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見袁紹後說道“當年先帝在世時,就對皇子辯頗為不滿,皇子辯膽小怕事無君王之威,舉子輕挑無帝王之資,其才平庸無奇,本無天子之命。先帝曾想立皇子協為儲,可惜遭到何進一係的反對,又有張讓閹人從中作梗,此事便不了了之。想來先帝臨終前仍無法釋懷,含著痛惜龍殯歸天,我等枉為臣子,當完成先帝遺願。陳留王從小便有太皇太後撫養,聰明過人遇事不驚頗有聖王之態,我等理當擁戴陳留王為帝!”
袁紹聽後陷入沉思,他不敢輕易發一言,本來袁紹是不想來顯陽苑,此處乃是董卓在司隸的老巢,而董卓之心已是盡人皆知,自己前來則是十分的險危,但他又不能拒絕,因為洛陽城已盡在董卓手中,而袁家在洛陽尚有上百族人,其幸命皆握於董卓手上。
袁紹最終說道“立國近四百年,數百年來受百姓擁護不減,正是因為尊卑有上下,專業有嫡庶之序,當今陛下乃是何太後嫡子,而陳留王僅是先帝庶子,雖說此乃是先帝遺願,但若是司空提出必遭多數人反對,況且我袁紹也僅是袁家過繼之嫡,本是庶出子孫,無法代表袁家就廢立提出議見,此事還需由我叔父決定才是!”
董卓聽罷心中暗叫佩服,袁紹一席話講的是滴水不漏,自己倒是無理由對他發作,一時也拿他沒有辦法。
於是董卓突然憤怒的拔出佩劍說道“豎子不足與謀!當今天下之劍在我手,誰人敢反對便斬殺之,況且我執行的乃是先帝遺誌,我看誰敢不從!”
此時袁紹也拔出了自己的佩劍,但他馬上意識到董卓是故意刺激自己,若是持劍相向,極有可能成為董卓擊殺自己的借口,所以袁紹馬上將劍朝下向董卓行禮說道“司空以為天下英雄有幾何,是否僅有董公一人敢稱雄?”
袁紹說罷借勢收回佩劍,快速朝帳走出去,董卓見此愣在當場,他沒有想到袁紹如此機智,心中十分憎恨袁紹,可是袁紹聲望極高,無妥當理由不敢輕易擊殺,董卓隻能擺手示意衛士,放任袁紹離去。
之後董卓向袁紹叔父太傅袁隗說明廢立,沒有想到袁隗懼怕董卓欣然同意,袁紹得知之後,立刻棄官職出走京師逃往冀州渤海郡。
八月三十日,司空董卓在朝會上,正式提出廢立議題,並且以霍光、田延年為例,威脅朝中大臣,朝野上下無人敢反對,隻有尚書令盧植一人出來抗辯,盧植占據法理,而董卓卻無言相爭。
退朝之後董卓見此怒不可遏,便想尋找機會問罪盧植,被彭伯等人勸阻,盧植才有機會棄官逃脫,曆史上的勸阻之人,本來是以蔡邕為首,而今蔡邕早在樂浪當院長,自然是無法勸阻。
盧植回到家中後,與自己的愛高誘商議,高誘向老師盧植建議道“恩師當眾對抗董卓確實是大快人心,可是如今董卓手握重兵,又挾持皇帝陛下與陳留王,控製著整個洛陽城,為人飛揚跋扈暴戾恣睢,日後必會尋機會報複恩師,天下大勢已定,董卓必將立陳留王廢皇子辯,朝野百官無人敢反對,隻有恩師一人勢單力薄無力回天,恩師倒不如立刻棄官而去,離開事非之地,以求保住有用之身!”
盧植歎了口氣說道“景泰所言有理,大局已定大漢危唉!怎奈我盧植無力回天,天子與陳留王受控以董賊,乃我之罪,日前小孟津之役,若是由我親自護關陛下,也不至於有如此處境!”
盧府房瓦上突然落下了一個黑影,黑影沉聲說道“尚書大人已然盡力,今日之態式與大人無關,何必自取煩惱了,倒不如聽從高先生的議見,馬上棄官離開洛陽城,保住有用之身!”
盧植聽罷看向門外回道“你不是護著陳琳、鄭泰、何宴三人回樂浪了嗎?怎麽還會在此地?”
黑影從容的走了進來抱拳說道“在下來到洛陽,首要任務便是暗中護衛尚書大人,他們三人隻是次要任務而已。大人乃是我主恩師,又是士人楷模,武人標杆,國之棟梁,乃是天下少有的英雄,我主對大人敬佩萬分,又擔心大人的安危,在下一直沒有離開,而是暗中保護著大人,我主已在樂浪為大人安排了居所,樂浪雖偏遠,但卻是安居樂業之所,希望大人不要再猶豫了!”
雖然王服一身黑衣,又蒙著麵巾,相貌叫人無法識別,但是盧植與王服有過數次交談,因而能從語言間識得。
天誌盟在五社津藏了兩艘船,先前王服已令人開走了一艘,船上乘坐著陳琳與鄭泰三人,此時已開向蘿縣,另外一艘則是趙雲為盧植與皇甫嵩準備好的專船,可惜皇甫嵩在外作戰,如今便成了盧植一人的專船。
高誘也向盧植勸道“恩師門下子弟數眾,伯珪坐鎮右北平,玄德如今也投奔了伯珪,德然仍在中山,中原大亂將至,兩地皆不是上選之地,若是回涿郡倒是也能安居,但是劉虞必會征辟恩師,因為劉虞與伯珪、子龍一向不合,恩師應不應征都將會陷入兩難,學生以為樂浪遠在海角,才是上選之地,平壤侯心懷大誌愛民如子,為大漢開疆拓土威鎮四海,在樂浪開學辦教傳揚教化,恩師去了必有發揮的舞台!”
盧植聽罷嗬嗬笑道“子龍確實是當世英雄,可惜心中有異,對大漢忠心不足,在樂浪特立獨行,更改各項法度,又私設賦稅標準,儼然自成一國,我若是去了,豈不是助他成事,我的初心何處安放?”
高誘追隨多年,也是唯一一個留在盧植身邊的學生,對恩師盧植十分的了解,自然知曉個中原由。
於是高誘又躬身抱拳說道“恩師之心天下皆知,而平壤侯所為,雖叫人詬病,但確實是為民為國之舉,叫外人看來平壤侯缺少忠心,而恩師卻滿滿在懷,何將忠心傳授於平壤侯?”
袁紹聽後陷入沉思,他不敢輕易發一言,本來袁紹是不想來顯陽苑,此處乃是董卓在司隸的老巢,而董卓之心已是盡人皆知,自己前來則是十分的險危,但他又不能拒絕,因為洛陽城已盡在董卓手中,而袁家在洛陽尚有上百族人,其幸命皆握於董卓手上。
袁紹最終說道“立國近四百年,數百年來受百姓擁護不減,正是因為尊卑有上下,專業有嫡庶之序,當今陛下乃是何太後嫡子,而陳留王僅是先帝庶子,雖說此乃是先帝遺願,但若是司空提出必遭多數人反對,況且我袁紹也僅是袁家過繼之嫡,本是庶出子孫,無法代表袁家就廢立提出議見,此事還需由我叔父決定才是!”
董卓聽罷心中暗叫佩服,袁紹一席話講的是滴水不漏,自己倒是無理由對他發作,一時也拿他沒有辦法。
於是董卓突然憤怒的拔出佩劍說道“豎子不足與謀!當今天下之劍在我手,誰人敢反對便斬殺之,況且我執行的乃是先帝遺誌,我看誰敢不從!”
此時袁紹也拔出了自己的佩劍,但他馬上意識到董卓是故意刺激自己,若是持劍相向,極有可能成為董卓擊殺自己的借口,所以袁紹馬上將劍朝下向董卓行禮說道“司空以為天下英雄有幾何,是否僅有董公一人敢稱雄?”
袁紹說罷借勢收回佩劍,快速朝帳走出去,董卓見此愣在當場,他沒有想到袁紹如此機智,心中十分憎恨袁紹,可是袁紹聲望極高,無妥當理由不敢輕易擊殺,董卓隻能擺手示意衛士,放任袁紹離去。
之後董卓向袁紹叔父太傅袁隗說明廢立,沒有想到袁隗懼怕董卓欣然同意,袁紹得知之後,立刻棄官職出走京師逃往冀州渤海郡。
八月三十日,司空董卓在朝會上,正式提出廢立議題,並且以霍光、田延年為例,威脅朝中大臣,朝野上下無人敢反對,隻有尚書令盧植一人出來抗辯,盧植占據法理,而董卓卻無言相爭。
退朝之後董卓見此怒不可遏,便想尋找機會問罪盧植,被彭伯等人勸阻,盧植才有機會棄官逃脫,曆史上的勸阻之人,本來是以蔡邕為首,而今蔡邕早在樂浪當院長,自然是無法勸阻。
盧植回到家中後,與自己的愛高誘商議,高誘向老師盧植建議道“恩師當眾對抗董卓確實是大快人心,可是如今董卓手握重兵,又挾持皇帝陛下與陳留王,控製著整個洛陽城,為人飛揚跋扈暴戾恣睢,日後必會尋機會報複恩師,天下大勢已定,董卓必將立陳留王廢皇子辯,朝野百官無人敢反對,隻有恩師一人勢單力薄無力回天,恩師倒不如立刻棄官而去,離開事非之地,以求保住有用之身!”
盧植歎了口氣說道“景泰所言有理,大局已定大漢危唉!怎奈我盧植無力回天,天子與陳留王受控以董賊,乃我之罪,日前小孟津之役,若是由我親自護關陛下,也不至於有如此處境!”
盧府房瓦上突然落下了一個黑影,黑影沉聲說道“尚書大人已然盡力,今日之態式與大人無關,何必自取煩惱了,倒不如聽從高先生的議見,馬上棄官離開洛陽城,保住有用之身!”
盧植聽罷看向門外回道“你不是護著陳琳、鄭泰、何宴三人回樂浪了嗎?怎麽還會在此地?”
黑影從容的走了進來抱拳說道“在下來到洛陽,首要任務便是暗中護衛尚書大人,他們三人隻是次要任務而已。大人乃是我主恩師,又是士人楷模,武人標杆,國之棟梁,乃是天下少有的英雄,我主對大人敬佩萬分,又擔心大人的安危,在下一直沒有離開,而是暗中保護著大人,我主已在樂浪為大人安排了居所,樂浪雖偏遠,但卻是安居樂業之所,希望大人不要再猶豫了!”
雖然王服一身黑衣,又蒙著麵巾,相貌叫人無法識別,但是盧植與王服有過數次交談,因而能從語言間識得。
天誌盟在五社津藏了兩艘船,先前王服已令人開走了一艘,船上乘坐著陳琳與鄭泰三人,此時已開向蘿縣,另外一艘則是趙雲為盧植與皇甫嵩準備好的專船,可惜皇甫嵩在外作戰,如今便成了盧植一人的專船。
高誘也向盧植勸道“恩師門下子弟數眾,伯珪坐鎮右北平,玄德如今也投奔了伯珪,德然仍在中山,中原大亂將至,兩地皆不是上選之地,若是回涿郡倒是也能安居,但是劉虞必會征辟恩師,因為劉虞與伯珪、子龍一向不合,恩師應不應征都將會陷入兩難,學生以為樂浪遠在海角,才是上選之地,平壤侯心懷大誌愛民如子,為大漢開疆拓土威鎮四海,在樂浪開學辦教傳揚教化,恩師去了必有發揮的舞台!”
盧植聽罷嗬嗬笑道“子龍確實是當世英雄,可惜心中有異,對大漢忠心不足,在樂浪特立獨行,更改各項法度,又私設賦稅標準,儼然自成一國,我若是去了,豈不是助他成事,我的初心何處安放?”
高誘追隨多年,也是唯一一個留在盧植身邊的學生,對恩師盧植十分的了解,自然知曉個中原由。
於是高誘又躬身抱拳說道“恩師之心天下皆知,而平壤侯所為,雖叫人詬病,但確實是為民為國之舉,叫外人看來平壤侯缺少忠心,而恩師卻滿滿在懷,何將忠心傳授於平壤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