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宇宙二點五宇宙年四十五恒星年二千禧年地球曆二十四年
未月廿九 多雲轉晴
昨夜峨眉之行,深感其重。今宵神識恍惚,不欲其動。密宗之法典,常人難近。以其而家貧,故以此放見。故棄此為,以遊天府之國之雲者,無而兩日,已返暫居之所也。生之無為,難測難容,世之無謂,不估不量。常尋靜謐之所,然此間早無其也,唯其之往之其哉。
歸居之所,雖身離峨眉,然心猶係於彼處。峨眉之景,如影隨形,每念及山中月色下之古鬆,晨霧中的廟宇,心中便起波瀾。想那山中歲月,僧侶們晨鍾暮鼓,遵循著千古不變之規律,於塵世喧囂之外,獨守一片心靈淨土。吾今歸返這塵世凡俗,頓感諸多不適。市井之間,人潮洶湧,皆為利來,皆為利往,與峨眉山中之寧靜祥和,判若雲泥。
吾靜思峨眉所見所聞,山中不乏苦行之人。或有行者,身披破舊袈裟,手持念珠,一步一拜,麵容堅毅而虔誠。其眼神之中,透著對信仰之執著,對解脫之渴望。吾等世俗之人,雖難以全然理解其境界,然亦能感受到那股強大之精神力量。相比之下,吾輩於塵世中為生活奔波,常常迷失自我,為瑣事煩惱,為虛名所累,實是可憐。
且說那峨眉山中,動植物皆有靈性。曾見一鬆鼠,毛色鮮亮,於樹枝間跳躍嬉戲,見人亦不懼,似知人心無惡意。又有靈鳥,啼聲婉轉,仿佛在訴說著山中古老之傳說。吾想,此等生靈,生於斯,長於斯,受峨眉之靈氣滋養,自是與眾不同。而吾等人類,作為萬物之靈長,卻往往在物欲橫流之中,忘卻了與自然和諧共處之道,肆意破壞生態,實是不該。
吾於暫居之所,翻閱舊時書卷,見古人對山水之描繪,多有精妙之處。謝靈運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以簡潔之語,道盡自然之生機。吾於峨眉山中所感,亦可用筆墨書之。然吾之才情,不及古人萬一,隻能以拙劣之文,記錄心中點滴感悟。
數日後,吾聞友人談及峨眉又有新事。說是山中有一處古跡新被發現,似為古時某位高僧之修行之所。此消息一出,引得不少文人雅士與虔誠教徒前往探尋。吾聞之,心中癢癢,恨不能即刻再赴峨眉。然諸多事務纏身,難以成行。
其間,吾亦常與當地老者交談。老者言,往昔峨眉之盛,不僅在於其自然風光與宗教文化,更在於其孕育之獨特民風。山中居民,多質樸善良,鄰裏之間互幫互助,一家有難,百家支援。雖生活清苦,然其樂融融。反觀今之世風,雖物質豐裕,然人情淡漠,鄰裏之間,多不相往來,實令人歎息。
又過些時日,吾終得閑暇,決意再往峨眉。此去之途,心中滿是期待。及近峨眉,便覺空氣之中,已有那熟悉之氣息。再登山,路徑依然,而景色似又有不同。山中草木,經季節更替,又換了新顏。春日之繁花已謝,如今是綠樹成蔭,偶有野花點綴其間,更添幾分野趣。
行至山腰,遇一茶肆。吾入內歇腳,茶肆主人熱情相待。品茗之間,與主人閑聊。主人言,近年來登山之人漸多,山中生意也好了許多。然人多亦有弊端,常有遊客亂丟垃圾,破壞山中景致。吾聞之,心中憂慮。峨眉之美,乃自然之饋贈,吾等皆有保護之責,若任其破壞,日後恐難再賞此美景。
繼續登山,吾刻意留意山中環境保護之事。果見有些角落,有垃圾堆積。吾心中不忍,遂拾撿些許,置於袋中。心想,人人若能有此愛護之心,峨眉何愁不永保其美。
至一廟宇,廟宇中正在舉行法會。僧眾誦經之聲,回蕩於山穀之間。信眾們虔誠禮拜,麵容莊重。吾亦入內,隨眾禮拜。於此時,吾感受到一種無形之力量,似能淨化心靈,洗去塵世之汙垢。法會畢,吾與一僧人交談。僧人言,佛教以慈悲為懷,勸人向善,於今之世,亦能為人們提供心靈之慰藉。吾深以為然。
再往上,臨近山頂之處,雲霧繚繞。吾置身雲霧之中,仿若仙人。此時,吾想起昔日初登峨眉之感,時光雖過,然此山依舊能帶給吾深深之震撼。吾想,人生於世,猶如登山,途中會遇各種風景,有美好,亦有醜惡。然隻要心懷正念,向著目標前行,終能到達心中之高地。
登至山頂,夕陽西下。餘暉灑於群山之上,金紅一片。雲海翻騰,似火海,又似金波蕩漾。吾佇立良久,心中感慨萬千。此等美景,舉世無雙。吾之生命,於這浩瀚天地之間,雖如螻蟻般渺小,然能有幸目睹此景,亦是一種莫大之福分。
夜幕降臨,吾宿於山頂客棧。夜中,萬籟俱寂,唯聞風聲。吾難以入眠,起身出屋。仰望星空,繁星閃爍,似乎比別處更為明亮。吾想,此星光照耀峨眉千年,見證了無數之故事。吾今於此,亦成為這無數故事之一部分。
次日,吾下山途中,見一畫家於山中寫生。其畫布之上,已勾勒出峨眉之輪廓,雖未完成,然已可見其對峨眉之熱愛。吾與畫家交談,畫家言,峨眉之美,難以用畫筆盡述,他隻能截取其中一二片段,以表心中敬意。吾觀其畫作,雖隻是半成品,然已覺其神韻具備。
下得山來,吾心中已定下一計劃。吾欲將峨眉之美,以吾之方式傳播於世人。或作文字,或攝影像,讓更多之人了解峨眉,愛上峨眉,進而共同保護峨眉。
吾歸返暫居之所,便著手此事。吾將峨眉之行中所記之見聞感悟,細細整理。文字之中,力求將峨眉之自然景觀、人文曆史、宗教文化等一一展現。於攝影方麵,吾挑選出最能代表峨眉之美的照片,加以修飾。
然此事並非一帆風順。吾之文字,初時難以準確表達心中所想,辭藻匱乏,描述平淡。吾之攝影技術,亦有不足之處,有些照片未能完全捕捉到峨眉之神韻。但吾並不氣餒,日夜鑽研,閱讀大量優秀之山水遊記,學習攝影技巧。
時光匆匆,數月已過。吾之關於峨眉之作品,漸漸成形。吾將文字與照片整理成冊,名曰《峨眉紀行》。吾帶著這冊子,走訪四方之人。有人對吾之作品讚不絕口,亦有人提出諸多寶貴意見。吾皆虛心接受,不斷修改完善。
其間,吾亦參與一些環保活動,呼籲人們保護峨眉。吾於活動中講述峨眉之美以及所麵臨之環境問題,不少人受吾之影響,紛紛表示願意為保護峨眉貢獻一份力量。
歲月流轉,吾之《峨眉紀行》終於問世。此書一經發行,引起不少關注。許多人讀罷,對峨眉心生向往,亦對保護峨眉之理念有了更深之認識。吾心中甚是欣慰,吾之努力,終有成果。
而後,吾聽聞峨眉有了新的保護舉措。當地政府加大了對環境保護的投入,限製了遊客數量,加強了對垃圾的清理與管理。山中廟宇亦積極參與,倡導文明登山,尊重自然。吾聞之,心中大喜。峨眉之未來,似乎充滿希望。
又過數年,吾再次踏上峨眉之旅。此次所見,山中景色更加優美,環境保護之成果顯著。遊客們亦更加文明,不再有往昔破壞環境之行為。廟宇修繕一新,香火旺盛,文化傳承有序。
吾於山中漫步,回憶往昔種種。從最初之懵懂登山,到後來之努力傳播峨眉之美,再到如今看到峨眉之新貌,吾心中充滿感慨。吾之一生,與峨眉結下不解之緣,峨眉見證了吾之成長與蛻變,吾亦見證了峨眉之變遷與發展。
吾想,人生之意義,或許就在於此。於自然中尋找美好,在守護美好中實現自我價值。吾雖已年老,然吾之峨眉情懷,將永遠傳承下去,如那峨眉山上之不老鬆,永遠屹立於天地之間。
且說這峨眉之山,曆經歲月滄桑,依然保持其獨特之魅力。其山之巍峨,水之靈動,雲之縹緲,皆為天地間之瑰寶。吾於有生之年,還想繼續探尋峨眉之深處,挖掘更多不為人知之美。
吾曾聽聞,峨眉深處,有一神秘之穀,穀中奇花異草遍布,珍禽異獸出沒。然穀之所在,鮮有人知,且穀中地勢險峻,難以涉足。吾心中好奇,欲往探尋。雖知此舉危險重重,然吾之對峨眉之好奇與熱愛,驅使吾勇往直前。
吾尋得一位經驗豐富之向導,備齊行囊,向著那神秘之穀進發。沿途山路崎嶇,荊棘叢生。吾與向導披荊斬棘,艱難前行。行至一處斷崖,下方雲霧彌漫,深不見底。吾心中懼意漸生,然向導鎮定自若,尋得一條小路,繞崖而過。
數日之後,吾等終於接近那神秘之穀。遠遠望去,穀中隱隱有光芒閃爍。吾等加快腳步,入穀之後,果見奇景。穀中花草,皆為吾從未見過之品種,色彩斑斕,形狀奇異。珍禽在枝頭啼叫,異獸於草叢穿梭,卻並不懼人。
吾等在穀中探尋,發現一處古老之石刻。石刻之上,刻有古老之文字與圖案,似在訴說著一段久遠之曆史。吾與向導雖不能完全解讀,然亦能感受到其神秘之氣息。此穀之存在,似為峨眉又添一神秘之麵紗,吾等之人,不過是剛剛揭開一角。
吾於穀中停留數日,記錄下所見所聞。吾想,此等發現,不應被埋沒。吾將穀中之見聞,告知外界之人,希望能有更多學者、探險家前來研究探尋。吾亦呼籲,在探尋之同時,要保護好這片神秘之境,莫要因人類之魯莽而破壞其原始之美。
從神秘之穀返回後,吾之峨眉之行,又多了一段傳奇之經曆。吾將這段經曆,亦寫進吾之峨眉故事之中。吾之故事,流傳於世間,引得更多之人對峨眉充滿向往與敬畏。
歲月不饒人,吾之身體漸漸衰弱。然吾心中對峨眉之熱愛,絲毫不減。吾於病榻之上,依然回憶著峨眉之點點滴滴。吾之子孫,圍坐於吾身旁,聽吾講述峨眉之故事。吾希望,吾之子孫後代,能繼承吾之峨眉情懷,繼續關注峨眉之發展,守護峨眉之美。
吾於彌留之際,仿佛又看到了峨眉之山。那雄偉之山峰,那清澈之溪流,那茂密之森林,皆在吾眼前浮現。吾之靈魂,似脫離了肉體之束縛,飄向了峨眉。吾知道,吾之生命即將結束,然吾之靈魂將永遠與峨眉相伴。吾之一生,因峨眉而變得充實而有意義,吾願吾之峨眉情懷,能如明燈,照亮後人前行之道路,讓更多之人感受到峨眉之偉大與美麗。
吾之逝後,吾之子孫秉承吾之遺願。他們積極參與峨眉之保護工作,或為誌願者,或為研究者。他們將吾之故事,一代又一代地傳講下去,讓峨眉之美,永遠銘刻於人們心中。而峨眉,這座古老而神秘之山,依然屹立於天地之間,見證著歲月之變遷,承載著人們之夢想與情懷。
峨眉者,佛之聖地也。山中廟宇林立,佛音嫋嫋,每入其間,便覺塵世喧囂漸遠,內心趨於寧靜。吾觀佛像,或莊嚴肅穆,或慈悲祥和,皆以法相示人,度化眾生之苦厄。佛之慈悲,恰似那峨眉山上無盡之雲海,包容萬象,無論善惡美醜,皆在其懷。此慈悲非為柔弱,而是一種強大之力,能化嗔怒為祥和,轉仇恨為寬容。
佛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吾於峨眉山中,對此語感悟愈深。人生在世,追名逐利,猶如夢幻,終有夢醒之時。往昔吾於塵世之中,亦為功名利祿所困,心浮氣躁,不得安寧。然於峨眉之境,見那古寺僧眾,晨鍾暮鼓,粗茶淡飯,卻滿麵平和喜樂。彼等不為外物所動,心守一處,此乃佛之境界。吾悟得,世間諸般事物,財富、地位、權勢,皆如過眼雲煙,不可執著。執著則生煩惱,煩惱即菩提之障。
且佛之智慧,猶如那山中清泉,澄澈見底,卻深不見底。佛以慧眼觀世,見眾生之苦,皆因無明。無明者,乃對世間真相之無知。吾等凡人,被貪嗔癡三毒所染,於輪回之中不得解脫。於峨眉山中,聽僧者講經說法,言及解脫之道。解脫非是逃避塵世,而是於塵世中洞悉真相,不為妄念所牽。如那山中飛鳥,雖覓食於山林,然心無掛礙,自由自在。吾亦當學習此等境界,以智慧之光照破無明之暗。
佛之修行,在於修心。心者,萬物之主也。吾於峨眉之行,常思己心。往昔之心,猶如野馬,難以馴服。於佛前禮拜之時,吾祈求內心之平靜。每一次的合十、每一次的默誦經文,皆為對內心之洗禮。心若清淨,則世界清淨。吾見那山中一草一木,皆為佛之化身。草木無心,卻能順應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吾人有心,卻常逆自然之道,以私欲行事。佛之修行,便是教吾等回歸本心,順應自然,以無為之心行有為之事。
又佛講因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此理看似簡單,然於塵世之中,眾人卻常忽略。吾於峨眉所見之人,有善男信女,廣施善緣,於廟宇之中供奉香火,於貧苦之人施以援手。此等善舉,雖不為求回報,然因果不爽,其內心之喜樂安寧,便是善果。反之,若有人作惡多端,雖一時得逞,然終逃不過因果之報應。吾悟得,於生活之中,當以善念為本,一舉一動,皆當思其後果。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於峨眉之佛境,吾亦感悟到眾生平等之理。佛視眾生如子,無有高下之分。山中走獸飛鳥,與人同享這一片天地。人雖為萬物之靈長,然不應淩駕於萬物之上。吾見那山中猴群,靈動活潑,與人嬉戲,雖無言語交流,然其眼中亦有靈性之光。吾等當尊重萬物之生命,不可肆意捕殺殘害。眾生平等,方為和諧之世。
佛之境界,無盡高遠。吾於峨眉之短暫遊曆,不過得窺一二。然此一二之感悟,已足以改變吾之人生觀。吾當以佛之慈悲為懷,以佛之智慧為導,以佛之修行要求己,於塵世之中,行正道,播善種,守本心。願吾之靈魂,在佛之光照耀下,不斷淨化,趨近那無上之菩提境界。
吾常想,若世人皆能有此佛之感悟,世間將無戰爭紛爭,無欺詐搶奪。人人皆心懷慈悲,互幫互助,此乃大同之世也。吾雖渺小,然亦願為這一理想之世貢獻綿薄之力。於生活中,以自身之行,傳播佛之思想,哪怕僅能影響一人,亦是善舉。峨眉之佛意,如同一盞明燈,將永遠照亮吾前行之道路,使吾在這漫漫人生之途中,永不迷失方向。
佛之理,如那峨眉山上之千年古鬆,曆經風雨,依然屹立不倒,為眾生遮風擋雨。吾將繼續深入探究佛之教義,於生活之點滴中踐行佛之精神,直至吾之生命盡頭,方不負這峨眉之行所帶來的佛之深刻感悟。
未月廿九 多雲轉晴
昨夜峨眉之行,深感其重。今宵神識恍惚,不欲其動。密宗之法典,常人難近。以其而家貧,故以此放見。故棄此為,以遊天府之國之雲者,無而兩日,已返暫居之所也。生之無為,難測難容,世之無謂,不估不量。常尋靜謐之所,然此間早無其也,唯其之往之其哉。
歸居之所,雖身離峨眉,然心猶係於彼處。峨眉之景,如影隨形,每念及山中月色下之古鬆,晨霧中的廟宇,心中便起波瀾。想那山中歲月,僧侶們晨鍾暮鼓,遵循著千古不變之規律,於塵世喧囂之外,獨守一片心靈淨土。吾今歸返這塵世凡俗,頓感諸多不適。市井之間,人潮洶湧,皆為利來,皆為利往,與峨眉山中之寧靜祥和,判若雲泥。
吾靜思峨眉所見所聞,山中不乏苦行之人。或有行者,身披破舊袈裟,手持念珠,一步一拜,麵容堅毅而虔誠。其眼神之中,透著對信仰之執著,對解脫之渴望。吾等世俗之人,雖難以全然理解其境界,然亦能感受到那股強大之精神力量。相比之下,吾輩於塵世中為生活奔波,常常迷失自我,為瑣事煩惱,為虛名所累,實是可憐。
且說那峨眉山中,動植物皆有靈性。曾見一鬆鼠,毛色鮮亮,於樹枝間跳躍嬉戲,見人亦不懼,似知人心無惡意。又有靈鳥,啼聲婉轉,仿佛在訴說著山中古老之傳說。吾想,此等生靈,生於斯,長於斯,受峨眉之靈氣滋養,自是與眾不同。而吾等人類,作為萬物之靈長,卻往往在物欲橫流之中,忘卻了與自然和諧共處之道,肆意破壞生態,實是不該。
吾於暫居之所,翻閱舊時書卷,見古人對山水之描繪,多有精妙之處。謝靈運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以簡潔之語,道盡自然之生機。吾於峨眉山中所感,亦可用筆墨書之。然吾之才情,不及古人萬一,隻能以拙劣之文,記錄心中點滴感悟。
數日後,吾聞友人談及峨眉又有新事。說是山中有一處古跡新被發現,似為古時某位高僧之修行之所。此消息一出,引得不少文人雅士與虔誠教徒前往探尋。吾聞之,心中癢癢,恨不能即刻再赴峨眉。然諸多事務纏身,難以成行。
其間,吾亦常與當地老者交談。老者言,往昔峨眉之盛,不僅在於其自然風光與宗教文化,更在於其孕育之獨特民風。山中居民,多質樸善良,鄰裏之間互幫互助,一家有難,百家支援。雖生活清苦,然其樂融融。反觀今之世風,雖物質豐裕,然人情淡漠,鄰裏之間,多不相往來,實令人歎息。
又過些時日,吾終得閑暇,決意再往峨眉。此去之途,心中滿是期待。及近峨眉,便覺空氣之中,已有那熟悉之氣息。再登山,路徑依然,而景色似又有不同。山中草木,經季節更替,又換了新顏。春日之繁花已謝,如今是綠樹成蔭,偶有野花點綴其間,更添幾分野趣。
行至山腰,遇一茶肆。吾入內歇腳,茶肆主人熱情相待。品茗之間,與主人閑聊。主人言,近年來登山之人漸多,山中生意也好了許多。然人多亦有弊端,常有遊客亂丟垃圾,破壞山中景致。吾聞之,心中憂慮。峨眉之美,乃自然之饋贈,吾等皆有保護之責,若任其破壞,日後恐難再賞此美景。
繼續登山,吾刻意留意山中環境保護之事。果見有些角落,有垃圾堆積。吾心中不忍,遂拾撿些許,置於袋中。心想,人人若能有此愛護之心,峨眉何愁不永保其美。
至一廟宇,廟宇中正在舉行法會。僧眾誦經之聲,回蕩於山穀之間。信眾們虔誠禮拜,麵容莊重。吾亦入內,隨眾禮拜。於此時,吾感受到一種無形之力量,似能淨化心靈,洗去塵世之汙垢。法會畢,吾與一僧人交談。僧人言,佛教以慈悲為懷,勸人向善,於今之世,亦能為人們提供心靈之慰藉。吾深以為然。
再往上,臨近山頂之處,雲霧繚繞。吾置身雲霧之中,仿若仙人。此時,吾想起昔日初登峨眉之感,時光雖過,然此山依舊能帶給吾深深之震撼。吾想,人生於世,猶如登山,途中會遇各種風景,有美好,亦有醜惡。然隻要心懷正念,向著目標前行,終能到達心中之高地。
登至山頂,夕陽西下。餘暉灑於群山之上,金紅一片。雲海翻騰,似火海,又似金波蕩漾。吾佇立良久,心中感慨萬千。此等美景,舉世無雙。吾之生命,於這浩瀚天地之間,雖如螻蟻般渺小,然能有幸目睹此景,亦是一種莫大之福分。
夜幕降臨,吾宿於山頂客棧。夜中,萬籟俱寂,唯聞風聲。吾難以入眠,起身出屋。仰望星空,繁星閃爍,似乎比別處更為明亮。吾想,此星光照耀峨眉千年,見證了無數之故事。吾今於此,亦成為這無數故事之一部分。
次日,吾下山途中,見一畫家於山中寫生。其畫布之上,已勾勒出峨眉之輪廓,雖未完成,然已可見其對峨眉之熱愛。吾與畫家交談,畫家言,峨眉之美,難以用畫筆盡述,他隻能截取其中一二片段,以表心中敬意。吾觀其畫作,雖隻是半成品,然已覺其神韻具備。
下得山來,吾心中已定下一計劃。吾欲將峨眉之美,以吾之方式傳播於世人。或作文字,或攝影像,讓更多之人了解峨眉,愛上峨眉,進而共同保護峨眉。
吾歸返暫居之所,便著手此事。吾將峨眉之行中所記之見聞感悟,細細整理。文字之中,力求將峨眉之自然景觀、人文曆史、宗教文化等一一展現。於攝影方麵,吾挑選出最能代表峨眉之美的照片,加以修飾。
然此事並非一帆風順。吾之文字,初時難以準確表達心中所想,辭藻匱乏,描述平淡。吾之攝影技術,亦有不足之處,有些照片未能完全捕捉到峨眉之神韻。但吾並不氣餒,日夜鑽研,閱讀大量優秀之山水遊記,學習攝影技巧。
時光匆匆,數月已過。吾之關於峨眉之作品,漸漸成形。吾將文字與照片整理成冊,名曰《峨眉紀行》。吾帶著這冊子,走訪四方之人。有人對吾之作品讚不絕口,亦有人提出諸多寶貴意見。吾皆虛心接受,不斷修改完善。
其間,吾亦參與一些環保活動,呼籲人們保護峨眉。吾於活動中講述峨眉之美以及所麵臨之環境問題,不少人受吾之影響,紛紛表示願意為保護峨眉貢獻一份力量。
歲月流轉,吾之《峨眉紀行》終於問世。此書一經發行,引起不少關注。許多人讀罷,對峨眉心生向往,亦對保護峨眉之理念有了更深之認識。吾心中甚是欣慰,吾之努力,終有成果。
而後,吾聽聞峨眉有了新的保護舉措。當地政府加大了對環境保護的投入,限製了遊客數量,加強了對垃圾的清理與管理。山中廟宇亦積極參與,倡導文明登山,尊重自然。吾聞之,心中大喜。峨眉之未來,似乎充滿希望。
又過數年,吾再次踏上峨眉之旅。此次所見,山中景色更加優美,環境保護之成果顯著。遊客們亦更加文明,不再有往昔破壞環境之行為。廟宇修繕一新,香火旺盛,文化傳承有序。
吾於山中漫步,回憶往昔種種。從最初之懵懂登山,到後來之努力傳播峨眉之美,再到如今看到峨眉之新貌,吾心中充滿感慨。吾之一生,與峨眉結下不解之緣,峨眉見證了吾之成長與蛻變,吾亦見證了峨眉之變遷與發展。
吾想,人生之意義,或許就在於此。於自然中尋找美好,在守護美好中實現自我價值。吾雖已年老,然吾之峨眉情懷,將永遠傳承下去,如那峨眉山上之不老鬆,永遠屹立於天地之間。
且說這峨眉之山,曆經歲月滄桑,依然保持其獨特之魅力。其山之巍峨,水之靈動,雲之縹緲,皆為天地間之瑰寶。吾於有生之年,還想繼續探尋峨眉之深處,挖掘更多不為人知之美。
吾曾聽聞,峨眉深處,有一神秘之穀,穀中奇花異草遍布,珍禽異獸出沒。然穀之所在,鮮有人知,且穀中地勢險峻,難以涉足。吾心中好奇,欲往探尋。雖知此舉危險重重,然吾之對峨眉之好奇與熱愛,驅使吾勇往直前。
吾尋得一位經驗豐富之向導,備齊行囊,向著那神秘之穀進發。沿途山路崎嶇,荊棘叢生。吾與向導披荊斬棘,艱難前行。行至一處斷崖,下方雲霧彌漫,深不見底。吾心中懼意漸生,然向導鎮定自若,尋得一條小路,繞崖而過。
數日之後,吾等終於接近那神秘之穀。遠遠望去,穀中隱隱有光芒閃爍。吾等加快腳步,入穀之後,果見奇景。穀中花草,皆為吾從未見過之品種,色彩斑斕,形狀奇異。珍禽在枝頭啼叫,異獸於草叢穿梭,卻並不懼人。
吾等在穀中探尋,發現一處古老之石刻。石刻之上,刻有古老之文字與圖案,似在訴說著一段久遠之曆史。吾與向導雖不能完全解讀,然亦能感受到其神秘之氣息。此穀之存在,似為峨眉又添一神秘之麵紗,吾等之人,不過是剛剛揭開一角。
吾於穀中停留數日,記錄下所見所聞。吾想,此等發現,不應被埋沒。吾將穀中之見聞,告知外界之人,希望能有更多學者、探險家前來研究探尋。吾亦呼籲,在探尋之同時,要保護好這片神秘之境,莫要因人類之魯莽而破壞其原始之美。
從神秘之穀返回後,吾之峨眉之行,又多了一段傳奇之經曆。吾將這段經曆,亦寫進吾之峨眉故事之中。吾之故事,流傳於世間,引得更多之人對峨眉充滿向往與敬畏。
歲月不饒人,吾之身體漸漸衰弱。然吾心中對峨眉之熱愛,絲毫不減。吾於病榻之上,依然回憶著峨眉之點點滴滴。吾之子孫,圍坐於吾身旁,聽吾講述峨眉之故事。吾希望,吾之子孫後代,能繼承吾之峨眉情懷,繼續關注峨眉之發展,守護峨眉之美。
吾於彌留之際,仿佛又看到了峨眉之山。那雄偉之山峰,那清澈之溪流,那茂密之森林,皆在吾眼前浮現。吾之靈魂,似脫離了肉體之束縛,飄向了峨眉。吾知道,吾之生命即將結束,然吾之靈魂將永遠與峨眉相伴。吾之一生,因峨眉而變得充實而有意義,吾願吾之峨眉情懷,能如明燈,照亮後人前行之道路,讓更多之人感受到峨眉之偉大與美麗。
吾之逝後,吾之子孫秉承吾之遺願。他們積極參與峨眉之保護工作,或為誌願者,或為研究者。他們將吾之故事,一代又一代地傳講下去,讓峨眉之美,永遠銘刻於人們心中。而峨眉,這座古老而神秘之山,依然屹立於天地之間,見證著歲月之變遷,承載著人們之夢想與情懷。
峨眉者,佛之聖地也。山中廟宇林立,佛音嫋嫋,每入其間,便覺塵世喧囂漸遠,內心趨於寧靜。吾觀佛像,或莊嚴肅穆,或慈悲祥和,皆以法相示人,度化眾生之苦厄。佛之慈悲,恰似那峨眉山上無盡之雲海,包容萬象,無論善惡美醜,皆在其懷。此慈悲非為柔弱,而是一種強大之力,能化嗔怒為祥和,轉仇恨為寬容。
佛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吾於峨眉山中,對此語感悟愈深。人生在世,追名逐利,猶如夢幻,終有夢醒之時。往昔吾於塵世之中,亦為功名利祿所困,心浮氣躁,不得安寧。然於峨眉之境,見那古寺僧眾,晨鍾暮鼓,粗茶淡飯,卻滿麵平和喜樂。彼等不為外物所動,心守一處,此乃佛之境界。吾悟得,世間諸般事物,財富、地位、權勢,皆如過眼雲煙,不可執著。執著則生煩惱,煩惱即菩提之障。
且佛之智慧,猶如那山中清泉,澄澈見底,卻深不見底。佛以慧眼觀世,見眾生之苦,皆因無明。無明者,乃對世間真相之無知。吾等凡人,被貪嗔癡三毒所染,於輪回之中不得解脫。於峨眉山中,聽僧者講經說法,言及解脫之道。解脫非是逃避塵世,而是於塵世中洞悉真相,不為妄念所牽。如那山中飛鳥,雖覓食於山林,然心無掛礙,自由自在。吾亦當學習此等境界,以智慧之光照破無明之暗。
佛之修行,在於修心。心者,萬物之主也。吾於峨眉之行,常思己心。往昔之心,猶如野馬,難以馴服。於佛前禮拜之時,吾祈求內心之平靜。每一次的合十、每一次的默誦經文,皆為對內心之洗禮。心若清淨,則世界清淨。吾見那山中一草一木,皆為佛之化身。草木無心,卻能順應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吾人有心,卻常逆自然之道,以私欲行事。佛之修行,便是教吾等回歸本心,順應自然,以無為之心行有為之事。
又佛講因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此理看似簡單,然於塵世之中,眾人卻常忽略。吾於峨眉所見之人,有善男信女,廣施善緣,於廟宇之中供奉香火,於貧苦之人施以援手。此等善舉,雖不為求回報,然因果不爽,其內心之喜樂安寧,便是善果。反之,若有人作惡多端,雖一時得逞,然終逃不過因果之報應。吾悟得,於生活之中,當以善念為本,一舉一動,皆當思其後果。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於峨眉之佛境,吾亦感悟到眾生平等之理。佛視眾生如子,無有高下之分。山中走獸飛鳥,與人同享這一片天地。人雖為萬物之靈長,然不應淩駕於萬物之上。吾見那山中猴群,靈動活潑,與人嬉戲,雖無言語交流,然其眼中亦有靈性之光。吾等當尊重萬物之生命,不可肆意捕殺殘害。眾生平等,方為和諧之世。
佛之境界,無盡高遠。吾於峨眉之短暫遊曆,不過得窺一二。然此一二之感悟,已足以改變吾之人生觀。吾當以佛之慈悲為懷,以佛之智慧為導,以佛之修行要求己,於塵世之中,行正道,播善種,守本心。願吾之靈魂,在佛之光照耀下,不斷淨化,趨近那無上之菩提境界。
吾常想,若世人皆能有此佛之感悟,世間將無戰爭紛爭,無欺詐搶奪。人人皆心懷慈悲,互幫互助,此乃大同之世也。吾雖渺小,然亦願為這一理想之世貢獻綿薄之力。於生活中,以自身之行,傳播佛之思想,哪怕僅能影響一人,亦是善舉。峨眉之佛意,如同一盞明燈,將永遠照亮吾前行之道路,使吾在這漫漫人生之途中,永不迷失方向。
佛之理,如那峨眉山上之千年古鬆,曆經風雨,依然屹立不倒,為眾生遮風擋雨。吾將繼續深入探究佛之教義,於生活之點滴中踐行佛之精神,直至吾之生命盡頭,方不負這峨眉之行所帶來的佛之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