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落幕
從神話開始的超脫之旅 作者:鹹魚卷不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戰愈演愈烈,不僅是中原各處,連西域和北方草原也被卷了進來。
隨著戰況變得激烈,越來越多的商旅店家遷到青州,讓青州空前繁榮起來。
護城牆外的流民越來越多,段沐風把來自不同地方的流民打散混居,征調勞力擴建城池開鑿河道,不過兩年功夫,青州府城就往外擴大了三倍!人口增加了十倍不止!
廉價勞力帶來的繁榮終歸是虛浮的,總有沒活計做的那一天。要養活這麽多人,所耗物資絕不會是個小數目。
無人知曉這場大戰何時結束,在重歸太平之前,百姓都會選擇囤積財富而不是用出去,隻要能保證基本的溫飽,其他的什麽都可以將就。
財富流通起來才叫財富,快劍門與引鶴山莊白花花的銀子使出去,進項卻隻有城中商鋪上繳的稅費,長久下去必定入不敷出。
可流民還在源源不斷的往青州城周遭聚集,如此下去必會出亂子。
寧遠眼見時機已到,便在城中開設武館;這武館的作用是讓百姓手中的錢財有個去處,能為日益繁盛的商業環境續命。
有了武館作為中轉站,財富流通就多了個緩衝,蔬菜肉食有了需求,順帶發展養殖業,又能提供工作崗。
上繳的學費束修為養殖業注入資金,又打了個轉盤活了餐飲業。
這個循環越來越大,逐漸囊括了衣食住行等各個範疇。
這一切都是寧遠以神力催動祝餘生長,提供了大量可供飽腹的食物為基礎。隻要寧遠能提供足夠的糧食,這個循環就不會出問題,甚至到後期出現了貨幣不夠流通的事情。
開墾田地需要金屬犁,儲備的礦石都優先鑄造武器,實在沒有多餘的可用。
寧遠便直接舍棄了金屬貨幣,以發放的糧票充當一般等價物在市麵上流通。
社會體係就此發生了改變。
武館弟子中最優秀的那一撥會被快劍門挑走,天資不足的就編入巡邏和守城的隊伍,用訓練士兵的方式培養,用以維護城內治安。
大戰開始落下帷幕,等到段和光擎著木劍與新入門的弟子一起習練劍術沒多久;辛碭傳來消息,皇帝在萬壽節當日被刺殺,沒來得及指定太子。如今王位空懸,諸皇子都把目光放在那張寶座上,誰還有心思繼續打下去?怕是不久便要議和了。
寧遠卻不這麽認為,一切尚未塵埃落定,就算朝廷想低頭各派也不會接受了。
山門被毀,門中典籍功法散落民間,這事怎麽都不會這麽容易結束。
之後也如寧遠所料想的那樣,局勢更亂了。
皇帝已死,之前許給北鬥派的種種優待如今都成了空頭支票,不僅沒撈到好處,還搭上了名聲,可謂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了結道人第三次到訪,帶來的消息讓寧遠也忍不住挑眉,北鬥派打的好算盤,竟然想著讓段沐風取朝廷而代之!
了結道人也知道這麽幹麵子上過不去,但為了宗門,還是不得不出麵交涉。
“隻要段門主願意答應尊北鬥派為國教,北鬥派必將鼎力相助,推他登上寶座。”
這可屬實是下了血本。
寧遠聞言隻是搖頭,“這話道長不該問我,該和沐風說才是。”
“我隻想在這一畝三分地過自己的日子,什麽奪位逐鹿,我都不在意。”
見了結道人還想勸說,寧遠直接喚來段沐風,當著他的麵把話挑明白了。
天下各州疲敝不堪,唯獨青州蒸蒸日上,若有北鬥派相助,那寶座也不是沒有一爭的底氣!
離開小樓,寧遠踱步至庭中舉目望去,隻見處處有人習練武藝,可謂是武道昌盛。
天地之間一道恢弘氣柱隱隱顯現,勾連四色元炁頂天立地,氣象非凡。
段沐風行至寧遠身邊,寧遠回頭問道:“決定了?”
“是。”
段沐風麵帶肅然,“江湖朝堂分足鼎立,卻苦了黎民百姓。若我登臨大寶,便有立場調停江湖和朝堂的紛爭,讓百姓不必為此煩憂。”
寧遠笑著點頭,“如此說來,這倒是個好機會了。你若既是皇帝,也是武林魁首,自然可以平衡雙方,造福百姓。”
“隻是徒兒啊,若真如此,你也不得不做好放棄一些東西的準備。”
寧遠眼中浮現一縷哀色,“那時候你的一舉一動都會造成巨大影響,不能偏愛某樣東西某個人,為了大局不得不委屈自己珍視的人,違背意願做自己不認可的事。”
“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表,悲歡不溢於麵,甚至就連信任也不能輕易交托於人。你真的準備好接受這樣的日子了嗎?”
段沐風重重的點了點頭,“萬人之上也是無人之巔。我既已做了決定,便絕不會後悔!”
寧遠歎道:“也罷,既如此我便成全了你。”
手中青龍樹心出現,被寧遠用莫大法力凝成一枚玉璽。
“此物便當做我送你的出師之禮。”
寧遠將玉璽交於段沐風,囑咐道:“手持此物,便是初入先天之人也可與宗師相較,待你晉升宗師,憑此便是宗師之上也可一窺。”
段沐風接過玉璽,發現自身隻能內視的靈覺被玉璽放大數倍!一道靈光牽引,段沐風隻覺得自己飄飄然升上天宇,在這一瞬間與世界短暫的合而為一。
風中傳來泥土和草木的馨香,颯颯風聲也像是在向自己傾訴什麽。一念既起,無數消息湧入腦海,星辰移動的軌跡、海水潮汐的漲落、人體諸多奧秘盡數展現在眼前。
等到他收回靈覺,寧遠笑盈盈的問道:“如何?”
段沐風這才發覺自己的靈覺已經透體而出,就這麽悄無聲息的突破至宗師!
有了之前的經驗,段沐風很快就熟悉了宗師的力量。
寧遠點點頭,“此間諸事已了,為師不日便要超脫。沐風吾徒,你我師徒緣分將盡,怕是從此之後再也不得見麵了。從今日起長春穀便托付於你,為師去也。”
隨著戰況變得激烈,越來越多的商旅店家遷到青州,讓青州空前繁榮起來。
護城牆外的流民越來越多,段沐風把來自不同地方的流民打散混居,征調勞力擴建城池開鑿河道,不過兩年功夫,青州府城就往外擴大了三倍!人口增加了十倍不止!
廉價勞力帶來的繁榮終歸是虛浮的,總有沒活計做的那一天。要養活這麽多人,所耗物資絕不會是個小數目。
無人知曉這場大戰何時結束,在重歸太平之前,百姓都會選擇囤積財富而不是用出去,隻要能保證基本的溫飽,其他的什麽都可以將就。
財富流通起來才叫財富,快劍門與引鶴山莊白花花的銀子使出去,進項卻隻有城中商鋪上繳的稅費,長久下去必定入不敷出。
可流民還在源源不斷的往青州城周遭聚集,如此下去必會出亂子。
寧遠眼見時機已到,便在城中開設武館;這武館的作用是讓百姓手中的錢財有個去處,能為日益繁盛的商業環境續命。
有了武館作為中轉站,財富流通就多了個緩衝,蔬菜肉食有了需求,順帶發展養殖業,又能提供工作崗。
上繳的學費束修為養殖業注入資金,又打了個轉盤活了餐飲業。
這個循環越來越大,逐漸囊括了衣食住行等各個範疇。
這一切都是寧遠以神力催動祝餘生長,提供了大量可供飽腹的食物為基礎。隻要寧遠能提供足夠的糧食,這個循環就不會出問題,甚至到後期出現了貨幣不夠流通的事情。
開墾田地需要金屬犁,儲備的礦石都優先鑄造武器,實在沒有多餘的可用。
寧遠便直接舍棄了金屬貨幣,以發放的糧票充當一般等價物在市麵上流通。
社會體係就此發生了改變。
武館弟子中最優秀的那一撥會被快劍門挑走,天資不足的就編入巡邏和守城的隊伍,用訓練士兵的方式培養,用以維護城內治安。
大戰開始落下帷幕,等到段和光擎著木劍與新入門的弟子一起習練劍術沒多久;辛碭傳來消息,皇帝在萬壽節當日被刺殺,沒來得及指定太子。如今王位空懸,諸皇子都把目光放在那張寶座上,誰還有心思繼續打下去?怕是不久便要議和了。
寧遠卻不這麽認為,一切尚未塵埃落定,就算朝廷想低頭各派也不會接受了。
山門被毀,門中典籍功法散落民間,這事怎麽都不會這麽容易結束。
之後也如寧遠所料想的那樣,局勢更亂了。
皇帝已死,之前許給北鬥派的種種優待如今都成了空頭支票,不僅沒撈到好處,還搭上了名聲,可謂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了結道人第三次到訪,帶來的消息讓寧遠也忍不住挑眉,北鬥派打的好算盤,竟然想著讓段沐風取朝廷而代之!
了結道人也知道這麽幹麵子上過不去,但為了宗門,還是不得不出麵交涉。
“隻要段門主願意答應尊北鬥派為國教,北鬥派必將鼎力相助,推他登上寶座。”
這可屬實是下了血本。
寧遠聞言隻是搖頭,“這話道長不該問我,該和沐風說才是。”
“我隻想在這一畝三分地過自己的日子,什麽奪位逐鹿,我都不在意。”
見了結道人還想勸說,寧遠直接喚來段沐風,當著他的麵把話挑明白了。
天下各州疲敝不堪,唯獨青州蒸蒸日上,若有北鬥派相助,那寶座也不是沒有一爭的底氣!
離開小樓,寧遠踱步至庭中舉目望去,隻見處處有人習練武藝,可謂是武道昌盛。
天地之間一道恢弘氣柱隱隱顯現,勾連四色元炁頂天立地,氣象非凡。
段沐風行至寧遠身邊,寧遠回頭問道:“決定了?”
“是。”
段沐風麵帶肅然,“江湖朝堂分足鼎立,卻苦了黎民百姓。若我登臨大寶,便有立場調停江湖和朝堂的紛爭,讓百姓不必為此煩憂。”
寧遠笑著點頭,“如此說來,這倒是個好機會了。你若既是皇帝,也是武林魁首,自然可以平衡雙方,造福百姓。”
“隻是徒兒啊,若真如此,你也不得不做好放棄一些東西的準備。”
寧遠眼中浮現一縷哀色,“那時候你的一舉一動都會造成巨大影響,不能偏愛某樣東西某個人,為了大局不得不委屈自己珍視的人,違背意願做自己不認可的事。”
“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表,悲歡不溢於麵,甚至就連信任也不能輕易交托於人。你真的準備好接受這樣的日子了嗎?”
段沐風重重的點了點頭,“萬人之上也是無人之巔。我既已做了決定,便絕不會後悔!”
寧遠歎道:“也罷,既如此我便成全了你。”
手中青龍樹心出現,被寧遠用莫大法力凝成一枚玉璽。
“此物便當做我送你的出師之禮。”
寧遠將玉璽交於段沐風,囑咐道:“手持此物,便是初入先天之人也可與宗師相較,待你晉升宗師,憑此便是宗師之上也可一窺。”
段沐風接過玉璽,發現自身隻能內視的靈覺被玉璽放大數倍!一道靈光牽引,段沐風隻覺得自己飄飄然升上天宇,在這一瞬間與世界短暫的合而為一。
風中傳來泥土和草木的馨香,颯颯風聲也像是在向自己傾訴什麽。一念既起,無數消息湧入腦海,星辰移動的軌跡、海水潮汐的漲落、人體諸多奧秘盡數展現在眼前。
等到他收回靈覺,寧遠笑盈盈的問道:“如何?”
段沐風這才發覺自己的靈覺已經透體而出,就這麽悄無聲息的突破至宗師!
有了之前的經驗,段沐風很快就熟悉了宗師的力量。
寧遠點點頭,“此間諸事已了,為師不日便要超脫。沐風吾徒,你我師徒緣分將盡,怕是從此之後再也不得見麵了。從今日起長春穀便托付於你,為師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