望塵逃遁——敢犯蒙疆天威者,雖遠必誅!!!
蒙古騎兵之所以無敵於天下,並不是靠刀槍,而是靠弓箭。蒙古人擁有當時射程最遠,殺傷力最大的組合式弓(這種武器通常由弓背上的一條動物筋、弓肚上的一層角質物和中間的一個木架組成。這種弓的拉力在50公斤至80公斤之間,便於騎兵自如運用。這種弓射出的箭殺傷範圍可達300米,如果再裝備上鋒利的金屬箭頭,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配合蒙古騎兵的機動力,使蒙古人得以縱橫世界,無人能阻。
蒙古人極其擅長被古羅馬人稱為”安息人射箭法”的戰法,即騎射者一邊逃走,一邊準確地向後方的敵人放箭(蒙古人稱這種戰法為“曼古歹”)。這種戰術的精髓在於,—是從遠距離攻擊敵人,二是持續不斷地攻擊敵人,三是不給敵人還手的機會。在這種攻擊下,無論敵人的精神和裝甲多麽堅強,徹底崩潰隻是時間問題。
當時歐洲騎士大多配備重盔重甲,雖然近戰時十分強大,機動力卻根本無法與蒙古騎兵相比。一旦碰上蒙古騎射手,不僅追不上,而且連逃都逃不掉,隻有做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騎兵不像歐洲騎士那樣完全依賴強攻,他們常常先用弓箭把敵人殺傷大半,然後才與敵人短兵相接。
1241年4月,蒙古騎兵就靠這種戰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歐洲最精銳的10萬匈牙利大軍(由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率領),殺敵7萬餘,用弓和箭演奏了一曲”紅色多瑙河”,幾乎徹底消滅了歐洲的抵抗力量。若不是窩闊台突然去世,早在800年前,黃種人就統一整個歐亞大陸了。
蒙古的騎射手使他們在野戰中戰無不勝。而在麵對堅固的城牆時,蒙古人還有一種攻城利器,那就是從西域“進口”的回回巨炮。在這種超大型投石機投出的巨型彈丸麵前,再堅固的城牆也和紙糊的沒什麽兩樣。史書記載,這種巨炮“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蒙古人就是靠它,在公元1273年攻下強攻數年而不克的襄陽城,所以蒙古人也稱此炮為“襄陽炮”和“回回炮”。不過在12世紀,全世界隻有蒙古人才把回回炮大規模應用在戰場上。蒙古人南征北討,幾乎百戰百勝,除了騎兵之外,擁有巨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蒙古軍西征為什麽戰無不勝?
蒙古大軍在13世紀發動了數次大規模的西征,他們憑借較少的軍隊和漫長的後勤供應戰勝了所有的敵人,改變了整個亞歐的曆史,也促進了歐洲和近東的軍事革命。
在幾次西征中,蒙古軍隊的數量很少,總數最多不過20萬人左右,單次戰役的人數則更少,沒有出現在中原對金國的鈞州一戰中,列陣“層層疊疊,厚20裏”的情形。為什麽?
西方各國軍隊采用的戰術不適應蒙古人改進的東方戰術。其實,東西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別很早就在雙方作戰時的戰術中體現出來了。
在東方的戰爭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方那種隊形極其嚴密、排成密集方陣,步、騎、弓箭、投槍諸兵種密切協同的軍隊。這是西方人思維嚴謹、講究科學分工、善於組織大的係統工程的體現,中國戰國時代的車陣、明朝戚繼光組織對付倭寇的鴛鴦陣和對付韃靼的車、騎協同戰陣是遠不能與之相比的。
東方軍隊作戰時,隊形不嚴整,講究部隊作戰的機動性和戰術的靈活性,受《孫子兵法》的影響,講究“詭道”而不講究正戰。在這種戰術意識的支配下,軍隊的單位攻擊力和防護力並不強,如果對付羅馬帝國和馬其頓帝國的密集步兵方陣,采用正麵作戰的方式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
與東方軍隊不同的是,西方軍隊一開始就采用嚴密的隊形,特別強調突出正戰的攻擊力和防護力,以羅馬和馬其頓的步兵方陣為例。這種步兵方陣通常由貴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隊伍,身著厚厚的重甲,手握長槍,越往後排,長槍越長,架在前排的肩膀上,這樣就在方陣的正麵形成了真正的叢槍如林,方陣的後麵則通常由奴隸緊緊跟著,作後勤和護理工作,或者由標槍手不停往對方投擲標槍。這個方陣的兩翼則由騎兵擔任保護兩翼不受衝擊的任務。很明顯,這種戰術的衝擊力是遠非東方軍隊可比的,但它的弱點也非常突出:隊伍轉動不便,必須時刻注意保持隊形的嚴整。
進入鐵器時代之後,馬的鞍具的發展使得騎兵越來越重要了,雙方在騎兵的戰術運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別。
東方的騎兵很少有重裝甲,騎兵既能用馬刀、長槍也可以使用弓箭。騎兵的主要作用是軍隊的機動能力和正麵的衝擊力,可以在很大範圍內作戰。
而西方的騎兵部隊發展出了威力強大的重裝甲騎兵,士兵穿著厚厚的鎖子甲,可以有效抵擋刀槍和弓箭的殺傷,騎兵使用長槍和長劍,殺傷力較大。但是與東方不同的是,騎兵戰術的使用仍和古羅馬時代的步兵方陣相同,講究隊形和正麵的殺傷力和防護力,幾乎沒有太多的戰術機動能力,作戰範圍仍然是在很小的區域內。
東西方的軍隊由於地理障礙,除了歐洲軍隊和中東地區的軍隊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外,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方軍隊從未與萬裏之外的西方軍隊打過照麵。唯一可能的機會,以亞曆山大攻克印度準備東進時的病逝而告終。
蒙古人的戰術
蒙古在成吉思汗統一各部落後,立即開始對中國北方的各王朝進行大規模的攻擊。一開始,蒙古軍隊和過去的遊牧民族軍隊一樣,完全依賴騎兵的機動性和攻擊力,沒有步兵攻堅力量的協同。在中原那些高大堅固的城牆麵前,強大的騎兵無能為力,盡管他們在野戰中所向無敵。很快,蒙古人從遼、金、西夏的軍隊那裏學到了步兵攻堅的本領,改變了繼往單純依賴騎兵的戰術,並且學會了運用漢族的新發明:火藥和拋石武器。
在戰術的運用上,蒙古人特別注重部隊的機動性,以遠距離的包抄迂回、分進合擊為主要戰術特征。蒙古人的遠距離機動能力達到了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們常常可以上百裏地大規模機動突擊,使敵人很難預料和防範到他們的攻擊。他們在戰鬥中很少依賴單純的正麵衝擊,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騎兵不停地騷擾敵軍,受攻擊後後撤,待追擊的敵軍隊形散亂疲憊時,早已四麵包抄的騎兵則在一陣密集的弓箭射擊後蜂擁而來。這種戰術,匈奴、漢族、契丹、女真人都用過,但像蒙古人一樣利用四處遊騎做間諜,大規模的騎兵可以隨時遠距離攻擊的可怕情形,卻從沒有出現過。加之,蒙古人大量編入漢族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兵員,使用漢族先進的攻堅器材擔任攻城的任務,使他們無論野戰還是摧城拔寨,幾乎所向必克。
事實上,蒙古軍隊的騎兵在任何時候都無法一對一地戰勝歐洲的重裝甲騎兵,歐洲重裝甲騎兵的長矛和重劍的殺傷力遠大於蒙古騎兵手中的馬刀、長矛或狼牙棒。歐洲騎兵的馬也遠比蒙古馬高大。但蒙古騎兵的戰略戰術則是歐洲騎兵遠遠不及的。
歐洲軍隊的戰鬥,無論多大規模的軍隊都是在很小的戰場內進行的。而且,歐洲軍隊有慣常的騎士之風,崇信正麵一對一的刻板的戰鬥,當他們遇見可以把百裏方圓的地方做戰場,且習慣迂回的蒙古軍隊時,他們的確是碰上了無法想象的戰爭場麵。
蒙古人西征時,大部隊與敵人正麵遭遇時,蒙古騎兵也會迅速排成戰術隊伍發起正麵攻擊。其戰術隊形通常是排成5個左右的橫隊,每個橫隊均為單列。各橫隊相距很寬的距離。這樣就形成了遠遠大與對手的寬大正麵。前兩個橫隊是重騎兵(相對東方軍隊),其餘為輕騎兵(相對與西方的輕騎兵可算無任何裝甲的騎兵)。在此之外則還有大批的遊騎四處做表麵上無意義的運動。
雙方軍隊在靠近後,蒙古軍隊的輕騎兵會突然從前排的重騎兵橫隊的巨大空隙間快速衝出,向對麵的敵人投射長矛和從中原學來的毒箭。幾次齊射後,重騎兵隊伍迅速後退,接著輕騎兵也迅速後撤,回到原來的位置。而遭到攻擊的西方軍隊無論是步兵方陣還是騎兵方陣此時都很難迅速回擊,他們一定要保持隊形的嚴密向前推進,否則無法利用自己的優勢殺傷蒙古兵。通常,蒙古軍隊的騎兵隻需一兩次這樣的衝擊就會讓敵軍軍心動搖、隊形混亂。而這種反複的攻擊,蒙古兵可以不論白天黑夜一輪接一輪地進行,因為隊伍相距較遠且不需要太嚴整,蒙古兵的隊形很容易在遠離敵軍後重新排列整齊。一旦敵軍隊形混亂、軍心動搖、開始後撤,潮水般的蒙古騎兵隊形就會迅速變成包抄隊形,對敵軍進行近距離的砍殺。
蒙古人特殊的裝備
蒙古馬——若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蒙古馬該是最劣等的馬了。蒙古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礙能力也遠遠不及歐洲的高頭大馬。但是蒙古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馬,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無論是在亞洲的高寒荒漠,還是在歐洲平原,蒙古馬都可以隨時找到食物,可以說,蒙古馬具有最強的適應能力。
蒙古馬可以長距離不停地奔跑,無論嚴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有人曾說“蒙古馬是最接近駱駝的馬”。同時,蒙古馬可以隨時勝任騎乘和拉車載重的工作,而且,蒙古馬在蒙古軍隊除了作為騎乘工具外,也是食物來源的一種——-蒙古騎兵大量使用母馬,可以提供馬奶。減少了蒙古軍隊對後勤的要求。並且,蒙古騎兵通常備有不止一匹戰馬。這也是中國傳統的好馬最終全部被蒙古馬取代的原因。
蒙古馬的特殊優勢使得蒙古軍隊具有當時任何軍隊都難以比擬的速度和機動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速不台的主力騎兵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突然出現在多瑙河流域的格蘭城下時,僅僅用了3天的時間!而布滿積雪的兩地的距離有3百多公裏,且多是無路的山地。
中原的新式武器——蒙古人使用的發石車、火箭等,原是中原各個王朝用來守備堅固的城防抵禦蒙古軍隊的。但蒙古軍隊掌握此類裝備後,迅速用於對高大城防的攻擊。火藥和火箭類武器出現在冷兵器時代,威力驚人,對從未見過它們的敵人來說,具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
在歐洲戰場,常有這樣的情形:那些炸響在空中的巨大火團還沒有完全攻破城牆,守軍就已在驚恐中癱倒在地,進而失去戰鬥意誌開始棄城逃亡了。
蒙古騎兵的各種裝備——因為蒙古騎兵從未像歐洲一樣對兵種的武器進行嚴格的分工,他們的武器也不像歐洲軍隊使用的武器那樣笨重,蒙古騎兵隨身攜帶的各種武器,使得他們可以隨時完成不同的任務。
蒙古騎兵隨身攜帶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馬刀、長矛、狼牙棒、短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們的弓箭粗大堅固,需大約80公斤的力量才能拉開(電視劇《馬可.波羅》中有他始終無法拉開蒙古人硬弓的場麵),射程遠,幾乎是蒙古騎兵的最重要的殺傷武器。此外,蒙古騎兵常常根據個人愛好裝備其它武器,譬如套馬的繩套和網馬的網套等,這在正規的歐洲軍隊看來,簡直匪夷所思,並且防不勝防。蒙古騎兵的裝甲多為皮革製成,輕便堅韌,雖然遠不及歐洲重裝甲騎兵身上的鎖子甲,但負擔輕,容易保持長時間的戰鬥力,此外,不會像鐵製鎧甲那樣在嚴寒酷暑時節成為難以忍受的酷刑。
蒙古軍人的訓練、忍耐力和其軍事化的特殊社會組織
蒙古軍隊和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一樣,從小就是戰士。
他們在馬背上長大,從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的時候就自然成為職業軍人。由於在嚴寒和艱苦的環境中長大,他們具有極為堅忍的性格,對物質條件幾乎從不講求,將爬冰臥雪視為家常便飯,遠距離跋涉更是習以為常。
對物質條件的不講究,使蒙古軍隊的後勤負擔很輕。蒙古軍人擁有東西方農耕民族所沒有的連續作戰的意誌和能力,這是西方養尊處優的貴族騎兵們和中國被抓來的百姓永遠難望其項背的。
軍事化道路。
為了訓練出最好的軍隊,蒙古人三四歲的孩子就被投入專門的軍事訓練部門進行軍事學習。他們都要接受嚴格的騎馬、射箭的訓練。長大後,這些從小訓練出來的孩子組成的騎兵部隊,戰鬥的素質和技能極為驚人。
他們在馬背上,無論衝鋒還是快速撤退都能準確地射擊敵人,換言之,所有的普通士兵都是李廣那樣的神射手。這一點,他們幾乎所有的異族敵人都無法做到。這也是歐洲軍隊在沒有給予蒙古騎兵殺傷的時候自己就遭到重大傷亡的原因。
蒙古人建立了與戰爭相適應的社會組織。
蒙古各部落的首領既是生活生產的管理組織者,又是軍事行動的指揮者,對外發動戰爭時,可以全民動員,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參加作戰行動。如對花剌子模國的長期圍困,就是全民參與:他們在城下放牧生活,維持軍隊持續不斷的攻擊力,直到城池被攻克。
附:紹約河戰役
1241年,速不台和拔都分別率領兩支蒙古大軍進攻東歐,他們強行越過喀爾巴阡山脈,準備於匈牙利平原會師。
在兩支部隊遙遠的側翼還有兩支小規模的騎兵部隊,他們沿途橫掃波蘭、西裏西亞和東普魯士,掩護主力部隊。
匈牙利判明對岸是“蒙古主力”後,迅速搶占了一個巨大的橋頭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馬車連成堅固的兵營,等待蒙古軍隊的攻擊。
蒙古軍隊在後續的工兵到達後,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拋石車和火箭向守衛橋頭堡的匈牙利軍隊進攻,守備部隊在前所未見的強大攻擊下瞬間潰敗,蒙古騎兵迅速穿橋而過,向剛剛醒來的匈牙利軍隊主力發起攻擊。
當匈牙利人滿懷信心地列隊殺向數量處於絕對劣勢的蒙古軍隊時,很快發現這並不是主力!
此時,蒙古人由3個騎兵縱隊組成的的主攻軍隊在近百裏遠的南方,早已乘夜渡過冰冷的河水,從背後殺向匈牙利軍隊!
魂飛魄散的匈牙利軍隊立即撤回堅固的兵營死死防守。
蒙古人的工兵向兵營裏發射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記載,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產生強烈的毒煙)、燃燒油。這些攻擊武器大多為西方軍隊首次見到,引起了巨大的恐慌。
蒙古人采用了“圍城必闕”的戰術,一些絕望中的匈軍士兵發現其西側有一缺口,於是奪路衝了出去。為了跑得快些,他們丟棄了手中的武器和身上的盔甲。但是,身著輕裝的蒙古軍隊,速度和耐力遠遠高於逃跑者,他們不停頓地換馬並用馬刀、短斧、狼牙棒猛砍精疲力竭的匈軍士兵。
在紹約河戰役中,匈牙利軍隊陣亡7萬餘人。
蒙古軍迅速攻克了佩斯城。紹約河戰役幾乎徹底消滅了歐洲的抵抗力量,而這10萬匈牙利大軍,是當時歐洲最精銳的軍隊。
蒙古軍隊在東歐平原勢如破竹,震動了羅馬教廷和西歐諸國,整個歐洲都為蒙古軍隊下一步的進攻而驚慌失措。
但是,1242年初,正當蒙古軍隊像沉默的狼群一樣逼近維也納的時候,驚恐而絕望的歐洲人發現,蒙古軍隊居然撤退了,後來才得知,是蒙古大汗窩闊台(成吉思汗的3兒子)病逝了。真是謝天謝地!
按照蒙古人的習俗,大汗病逝,蒙古在外麵的所有男人必須回草原參加忽勒裏台(大會),推舉出新的大汗。
窩闊台不合時宜的去世,救了歐洲人一命,不然,曆史將會是另一番景象。
蒙古軍隊靠著部隊的高度機動性,在歐洲消滅了大量裝甲堅固但行動笨拙的歐洲軍隊。
由於歐洲軍隊從戰場上逃回來的人極少,很久以來,歐洲人始終認為蒙古軍隊的數量極為龐大。另外,因為歐洲軍隊主要依賴近距離的格鬥殺傷,使得蒙古軍隊在運用機動作戰時,隻有少量的傷亡。
現代的歐洲軍事史學專家認為,歐洲軍隊和蒙古軍隊在戰爭中的傷亡比例,是冷兵器時代最為懸殊的。
明代宋濂之《元史·誌第十地理一》首段亦有講述。“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漢梗於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裏,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裏,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裏,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裏,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裏數限者矣。”
東邊大概包括現在的庫頁島在內的疆土一直延伸到了白令海峽,西邊大概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哈薩克境內的巴爾喀什湖,往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南邊和今天差不多,應該比今天大那麽一點吧。元朝的疆土真是大的嚇死人了,但是絕對沒有到橫貫歐亞的地步,據說美國當地的印第安人就是當時通過白令海峽過去的吧(這個知識聽說,沒有什麽根據的)。
鬥轉星移,物是人非,惟有文化,亙古不變,淵源流傳。
漫漫草原千萬年,帝國幾何?
泱泱天地之蒼生,命由誰定?
借我三千虎騎,複我浩蕩中華!飲馬恒河畔,劍指天山西;碎葉城攬月,庫葉島賞雪;黑海之濱垂釣,貝加爾湖麵張弓;中南半島訪古,東京廢墟遙祭列祖列祖。胡旗指處,望塵逃遁——敢犯蒙疆天威者,雖遠必誅!!!
蒙古騎兵之所以無敵於天下,並不是靠刀槍,而是靠弓箭。蒙古人擁有當時射程最遠,殺傷力最大的組合式弓(這種武器通常由弓背上的一條動物筋、弓肚上的一層角質物和中間的一個木架組成。這種弓的拉力在50公斤至80公斤之間,便於騎兵自如運用。這種弓射出的箭殺傷範圍可達300米,如果再裝備上鋒利的金屬箭頭,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配合蒙古騎兵的機動力,使蒙古人得以縱橫世界,無人能阻。
蒙古人極其擅長被古羅馬人稱為”安息人射箭法”的戰法,即騎射者一邊逃走,一邊準確地向後方的敵人放箭(蒙古人稱這種戰法為“曼古歹”)。這種戰術的精髓在於,—是從遠距離攻擊敵人,二是持續不斷地攻擊敵人,三是不給敵人還手的機會。在這種攻擊下,無論敵人的精神和裝甲多麽堅強,徹底崩潰隻是時間問題。
當時歐洲騎士大多配備重盔重甲,雖然近戰時十分強大,機動力卻根本無法與蒙古騎兵相比。一旦碰上蒙古騎射手,不僅追不上,而且連逃都逃不掉,隻有做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騎兵不像歐洲騎士那樣完全依賴強攻,他們常常先用弓箭把敵人殺傷大半,然後才與敵人短兵相接。
1241年4月,蒙古騎兵就靠這種戰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歐洲最精銳的10萬匈牙利大軍(由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率領),殺敵7萬餘,用弓和箭演奏了一曲”紅色多瑙河”,幾乎徹底消滅了歐洲的抵抗力量。若不是窩闊台突然去世,早在800年前,黃種人就統一整個歐亞大陸了。
蒙古的騎射手使他們在野戰中戰無不勝。而在麵對堅固的城牆時,蒙古人還有一種攻城利器,那就是從西域“進口”的回回巨炮。在這種超大型投石機投出的巨型彈丸麵前,再堅固的城牆也和紙糊的沒什麽兩樣。史書記載,這種巨炮“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蒙古人就是靠它,在公元1273年攻下強攻數年而不克的襄陽城,所以蒙古人也稱此炮為“襄陽炮”和“回回炮”。不過在12世紀,全世界隻有蒙古人才把回回炮大規模應用在戰場上。蒙古人南征北討,幾乎百戰百勝,除了騎兵之外,擁有巨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蒙古軍西征為什麽戰無不勝?
蒙古大軍在13世紀發動了數次大規模的西征,他們憑借較少的軍隊和漫長的後勤供應戰勝了所有的敵人,改變了整個亞歐的曆史,也促進了歐洲和近東的軍事革命。
在幾次西征中,蒙古軍隊的數量很少,總數最多不過20萬人左右,單次戰役的人數則更少,沒有出現在中原對金國的鈞州一戰中,列陣“層層疊疊,厚20裏”的情形。為什麽?
西方各國軍隊采用的戰術不適應蒙古人改進的東方戰術。其實,東西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別很早就在雙方作戰時的戰術中體現出來了。
在東方的戰爭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方那種隊形極其嚴密、排成密集方陣,步、騎、弓箭、投槍諸兵種密切協同的軍隊。這是西方人思維嚴謹、講究科學分工、善於組織大的係統工程的體現,中國戰國時代的車陣、明朝戚繼光組織對付倭寇的鴛鴦陣和對付韃靼的車、騎協同戰陣是遠不能與之相比的。
東方軍隊作戰時,隊形不嚴整,講究部隊作戰的機動性和戰術的靈活性,受《孫子兵法》的影響,講究“詭道”而不講究正戰。在這種戰術意識的支配下,軍隊的單位攻擊力和防護力並不強,如果對付羅馬帝國和馬其頓帝國的密集步兵方陣,采用正麵作戰的方式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
與東方軍隊不同的是,西方軍隊一開始就采用嚴密的隊形,特別強調突出正戰的攻擊力和防護力,以羅馬和馬其頓的步兵方陣為例。這種步兵方陣通常由貴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隊伍,身著厚厚的重甲,手握長槍,越往後排,長槍越長,架在前排的肩膀上,這樣就在方陣的正麵形成了真正的叢槍如林,方陣的後麵則通常由奴隸緊緊跟著,作後勤和護理工作,或者由標槍手不停往對方投擲標槍。這個方陣的兩翼則由騎兵擔任保護兩翼不受衝擊的任務。很明顯,這種戰術的衝擊力是遠非東方軍隊可比的,但它的弱點也非常突出:隊伍轉動不便,必須時刻注意保持隊形的嚴整。
進入鐵器時代之後,馬的鞍具的發展使得騎兵越來越重要了,雙方在騎兵的戰術運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別。
東方的騎兵很少有重裝甲,騎兵既能用馬刀、長槍也可以使用弓箭。騎兵的主要作用是軍隊的機動能力和正麵的衝擊力,可以在很大範圍內作戰。
而西方的騎兵部隊發展出了威力強大的重裝甲騎兵,士兵穿著厚厚的鎖子甲,可以有效抵擋刀槍和弓箭的殺傷,騎兵使用長槍和長劍,殺傷力較大。但是與東方不同的是,騎兵戰術的使用仍和古羅馬時代的步兵方陣相同,講究隊形和正麵的殺傷力和防護力,幾乎沒有太多的戰術機動能力,作戰範圍仍然是在很小的區域內。
東西方的軍隊由於地理障礙,除了歐洲軍隊和中東地區的軍隊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外,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方軍隊從未與萬裏之外的西方軍隊打過照麵。唯一可能的機會,以亞曆山大攻克印度準備東進時的病逝而告終。
蒙古人的戰術
蒙古在成吉思汗統一各部落後,立即開始對中國北方的各王朝進行大規模的攻擊。一開始,蒙古軍隊和過去的遊牧民族軍隊一樣,完全依賴騎兵的機動性和攻擊力,沒有步兵攻堅力量的協同。在中原那些高大堅固的城牆麵前,強大的騎兵無能為力,盡管他們在野戰中所向無敵。很快,蒙古人從遼、金、西夏的軍隊那裏學到了步兵攻堅的本領,改變了繼往單純依賴騎兵的戰術,並且學會了運用漢族的新發明:火藥和拋石武器。
在戰術的運用上,蒙古人特別注重部隊的機動性,以遠距離的包抄迂回、分進合擊為主要戰術特征。蒙古人的遠距離機動能力達到了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們常常可以上百裏地大規模機動突擊,使敵人很難預料和防範到他們的攻擊。他們在戰鬥中很少依賴單純的正麵衝擊,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騎兵不停地騷擾敵軍,受攻擊後後撤,待追擊的敵軍隊形散亂疲憊時,早已四麵包抄的騎兵則在一陣密集的弓箭射擊後蜂擁而來。這種戰術,匈奴、漢族、契丹、女真人都用過,但像蒙古人一樣利用四處遊騎做間諜,大規模的騎兵可以隨時遠距離攻擊的可怕情形,卻從沒有出現過。加之,蒙古人大量編入漢族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兵員,使用漢族先進的攻堅器材擔任攻城的任務,使他們無論野戰還是摧城拔寨,幾乎所向必克。
事實上,蒙古軍隊的騎兵在任何時候都無法一對一地戰勝歐洲的重裝甲騎兵,歐洲重裝甲騎兵的長矛和重劍的殺傷力遠大於蒙古騎兵手中的馬刀、長矛或狼牙棒。歐洲騎兵的馬也遠比蒙古馬高大。但蒙古騎兵的戰略戰術則是歐洲騎兵遠遠不及的。
歐洲軍隊的戰鬥,無論多大規模的軍隊都是在很小的戰場內進行的。而且,歐洲軍隊有慣常的騎士之風,崇信正麵一對一的刻板的戰鬥,當他們遇見可以把百裏方圓的地方做戰場,且習慣迂回的蒙古軍隊時,他們的確是碰上了無法想象的戰爭場麵。
蒙古人西征時,大部隊與敵人正麵遭遇時,蒙古騎兵也會迅速排成戰術隊伍發起正麵攻擊。其戰術隊形通常是排成5個左右的橫隊,每個橫隊均為單列。各橫隊相距很寬的距離。這樣就形成了遠遠大與對手的寬大正麵。前兩個橫隊是重騎兵(相對東方軍隊),其餘為輕騎兵(相對與西方的輕騎兵可算無任何裝甲的騎兵)。在此之外則還有大批的遊騎四處做表麵上無意義的運動。
雙方軍隊在靠近後,蒙古軍隊的輕騎兵會突然從前排的重騎兵橫隊的巨大空隙間快速衝出,向對麵的敵人投射長矛和從中原學來的毒箭。幾次齊射後,重騎兵隊伍迅速後退,接著輕騎兵也迅速後撤,回到原來的位置。而遭到攻擊的西方軍隊無論是步兵方陣還是騎兵方陣此時都很難迅速回擊,他們一定要保持隊形的嚴密向前推進,否則無法利用自己的優勢殺傷蒙古兵。通常,蒙古軍隊的騎兵隻需一兩次這樣的衝擊就會讓敵軍軍心動搖、隊形混亂。而這種反複的攻擊,蒙古兵可以不論白天黑夜一輪接一輪地進行,因為隊伍相距較遠且不需要太嚴整,蒙古兵的隊形很容易在遠離敵軍後重新排列整齊。一旦敵軍隊形混亂、軍心動搖、開始後撤,潮水般的蒙古騎兵隊形就會迅速變成包抄隊形,對敵軍進行近距離的砍殺。
蒙古人特殊的裝備
蒙古馬——若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蒙古馬該是最劣等的馬了。蒙古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礙能力也遠遠不及歐洲的高頭大馬。但是蒙古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馬,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無論是在亞洲的高寒荒漠,還是在歐洲平原,蒙古馬都可以隨時找到食物,可以說,蒙古馬具有最強的適應能力。
蒙古馬可以長距離不停地奔跑,無論嚴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有人曾說“蒙古馬是最接近駱駝的馬”。同時,蒙古馬可以隨時勝任騎乘和拉車載重的工作,而且,蒙古馬在蒙古軍隊除了作為騎乘工具外,也是食物來源的一種——-蒙古騎兵大量使用母馬,可以提供馬奶。減少了蒙古軍隊對後勤的要求。並且,蒙古騎兵通常備有不止一匹戰馬。這也是中國傳統的好馬最終全部被蒙古馬取代的原因。
蒙古馬的特殊優勢使得蒙古軍隊具有當時任何軍隊都難以比擬的速度和機動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速不台的主力騎兵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突然出現在多瑙河流域的格蘭城下時,僅僅用了3天的時間!而布滿積雪的兩地的距離有3百多公裏,且多是無路的山地。
中原的新式武器——蒙古人使用的發石車、火箭等,原是中原各個王朝用來守備堅固的城防抵禦蒙古軍隊的。但蒙古軍隊掌握此類裝備後,迅速用於對高大城防的攻擊。火藥和火箭類武器出現在冷兵器時代,威力驚人,對從未見過它們的敵人來說,具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
在歐洲戰場,常有這樣的情形:那些炸響在空中的巨大火團還沒有完全攻破城牆,守軍就已在驚恐中癱倒在地,進而失去戰鬥意誌開始棄城逃亡了。
蒙古騎兵的各種裝備——因為蒙古騎兵從未像歐洲一樣對兵種的武器進行嚴格的分工,他們的武器也不像歐洲軍隊使用的武器那樣笨重,蒙古騎兵隨身攜帶的各種武器,使得他們可以隨時完成不同的任務。
蒙古騎兵隨身攜帶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馬刀、長矛、狼牙棒、短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們的弓箭粗大堅固,需大約80公斤的力量才能拉開(電視劇《馬可.波羅》中有他始終無法拉開蒙古人硬弓的場麵),射程遠,幾乎是蒙古騎兵的最重要的殺傷武器。此外,蒙古騎兵常常根據個人愛好裝備其它武器,譬如套馬的繩套和網馬的網套等,這在正規的歐洲軍隊看來,簡直匪夷所思,並且防不勝防。蒙古騎兵的裝甲多為皮革製成,輕便堅韌,雖然遠不及歐洲重裝甲騎兵身上的鎖子甲,但負擔輕,容易保持長時間的戰鬥力,此外,不會像鐵製鎧甲那樣在嚴寒酷暑時節成為難以忍受的酷刑。
蒙古軍人的訓練、忍耐力和其軍事化的特殊社會組織
蒙古軍隊和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一樣,從小就是戰士。
他們在馬背上長大,從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的時候就自然成為職業軍人。由於在嚴寒和艱苦的環境中長大,他們具有極為堅忍的性格,對物質條件幾乎從不講求,將爬冰臥雪視為家常便飯,遠距離跋涉更是習以為常。
對物質條件的不講究,使蒙古軍隊的後勤負擔很輕。蒙古軍人擁有東西方農耕民族所沒有的連續作戰的意誌和能力,這是西方養尊處優的貴族騎兵們和中國被抓來的百姓永遠難望其項背的。
軍事化道路。
為了訓練出最好的軍隊,蒙古人三四歲的孩子就被投入專門的軍事訓練部門進行軍事學習。他們都要接受嚴格的騎馬、射箭的訓練。長大後,這些從小訓練出來的孩子組成的騎兵部隊,戰鬥的素質和技能極為驚人。
他們在馬背上,無論衝鋒還是快速撤退都能準確地射擊敵人,換言之,所有的普通士兵都是李廣那樣的神射手。這一點,他們幾乎所有的異族敵人都無法做到。這也是歐洲軍隊在沒有給予蒙古騎兵殺傷的時候自己就遭到重大傷亡的原因。
蒙古人建立了與戰爭相適應的社會組織。
蒙古各部落的首領既是生活生產的管理組織者,又是軍事行動的指揮者,對外發動戰爭時,可以全民動員,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參加作戰行動。如對花剌子模國的長期圍困,就是全民參與:他們在城下放牧生活,維持軍隊持續不斷的攻擊力,直到城池被攻克。
附:紹約河戰役
1241年,速不台和拔都分別率領兩支蒙古大軍進攻東歐,他們強行越過喀爾巴阡山脈,準備於匈牙利平原會師。
在兩支部隊遙遠的側翼還有兩支小規模的騎兵部隊,他們沿途橫掃波蘭、西裏西亞和東普魯士,掩護主力部隊。
匈牙利判明對岸是“蒙古主力”後,迅速搶占了一個巨大的橋頭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馬車連成堅固的兵營,等待蒙古軍隊的攻擊。
蒙古軍隊在後續的工兵到達後,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拋石車和火箭向守衛橋頭堡的匈牙利軍隊進攻,守備部隊在前所未見的強大攻擊下瞬間潰敗,蒙古騎兵迅速穿橋而過,向剛剛醒來的匈牙利軍隊主力發起攻擊。
當匈牙利人滿懷信心地列隊殺向數量處於絕對劣勢的蒙古軍隊時,很快發現這並不是主力!
此時,蒙古人由3個騎兵縱隊組成的的主攻軍隊在近百裏遠的南方,早已乘夜渡過冰冷的河水,從背後殺向匈牙利軍隊!
魂飛魄散的匈牙利軍隊立即撤回堅固的兵營死死防守。
蒙古人的工兵向兵營裏發射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記載,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產生強烈的毒煙)、燃燒油。這些攻擊武器大多為西方軍隊首次見到,引起了巨大的恐慌。
蒙古人采用了“圍城必闕”的戰術,一些絕望中的匈軍士兵發現其西側有一缺口,於是奪路衝了出去。為了跑得快些,他們丟棄了手中的武器和身上的盔甲。但是,身著輕裝的蒙古軍隊,速度和耐力遠遠高於逃跑者,他們不停頓地換馬並用馬刀、短斧、狼牙棒猛砍精疲力竭的匈軍士兵。
在紹約河戰役中,匈牙利軍隊陣亡7萬餘人。
蒙古軍迅速攻克了佩斯城。紹約河戰役幾乎徹底消滅了歐洲的抵抗力量,而這10萬匈牙利大軍,是當時歐洲最精銳的軍隊。
蒙古軍隊在東歐平原勢如破竹,震動了羅馬教廷和西歐諸國,整個歐洲都為蒙古軍隊下一步的進攻而驚慌失措。
但是,1242年初,正當蒙古軍隊像沉默的狼群一樣逼近維也納的時候,驚恐而絕望的歐洲人發現,蒙古軍隊居然撤退了,後來才得知,是蒙古大汗窩闊台(成吉思汗的3兒子)病逝了。真是謝天謝地!
按照蒙古人的習俗,大汗病逝,蒙古在外麵的所有男人必須回草原參加忽勒裏台(大會),推舉出新的大汗。
窩闊台不合時宜的去世,救了歐洲人一命,不然,曆史將會是另一番景象。
蒙古軍隊靠著部隊的高度機動性,在歐洲消滅了大量裝甲堅固但行動笨拙的歐洲軍隊。
由於歐洲軍隊從戰場上逃回來的人極少,很久以來,歐洲人始終認為蒙古軍隊的數量極為龐大。另外,因為歐洲軍隊主要依賴近距離的格鬥殺傷,使得蒙古軍隊在運用機動作戰時,隻有少量的傷亡。
現代的歐洲軍事史學專家認為,歐洲軍隊和蒙古軍隊在戰爭中的傷亡比例,是冷兵器時代最為懸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