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書記,陸書記,各位領導,會議室已經準備好了~”
膠南市委大院,一番寒暄之後,李莉笑盈盈地請泉城市的領導們前往會議室。
“座談會就先不要開了。”
江雲皓擺擺手,“李莉書記先帶我們下去走一走、看一看,然後再開座談會才能‘言之有物’嘛。”
陸永輝也笑著附和道,“是啊,江書記說的是。李莉書記舍不得帶咱們下去,不是有什麽好東西藏著掖著吧。”
陸永輝這話當然是調侃。
無論是泉城市代表團的人,還是膠南市委的人聽了之後,都是啞然失笑。
“陸書記,咱們膠南市這些年的發展,一直是按照江書記當初的規劃走的。在江書記麵前,哪有什麽秘密可言?”
李莉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道。
陸永輝當初在黃海市的時候,擔任的是組織部長的職務。
她提膠南市委書記的時候,沒有陸部長的點頭是不可能成行的。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於麗的身上。
因此和陸永輝,李莉、於麗等人都很熟悉。
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稱陸永輝為李莉等人的老領導都不過分。
和老領導稍微開個玩笑,活躍一下氣氛,自然沒人會覺得突兀。
看著眼前輕鬆、活躍的氣氛,黃海市方麵陪同下來的譚樹良副市長麵上掛笑,心中卻是暗暗感慨。
哪怕已經離開膠南市多年,但江雲皓的影響力卻依然不減。
不說李莉了,這會兒跟在她身後的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長於麗,常務副市長馬迅,又有誰的頭上不是刻著一個“江”字呢?
因為這幾年職務攀升太快的緣故,江雲皓其實一直處在風口浪尖。
但對於他的質疑,其實主要是在年齡上。
就譚樹良所知,在工作能力上、個人操守上,從未有人質疑過這位江書記。
哪怕是在某些競爭對手的口中,也從未有人在這方麵詆毀過他。
這一點,對於一個“政治人物”而言,是非常難得的。
是的,如果說在黃海市的時候,江雲皓還不夠資格。
但現在的他,已經絕對夠資格被稱作是“政治人物”了。
這次再見到江雲皓之後,譚樹良赫然有一種感覺:這位老同事、老搭檔的氣質,似乎又有了提升。
如今的他,哪怕依舊是年輕無比,但和他接觸、聽他講上兩句話,你卻會不由自主地忘記他的年齡。
江雲皓提出了先下去看一看的要求,李莉當然不會反對。
她低聲和於麗、馬.凱二人說了幾句話,交代了一下,就上了江雲皓、陸永輝二人的車,親自給她們二人當“向導”。
上車之後,李莉自然是坐的副駕駛。
後排,則是江雲皓、陸永輝。
“李莉呀,第一站,先帶咱們去數字經濟文創園看看怎麽樣?”
車子啟動之後,江雲皓就先開聲了。
李莉聞言,莞爾道:“書記,我也正想提議先去文創園呢。”
陸永輝聽了之後就笑,“看來你和江書記是想到一塊兒去了。”
數字經濟文創園這個項目,是江雲皓當初一手扶持起來的。
後來離開膠南市去到黃島區之後,江雲皓已經很久沒再去走一走了。
這次率團來黃海市考察、調研,他就想著能再去看一看,看看這個當初傾注了自己很多心血的文創園,如今發展成什麽樣子了。
至於會不會被人說成是“顯擺”之類,江雲皓壓根兒就不會考慮。
他的風格就是這樣,絕不會因為忌諱別人說三道四,做事情就束手束腳。
車隊一路暢通無阻,顯然膠南市委事先對交通是有一些“管製”的。
這樣的事情,江雲皓以前或許會稍微點一點。
但現在,他已經不會多說什麽。
因為他知道,有些事情看似動用了權力,卻是有必要的。
就說眼前泉城市代表團這麽多人下來,如果不進行交通管製,可能引起大量圍觀,反而對於交通不便。
車隊抵達“數字經濟文創園”的時候,碩大的招牌讓人很難不留下印象。
進入園區之後,產業園公共服務大廳首先出現在眾人眼簾。
李莉領著代表團一行進入之後,分別參觀了主題直播間及辦公室等配套設施。
膠南市“數字經濟文創園”經過了這些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省級數字經濟園區。
項目總麵積,也從原來的一萬多平方米,擴大到了4萬平方米(一期工程麵積2.5萬平方米,二期工程麵積1.5萬平方米)
當然了,二期工程有一部分還在建設之中。
比如裝修、招商等等,都尚未全部落實。
但文創園的紅火,已經是肉眼可見。
在產業園公共服務大廳走了一圈,泉城市的幹部們都有一種新鮮的感覺。
同為副省級城市,泉城市在工業實力,基礎設施建設方麵,絕對不遜色於黃海市。
但在高科技領域、數字經濟這一塊,和黃海市相比就差的有些多。
眼前這個“數字經濟文創園”,還隻是黃海市下麵一個區縣的產業園,卻已經有如此規模。
關鍵是,人家這個產業園不僅僅是掛了個“數字經濟”的牌子。
通過剛剛在服務大廳看企業介紹可知,人家是真的孵化出了一批頗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傳媒公司和企業。
現場跟過來的泉城市代表團中,組織部長江月萍、宣傳部長陳淑琴二人,對於數字經濟這一塊都比較了解。
看到剛剛的企業介紹之後,二人也是感慨最深的。
而這個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數字經濟文創園”,赫然是江書記任職時候的手筆。
其中發展最好的幾個重點傳媒公司和企業,更幾乎都得到過江書記當初點撥。
從於麗可口得知了這一點之後,江月萍、陳淑琴二人心中對於江書記隻有一個字:服!
然而讓江月萍、陳淑琴更加驚歎的還在後麵。
離開了服務大廳之後,李莉帶著泉城市代表團去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參觀。
第一站,就是“山風傳媒”。
膠南市委大院,一番寒暄之後,李莉笑盈盈地請泉城市的領導們前往會議室。
“座談會就先不要開了。”
江雲皓擺擺手,“李莉書記先帶我們下去走一走、看一看,然後再開座談會才能‘言之有物’嘛。”
陸永輝也笑著附和道,“是啊,江書記說的是。李莉書記舍不得帶咱們下去,不是有什麽好東西藏著掖著吧。”
陸永輝這話當然是調侃。
無論是泉城市代表團的人,還是膠南市委的人聽了之後,都是啞然失笑。
“陸書記,咱們膠南市這些年的發展,一直是按照江書記當初的規劃走的。在江書記麵前,哪有什麽秘密可言?”
李莉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道。
陸永輝當初在黃海市的時候,擔任的是組織部長的職務。
她提膠南市委書記的時候,沒有陸部長的點頭是不可能成行的。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於麗的身上。
因此和陸永輝,李莉、於麗等人都很熟悉。
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稱陸永輝為李莉等人的老領導都不過分。
和老領導稍微開個玩笑,活躍一下氣氛,自然沒人會覺得突兀。
看著眼前輕鬆、活躍的氣氛,黃海市方麵陪同下來的譚樹良副市長麵上掛笑,心中卻是暗暗感慨。
哪怕已經離開膠南市多年,但江雲皓的影響力卻依然不減。
不說李莉了,這會兒跟在她身後的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長於麗,常務副市長馬迅,又有誰的頭上不是刻著一個“江”字呢?
因為這幾年職務攀升太快的緣故,江雲皓其實一直處在風口浪尖。
但對於他的質疑,其實主要是在年齡上。
就譚樹良所知,在工作能力上、個人操守上,從未有人質疑過這位江書記。
哪怕是在某些競爭對手的口中,也從未有人在這方麵詆毀過他。
這一點,對於一個“政治人物”而言,是非常難得的。
是的,如果說在黃海市的時候,江雲皓還不夠資格。
但現在的他,已經絕對夠資格被稱作是“政治人物”了。
這次再見到江雲皓之後,譚樹良赫然有一種感覺:這位老同事、老搭檔的氣質,似乎又有了提升。
如今的他,哪怕依舊是年輕無比,但和他接觸、聽他講上兩句話,你卻會不由自主地忘記他的年齡。
江雲皓提出了先下去看一看的要求,李莉當然不會反對。
她低聲和於麗、馬.凱二人說了幾句話,交代了一下,就上了江雲皓、陸永輝二人的車,親自給她們二人當“向導”。
上車之後,李莉自然是坐的副駕駛。
後排,則是江雲皓、陸永輝。
“李莉呀,第一站,先帶咱們去數字經濟文創園看看怎麽樣?”
車子啟動之後,江雲皓就先開聲了。
李莉聞言,莞爾道:“書記,我也正想提議先去文創園呢。”
陸永輝聽了之後就笑,“看來你和江書記是想到一塊兒去了。”
數字經濟文創園這個項目,是江雲皓當初一手扶持起來的。
後來離開膠南市去到黃島區之後,江雲皓已經很久沒再去走一走了。
這次率團來黃海市考察、調研,他就想著能再去看一看,看看這個當初傾注了自己很多心血的文創園,如今發展成什麽樣子了。
至於會不會被人說成是“顯擺”之類,江雲皓壓根兒就不會考慮。
他的風格就是這樣,絕不會因為忌諱別人說三道四,做事情就束手束腳。
車隊一路暢通無阻,顯然膠南市委事先對交通是有一些“管製”的。
這樣的事情,江雲皓以前或許會稍微點一點。
但現在,他已經不會多說什麽。
因為他知道,有些事情看似動用了權力,卻是有必要的。
就說眼前泉城市代表團這麽多人下來,如果不進行交通管製,可能引起大量圍觀,反而對於交通不便。
車隊抵達“數字經濟文創園”的時候,碩大的招牌讓人很難不留下印象。
進入園區之後,產業園公共服務大廳首先出現在眾人眼簾。
李莉領著代表團一行進入之後,分別參觀了主題直播間及辦公室等配套設施。
膠南市“數字經濟文創園”經過了這些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省級數字經濟園區。
項目總麵積,也從原來的一萬多平方米,擴大到了4萬平方米(一期工程麵積2.5萬平方米,二期工程麵積1.5萬平方米)
當然了,二期工程有一部分還在建設之中。
比如裝修、招商等等,都尚未全部落實。
但文創園的紅火,已經是肉眼可見。
在產業園公共服務大廳走了一圈,泉城市的幹部們都有一種新鮮的感覺。
同為副省級城市,泉城市在工業實力,基礎設施建設方麵,絕對不遜色於黃海市。
但在高科技領域、數字經濟這一塊,和黃海市相比就差的有些多。
眼前這個“數字經濟文創園”,還隻是黃海市下麵一個區縣的產業園,卻已經有如此規模。
關鍵是,人家這個產業園不僅僅是掛了個“數字經濟”的牌子。
通過剛剛在服務大廳看企業介紹可知,人家是真的孵化出了一批頗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傳媒公司和企業。
現場跟過來的泉城市代表團中,組織部長江月萍、宣傳部長陳淑琴二人,對於數字經濟這一塊都比較了解。
看到剛剛的企業介紹之後,二人也是感慨最深的。
而這個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數字經濟文創園”,赫然是江書記任職時候的手筆。
其中發展最好的幾個重點傳媒公司和企業,更幾乎都得到過江書記當初點撥。
從於麗可口得知了這一點之後,江月萍、陳淑琴二人心中對於江書記隻有一個字:服!
然而讓江月萍、陳淑琴更加驚歎的還在後麵。
離開了服務大廳之後,李莉帶著泉城市代表團去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參觀。
第一站,就是“山風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