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津門市這次的‘擠水分’並不是突兀出現,而是有很多先兆的。”
會議室裏,江雲皓頗有磁性的聲音,引起了所有人的關注。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津門經濟的困局形成於幾十年來對發展速度的執著,這種執著在與周邊地區的角力中得到了放大。”
江雲皓平心靜氣地表示,“作為北方第一、第二大城市,津門與京城之間的‘北方經濟中心’之爭可謂由來已久。”
“一個例子可見兩地的競爭心態:記得上世紀90年代,當時我們委裏還叫計委~擬在京津地區興建一個30萬噸的乙烯生產項目。麵對這個大項目,京津兩市展開爭奪,各不相讓。最終國家計委各不得罪,批準兩市各建一個15萬噸的項目。而按照當時的國際慣例,此類項目隻有在60萬噸以上,才可能有效益……”
聆聽著江雲皓舉的這個例子,與會的委黨組成員都是身子一直。
大家沒想到的是,江雲皓竟然還知道發改委的前身——計委時期的軼事。
不過,他舉的這個例子也說明了很多問題。
委裏當時兩邊都不得罪,自然是迫於兩座城市的壓力。
因此導致的後果,就是項目一分為二之後,兩邊都不賺錢。
一方麵,這說明當時京城、津門市的競爭之激烈;
另一方麵,也說明了部委在這兩家麵前的無奈。
當然了,現在時代不一樣了。
發改委也好,其他部委也好,所做的決策必定會經過多方論證。
不光是委裏討論,相關經濟學家也要參與進來。
最後,還有gwy和高層的把關。
明知道項目不可能盈利也要上馬的情況,應該是不會再出現了。
“進入21世紀,京津兩地發展從設計上逐漸錯位,04年《京城城市總體規劃》指出京城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05年《津門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津門定位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
江雲皓繼續說道,“到06年,國務院下發《關於推進津門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該意見也明確指出津門濱海新區是‘繼鵬城經濟特區、鬆江市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帶動區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極’。”
說到這裏,江雲皓停頓了片刻。
目光轉向寧季飛主任,他坦言道,“在大投資、大項目模式下,‘津門速度’這十多年來一直領先甚至領跑全國。津門的人均gdp,也連續多年來位居全國第一。然而,雖然再次戴上‘北方經濟中心’的頭銜,但津門經濟與京城的差距始終擺在眼前……”
聆聽著江雲皓的侃侃而談,與會的幹部們都露出了沉思的神色。
是啊,津門市這些年的經濟走勢,和它一心想要追趕京城有著密切的關係。
正是這種急於求成的心態,使得津門市尤其是濱海新區在發展中,走上了一條並不正確的道路。
“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京津冀三地定位得到科學調整:京城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津門為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和改革先行示範區;冀北省為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範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
江雲皓淡淡說道,“這一次國家戰略之後,津門終於不再追求經濟中心,但其向新動能的轉型升級開啟得依然不夠迅速。”
“津門市想要破局,第一步就是轉變觀念,摒棄‘速度情結’。這一點,他們通過去年和今年陸續‘擠水分’,已經做到了!”
聽到這裏,與會的幹部都豎起了耳朵,生怕漏掉了什麽。
大家都知道,江主任既然提到了“破局”二字,那就是有辦法了。
“從去年伊始,津門市不再迷戀速度,全市稅收占財政的比重也被提升至近70%,亂收費也得到遏製;同時出台《關於營造企業家創業發展良好環境的規定》。這種種措施,都說明他們已經認清了未來的路該如何走。”
江雲皓:“接下來津門市要做的,還有三點。首先,是突破傳統,走向轉型升級。30多年來汽車運輸煤炭的曆史,去年的時候在津門港終結。在減少散煤業務的同時,津門港可以大力發展集裝箱業務,更通過智能化的‘操作係統’將日最高裝卸量提升至5萬標準箱。這樣的舉措,估計能給該行業節省人工成本80%以上。”
“其次,是調整結構,提升科技含量。去年世界智能大會在津門召開,華夏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也落戶津門。未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各種高端產業將在津門加速聚集。高技術產業的增加值,會大大快於全市的平均水平;”
“最後一點,就是減少對於國企、央企的投資依賴。這方麵,津門市已經意識到了,而且也一直在改進。”
江雲皓說的最後一點,大家都是知曉的。
關於濱海新區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等問題,早在09年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的某個教授,在一篇學術論文中就曾警告:“以國家政策支持、大項目投資帶動下的模式或許會取得較快發展,但是未來是否能夠成為引領環渤海發展的增長級則慎言樂觀。”
該教授認為,國企、特別是央企的投資對於津門市濱海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無疑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但是這種投資依賴的經濟增長方式的持續性、這種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重工業為絕對主體的產業結構造成的幾門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的影響是否會在未來凸顯其不利影響,也是濱海新區經濟發展麵臨的一大挑戰。
當然了,這篇文章發出警告之時,整個津門市還處在“黃金發展期”,經濟增速曾連續幾年雄踞全國榜首。
因此,當年這番警告沒能引起決策層的注意。
說白了,經濟快速發展掩蓋了存在著的許多問題,致使濱海新區甚至津門市產業結構的轉型貽誤了重要時機。
好在“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江雲皓如今再次提出這一點,說明他對於津門市經濟遇到的問題有很深的了解,並且一直在關注。
體製內幹部在經濟學領域的天花板,這個稱號江雲皓真是當之無愧。
“總之,津門市經濟增速下滑,一定程度上是為過去一味追求高速度買單。暫時踩一踩油門,是為了未來走得更遠。”
江雲皓最後說出了這樣一番話來。
會議室裏,江雲皓頗有磁性的聲音,引起了所有人的關注。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津門經濟的困局形成於幾十年來對發展速度的執著,這種執著在與周邊地區的角力中得到了放大。”
江雲皓平心靜氣地表示,“作為北方第一、第二大城市,津門與京城之間的‘北方經濟中心’之爭可謂由來已久。”
“一個例子可見兩地的競爭心態:記得上世紀90年代,當時我們委裏還叫計委~擬在京津地區興建一個30萬噸的乙烯生產項目。麵對這個大項目,京津兩市展開爭奪,各不相讓。最終國家計委各不得罪,批準兩市各建一個15萬噸的項目。而按照當時的國際慣例,此類項目隻有在60萬噸以上,才可能有效益……”
聆聽著江雲皓舉的這個例子,與會的委黨組成員都是身子一直。
大家沒想到的是,江雲皓竟然還知道發改委的前身——計委時期的軼事。
不過,他舉的這個例子也說明了很多問題。
委裏當時兩邊都不得罪,自然是迫於兩座城市的壓力。
因此導致的後果,就是項目一分為二之後,兩邊都不賺錢。
一方麵,這說明當時京城、津門市的競爭之激烈;
另一方麵,也說明了部委在這兩家麵前的無奈。
當然了,現在時代不一樣了。
發改委也好,其他部委也好,所做的決策必定會經過多方論證。
不光是委裏討論,相關經濟學家也要參與進來。
最後,還有gwy和高層的把關。
明知道項目不可能盈利也要上馬的情況,應該是不會再出現了。
“進入21世紀,京津兩地發展從設計上逐漸錯位,04年《京城城市總體規劃》指出京城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05年《津門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津門定位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
江雲皓繼續說道,“到06年,國務院下發《關於推進津門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該意見也明確指出津門濱海新區是‘繼鵬城經濟特區、鬆江市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帶動區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極’。”
說到這裏,江雲皓停頓了片刻。
目光轉向寧季飛主任,他坦言道,“在大投資、大項目模式下,‘津門速度’這十多年來一直領先甚至領跑全國。津門的人均gdp,也連續多年來位居全國第一。然而,雖然再次戴上‘北方經濟中心’的頭銜,但津門經濟與京城的差距始終擺在眼前……”
聆聽著江雲皓的侃侃而談,與會的幹部們都露出了沉思的神色。
是啊,津門市這些年的經濟走勢,和它一心想要追趕京城有著密切的關係。
正是這種急於求成的心態,使得津門市尤其是濱海新區在發展中,走上了一條並不正確的道路。
“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京津冀三地定位得到科學調整:京城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津門為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和改革先行示範區;冀北省為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範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
江雲皓淡淡說道,“這一次國家戰略之後,津門終於不再追求經濟中心,但其向新動能的轉型升級開啟得依然不夠迅速。”
“津門市想要破局,第一步就是轉變觀念,摒棄‘速度情結’。這一點,他們通過去年和今年陸續‘擠水分’,已經做到了!”
聽到這裏,與會的幹部都豎起了耳朵,生怕漏掉了什麽。
大家都知道,江主任既然提到了“破局”二字,那就是有辦法了。
“從去年伊始,津門市不再迷戀速度,全市稅收占財政的比重也被提升至近70%,亂收費也得到遏製;同時出台《關於營造企業家創業發展良好環境的規定》。這種種措施,都說明他們已經認清了未來的路該如何走。”
江雲皓:“接下來津門市要做的,還有三點。首先,是突破傳統,走向轉型升級。30多年來汽車運輸煤炭的曆史,去年的時候在津門港終結。在減少散煤業務的同時,津門港可以大力發展集裝箱業務,更通過智能化的‘操作係統’將日最高裝卸量提升至5萬標準箱。這樣的舉措,估計能給該行業節省人工成本80%以上。”
“其次,是調整結構,提升科技含量。去年世界智能大會在津門召開,華夏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也落戶津門。未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各種高端產業將在津門加速聚集。高技術產業的增加值,會大大快於全市的平均水平;”
“最後一點,就是減少對於國企、央企的投資依賴。這方麵,津門市已經意識到了,而且也一直在改進。”
江雲皓說的最後一點,大家都是知曉的。
關於濱海新區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等問題,早在09年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的某個教授,在一篇學術論文中就曾警告:“以國家政策支持、大項目投資帶動下的模式或許會取得較快發展,但是未來是否能夠成為引領環渤海發展的增長級則慎言樂觀。”
該教授認為,國企、特別是央企的投資對於津門市濱海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無疑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但是這種投資依賴的經濟增長方式的持續性、這種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重工業為絕對主體的產業結構造成的幾門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的影響是否會在未來凸顯其不利影響,也是濱海新區經濟發展麵臨的一大挑戰。
當然了,這篇文章發出警告之時,整個津門市還處在“黃金發展期”,經濟增速曾連續幾年雄踞全國榜首。
因此,當年這番警告沒能引起決策層的注意。
說白了,經濟快速發展掩蓋了存在著的許多問題,致使濱海新區甚至津門市產業結構的轉型貽誤了重要時機。
好在“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江雲皓如今再次提出這一點,說明他對於津門市經濟遇到的問題有很深的了解,並且一直在關注。
體製內幹部在經濟學領域的天花板,這個稱號江雲皓真是當之無愧。
“總之,津門市經濟增速下滑,一定程度上是為過去一味追求高速度買單。暫時踩一踩油門,是為了未來走得更遠。”
江雲皓最後說出了這樣一番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