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宇宙二點五宇宙年四十五恒星年二千禧年地球曆二十四年


    巳月廿八 晴轉多雲


    醉時勝醒時之悟,生時幸死時之銘。山崖生樹林生岩,孤塔江畔水漫失。洞天福地結桃李,夢入闌杆春無疑。歸鄉恰似箭,路遠莫不知。香草荷蘭澤,嗟嗟呼式微。東有玄烏西走獸,上有雷霆下玉眸。山河皆大日歸塵,點點寒星了陌人。風察察兮水濺濺,草攸攸兮木生香。落町塘兮之墨友,應無雍兮之不文。此語典也,何傷哉。由來同一故,踏雁歸沙去。


    夫天地之間,萬象紛紜。自然之妙,非人力所能盡述。然吾心之所向,皆在這山川草木、風雲星月之間。


    憶往昔,與友同遊於山林,花香四溢,鳥語盈耳。登峰而望,雲海茫茫,似仙宮之所在。友曰:“此景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觀。”吾笑而應之:“然也,吾等幸甚,能得此機緣,賞此奇景。”遂相與坐於石上,談古論今,不知日之將暮。


    及歸,月色如水,灑於小徑。沿途蟲鳴唧唧,更添靜謐。至家,父母備佳肴以待,見吾等歸來,喜上眉梢。


    歲月如流,人事多變。昔日之友,或為生計奔波,或遠走他鄉,相聚之日漸稀。每念及此,心中不免悵然。然吾知,人生之路,各自有其使命與追求,雖別離,情誼長存於心。


    又至春日,獨步於郊野。桃花灼灼,梨花如雪,微風拂過,花瓣飄落如雨。田間麥苗青青,農者辛勤勞作,臉上洋溢著希望之光。吾感其勤勞,思及自身,當奮而有為,不負韶華。


    夏日炎炎,尋一清涼之所,乃一古寺。寺中古樹參天,蔭蔽一方。鍾聲悠悠,梵音嫋嫋,令人心寧神靜。與僧者談經論道,悟人生之真諦,方知世間煩惱皆由心生,心若空明,則無所掛礙。


    秋至,楓葉如火,漫山紅遍。登高遠眺,大地似一幅五彩斑斕之畫卷。不禁感慨自然之神奇,能以四季之變,繪出如此美景。


    冬來,雪花紛飛,天地一白。圍爐而坐,煮酒論詩,別有一番情趣。此時方覺,寧靜之美,更勝繁華。


    人生於世,猶如白駒過隙。當珍惜眼前之景,心懷感恩,以平和之心麵對得失。醉時之悟,醒時當記;生時之銘,死時無悔。願吾等皆能在這紛繁塵世中,尋得一方淨土,守得一份初心。


    行於世間,風雨兼程。見善則從,見惡則警。以仁愛之心待人,以寬容之懷容物。不為名利所累,不為權勢所屈。堅守正道,無愧於心。


    學無止境,吾當每日三省吾身,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讀聖賢之書,明事理之真。與良師益友交,汲取智慧之光。


    至於家國之事,當以忠誠為本,盡己之力,為社稷之繁榮,百姓之福祉貢獻綿薄。憂國憂民之心,不可須臾忘之。


    嗟乎!人生漫漫,道阻且長。願吾以堅定之信念,勇敢之步伐,走過風雨,迎來彩虹。以一顆赤誠之心,擁抱這世間之美好,不負此生之使命。


    既明此理,遂行於世間,兢兢以修身,翼翼以立德。嚐遇困厄,饑寒交迫,然誌未改,心猶堅。念及往昔之悟,砥礪前行,不敢有怠。


    一日,行至荒野,遇一老者,鶉衣百結,形容憔悴。吾憫其狀,施以飲食。老者謝曰:“君心善矣,必有厚福。”吾對曰:“不過略盡綿薄,何足掛齒。”老者笑而不語,忽化清風而去。吾驚覺乃仙人示警,自此愈發篤信善道。


    後逢戰亂,烽火連天,民不聊生。吾投身軍旅,欲保家衛國。陣前殺敵,毫不退縮,雖身負傷創,未曾言棄。同袍皆讚吾勇,吾曰:“國之不存,家將焉附?吾等當以死戰之,護吾蒼生。”


    曆經數載,戰亂方平,四海初定。吾歸鄉途中,見田園荒蕪,百姓困苦。遂散盡家財,助其耕織,興修水利。鄉人感吾之恩,皆稱吾賢。


    歲月悠悠,吾亦漸老。回首往事,感慨萬千。曾醉時悟,生時銘,所曆之事,皆為財富。一生所求,無非心安。


    終一日,臥榻之上,子孫環繞。吾囑之曰:“為人當以善為本,以勤為徑,不可忘初心,不可負蒼生。”言畢,含笑而逝。


    鄰裏聞之,皆悲泣不已,立碑頌德,以彰吾生平之善。吾之名,雖未留於青史,然於鄉梓之間,永為傳頌。此乃吾之歸宿,亦吾之所願也。


    願後世之人,能承吾之誌,行正道,守善心,使世間永享太平,萬民皆得安樂。


    吾逝之後,魂遊太虛。見天地蒼茫,星辰璀璨,心有所感。念吾一生,雖曆諸多艱難,然未曾有悔。


    子孫遵吾之囑,皆勤勉善良,於鄉中多有善舉。或開塾授業,育一方子弟;或扶危濟困,解鄰人之憂。家道日興,聲譽日隆。


    時過境遷,鄉中風氣為之一新。鄰裏和睦,互幫互助,皆以善為念。每逢春日,田野間耕者忙碌,孩童嬉笑,一片生機勃勃之象。夏日荷香四溢,秋來穀穗滿倉,冬臨瑞雪豐年。


    忽一日,有異人過此。聞吾之事跡,感慨良久。遂著書立說,傳揚吾之德善,四方聞者,紛至遝來,欲探究竟。鄉人皆熱情相待,詳述吾生前行善之種種。


    有一少年,聞之深受觸動,立誌效仿。自此發奮讀書,學成之後,為官一方。清正廉潔,為民謀福,深受百姓愛戴。


    又有一商者,受吾感化,誠信經營,童叟無欺。生意興隆之際,不忘回饋鄉裏,修路搭橋,造福眾人。


    歲月流轉,此地竟成一方樂土。民風淳樸,人才輩出。有善畫者,以吾之事為藍本,繪成畫卷,流傳於世;有善歌者,譜曲吟唱,傳頌吾之功德。


    乃至數十年後,天下皆知此鄉之美善,皆歸功於吾之初衷。然吾深知,非吾一人之功,乃眾人心向善良,共同努力之成果。


    一日,吾於夢中得見仙人。仙人讚曰:“汝之善念,如星火燎原,影響深遠,當受福報。”吾拜謝曰:“吾之所為,皆出本心,不求福報,但求心安。”仙人笑曰:“善哉善哉,汝之境界,已超凡脫俗。”


    夢醒,吾心甚喜。雖身處幽冥,然知世間因吾而美,足矣。


    時光荏苒,朝代更迭。然此地之善風,經久不衰。後人銘記吾名,以吾為楷模,代代相傳。


    或有迷途之人,至此地受感化,改過自新;或有疲憊之士,至此地得休憩,重拾信心。


    直至千百年後,世間已滄海桑田。然吾之精神,猶如明燈,照亮後人前行之路。


    吾觀此景,心滿意足。知吾之一生,雖如曇花一現,卻能留下永恒之光輝。願世間之人,皆能心懷善念,行正義之事,讓這世界充滿愛與溫暖。


    如此,吾雖魂歸地府,亦能含笑九泉矣。


    此後,此鄉之善名愈盛,遠播遐邇。有遠方之士,慕名而來,或求學問道,或尋求安寧。鄉中之人,皆以禮相待,不吝賜教,分享善之心得。


    時有學者,深究此地善風之源,著書立說,詳述吾之事跡及鄉人傳承之脈絡。此書流傳於市井學府,引眾人深思,善之力量,如春風化雨,潤人心田。


    又有巧匠,以吾之故事為題材,雕刻木石,塑造金像,置於廟宇祠堂,供人瞻仰禮拜。每逢佳節,香火旺盛,祈求平安順遂。


    而吾之子孫,枝繁葉茂,分散四方。或為官清正,造福一方百姓;或從商誠信,積累豐厚家業;或從文著書,弘揚道德仁義。皆以吾之教誨為訓,不敢有忘。


    曾有一年,天災降臨,洪水泛濫,淹沒良田。鄉人齊心協力,共抗災厄。年輕力壯者築堤抗洪,老弱婦幼則送飯送水。其間,有勇者冒險救人,有智者謀劃方略。雖曆經艱辛,然終保家園無損,百姓無恙。


    後有朝廷聞此壯舉,賜匾額旌表,讚其團結勇敢,堅韌不拔。此乃鄉人之榮耀,亦為吾善之傳承之見證。


    歲月悠悠,朝代興替,而此鄉之善從未斷絕。或有戰亂之時,鄉人緊閉門戶,相互守護,共度難關;或有太平之歲,開辦學堂,培育人才,興修水利,造福桑梓。


    更有一代,鄉中出一神醫,醫術高超,心懷慈悲。無論貧賤富貴,皆一視同仁,全力救治。其名聲遠揚,四方患者紛至遝來。神醫不辭辛勞,救人無數,被尊為“活菩薩”。


    又過數世,有外邦之使來訪,驚於此地之祥和繁榮,民風之純善。歸其國後,大力宣揚,引他國效仿。


    至千年之後,科技日新,世界巨變。然此鄉仍堅守善道,與時俱進。利用新技,發展農桑,保護生態,傳承文化。雖麵臨諸多挑戰,然憑借善之凝聚力,一一克服。


    一日,有穿越時空之人,偶至此地。見其和諧之景,感慨萬千。歸其時代,著文詳述,引發眾人對善之向往與追求。


    又經數載,宇宙探索之程開啟。鄉人不忘根本,攜善之理念,走向星辰大海。於未知之境,傳播愛與善良,結交外星友邦。


    終有一日,全宇宙皆聞此鄉之名,皆讚善之偉大。而吾之精神,如永恒之星,閃耀於無盡時空。


    吾於冥冥之中,觀此種種,欣慰至極。知吾之一念善舉,竟能引發如此波瀾壯闊之善潮,福澤萬世,實乃吾之萬幸。願善之花,永開不敗,善之果,遍結人間。


    忽一日,風雲突變,天地昏沉。鄉中現一詭譎黑洞,幽光閃爍,似通九幽。眾人驚恐,皆不知其何意。


    有膽大者近前窺探,瞬間被吸入其中,消失無蹤。黑洞散發邪祟之氣,周遭草木皆枯,生靈塗炭。


    時有一道士,名曰清風子,雲遊至此。見此異狀,掐指一算,麵色凝重道:“此乃魔窟現世,若不封禁,必禍及蒼生。”


    遂設壇作法,符咒紛飛,與那黑洞中的邪祟相抗。然黑洞魔力強大,清風子漸感不支。


    恰在此時,吾之英靈忽現,念及鄉人之安危,聚周身殘存之力,注入清風子體內。


    清風子得吾之力,氣勢大振,劍指蒼穹,口中念念有詞。但見一道金光自其劍中射出,直入黑洞。


    刹那間,黑洞中傳來陣陣慘叫,似有無數妖魔受創。然黑洞仍未消散,反而吸力更甚。


    鄉中眾人紛紛跪地祈禱,願以誠心感動上蒼。


    此時,天際劃過一道流星,化作一神秘老者。老者仙風道骨,手持拂塵,輕揮之間,黑洞之力頓減。


    老者言道:“此魔窟乃上古邪物,需以純陽之血為引,方能封印。”


    眾人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忽一少年挺身而出,曰:“吾願獻出血液,救吾鄉梓。”


    老者頷首,以術法取少年純陽之血,融入符咒之中。


    清風子再次發力,將符咒打入黑洞。隻聞一聲巨響,黑洞緩緩閉合,邪祟之氣盡散。


    正當眾人歡呼之時,那少年卻因失血過多,昏厥倒地。


    老者取出一顆靈丹,喂入少年口中,少年方才轉危為安。


    經此一劫,鄉中重建。然每至月夜,仍有怪異之聲傳出。


    有一農戶,夜半歸家,途中見一黑影掠過,形如鬼魅。農戶大駭,狂奔而回,自此一病不起。


    清風子聞之,四處探查,發現竟是那黑洞雖封,卻有殘魔逃出,附身於家畜之中,伺機作祟。


    於是再次設壇,欲除殘魔。然此次殘魔狡詐異常,竟能隱匿氣息,數次逃脫追捕。


    鄉中人心惶惶,吾之英靈亦憂心如焚。


    一日,一稚童於溪邊玩耍,不慎跌入水中。恍惚間,似見一女子將其托起。稚童歸家告知父母,父母驚覺此女乃多年前溺亡於此之冤魂。


    清風子得知,覺事有蹊蹺,前往溪邊查探。隻見水麵泛起漣漪,隱隱有魔影浮現。


    原來,那殘魔為躲避追捕,附身於冤魂之中。


    清風子與冤魂相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冤魂終被感化,願助其除魔。


    在冤魂的協助下,清風子終於找到殘魔藏身之處,一舉將其消滅。


    從此,鄉中再無異象,恢複往日寧靜。


    歲月流轉,鄉中又出一奇人。此人能通陰陽,曉命理。常為鄉人解災厄,指點迷津。


    然其術法引來了地府陰差的不滿,認為其擾亂生死秩序。


    陰差拘其魂魄,欲將其打入地獄。鄉人紛紛求情,願以善行抵其罪過。


    地府閻君感其鄉情真摯,遂網開一麵,令奇人改過自新,不可再濫用術法。


    奇人感恩戴德,此後謹守本分,以善行為鄉人造福。


    又過數載,有一妖物自山中而出,食人精血。鄉人驚恐,紛紛閉門不出。


    此時,一青年挺身而出,言其曾得仙人傳授武藝,願除妖衛道。


    青年與妖物大戰數日,身負重傷,仍不退縮。


    終在關鍵時刻,領悟一式絕招,將妖物斬殺。


    鄉人歡呼雀躍,為青年慶功。


    然青年傷勢過重,不久便離世。鄉人厚葬之,立碑紀念。


    此後,鄉中雖仍有波折,但在眾人齊心協力之下,皆能化險為夷。


    吾之英靈,見鄉中如此,終得安息。


    吾自穀中出,頓覺神清氣爽,目明耳聰。歸鄉後,欲將所曆之事告於眾人,然恐其不信,終未言。


    此後,吾雖身康體健,然心常憂世間邪祟未盡。遂每日勤修己身,研習術法,冀能有所長,以備不時之需。


    一日,吾行於市,見一乞者,蓬頭垢麵,臥於道旁。眾人皆避之,吾心不忍,近前觀之。見其目光呆滯,口中喃喃有詞。吾細聽之,其所言竟似某種咒訣。


    吾驚覺此非尋常乞者,乃以術法探之。果覺其周身隱有邪祟之氣。吾欲救之,乃攜其歸宅。


    以淨身之法為之驅邪,然邪祟頑固,數法皆未奏效。吾苦思良久,忽憶起穀中所見之圖,中有一法或可一試。


    遂依法施為,曆經艱險,終驅其邪祟。乞者醒轉,涕泗橫流,謝吾救命之恩。吾問其何以至此,其言原為一道士所害,被種邪祟,流落至此。


    吾聞之,怒不可遏,誓尋那惡道,為民除害。遂踏上尋道之路,風餐露宿,不辭辛勞。


    經數月,至一深山,聞山中有道觀,或為惡道所居。吾小心潛行,至觀前,見其門緊閉,四周靜謐異常。


    吾叩門良久,無人應答。正欲強行闖入,門忽自開,一童子出,問吾來意。吾具言其事,童子引吾入內。


    觀中陰森,香火寥寥。至大殿,見一道士,形容猥瑣,正坐於蒲團之上。吾指其罪行,道士竟狂笑不止,道:“吾所行皆為求道,爾等凡夫俗子,安能懂吾?”


    吾怒曰:“汝之所謂道,乃邪道,害人性命,天理難容!”遂與之相鬥。道士術法詭異,吾初落下風。然吾念及正義,鬥誌愈堅,終尋其破綻,一舉將其製服。


    自此,吾之名漸傳於鄉野,人皆稱吾為驅邪之士。吾亦不敢懈怠,時刻警惕邪祟再生,以保一方安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流浪前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詩心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詩心瘋並收藏流浪前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