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討巧
一腳悲催穿越古代,努力搞錢 作者:宮古島好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等作坊裏裏外外都打掃幹淨,張父也帶著食鋪的員工到了作坊。
張爺爺見作坊的所有人以及食鋪的員工都站在了院子裏。
開口道:“今天是年前最後一天上工了,這半年,多虧了大家一起將作坊從無發展到現在七十多人,在這裏我先謝謝大家了,明年希望大家繼續努力將作坊生意做得更好。
話我就不多說了,作坊第一天上工的時候就和大家說了,作坊賺錢了一定給大家年底發個紅包,今天就是來實現這個承諾的。
今年過年除了我身後給大家準備的年禮,就是每個人多發一個月的月錢,相當於今天所有人都能得兩個月的月錢。”
“天,這一下發兩個月的月錢,那我不就是能得一兩多。”
“哎喲,那我可以多買幾斤肉,讓除夕桌上多兩盤肉菜了。”
“得這麽多錢,初二回娘家,我可以多帶點東西回娘家看我阿爹和阿娘了,不用找公公婆婆要錢真好。”
“......”
張爺爺見大家討論的聲音逐漸減少,又開口道:“對了,最後說一句,就是我們年後開工的時間的初八,到時候大家按時上工啊。
不過小超和阿威你們兩個要累點,得上工到三十中午,這幾天鎮上都是買年貨的人,到時候買油辣椒和脆哨的人肯定不少。
所以需要你們兩人幫忙守著,放心,月月還給你們單獨準備了個這幾天上工的紅包。”
倆人一聽,這本來就是該正常上工,解雇還能得到額外的紅包。
“謝謝張爺爺,我們不累,嘿嘿。”
“那行,那我們現在開始發年禮和月錢紅包,大家都排隊來領。”
張爺爺話剛落,所有人都爭先恐後的排隊。
張允月拿著記錄每一個人月錢和紅包的冊子,在一旁勾劃。
張爺爺負責給散碎銀子和串好的銅板,張父和張程他們每人負責一樣年禮遞給大家。
等發完年禮和紅包,所有人麵前都擺著三個罐子,一個人根本拿不了。
所以張父便讓張行雲和張行浩去村裏通知作坊員工的家人,背著背簍來拿年禮。
等待的時候,作坊員工都看了一下,居然還有五斤菜油,這在鎮上買,都得花好幾十文。
張超和趙威倆人多得了兩百文的紅包,張超開心的和自家阿娘木氏說著,然後又說著得了兩份年禮。
張義:“薑仁,張誌,你們兩家也太讓人嫉妒了,一家就得了十斤菜油,這都吃好一段時間了,月錢和紅包都得二兩多吧。”
薑仁,張誌兩家都正好是夫妻兩人一起去食鋪做工的,剛好就得了雙份的年禮。
薑仁不好意思道:“我也沒想到能得雙份的年禮,我都不好意思了。”
“嗨,這有啥不好意思啊,你們兩家本來就是夫妻來去做活的。”
“是啊,希望明年作坊生意更好,要是再招人,我也希望我媳婦能一起來,這樣過年我也能得兩份年禮了,哈哈哈哈。”
大家這會都在互相討論得了多少月錢,其實大家都知道男子們都是一樣的,婦人們的也都是一樣的。
但是就是想討論,不然壓抑不住內心的歡喜,就需要有個人能在旁邊聽著。
沒多久,工人們的家人都背著背簍來了作坊,然後找到自家人,將東西放在背簍裏。
院子裏又開始新一輪的說話聲,有些已經開始說明天要去鎮上買什麽了,旁邊聽見的人,還說明天也要去,到時候大家一起作伴去鎮上。
等所有工人的家人都將東西裝在背簍裏,張爺爺便讓大家今天早點下工回家了。
年後再來繼續上工。
等所有人都走完,就隻剩老張家的人和張行忠還在院子裏了。
“小忠,明天還得再來一趟啊,喊十來個作坊的人跟著,到時候來幫著搬貨哈。”
“知道的,三爺爺。”
“行,那我們也走吧。”
回到家。
張母和張行雲,張行風也都在堂屋裏坐著烤火。
張允月想到在縣城給張母買的簪子還在自己手上,便去了房間將簪子拿了出來。
回到堂屋,將金簪子遞到張母麵前:
“阿娘,你看喜不喜歡,我在縣城玲瓏閣給你買的簪子,阿奶和二嬸的已經都戴上了,就剩你了。”
“哎呀,真好看,月月,來給阿娘戴上。”
張允月接過簪子,戴在張母的發髻上。
張行風在一旁討巧的誇讚道:“阿娘,你戴著這個簪子真好看。”
張允月:“嗯,戴著這個簪子,阿娘感覺又年輕了幾歲。”
張父也在一旁附和道。
父子幾人將張母捧得高興得不知所以。
次日。
天香樓將最後一批油辣椒和脆哨全部拉走了。
作坊的驢也暫時拉回老宅養著,等作坊開工之後再拉回作坊。
然後正式將作坊門關上,等來年再開。
雖然上個月喬遷的時候宅子已經打掃過一次,但是要迎接新年,所以送走天香樓的人,老張家的所有人,又上手將宅子裏裏外外又打掃了一遍。
傍晚,張家人都坐在堂屋裏。
商量著明天全家一起去鎮上逛街,順便將過年需要的東西全部買上,還好家裏有牛車和馬車,到時候可以都駕去鎮上。
第二天。
一家人吃完早飯,便套上牛車和馬車。
張程趕著馬車帶著張奶奶,朱氏,張母,張允月,張允雪幾人,其餘人皆坐牛車。
馬車和牛車剛到鎮上,還未進城門。
城門處就已經有不少人了,畢竟明日就是除夕。
張程駕著馬車在城門口停住,對著後麵牛車上的張爺爺和張父道。
“阿爹,大哥,我們把馬車和牛車停在城門口吧,你們看城門口人就有那麽多,今天城內怕是更加人擠人的,牛車和馬車應該都進不去了。”
張爺爺和張父看了一下城門口的人,便點頭,於是車上的人都下了車。
張程和張父將牛車和馬車趕到城門口旁邊的牛馬車寄存處,花了十來文銅錢,將來兩輛車都停在這裏。
然後老張家的人背著背簍,便走路進了縣城。
張爺爺見作坊的所有人以及食鋪的員工都站在了院子裏。
開口道:“今天是年前最後一天上工了,這半年,多虧了大家一起將作坊從無發展到現在七十多人,在這裏我先謝謝大家了,明年希望大家繼續努力將作坊生意做得更好。
話我就不多說了,作坊第一天上工的時候就和大家說了,作坊賺錢了一定給大家年底發個紅包,今天就是來實現這個承諾的。
今年過年除了我身後給大家準備的年禮,就是每個人多發一個月的月錢,相當於今天所有人都能得兩個月的月錢。”
“天,這一下發兩個月的月錢,那我不就是能得一兩多。”
“哎喲,那我可以多買幾斤肉,讓除夕桌上多兩盤肉菜了。”
“得這麽多錢,初二回娘家,我可以多帶點東西回娘家看我阿爹和阿娘了,不用找公公婆婆要錢真好。”
“......”
張爺爺見大家討論的聲音逐漸減少,又開口道:“對了,最後說一句,就是我們年後開工的時間的初八,到時候大家按時上工啊。
不過小超和阿威你們兩個要累點,得上工到三十中午,這幾天鎮上都是買年貨的人,到時候買油辣椒和脆哨的人肯定不少。
所以需要你們兩人幫忙守著,放心,月月還給你們單獨準備了個這幾天上工的紅包。”
倆人一聽,這本來就是該正常上工,解雇還能得到額外的紅包。
“謝謝張爺爺,我們不累,嘿嘿。”
“那行,那我們現在開始發年禮和月錢紅包,大家都排隊來領。”
張爺爺話剛落,所有人都爭先恐後的排隊。
張允月拿著記錄每一個人月錢和紅包的冊子,在一旁勾劃。
張爺爺負責給散碎銀子和串好的銅板,張父和張程他們每人負責一樣年禮遞給大家。
等發完年禮和紅包,所有人麵前都擺著三個罐子,一個人根本拿不了。
所以張父便讓張行雲和張行浩去村裏通知作坊員工的家人,背著背簍來拿年禮。
等待的時候,作坊員工都看了一下,居然還有五斤菜油,這在鎮上買,都得花好幾十文。
張超和趙威倆人多得了兩百文的紅包,張超開心的和自家阿娘木氏說著,然後又說著得了兩份年禮。
張義:“薑仁,張誌,你們兩家也太讓人嫉妒了,一家就得了十斤菜油,這都吃好一段時間了,月錢和紅包都得二兩多吧。”
薑仁,張誌兩家都正好是夫妻兩人一起去食鋪做工的,剛好就得了雙份的年禮。
薑仁不好意思道:“我也沒想到能得雙份的年禮,我都不好意思了。”
“嗨,這有啥不好意思啊,你們兩家本來就是夫妻來去做活的。”
“是啊,希望明年作坊生意更好,要是再招人,我也希望我媳婦能一起來,這樣過年我也能得兩份年禮了,哈哈哈哈。”
大家這會都在互相討論得了多少月錢,其實大家都知道男子們都是一樣的,婦人們的也都是一樣的。
但是就是想討論,不然壓抑不住內心的歡喜,就需要有個人能在旁邊聽著。
沒多久,工人們的家人都背著背簍來了作坊,然後找到自家人,將東西放在背簍裏。
院子裏又開始新一輪的說話聲,有些已經開始說明天要去鎮上買什麽了,旁邊聽見的人,還說明天也要去,到時候大家一起作伴去鎮上。
等所有工人的家人都將東西裝在背簍裏,張爺爺便讓大家今天早點下工回家了。
年後再來繼續上工。
等所有人都走完,就隻剩老張家的人和張行忠還在院子裏了。
“小忠,明天還得再來一趟啊,喊十來個作坊的人跟著,到時候來幫著搬貨哈。”
“知道的,三爺爺。”
“行,那我們也走吧。”
回到家。
張母和張行雲,張行風也都在堂屋裏坐著烤火。
張允月想到在縣城給張母買的簪子還在自己手上,便去了房間將簪子拿了出來。
回到堂屋,將金簪子遞到張母麵前:
“阿娘,你看喜不喜歡,我在縣城玲瓏閣給你買的簪子,阿奶和二嬸的已經都戴上了,就剩你了。”
“哎呀,真好看,月月,來給阿娘戴上。”
張允月接過簪子,戴在張母的發髻上。
張行風在一旁討巧的誇讚道:“阿娘,你戴著這個簪子真好看。”
張允月:“嗯,戴著這個簪子,阿娘感覺又年輕了幾歲。”
張父也在一旁附和道。
父子幾人將張母捧得高興得不知所以。
次日。
天香樓將最後一批油辣椒和脆哨全部拉走了。
作坊的驢也暫時拉回老宅養著,等作坊開工之後再拉回作坊。
然後正式將作坊門關上,等來年再開。
雖然上個月喬遷的時候宅子已經打掃過一次,但是要迎接新年,所以送走天香樓的人,老張家的所有人,又上手將宅子裏裏外外又打掃了一遍。
傍晚,張家人都坐在堂屋裏。
商量著明天全家一起去鎮上逛街,順便將過年需要的東西全部買上,還好家裏有牛車和馬車,到時候可以都駕去鎮上。
第二天。
一家人吃完早飯,便套上牛車和馬車。
張程趕著馬車帶著張奶奶,朱氏,張母,張允月,張允雪幾人,其餘人皆坐牛車。
馬車和牛車剛到鎮上,還未進城門。
城門處就已經有不少人了,畢竟明日就是除夕。
張程駕著馬車在城門口停住,對著後麵牛車上的張爺爺和張父道。
“阿爹,大哥,我們把馬車和牛車停在城門口吧,你們看城門口人就有那麽多,今天城內怕是更加人擠人的,牛車和馬車應該都進不去了。”
張爺爺和張父看了一下城門口的人,便點頭,於是車上的人都下了車。
張程和張父將牛車和馬車趕到城門口旁邊的牛馬車寄存處,花了十來文銅錢,將來兩輛車都停在這裏。
然後老張家的人背著背簍,便走路進了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