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立後
女穿男:我靠種田吃軟飯 作者:一隻老幹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為了更好地宣傳新政策,藏書館特別推出了《大燕報刊》,這份報紙將成為普通百姓了解國家大事和政策動態的重要渠道。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廣泛、深入地向百姓傳遞信息,增強他們對新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大燕報刊發行的第一期便是公布修訂的律法,此律法一出,極大程度上改善並提高了女子的地位。
相對於給予婦女和離自由權而言,允許同性之間的婚姻反而並未激起太大的浪花。
畢竟按照從前的律法而言,妻告夫,無論最後控告是否真實,夫是否確認犯罪,妻都要被判入牢兩年。
那些想要控告府衙要求和離的人,縣衙也會看男方的態度,即便成功和離,妻子也最少被扒掉一層皮。
故而古代的女子無論在家中受多大委屈,都甚少會想要和離。
女性和離後,便要被原先的娘家接手,出嫁從夫,家中從夫,向來如此,她們從未有一個時刻真正屬於自己。
如今新的律法規定:女子若有理有據,可主動提出和離,即便男方不同意,亦會被府衙判處和離。
和離後的女子若不想回歸母家,可申請自立門戶。
此新政一出,各府衙多了不少要求和離的婦女,她們對女帝感恩戴德,但是那些被要求和離的男子卻對這政策恨得牙癢癢。
陸幼卿甚至考慮到,會有迂腐古板的官員從中作梗,依舊暗中為難女子。便特意設立督察部,允許她們越級向上申訴。
新政一出,在民間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且自從上次科舉結束,陸幼卿主持科舉,有九名女子考中進士後,女子讀書求學便在上層階級流行起來。
有許多本以為隻能遵從父母之命嫁人的女子,看到了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性,活生生的楷模就擺在眼前,她們怎麽可能再認命。
於是近些時日,京城各地,酒樓、市井等地討論的話題皆是這些。
“這以後莫不是女子的話語權越來越大?我家那妹妹,如今居然泡在書海裏,還揚言說要參加三年後的科舉考試。不好好老實在家待著,等著嫁人生子就得了,非要出來跟我爭!”說話的人眉頭緊皺,語氣也非常不滿。
“就是,生兒育女才是她們的本份,如今本末倒置,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噓!”旁邊一個人拉了拉他的衣袖,壓低聲音提醒道:“小點聲,這話若是傳出去,小心別人告你對新政不滿。”
說話的人表情忿忿,他即便內心再不滿,也不敢再張口說什麽。
這樣類似的對話在儒家書生中甚為常見。
而在閨閣女子的聚會中,氛圍顯得則更加溫馨與悠閑。
這些深閨中的女子們平日裏聚會能談論隻有生活和家族瑣事,胭脂水粉,如今她們也能對政策高談闊論。
不過今日討論完後,幾人忽然聊起了閑話。
“你們有沒有讀過最近非常流行的那本話本啊?”
“你說的是那本《紅妝濃》嗎?聽聞家中小妹好像在看,聽說故事內容挺新穎的。”
“我看過哦,據說那話本的原型乃是當今陛下呢?”
“啊,真的嗎?”有人甚是驚訝地張大了嘴,湊近幾分,低聲詢問道:“那講的真是陛下的事?那話本裏的莫姑娘指的是?”
“那還用問,你想想,大燕最大的富商是誰?且那位是不是同時和陛下出現在京城的?”
在座的都是聰明人,一點便透。
“那陛下和那顧家主難道真的?”
顯然八卦是人類的特性,一聽到這個問題,都湊了過來。
“你們隻關注其他的新政,難道沒有發現其中有一條,允許大燕內同性之間締結婚姻。”
“你的意思是……哇,那豈不是……”
“噓!不要說,我們好生等著就是!”
……
秦珂派人引導輿論,反響不錯。等發酵的差不多的時候,陛下終於明發聖旨正式宣布立後。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孤以欽承寶命。
紹纘鴻圖,霈綸脖之恩,誕敷慶賜。
顧氏瀾溪德才兼備,誕鍾粹美,含章秀出。有柔明之姿,懿淑之德,敬慎持躬。人品貴重,性資敏慧。訓彰禮則,幽閑表質。
冊封為中宮皇後。賜居永壽宮。’
此立後詔書一出,滿朝嘩然。當即便有大臣上書反對,居然有一半的朝臣都堅持要陛下收回懿旨。
先不說顧瀾溪不過是一個身份低賤的商戶之女,立一個商戶之女為後,這顯然是不符合皇家禮製和傳統觀念的。
立國以來,皇後的地位尊貴無比,皆出自名門望族或者貴族世家。
更何況,身為女帝,卻立一個女子為後,這於子嗣傳承無益。
要知道,子嗣問題對於皇家來說至關重要,關係到大燕的未來和穩定。沒有正統的繼承人,那麽皇位將無法延續下去,這將會引起極大的動蕩和不安。
看著半個朝堂跪在地上請她收回成命的大臣,晉陽的臉色異常陰沉。
“孤意已決,眾卿不必再多言。”
晉陽憤然起身,拂袖而去。
以陸幼卿為首站在朝堂上的一眾官員,同那群跪地反對立後的官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宛如兩個陣營。
陸幼卿默默垂眸看了他們一眼,毫不猶豫地轉身而去。
那群大臣比晉陽想象地要固執,一直在禦書房外候著,想要以此逼迫她改變主意。
這是他們慣用的伎倆。
可惜率領大軍從遙遠的苦寒之地一步一步打入京城的晉陽而言,絕不會受這群人的脅迫。
若是作為皇帝,卻處處受臣子掣肘,那也太過軟弱無能了些。
“那些人還在外麵站著?”
“回陛下,是的。”
晉陽眼中閃過一絲寒芒,這不如也可以視為他們那群守舊派的一次試探,前一陣的新政已然觸及了他們的利益。
他們不會坐以待斃,這不就馬上聯合起來想要反抗她。此時晉陽忽然回想起當初秦珂無意間提出的一句話。
‘真理永遠在槍炮的範圍之內。’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廣泛、深入地向百姓傳遞信息,增強他們對新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大燕報刊發行的第一期便是公布修訂的律法,此律法一出,極大程度上改善並提高了女子的地位。
相對於給予婦女和離自由權而言,允許同性之間的婚姻反而並未激起太大的浪花。
畢竟按照從前的律法而言,妻告夫,無論最後控告是否真實,夫是否確認犯罪,妻都要被判入牢兩年。
那些想要控告府衙要求和離的人,縣衙也會看男方的態度,即便成功和離,妻子也最少被扒掉一層皮。
故而古代的女子無論在家中受多大委屈,都甚少會想要和離。
女性和離後,便要被原先的娘家接手,出嫁從夫,家中從夫,向來如此,她們從未有一個時刻真正屬於自己。
如今新的律法規定:女子若有理有據,可主動提出和離,即便男方不同意,亦會被府衙判處和離。
和離後的女子若不想回歸母家,可申請自立門戶。
此新政一出,各府衙多了不少要求和離的婦女,她們對女帝感恩戴德,但是那些被要求和離的男子卻對這政策恨得牙癢癢。
陸幼卿甚至考慮到,會有迂腐古板的官員從中作梗,依舊暗中為難女子。便特意設立督察部,允許她們越級向上申訴。
新政一出,在民間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且自從上次科舉結束,陸幼卿主持科舉,有九名女子考中進士後,女子讀書求學便在上層階級流行起來。
有許多本以為隻能遵從父母之命嫁人的女子,看到了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性,活生生的楷模就擺在眼前,她們怎麽可能再認命。
於是近些時日,京城各地,酒樓、市井等地討論的話題皆是這些。
“這以後莫不是女子的話語權越來越大?我家那妹妹,如今居然泡在書海裏,還揚言說要參加三年後的科舉考試。不好好老實在家待著,等著嫁人生子就得了,非要出來跟我爭!”說話的人眉頭緊皺,語氣也非常不滿。
“就是,生兒育女才是她們的本份,如今本末倒置,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噓!”旁邊一個人拉了拉他的衣袖,壓低聲音提醒道:“小點聲,這話若是傳出去,小心別人告你對新政不滿。”
說話的人表情忿忿,他即便內心再不滿,也不敢再張口說什麽。
這樣類似的對話在儒家書生中甚為常見。
而在閨閣女子的聚會中,氛圍顯得則更加溫馨與悠閑。
這些深閨中的女子們平日裏聚會能談論隻有生活和家族瑣事,胭脂水粉,如今她們也能對政策高談闊論。
不過今日討論完後,幾人忽然聊起了閑話。
“你們有沒有讀過最近非常流行的那本話本啊?”
“你說的是那本《紅妝濃》嗎?聽聞家中小妹好像在看,聽說故事內容挺新穎的。”
“我看過哦,據說那話本的原型乃是當今陛下呢?”
“啊,真的嗎?”有人甚是驚訝地張大了嘴,湊近幾分,低聲詢問道:“那講的真是陛下的事?那話本裏的莫姑娘指的是?”
“那還用問,你想想,大燕最大的富商是誰?且那位是不是同時和陛下出現在京城的?”
在座的都是聰明人,一點便透。
“那陛下和那顧家主難道真的?”
顯然八卦是人類的特性,一聽到這個問題,都湊了過來。
“你們隻關注其他的新政,難道沒有發現其中有一條,允許大燕內同性之間締結婚姻。”
“你的意思是……哇,那豈不是……”
“噓!不要說,我們好生等著就是!”
……
秦珂派人引導輿論,反響不錯。等發酵的差不多的時候,陛下終於明發聖旨正式宣布立後。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孤以欽承寶命。
紹纘鴻圖,霈綸脖之恩,誕敷慶賜。
顧氏瀾溪德才兼備,誕鍾粹美,含章秀出。有柔明之姿,懿淑之德,敬慎持躬。人品貴重,性資敏慧。訓彰禮則,幽閑表質。
冊封為中宮皇後。賜居永壽宮。’
此立後詔書一出,滿朝嘩然。當即便有大臣上書反對,居然有一半的朝臣都堅持要陛下收回懿旨。
先不說顧瀾溪不過是一個身份低賤的商戶之女,立一個商戶之女為後,這顯然是不符合皇家禮製和傳統觀念的。
立國以來,皇後的地位尊貴無比,皆出自名門望族或者貴族世家。
更何況,身為女帝,卻立一個女子為後,這於子嗣傳承無益。
要知道,子嗣問題對於皇家來說至關重要,關係到大燕的未來和穩定。沒有正統的繼承人,那麽皇位將無法延續下去,這將會引起極大的動蕩和不安。
看著半個朝堂跪在地上請她收回成命的大臣,晉陽的臉色異常陰沉。
“孤意已決,眾卿不必再多言。”
晉陽憤然起身,拂袖而去。
以陸幼卿為首站在朝堂上的一眾官員,同那群跪地反對立後的官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宛如兩個陣營。
陸幼卿默默垂眸看了他們一眼,毫不猶豫地轉身而去。
那群大臣比晉陽想象地要固執,一直在禦書房外候著,想要以此逼迫她改變主意。
這是他們慣用的伎倆。
可惜率領大軍從遙遠的苦寒之地一步一步打入京城的晉陽而言,絕不會受這群人的脅迫。
若是作為皇帝,卻處處受臣子掣肘,那也太過軟弱無能了些。
“那些人還在外麵站著?”
“回陛下,是的。”
晉陽眼中閃過一絲寒芒,這不如也可以視為他們那群守舊派的一次試探,前一陣的新政已然觸及了他們的利益。
他們不會坐以待斃,這不就馬上聯合起來想要反抗她。此時晉陽忽然回想起當初秦珂無意間提出的一句話。
‘真理永遠在槍炮的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