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在屋子裏激烈的交鋒,各不相讓,連女孩子也爭得麵紅耳赤,李如萍幾次想插話打斷這場意外的爭吵,都無功而返,隻好退出了屋子。
“劉震,你什麽時候來的?”李如萍見劉震站在門外,似笑非笑的傾聽著屋裏的爭論,便開口問道。
“來了有一會兒了。”劉震揚了揚手裏的電報,“與八路軍的談判已經順利結束,司令已經往回趕了。”
“打不起來就好。”李如萍點了點頭,籲了口氣說道:“都是中國人,可別讓日本人看笑話。”
劉震嗬嗬一笑,指了指屋裏,搖頭道:“跟我們剛來的時候差不多,覺得自己懂得很多,現在回頭想想,還真有點臉紅。”
“是呀,懂得多的不寫在臉上,懂得少的偏要吱吱喳喳,弄得我頭都大了,可還得好好陪著。”李如萍無奈的說道。
“用不著這麽費心,等司令回來好了。”劉震撇了撇嘴說道:“南洋華僑總會是有錢,可咱們能得到多少,我們勉為其難招待招待,對上麵有個交待,也就是了。”
“話也不能這麽說。”李如萍輕輕搖了搖頭,感慨的說道:“華僑,那一顆愛國的心,將與祖國同在!他們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我們略盡地主之誼也是應當的!”
叮咣,屋子裏拍桌子砸凳子,越發鬧得厲害起來。李如萍慌忙對劉震說道:“快叫衛兵,這裏麵又是槍,又是刀的,可別鬧出人命來。”
劉震衝著遠處的衛兵大喊了兩聲,又製止了李如萍要進屋勸架的動作,他匆忙衝了進去,原來兩個老外也加入了爭論,漢語說得不好,急得情不自禁揮舞著手裏的家夥來增加說服力……
曆史上,在抗戰最艱難的日子,從精神和經濟上支撐中國人民抗戰大業的,除了國內的民眾,還有一根頂梁柱——那就是八百多萬華僑。
海外華僑以地區形成三大集團: 第一大集團,南洋華僑。居住南洋諸國,人數為六百七十多萬,以陳嘉庚為首成立有南僑總會。第二大集團,美洲華僑。主要為美國華人十力餘眾,以司徒美堂為首,稱為全美洲洪門華僑。第三大集團,歐洲華僑,主要是居住在英、法兩國的華人,成立有全歐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
這些僑居海外,接受了所謂海洋文化,受過西方文明熏陶的中國人,對國內的黨派之爭,多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態度,以“嫁女”的心情,傾力關懷和支援“娘家”的抗戰。
他們認為,由於中國曆代封建專製統治,愚弄人民,造成了國民的愚昧和科學文化的落後,才導致了大國被小國欺侮,大國挨小國打的可恥現實。
他們幻想中國人的腦袋在外人飛機大炮的狠狠轟炸下能“開竅”——拋棄嚴重束縛民族手腳、智慧的封建專製,真正接受文明和科學。因此,這部分中國人勒緊褲帶支持抗戰,要比國內大後方人民傾囊支持抗戰,要多一個附加條件,那就是接受他們經濟支援的國民政府,必須保證國內政治上的民主與自由。因此,一但國內政治集團間出現糾紛磨擦,華僑們總是感到痛心疾首,無情斥責,並以不給經濟支援相要挾,國民黨的幾次****,很快息鼓偃旗,與華僑的反對態度有直接關係。
鑒於這種情況,抗戰第一期,蔣介石不得不暫時放下了老子黨、家天下的臭架子,宣布各黨各派政治上一律平等,也曾一度造成國內民主政治假象,這對海外華僑是一個莫大的安慰,他們明確宣言,掏盡腰包,支持國民政府抗戰,擁護蔣介石抗戰到底。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成立戰時公債勸募委員會,蔣介石任主任委員。第一期發行救國公債五億元,海外華僑認購了大半,以後,凡國民政府發行救國公債,華僑都大力認購。1937年至1942年,國民政府先後發行了六次救國公債共三十億元。華僑購買了十一億元,占總數三分之一強。
由於蔣介石以孫中山忠實信徒自居,並打著民主共和旗幟,海外華僑基本上都買他的帳。 國民政府之下,專門設立僑務委員會。蔣介石經常通過這個委員會向華僑求援要錢。華僑突擊性的捐款已解決了政府不少難題,但蔣介石苦於常年常月的戰費開支,便直接打電報給各地華僑組織,請求他們搞常月捐。
常月捐,就是每月都有個固定的捐款數,就象老板給工人發工資一樣,每月都有。海外僑胞竭盡全力,按月繳納抗日捐款,如同按月給國民政府發工資。 南洋諸國華僑每月平均實際捐款為:七百三十四萬元; 美國華僑每月平均實際捐款為:五十八萬三千元: 八年抗戰中,華僑捐款共計為:十三億二千二百五十三萬餘元。
蔣介石盡管在整個抗戰階段中始終沒有放棄過其**的一麵,盡管從他那不可能改變的立場出發始終不會承認毛ZD的“戰爭之偉力存在於民眾之中”的論斷。然而,事實上正是民眾——大後方的民眾、敵後的民眾、海外的僑胞、前線和敵後英勇抗敵的數百萬軍隊,才能在這戰爭的重負之下,挺起民族的胸膛,擔負起民族獨立的重任,從而,挽救了國家、挽救了民族,也挽救了他那地處一隅的國民政府。
海外華僑不僅出錢,而且出人出力。1938年,滇緬公路完工,這條公路成為抗戰時期祖國大陸進出口的生命線,是全國抗戰的大動脈。然而,當時國內有經驗的大卡車司機及汽車修理工來源奇缺,臨時培訓又來不及,設在昆明負責管理這兩條運輸線的軍事委員會西南運輸處就積極向海外招募機工。直到1942年5月,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前,南洋機工們共搶運了四十五萬噸以上的軍事物資,極大地支持了祖國的抗戰事業。其中僅1941年一年就運入機槍、炮彈、汽車、各種藥品等達13萬多噸。在3100多名機工中,因炸死、疾病、車禍等為國捐軀的就達1000多人,占全體回國南洋機工的1/3多。海外遊子之心,在國難當頭之際,表現得如此熾熱,如此崇高偉大。
“劉震,你什麽時候來的?”李如萍見劉震站在門外,似笑非笑的傾聽著屋裏的爭論,便開口問道。
“來了有一會兒了。”劉震揚了揚手裏的電報,“與八路軍的談判已經順利結束,司令已經往回趕了。”
“打不起來就好。”李如萍點了點頭,籲了口氣說道:“都是中國人,可別讓日本人看笑話。”
劉震嗬嗬一笑,指了指屋裏,搖頭道:“跟我們剛來的時候差不多,覺得自己懂得很多,現在回頭想想,還真有點臉紅。”
“是呀,懂得多的不寫在臉上,懂得少的偏要吱吱喳喳,弄得我頭都大了,可還得好好陪著。”李如萍無奈的說道。
“用不著這麽費心,等司令回來好了。”劉震撇了撇嘴說道:“南洋華僑總會是有錢,可咱們能得到多少,我們勉為其難招待招待,對上麵有個交待,也就是了。”
“話也不能這麽說。”李如萍輕輕搖了搖頭,感慨的說道:“華僑,那一顆愛國的心,將與祖國同在!他們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我們略盡地主之誼也是應當的!”
叮咣,屋子裏拍桌子砸凳子,越發鬧得厲害起來。李如萍慌忙對劉震說道:“快叫衛兵,這裏麵又是槍,又是刀的,可別鬧出人命來。”
劉震衝著遠處的衛兵大喊了兩聲,又製止了李如萍要進屋勸架的動作,他匆忙衝了進去,原來兩個老外也加入了爭論,漢語說得不好,急得情不自禁揮舞著手裏的家夥來增加說服力……
曆史上,在抗戰最艱難的日子,從精神和經濟上支撐中國人民抗戰大業的,除了國內的民眾,還有一根頂梁柱——那就是八百多萬華僑。
海外華僑以地區形成三大集團: 第一大集團,南洋華僑。居住南洋諸國,人數為六百七十多萬,以陳嘉庚為首成立有南僑總會。第二大集團,美洲華僑。主要為美國華人十力餘眾,以司徒美堂為首,稱為全美洲洪門華僑。第三大集團,歐洲華僑,主要是居住在英、法兩國的華人,成立有全歐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
這些僑居海外,接受了所謂海洋文化,受過西方文明熏陶的中國人,對國內的黨派之爭,多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態度,以“嫁女”的心情,傾力關懷和支援“娘家”的抗戰。
他們認為,由於中國曆代封建專製統治,愚弄人民,造成了國民的愚昧和科學文化的落後,才導致了大國被小國欺侮,大國挨小國打的可恥現實。
他們幻想中國人的腦袋在外人飛機大炮的狠狠轟炸下能“開竅”——拋棄嚴重束縛民族手腳、智慧的封建專製,真正接受文明和科學。因此,這部分中國人勒緊褲帶支持抗戰,要比國內大後方人民傾囊支持抗戰,要多一個附加條件,那就是接受他們經濟支援的國民政府,必須保證國內政治上的民主與自由。因此,一但國內政治集團間出現糾紛磨擦,華僑們總是感到痛心疾首,無情斥責,並以不給經濟支援相要挾,國民黨的幾次****,很快息鼓偃旗,與華僑的反對態度有直接關係。
鑒於這種情況,抗戰第一期,蔣介石不得不暫時放下了老子黨、家天下的臭架子,宣布各黨各派政治上一律平等,也曾一度造成國內民主政治假象,這對海外華僑是一個莫大的安慰,他們明確宣言,掏盡腰包,支持國民政府抗戰,擁護蔣介石抗戰到底。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成立戰時公債勸募委員會,蔣介石任主任委員。第一期發行救國公債五億元,海外華僑認購了大半,以後,凡國民政府發行救國公債,華僑都大力認購。1937年至1942年,國民政府先後發行了六次救國公債共三十億元。華僑購買了十一億元,占總數三分之一強。
由於蔣介石以孫中山忠實信徒自居,並打著民主共和旗幟,海外華僑基本上都買他的帳。 國民政府之下,專門設立僑務委員會。蔣介石經常通過這個委員會向華僑求援要錢。華僑突擊性的捐款已解決了政府不少難題,但蔣介石苦於常年常月的戰費開支,便直接打電報給各地華僑組織,請求他們搞常月捐。
常月捐,就是每月都有個固定的捐款數,就象老板給工人發工資一樣,每月都有。海外僑胞竭盡全力,按月繳納抗日捐款,如同按月給國民政府發工資。 南洋諸國華僑每月平均實際捐款為:七百三十四萬元; 美國華僑每月平均實際捐款為:五十八萬三千元: 八年抗戰中,華僑捐款共計為:十三億二千二百五十三萬餘元。
蔣介石盡管在整個抗戰階段中始終沒有放棄過其**的一麵,盡管從他那不可能改變的立場出發始終不會承認毛ZD的“戰爭之偉力存在於民眾之中”的論斷。然而,事實上正是民眾——大後方的民眾、敵後的民眾、海外的僑胞、前線和敵後英勇抗敵的數百萬軍隊,才能在這戰爭的重負之下,挺起民族的胸膛,擔負起民族獨立的重任,從而,挽救了國家、挽救了民族,也挽救了他那地處一隅的國民政府。
海外華僑不僅出錢,而且出人出力。1938年,滇緬公路完工,這條公路成為抗戰時期祖國大陸進出口的生命線,是全國抗戰的大動脈。然而,當時國內有經驗的大卡車司機及汽車修理工來源奇缺,臨時培訓又來不及,設在昆明負責管理這兩條運輸線的軍事委員會西南運輸處就積極向海外招募機工。直到1942年5月,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前,南洋機工們共搶運了四十五萬噸以上的軍事物資,極大地支持了祖國的抗戰事業。其中僅1941年一年就運入機槍、炮彈、汽車、各種藥品等達13萬多噸。在3100多名機工中,因炸死、疾病、車禍等為國捐軀的就達1000多人,占全體回國南洋機工的1/3多。海外遊子之心,在國難當頭之際,表現得如此熾熱,如此崇高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