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宇宙二點五宇宙年四十五恒星年二千禧年地球曆二十四年
巳月二十 小雨
於屍山血海中而出,於死亡極致中綻放。常言道,平平淡淡才是真。怎奈何,天涯蕭瑟皆為妄。清淨難,清淨難。多崎路,安何處?世之厭惡甚極至,無牽無掛走四方。慨歎曦陽之朝花,無感日暮之茫茫。也罷,也罷。此間事了,望他鄉。
行於天地之間,山川為友,風雨作伴。然心憂如焚,不知前路何往。所遇之人,皆麵有戚容;所見之事,盡是悲涼。每念及此,涕泗橫流。
越山川,涉江河,所見之景,無不是殘垣斷壁。昔日繁華之城,今為狐兔之窟;往昔歌舞之地,現作鴉雀之巢。餓殍載道,哀鴻遍野,民生凋敝,慘不忍睹。
至一古寺,寺門破敗,佛像蒙塵。鍾聲悠悠,似訴往昔之盛;梵音嫋嫋,難掩今日之衰。於寺中歇腳,遇一老僧,眉須皆白,目光卻炯炯有神。老僧見吾,微微一笑,曰:“施主麵露愁苦,想必心中有事。”吾長歎一聲,遂將心中所思所想告知於他。
老僧聽罷,雙手合十,曰:“世間萬物,皆有因果。生死輪回,禍福相依。施主所見之苦難,不過是塵世之幻相。心若清淨,則萬物皆淨;心若煩惱,則事事皆惱。”吾聞其言,心中若有所悟。
別過老僧,繼續前行。至一村落,村中人煙稀少,僅餘老弱婦孺。問其緣由,方知壯丁皆被征去作戰,生死未卜。見一老嫗,獨坐門前,目光呆滯。上前詢問,老嫗泣曰:“吾兒從軍,久無音信,生死不知。吾每日在此盼望,卻不見其歸來。”吾心中酸楚,不知如何安慰。
行至溪邊,見一漁人,獨坐小舟,垂釣溪邊。上前與之交談,漁人曰:“亂世之中,唯有此處可得片刻安寧。”吾問其:“君不畏戰亂乎?”漁人笑曰:“戰亂雖惡,然生活仍需繼續。吾以漁為業,隻求一日三餐,足矣。”吾思其言,亦有道理。
夜幕降臨,宿於荒野。仰望星空,繁星閃爍。思及此生,漂泊無依,不知何去何從。然觀宇宙之浩瀚,個人之得失榮辱,又何足道哉?遂下定決心,無論前路如何艱難,定當堅定前行。
次日清晨,繼續踏上征程。途中遇一俠客,腰佩長劍,英姿颯爽。俠客見吾,邀吾同行。同行數日,俠客與吾講其行俠仗義之事,吾對其敬佩不已。
行至一城鎮,城鎮中雖不如往昔繁華,卻也有幾分生氣。於一酒肆中歇息,忽聞鄰桌之人談論天下之事。一人曰:“當今之世,戰亂頻繁,民不聊生。若有英雄出世,拯救蒼生,實乃萬民之福。”另一人曰:“英雄何在?吾等皆在苦難中掙紮,不知何時方能解脫。”吾聞其言,心中感慨萬千。
離開城鎮,繼續前行。路遇一文人,文人手持書卷,搖頭晃腦。與之交談,文人曰:“吾一生致力於學問,然亂世之中,學問無用武之地。”吾曰:“學問乃長久之計,雖一時無用,終有其價值。”文人聞吾言,點頭稱是。
行至一山林,山林中鳥語花香,宛如世外桃源。於山林中隱居數日,每日讀書、寫字、撫琴,心中煩惱漸漸消散。然深知不能久居於此,遂告別山林,重新踏上征程。
經此一行,吾心境漸寬。雖世間苦難諸多,然隻要心中有信念,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此後,吾不再彷徨,不再迷茫,堅定地向著遠方前行。
行之久矣,至一僻壤,有村舍錯落。入村,但見屋宇傾頹,籬落荒蕪。一老叟荷鋤立道旁,麵有菜色,目含憂戚。餘揖而問之,叟曰:“歲逢饑饉,稼穡無收,又加賦稅嚴苛,村人多流亡矣。”言罷,潸然淚下。
餘心惻然,遂解囊相助,然囊中羞澀,所濟無幾。叟謝而別,蹣跚而去,餘視其背影,不勝唏噓。
離村而行,道逢一商隊。隊中駝馬負重,皆載貨物。商主見餘,邀餘同行,言前方城郭富庶,或有機緣。餘從之。
途次,與商主交談,始知四方戰亂,盜賊蜂起,商路艱難。商主曰:“每行一程,如臨深淵,然為生計,不得不冒此險。”餘感其艱辛。
數日,至一城。城郭高聳,門禁森嚴。入城門,市廛喧鬧,然物價騰貴,民生亦艱。餘投宿一逆旅,店主告餘,城中富者奢淫無度,貧者饑寒交迫,怨聲載道。
夜,聞窗外哭聲、罵聲、歎息聲,交雜不絕。餘輾轉難眠,思及蒼生之苦,心憂如搗。
晨起,往訪城中賢達。賢達者,一鴻儒也,居陋室,擁書萬卷。餘與之論及世事,鴻儒曰:“天下大亂,道德淪喪,禮崩樂壞,欲救之,非興教育、正人心不可。”餘深以為然。
別鴻儒,行於街衢。見一乞兒,衣不蔽體,骨瘦如柴。餘予之食,乞兒狼吞虎咽,須臾而盡。問其身世,乞兒泣曰:“家破人亡,流落至此。”餘憐之,欲攜其同行,乞兒欣然應允。
與乞兒同行數日,至一河畔。河水滔滔,濁浪排空。河畔有一漁家,漁家有女,年方二八,貌若天仙。女見餘等,款以茶飯。餘與漁家相談甚歡,知其世代捕魚為生,然近年河水汙染,魚獲漸稀。
餘欲助漁家,思無良策。忽憶鴻儒之言,遂決意在河畔興學,教村人子弟讀書明理,以期未來有所作為。漁家聞之,極力支持。
學舍就於河畔,村人聞之,皆送子弟來學。餘傾囊相授,不覺歲月匆匆。
一日,忽有一隊官軍至。官軍首領橫蠻無理,欲驅餘等,強占學舍為兵營。餘據理力爭,首領怒,命士卒縛餘。眾學子與村人皆圍而護餘,官軍懼眾怒,悻然而去。
經此一事,餘知此地不可久留。遂別漁家與村人,攜乞兒複前行。行至一山,山高林密,雲霧繚繞。入山未幾,遇一隱士。隱士居茅廬,采藥為生。
隱士見餘,邀入茅廬,煮茶相待。餘問隱士何以避世於此,隱士曰:“塵世紛擾,人心險惡,不如山居,逍遙自在。”餘曰:“然天下蒼生受苦,先生豈能獨善其身?”隱士沉吟良久,曰:“君言有理,吾當思之。”
與隱士別,繼續前行。山路崎嶇,行至一懸崖,餘失足墜崖。幸得樹枝相掛,未墮穀底。乞兒竭力救餘,半晌,方脫險境。
經此磨難,餘與乞兒相視而笑,遂攜手共進。行至一山穀,穀中別有洞天,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穀中居民,皆怡然自樂,不知外界戰亂。
餘居穀中數日,身心俱疲漸複。然念及天下之事,終不能安心於此。遂別穀中居民,再踏征程。
出穀之後,複行數日,至一古鎮。鎮中屋舍儼然,然行人稀少,多有破敗之象。入一酒肆,欲稍作歇息。酒肆主人乃一老者,見吾等疲憊之態,遂置酒食。
餘問老者此間情狀,老者歎息曰:“年來戰亂頻仍,盜匪橫行,鎮中壯丁多被擄去,或死於戰火,或杳無音信。田地荒蕪,民生凋敝,昔日繁華不複存矣。”餘聞之,黯然神傷。
食畢,欲付銀錢,老者擺手曰:“亂世之中,相遇即是緣分,此酒食算吾贈汝,望君珍重。”餘謝過老者,離酒肆而行。
行至鎮郊,見一古寺。寺門半掩,鍾聲悠悠。入寺,見一老僧於禪房打坐。餘上前施禮,老僧微微睜眼,道:“施主滿身風塵,想必曆經磨難。”餘遂將一路所見所聞告知老僧。
老僧曰:“塵世如苦海,眾生皆受苦。然善惡有報,因果循環,施主既有悲憫之心,當行拯救之事。”餘深以為然,遂問老僧何以拯救蒼生。老僧曰:“救人先救心,傳法布道,使人心向善,方能化解戾氣,拯救天下。”
別過老僧,與乞兒繼續前行。途中遇一儒生,蓬頭垢麵,衣衫襤褸。儒生見餘,哭訴道:“吾本欲考取功名,造福百姓,奈何戰亂突起,科舉停罷,無處施展抱負。”餘安慰道:“先生之才,必有可用之時,莫要灰心。”
儒生聞餘言,精神稍振,遂與吾等同行。行至一村落,村中有疫病橫行,死者甚眾。餘等心急如焚,四處尋醫問藥。
幸遇一遊方郎中,郎中憫其疾苦,願施援手。餘與儒生、乞兒協助郎中,采藥熬湯,分送村民。經數日救治,疫病漸平,村民感恩戴德。
離村落,行至一山穀。穀中風景秀麗,然有一夥山賊盤踞,時常劫掠過往行人。餘等欲除此禍患,遂設計誘山賊入陷阱。一番激戰,終將山賊製服,解百姓之危。
又行月餘,至一城池。城池高大堅固,然城內秩序混亂,官商勾結,欺壓百姓。餘等義憤填膺,暗中收集證據,上告朝廷。朝廷震動,派欽差前來查處,貪官汙吏皆被懲處,百姓拍手稱快。
一日,行至江邊。見一漁夫垂釣,麵色愁苦。問其緣由,漁夫曰:“江中魚少,難以維持生計,家中妻兒老小,嗷嗷待哺。”餘思之,教其養殖之法,漁夫欣然接受。
曆數載,遍曆諸地,救苦救難,傳學授道。雖艱辛備至,然見百姓生活漸有起色,心中甚慰。
忽一日,聞邊疆戰事吃緊,敵國入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餘與儒生、乞兒及沿途結識之仁人誌士,毅然奔赴邊疆。
至邊疆,見戰火紛飛,屍橫遍野。吾等投身軍旅,與將士們並肩作戰。餘雖一介書生,然報國之誌堅定,奮不顧身,衝鋒陷陣。
經數番血戰,敵寇漸退。邊疆得保,百姓歡呼。然吾等亦傷亡慘重,諸多好友戰死沙場。餘望著殘陽如血,淚濕衣襟。
戰事平,歸鄉途中,見田野漸綠,村莊漸興,街市漸榮。昔日之荒蕪破敗,漸為生機繁榮所替。餘心甚喜,知此數年奔波辛勞,終有所值。
歸至故鄉,昔日故人多已不識餘。餘亦感歲月滄桑,然初心未改。遂於故鄉設學堂,育人才,望後人能繼吾之誌,使天下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
歲月悠悠,餘垂垂老矣。一日,臥於榻上,回憶往昔,一生奔波,雖艱辛萬狀,然無悔矣。忽覺眼前一黑,就此長逝。
餘逝後,魂入幽冥。地府陰森,鬼卒羅列。冥王察餘一生,憫其善念,許其還陽。
還陽之際,附身一貧家子。此子父母早亡,孤苦伶仃。餘既附身,決心改其命運。
勤習文武,日夜不輟。幸得一老者賞識,收為弟子,傳以絕技。數年後,藝成出山。
路遇劫匪,強搶民女。餘怒而出手,擊退劫匪,救得女子。女子感恩,欲以身相許,餘拒之,言救人乃義舉,非圖回報。
至一城鎮,見官場黑暗,貪官橫行。餘收集證據,上達天聽。聖上震怒,嚴懲貪官,百姓稱快。
後逢旱災,顆粒無收。餘散盡家財,救濟災民。又組織人力,挖渠引水,抗旱保苗。
時邊疆又起戰事,餘應召入伍。戰場之上,奮勇殺敵,屢立戰功。擢升將領,統兵作戰。
以智謀破敵陣,以勇略懾敵膽。將士齊心,終敗敵軍,收複失地。
歸朝後,不戀權勢,辭官歸鄉。
鄉中有惡霸,魚肉鄉裏。餘挺身而出,與之相鬥。惡霸仗勢,欲加害餘。餘巧設計謀,使其惡行敗露,受國法懲處。
餘修橋鋪路,造福一方。興辦學堂,培育人才。
一日,行於市井,見一孩童行乞。問其身世,乃戰亂失散。餘憐之,收為義子,悉心教導。
義子聰慧,勤奮好學,數年後高中科舉,入朝為官。
餘暮年,見鄉中繁榮,百姓安樂。回首一生,雖曆經坎坷,然問心無愧。
終一日,安然長逝。鄉人皆悲,立碑頌德,永記其恩。
餘含笑而歸,然其精神未滅,事跡流傳於鄉裏。後之仁人誌士,承其誌,續其業。
城邑之中,商賈漸盛,貿易通四海。然市儈之風亦起,以次充好,欺詐之事屢現。有賢能者,效餘之行,立商會,定規約,嚴懲戒,市風漸正,誠信為本。市集中貨物流通,琳琅滿目,百姓交易公平,各得其所。
鄉野之間,農耕之術日新,然土地兼並之勢漸顯。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有義士挺身而出,呼籲均田,抗租減稅,官府迫於民意,有所改革,民稍得安。田畝之中,麥浪滾滾,稻穗飄香,農夫辛勤勞作,笑顏逐開。
學堂之內,學子莘莘,然學究腐儒,拘泥舊章,教學之法陳腐。有新銳之士,倡新學,引西法,重實踐,育實用之才,學術之風為之一新。課堂之上,師生互動,思維活躍,學子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工坊之中,工匠巧思,技藝精進。然同業傾軋,惡性競爭,品質參差。有行業魁首,整飭行規,倡合作共享,精益求精,工品日優,聲名遠播。工廠之內,機器轟鳴,生產有序,產品精良,遠銷內外。
然世情複雜,利弊相隨。新學雖興,舊俗未改,禮教綱常,束縛人心。有開明之士,倡導自由平等,解放思想,破舊立新。男女同校,女子從業,蔚然成風。街巷之間,男女平等,共論時事,社會風氣日益開明。
官道之上,官員或清正廉明,或貪汙受賄。有監察之司,整肅吏治,嚴懲貪腐,選賢任能,政治漸清。衙門之中,官員勤勉奉公,為民做主,政務通暢,百姓安居樂業。
江湖之中,門派林立,紛爭不斷。有武林盟主,倡導以和為貴,止戈為武,共衛家國。江湖之上,俠義之風盛行,英雄輩出,保一方平安。
歲月如流,人間滄桑巨變。雖仍有不足,然進取之心不息,改革之勢不止。餘之所望,漸成現實。後人不忘前賢之誌,砥礪前行,共築盛世之基。
繁華都市,燈火輝煌,車水馬龍;寧靜鄉村,炊煙嫋嫋,雞犬相聞。科技日新月異,文化傳承創新。教育普及,人人皆有求學之機;醫療進步,戶戶皆享健康之福。
回首往昔,餘之一生,如滄海一粟。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願人間正義長存,和善永繼,千秋萬代,繁榮昌盛。如此,則餘雖逝,亦無憾矣。
然好景不長,外邦強敵再侵,戰火連天,餓殍遍地。雖眾人奮力抵抗,終寡不敵眾。城邑淪陷,田園荒蕪,繁華盡毀。此前種種美好,皆成泡影,唯餘滿目瘡痍,令人悲歎命運無常,造化弄人。
巳月二十 小雨
於屍山血海中而出,於死亡極致中綻放。常言道,平平淡淡才是真。怎奈何,天涯蕭瑟皆為妄。清淨難,清淨難。多崎路,安何處?世之厭惡甚極至,無牽無掛走四方。慨歎曦陽之朝花,無感日暮之茫茫。也罷,也罷。此間事了,望他鄉。
行於天地之間,山川為友,風雨作伴。然心憂如焚,不知前路何往。所遇之人,皆麵有戚容;所見之事,盡是悲涼。每念及此,涕泗橫流。
越山川,涉江河,所見之景,無不是殘垣斷壁。昔日繁華之城,今為狐兔之窟;往昔歌舞之地,現作鴉雀之巢。餓殍載道,哀鴻遍野,民生凋敝,慘不忍睹。
至一古寺,寺門破敗,佛像蒙塵。鍾聲悠悠,似訴往昔之盛;梵音嫋嫋,難掩今日之衰。於寺中歇腳,遇一老僧,眉須皆白,目光卻炯炯有神。老僧見吾,微微一笑,曰:“施主麵露愁苦,想必心中有事。”吾長歎一聲,遂將心中所思所想告知於他。
老僧聽罷,雙手合十,曰:“世間萬物,皆有因果。生死輪回,禍福相依。施主所見之苦難,不過是塵世之幻相。心若清淨,則萬物皆淨;心若煩惱,則事事皆惱。”吾聞其言,心中若有所悟。
別過老僧,繼續前行。至一村落,村中人煙稀少,僅餘老弱婦孺。問其緣由,方知壯丁皆被征去作戰,生死未卜。見一老嫗,獨坐門前,目光呆滯。上前詢問,老嫗泣曰:“吾兒從軍,久無音信,生死不知。吾每日在此盼望,卻不見其歸來。”吾心中酸楚,不知如何安慰。
行至溪邊,見一漁人,獨坐小舟,垂釣溪邊。上前與之交談,漁人曰:“亂世之中,唯有此處可得片刻安寧。”吾問其:“君不畏戰亂乎?”漁人笑曰:“戰亂雖惡,然生活仍需繼續。吾以漁為業,隻求一日三餐,足矣。”吾思其言,亦有道理。
夜幕降臨,宿於荒野。仰望星空,繁星閃爍。思及此生,漂泊無依,不知何去何從。然觀宇宙之浩瀚,個人之得失榮辱,又何足道哉?遂下定決心,無論前路如何艱難,定當堅定前行。
次日清晨,繼續踏上征程。途中遇一俠客,腰佩長劍,英姿颯爽。俠客見吾,邀吾同行。同行數日,俠客與吾講其行俠仗義之事,吾對其敬佩不已。
行至一城鎮,城鎮中雖不如往昔繁華,卻也有幾分生氣。於一酒肆中歇息,忽聞鄰桌之人談論天下之事。一人曰:“當今之世,戰亂頻繁,民不聊生。若有英雄出世,拯救蒼生,實乃萬民之福。”另一人曰:“英雄何在?吾等皆在苦難中掙紮,不知何時方能解脫。”吾聞其言,心中感慨萬千。
離開城鎮,繼續前行。路遇一文人,文人手持書卷,搖頭晃腦。與之交談,文人曰:“吾一生致力於學問,然亂世之中,學問無用武之地。”吾曰:“學問乃長久之計,雖一時無用,終有其價值。”文人聞吾言,點頭稱是。
行至一山林,山林中鳥語花香,宛如世外桃源。於山林中隱居數日,每日讀書、寫字、撫琴,心中煩惱漸漸消散。然深知不能久居於此,遂告別山林,重新踏上征程。
經此一行,吾心境漸寬。雖世間苦難諸多,然隻要心中有信念,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此後,吾不再彷徨,不再迷茫,堅定地向著遠方前行。
行之久矣,至一僻壤,有村舍錯落。入村,但見屋宇傾頹,籬落荒蕪。一老叟荷鋤立道旁,麵有菜色,目含憂戚。餘揖而問之,叟曰:“歲逢饑饉,稼穡無收,又加賦稅嚴苛,村人多流亡矣。”言罷,潸然淚下。
餘心惻然,遂解囊相助,然囊中羞澀,所濟無幾。叟謝而別,蹣跚而去,餘視其背影,不勝唏噓。
離村而行,道逢一商隊。隊中駝馬負重,皆載貨物。商主見餘,邀餘同行,言前方城郭富庶,或有機緣。餘從之。
途次,與商主交談,始知四方戰亂,盜賊蜂起,商路艱難。商主曰:“每行一程,如臨深淵,然為生計,不得不冒此險。”餘感其艱辛。
數日,至一城。城郭高聳,門禁森嚴。入城門,市廛喧鬧,然物價騰貴,民生亦艱。餘投宿一逆旅,店主告餘,城中富者奢淫無度,貧者饑寒交迫,怨聲載道。
夜,聞窗外哭聲、罵聲、歎息聲,交雜不絕。餘輾轉難眠,思及蒼生之苦,心憂如搗。
晨起,往訪城中賢達。賢達者,一鴻儒也,居陋室,擁書萬卷。餘與之論及世事,鴻儒曰:“天下大亂,道德淪喪,禮崩樂壞,欲救之,非興教育、正人心不可。”餘深以為然。
別鴻儒,行於街衢。見一乞兒,衣不蔽體,骨瘦如柴。餘予之食,乞兒狼吞虎咽,須臾而盡。問其身世,乞兒泣曰:“家破人亡,流落至此。”餘憐之,欲攜其同行,乞兒欣然應允。
與乞兒同行數日,至一河畔。河水滔滔,濁浪排空。河畔有一漁家,漁家有女,年方二八,貌若天仙。女見餘等,款以茶飯。餘與漁家相談甚歡,知其世代捕魚為生,然近年河水汙染,魚獲漸稀。
餘欲助漁家,思無良策。忽憶鴻儒之言,遂決意在河畔興學,教村人子弟讀書明理,以期未來有所作為。漁家聞之,極力支持。
學舍就於河畔,村人聞之,皆送子弟來學。餘傾囊相授,不覺歲月匆匆。
一日,忽有一隊官軍至。官軍首領橫蠻無理,欲驅餘等,強占學舍為兵營。餘據理力爭,首領怒,命士卒縛餘。眾學子與村人皆圍而護餘,官軍懼眾怒,悻然而去。
經此一事,餘知此地不可久留。遂別漁家與村人,攜乞兒複前行。行至一山,山高林密,雲霧繚繞。入山未幾,遇一隱士。隱士居茅廬,采藥為生。
隱士見餘,邀入茅廬,煮茶相待。餘問隱士何以避世於此,隱士曰:“塵世紛擾,人心險惡,不如山居,逍遙自在。”餘曰:“然天下蒼生受苦,先生豈能獨善其身?”隱士沉吟良久,曰:“君言有理,吾當思之。”
與隱士別,繼續前行。山路崎嶇,行至一懸崖,餘失足墜崖。幸得樹枝相掛,未墮穀底。乞兒竭力救餘,半晌,方脫險境。
經此磨難,餘與乞兒相視而笑,遂攜手共進。行至一山穀,穀中別有洞天,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穀中居民,皆怡然自樂,不知外界戰亂。
餘居穀中數日,身心俱疲漸複。然念及天下之事,終不能安心於此。遂別穀中居民,再踏征程。
出穀之後,複行數日,至一古鎮。鎮中屋舍儼然,然行人稀少,多有破敗之象。入一酒肆,欲稍作歇息。酒肆主人乃一老者,見吾等疲憊之態,遂置酒食。
餘問老者此間情狀,老者歎息曰:“年來戰亂頻仍,盜匪橫行,鎮中壯丁多被擄去,或死於戰火,或杳無音信。田地荒蕪,民生凋敝,昔日繁華不複存矣。”餘聞之,黯然神傷。
食畢,欲付銀錢,老者擺手曰:“亂世之中,相遇即是緣分,此酒食算吾贈汝,望君珍重。”餘謝過老者,離酒肆而行。
行至鎮郊,見一古寺。寺門半掩,鍾聲悠悠。入寺,見一老僧於禪房打坐。餘上前施禮,老僧微微睜眼,道:“施主滿身風塵,想必曆經磨難。”餘遂將一路所見所聞告知老僧。
老僧曰:“塵世如苦海,眾生皆受苦。然善惡有報,因果循環,施主既有悲憫之心,當行拯救之事。”餘深以為然,遂問老僧何以拯救蒼生。老僧曰:“救人先救心,傳法布道,使人心向善,方能化解戾氣,拯救天下。”
別過老僧,與乞兒繼續前行。途中遇一儒生,蓬頭垢麵,衣衫襤褸。儒生見餘,哭訴道:“吾本欲考取功名,造福百姓,奈何戰亂突起,科舉停罷,無處施展抱負。”餘安慰道:“先生之才,必有可用之時,莫要灰心。”
儒生聞餘言,精神稍振,遂與吾等同行。行至一村落,村中有疫病橫行,死者甚眾。餘等心急如焚,四處尋醫問藥。
幸遇一遊方郎中,郎中憫其疾苦,願施援手。餘與儒生、乞兒協助郎中,采藥熬湯,分送村民。經數日救治,疫病漸平,村民感恩戴德。
離村落,行至一山穀。穀中風景秀麗,然有一夥山賊盤踞,時常劫掠過往行人。餘等欲除此禍患,遂設計誘山賊入陷阱。一番激戰,終將山賊製服,解百姓之危。
又行月餘,至一城池。城池高大堅固,然城內秩序混亂,官商勾結,欺壓百姓。餘等義憤填膺,暗中收集證據,上告朝廷。朝廷震動,派欽差前來查處,貪官汙吏皆被懲處,百姓拍手稱快。
一日,行至江邊。見一漁夫垂釣,麵色愁苦。問其緣由,漁夫曰:“江中魚少,難以維持生計,家中妻兒老小,嗷嗷待哺。”餘思之,教其養殖之法,漁夫欣然接受。
曆數載,遍曆諸地,救苦救難,傳學授道。雖艱辛備至,然見百姓生活漸有起色,心中甚慰。
忽一日,聞邊疆戰事吃緊,敵國入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餘與儒生、乞兒及沿途結識之仁人誌士,毅然奔赴邊疆。
至邊疆,見戰火紛飛,屍橫遍野。吾等投身軍旅,與將士們並肩作戰。餘雖一介書生,然報國之誌堅定,奮不顧身,衝鋒陷陣。
經數番血戰,敵寇漸退。邊疆得保,百姓歡呼。然吾等亦傷亡慘重,諸多好友戰死沙場。餘望著殘陽如血,淚濕衣襟。
戰事平,歸鄉途中,見田野漸綠,村莊漸興,街市漸榮。昔日之荒蕪破敗,漸為生機繁榮所替。餘心甚喜,知此數年奔波辛勞,終有所值。
歸至故鄉,昔日故人多已不識餘。餘亦感歲月滄桑,然初心未改。遂於故鄉設學堂,育人才,望後人能繼吾之誌,使天下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
歲月悠悠,餘垂垂老矣。一日,臥於榻上,回憶往昔,一生奔波,雖艱辛萬狀,然無悔矣。忽覺眼前一黑,就此長逝。
餘逝後,魂入幽冥。地府陰森,鬼卒羅列。冥王察餘一生,憫其善念,許其還陽。
還陽之際,附身一貧家子。此子父母早亡,孤苦伶仃。餘既附身,決心改其命運。
勤習文武,日夜不輟。幸得一老者賞識,收為弟子,傳以絕技。數年後,藝成出山。
路遇劫匪,強搶民女。餘怒而出手,擊退劫匪,救得女子。女子感恩,欲以身相許,餘拒之,言救人乃義舉,非圖回報。
至一城鎮,見官場黑暗,貪官橫行。餘收集證據,上達天聽。聖上震怒,嚴懲貪官,百姓稱快。
後逢旱災,顆粒無收。餘散盡家財,救濟災民。又組織人力,挖渠引水,抗旱保苗。
時邊疆又起戰事,餘應召入伍。戰場之上,奮勇殺敵,屢立戰功。擢升將領,統兵作戰。
以智謀破敵陣,以勇略懾敵膽。將士齊心,終敗敵軍,收複失地。
歸朝後,不戀權勢,辭官歸鄉。
鄉中有惡霸,魚肉鄉裏。餘挺身而出,與之相鬥。惡霸仗勢,欲加害餘。餘巧設計謀,使其惡行敗露,受國法懲處。
餘修橋鋪路,造福一方。興辦學堂,培育人才。
一日,行於市井,見一孩童行乞。問其身世,乃戰亂失散。餘憐之,收為義子,悉心教導。
義子聰慧,勤奮好學,數年後高中科舉,入朝為官。
餘暮年,見鄉中繁榮,百姓安樂。回首一生,雖曆經坎坷,然問心無愧。
終一日,安然長逝。鄉人皆悲,立碑頌德,永記其恩。
餘含笑而歸,然其精神未滅,事跡流傳於鄉裏。後之仁人誌士,承其誌,續其業。
城邑之中,商賈漸盛,貿易通四海。然市儈之風亦起,以次充好,欺詐之事屢現。有賢能者,效餘之行,立商會,定規約,嚴懲戒,市風漸正,誠信為本。市集中貨物流通,琳琅滿目,百姓交易公平,各得其所。
鄉野之間,農耕之術日新,然土地兼並之勢漸顯。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有義士挺身而出,呼籲均田,抗租減稅,官府迫於民意,有所改革,民稍得安。田畝之中,麥浪滾滾,稻穗飄香,農夫辛勤勞作,笑顏逐開。
學堂之內,學子莘莘,然學究腐儒,拘泥舊章,教學之法陳腐。有新銳之士,倡新學,引西法,重實踐,育實用之才,學術之風為之一新。課堂之上,師生互動,思維活躍,學子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工坊之中,工匠巧思,技藝精進。然同業傾軋,惡性競爭,品質參差。有行業魁首,整飭行規,倡合作共享,精益求精,工品日優,聲名遠播。工廠之內,機器轟鳴,生產有序,產品精良,遠銷內外。
然世情複雜,利弊相隨。新學雖興,舊俗未改,禮教綱常,束縛人心。有開明之士,倡導自由平等,解放思想,破舊立新。男女同校,女子從業,蔚然成風。街巷之間,男女平等,共論時事,社會風氣日益開明。
官道之上,官員或清正廉明,或貪汙受賄。有監察之司,整肅吏治,嚴懲貪腐,選賢任能,政治漸清。衙門之中,官員勤勉奉公,為民做主,政務通暢,百姓安居樂業。
江湖之中,門派林立,紛爭不斷。有武林盟主,倡導以和為貴,止戈為武,共衛家國。江湖之上,俠義之風盛行,英雄輩出,保一方平安。
歲月如流,人間滄桑巨變。雖仍有不足,然進取之心不息,改革之勢不止。餘之所望,漸成現實。後人不忘前賢之誌,砥礪前行,共築盛世之基。
繁華都市,燈火輝煌,車水馬龍;寧靜鄉村,炊煙嫋嫋,雞犬相聞。科技日新月異,文化傳承創新。教育普及,人人皆有求學之機;醫療進步,戶戶皆享健康之福。
回首往昔,餘之一生,如滄海一粟。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願人間正義長存,和善永繼,千秋萬代,繁榮昌盛。如此,則餘雖逝,亦無憾矣。
然好景不長,外邦強敵再侵,戰火連天,餓殍遍地。雖眾人奮力抵抗,終寡不敵眾。城邑淪陷,田園荒蕪,繁華盡毀。此前種種美好,皆成泡影,唯餘滿目瘡痍,令人悲歎命運無常,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