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趕集日,又正好是個豔陽天,街道上車水馬龍,來來往往的都是趁著天氣好出來囤貨的百姓。
由常得勝帶著的運糧車緩緩行入了主幹道,長長的隊伍引起了來往行人的注意。
“常、家布莊再贈、三千斤糧於、災區。”一識字的老漢微眯著眼睛讀著橫幅上的字。
剛一讀完,一旁的人就回道,“乖乖,我記得前兩日這常家才捐了好多糧食和布匹吧,怎麽又捐?這不得把家底都掏空?”
“你以為是你家那三瓜兩棗啊,人家是行商的,有的是銀子呢。”
一旁的漢子立馬回絕身後人的話,接著用胳膊懟了懟剛剛念橫幅的老漢,“老人家,還有那些橫幅呢,你再給我們念念,寫的是什麽。”
老漢揉了揉眼睛,顫抖著嗓子,“一方有難八方助......”
“家國一體……”
一字一句敲打在百姓們的心上,一股股家國民族情也遊蕩在心中。
“我聽說啊,不止是京郊外百姓們受災了,南部好幾個縣也受災了。”
“唉,都不好過啊。我們又能做些什麽呢,隻能求老天爺不要再下了。”
同樣的畫麵出現在每一處,其中一年輕人感歎道,“這常家雖是商人,但卻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啊!我自幼便被先生教導為聖明除弊事,可,現在,唉。”
書生重重一口氣歎進了所有人的心中,正失落與無能為力之際,耳邊卻響起一道聲音,“何須歎氣,日日行不怕千萬裏,將來你若是考取了功名,何愁不能為聖明除弊事?”
循聲望去,隻見運糧車頭坐著一少年,手持馬鞭,麵目真誠,見書生望過去,朝他咧嘴一笑,目光清澈,卻又藏匿著不羈。
哪怕一身的尋常衣物,但渾身氣質不凡,書生一眼認定麵前之人或是哪家官宦之子,於是微微行禮。
麵前之人正是宋沛年,他晃動著馬鞭,笑著道,“有多大的能力辦多大的事兒唄,就拿我認識的一個窮苦人家的小孩子來說,他家家貧,聽我說了受災百姓的事兒,央著他娘捐了兩斤米。”
“兩斤米?”
一群人聽著宋沛年講話,聽到這話滿是疑惑。
“對啊,兩斤米,足夠災區的十個孩子吃好幾天了。”
宋沛年微微歎了一口氣,又像是想到了什麽,隨即又揚起笑臉,“不止他捐了兩斤米呢,他的夥伴也捐了一斤米。他說,哪怕很少,但也是他的一片心意,他家以前逃過災,別人幫過他,他也想幫幫別人。”
宋沛年話音剛落,一個人高聲道,“那朝廷呢?”
“朝廷?朝廷當然也賑災了。”一大娘聽到這話立即反駁道。
“那為何兩斤米要十個孩子吃好幾天?”又有人插嘴問道。
“國庫沒銀子了唄。”
說話的是個年輕的小夥子,他往左右看了看,壓著嗓子說道,“我姑媽在一大官家當差,聽那家官老爺說國庫的銀子送去邊境抵禦蠻子了,還有上半年疏通了水道,現在好多官員的俸祿都沒有發呢。”
“是嗎?”
涉嫌到一些尋常百姓觸及不到的隱秘,這話一出勾起了一片好奇心,四周都探著耳朵來聽,聽不到的就讓周邊的人傳話。
“哪不是真的呢。我還聽說因著國庫沒有銀子,有些官員建議說加稅呢。”
聽到‘加稅’二字,周圍響起一片吸氣聲,那人卻又大喘了一口氣,“不過皇上說百姓本就活得艱難,便將加稅的提議給否決了。”
“皇上真是個好皇上啊。”
“是啊是啊。”
附和聲一片,說小話的男子突然掏了掏自己的荷包,摸出一角銀子就遞給宋沛年,“抵禦蠻子才能讓我們安穩地活著,不受侵犯,這個銀子可不能挪,其餘的我啥也不懂。這位兄弟,我看你也是個正派之人,你幫我將這角銀子捐給災民們吧。有國才有家,皇上愛民如子,願減輕我們的負擔,我們下麵的也該互相幫助。”
宋沛年還沒有將那角銀子收下,那書生又擠上前來,“你幫我把這二兩銀子也捐給災民們吧,這是我吃酒的銀子,現於我也沒多大的用處了。窮苦人家小孩子都舍得捐兩斤米,我又有何舍不得呢?”
兩人都將自己的銀子遞到宋沛年的麵前,一老婦人也脫下了自己背上的小襖子,顫顫巍巍遞過來,“這位小兄弟,銀子我家確實不寬裕,聽說那些受災的人家連件禦寒的衣物都沒有,你幫我把這件襖子給她們,也算是我的一片心意,我家裏還有我兒媳婦給我買的新棉襖……”
“我家還有寬裕的糧食,我馬上回家去拿。”一漢子看見四周這般熱情,轉身就往家跑去。
“還有我,我這兒,小兄弟,你幫我帶過去唄。”
本就擁擠的人群此刻更加擁擠,宋沛年微微挺直的背,朝著隊伍最前方望去,提前吩咐常得勝‘刻意’安排的路障已經清除了,隊伍又在緩慢移動。
宋沛年站起身子,“大家都稍安勿躁,我先替受災的百姓謝謝大家,但此行路上多積雪,我們運不了這麽多了。若是大家有想捐物捐糧的就前往最近的常家布莊怎麽樣?他們還在整理一些舊衣物。還有記得留下你的名字,也得讓災區的百姓知道有你這個好心人不是?”
“留下名字幹嘛?這麽麻煩。”
人群中一男子舉著銀子蹙著眉,見宋沛年望去又道,“小兄弟,你將我的銀子收了,我就不去常家布莊了,難得走。”
宋沛年聽到這話,卻彎下腰小聲道,“我可聽說京郊外要新修幾條路和橋,到時候要將做了好事的人的名字刻在路和橋的兩邊,統稱萬民路、萬民橋,你想想要是你的名字在那上麵,到時候你的祖孫後代都將知......”
宋沛年的話還沒有說完,剛剛嫌麻煩的男子就跑了,隨之而去的還有堵在這兒的百姓。
不消片刻,一傳十,十傳百,多戶人家紛紛拿著物資朝常家布莊趕去。
在運糧隊伍最前麵的常得勝此刻也擦著汗朝宋沛年跑來,滿臉都是喜意,“大人,妥了。”
宋沛年也笑道,“怎麽,沒委屈你們常家吧。”
常得勝立刻搖頭,“沒沒沒,多謝大人。”說著還朝宋沛年抱拳道謝。
宋沛年給常得勝安排的是宣揚常家大善人形象的戲,常得勝按照劇本走,果真將一個有責任心有擔當的商人形象演活了,將那些百姓感動地直流淚,紛紛表示以後若是買布,都將在常家買。
“大人,你不知道,剛剛楊家布莊的掌櫃也在人群裏,聽到百姓們說以後隻在常家買布,那掌櫃竟然直接大呼我們在演戲,可嚇死我了。”常得勝擦著汗,並排在宋沛年的馬車旁走著,小聲說道。
宋沛年微微挑眉,示意然後呢,常得勝咧嘴一笑,“你猜怎麽著,有百姓直接說,‘演戲又如何,人家確實捐了糧捐了棉衣,有本事你們也演一個給我們看看。’,哎喲,可把我聽開心了。”
“嗯,那人說的在理。君子論跡不論心,你們常家確實都心善。”宋沛年附和著常得勝的話。
常得勝聽到宋沛年真心實意的誇獎,忍不住撓頭傻笑,隨即像是想起了什麽,瞟向四周,壓低嗓子道,“那人還不是我們提前安排的人呢,就一普普通通的百姓。”
宋沛年抓緊手中的韁繩,看向遠處的暖陽,“百姓也不傻的。”
“你們常家以後生意火了,還是要堅守本心賣好布。這次這麽多百姓念你們的好,也說明你家生意做得好,布的質量好。”
“大人教誨的是,我們會的,不賣假貨可是我們常家的祖訓......”
一行運糧車隨著大道往城外行駛,冬日金黃色的暖陽打在車上,蜿蜿蜒蜒如同一片看不到盡頭的麥田。
由常得勝帶著的運糧車緩緩行入了主幹道,長長的隊伍引起了來往行人的注意。
“常、家布莊再贈、三千斤糧於、災區。”一識字的老漢微眯著眼睛讀著橫幅上的字。
剛一讀完,一旁的人就回道,“乖乖,我記得前兩日這常家才捐了好多糧食和布匹吧,怎麽又捐?這不得把家底都掏空?”
“你以為是你家那三瓜兩棗啊,人家是行商的,有的是銀子呢。”
一旁的漢子立馬回絕身後人的話,接著用胳膊懟了懟剛剛念橫幅的老漢,“老人家,還有那些橫幅呢,你再給我們念念,寫的是什麽。”
老漢揉了揉眼睛,顫抖著嗓子,“一方有難八方助......”
“家國一體……”
一字一句敲打在百姓們的心上,一股股家國民族情也遊蕩在心中。
“我聽說啊,不止是京郊外百姓們受災了,南部好幾個縣也受災了。”
“唉,都不好過啊。我們又能做些什麽呢,隻能求老天爺不要再下了。”
同樣的畫麵出現在每一處,其中一年輕人感歎道,“這常家雖是商人,但卻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啊!我自幼便被先生教導為聖明除弊事,可,現在,唉。”
書生重重一口氣歎進了所有人的心中,正失落與無能為力之際,耳邊卻響起一道聲音,“何須歎氣,日日行不怕千萬裏,將來你若是考取了功名,何愁不能為聖明除弊事?”
循聲望去,隻見運糧車頭坐著一少年,手持馬鞭,麵目真誠,見書生望過去,朝他咧嘴一笑,目光清澈,卻又藏匿著不羈。
哪怕一身的尋常衣物,但渾身氣質不凡,書生一眼認定麵前之人或是哪家官宦之子,於是微微行禮。
麵前之人正是宋沛年,他晃動著馬鞭,笑著道,“有多大的能力辦多大的事兒唄,就拿我認識的一個窮苦人家的小孩子來說,他家家貧,聽我說了受災百姓的事兒,央著他娘捐了兩斤米。”
“兩斤米?”
一群人聽著宋沛年講話,聽到這話滿是疑惑。
“對啊,兩斤米,足夠災區的十個孩子吃好幾天了。”
宋沛年微微歎了一口氣,又像是想到了什麽,隨即又揚起笑臉,“不止他捐了兩斤米呢,他的夥伴也捐了一斤米。他說,哪怕很少,但也是他的一片心意,他家以前逃過災,別人幫過他,他也想幫幫別人。”
宋沛年話音剛落,一個人高聲道,“那朝廷呢?”
“朝廷?朝廷當然也賑災了。”一大娘聽到這話立即反駁道。
“那為何兩斤米要十個孩子吃好幾天?”又有人插嘴問道。
“國庫沒銀子了唄。”
說話的是個年輕的小夥子,他往左右看了看,壓著嗓子說道,“我姑媽在一大官家當差,聽那家官老爺說國庫的銀子送去邊境抵禦蠻子了,還有上半年疏通了水道,現在好多官員的俸祿都沒有發呢。”
“是嗎?”
涉嫌到一些尋常百姓觸及不到的隱秘,這話一出勾起了一片好奇心,四周都探著耳朵來聽,聽不到的就讓周邊的人傳話。
“哪不是真的呢。我還聽說因著國庫沒有銀子,有些官員建議說加稅呢。”
聽到‘加稅’二字,周圍響起一片吸氣聲,那人卻又大喘了一口氣,“不過皇上說百姓本就活得艱難,便將加稅的提議給否決了。”
“皇上真是個好皇上啊。”
“是啊是啊。”
附和聲一片,說小話的男子突然掏了掏自己的荷包,摸出一角銀子就遞給宋沛年,“抵禦蠻子才能讓我們安穩地活著,不受侵犯,這個銀子可不能挪,其餘的我啥也不懂。這位兄弟,我看你也是個正派之人,你幫我將這角銀子捐給災民們吧。有國才有家,皇上愛民如子,願減輕我們的負擔,我們下麵的也該互相幫助。”
宋沛年還沒有將那角銀子收下,那書生又擠上前來,“你幫我把這二兩銀子也捐給災民們吧,這是我吃酒的銀子,現於我也沒多大的用處了。窮苦人家小孩子都舍得捐兩斤米,我又有何舍不得呢?”
兩人都將自己的銀子遞到宋沛年的麵前,一老婦人也脫下了自己背上的小襖子,顫顫巍巍遞過來,“這位小兄弟,銀子我家確實不寬裕,聽說那些受災的人家連件禦寒的衣物都沒有,你幫我把這件襖子給她們,也算是我的一片心意,我家裏還有我兒媳婦給我買的新棉襖……”
“我家還有寬裕的糧食,我馬上回家去拿。”一漢子看見四周這般熱情,轉身就往家跑去。
“還有我,我這兒,小兄弟,你幫我帶過去唄。”
本就擁擠的人群此刻更加擁擠,宋沛年微微挺直的背,朝著隊伍最前方望去,提前吩咐常得勝‘刻意’安排的路障已經清除了,隊伍又在緩慢移動。
宋沛年站起身子,“大家都稍安勿躁,我先替受災的百姓謝謝大家,但此行路上多積雪,我們運不了這麽多了。若是大家有想捐物捐糧的就前往最近的常家布莊怎麽樣?他們還在整理一些舊衣物。還有記得留下你的名字,也得讓災區的百姓知道有你這個好心人不是?”
“留下名字幹嘛?這麽麻煩。”
人群中一男子舉著銀子蹙著眉,見宋沛年望去又道,“小兄弟,你將我的銀子收了,我就不去常家布莊了,難得走。”
宋沛年聽到這話,卻彎下腰小聲道,“我可聽說京郊外要新修幾條路和橋,到時候要將做了好事的人的名字刻在路和橋的兩邊,統稱萬民路、萬民橋,你想想要是你的名字在那上麵,到時候你的祖孫後代都將知......”
宋沛年的話還沒有說完,剛剛嫌麻煩的男子就跑了,隨之而去的還有堵在這兒的百姓。
不消片刻,一傳十,十傳百,多戶人家紛紛拿著物資朝常家布莊趕去。
在運糧隊伍最前麵的常得勝此刻也擦著汗朝宋沛年跑來,滿臉都是喜意,“大人,妥了。”
宋沛年也笑道,“怎麽,沒委屈你們常家吧。”
常得勝立刻搖頭,“沒沒沒,多謝大人。”說著還朝宋沛年抱拳道謝。
宋沛年給常得勝安排的是宣揚常家大善人形象的戲,常得勝按照劇本走,果真將一個有責任心有擔當的商人形象演活了,將那些百姓感動地直流淚,紛紛表示以後若是買布,都將在常家買。
“大人,你不知道,剛剛楊家布莊的掌櫃也在人群裏,聽到百姓們說以後隻在常家買布,那掌櫃竟然直接大呼我們在演戲,可嚇死我了。”常得勝擦著汗,並排在宋沛年的馬車旁走著,小聲說道。
宋沛年微微挑眉,示意然後呢,常得勝咧嘴一笑,“你猜怎麽著,有百姓直接說,‘演戲又如何,人家確實捐了糧捐了棉衣,有本事你們也演一個給我們看看。’,哎喲,可把我聽開心了。”
“嗯,那人說的在理。君子論跡不論心,你們常家確實都心善。”宋沛年附和著常得勝的話。
常得勝聽到宋沛年真心實意的誇獎,忍不住撓頭傻笑,隨即像是想起了什麽,瞟向四周,壓低嗓子道,“那人還不是我們提前安排的人呢,就一普普通通的百姓。”
宋沛年抓緊手中的韁繩,看向遠處的暖陽,“百姓也不傻的。”
“你們常家以後生意火了,還是要堅守本心賣好布。這次這麽多百姓念你們的好,也說明你家生意做得好,布的質量好。”
“大人教誨的是,我們會的,不賣假貨可是我們常家的祖訓......”
一行運糧車隨著大道往城外行駛,冬日金黃色的暖陽打在車上,蜿蜿蜒蜒如同一片看不到盡頭的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