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之前本是中朗將牛輔的中輔軍,其職屬軍師參軍一類的職位,並不是官方的正式官職,薪奉上與軍司馬差不多,與趙雲的地位相差甚遠,甚至不如徐庶等參軍。
將軍府的參軍乃是募僚性質,雖然沒有多少權利,薪俸也不固定,從比六百石至比二千石不等,但卻是官方認可的正式職位,而輔軍則屬於私人性質,完全不可相比。
李儒聽罷瞟了一眼賈詡,心裏暗哼一聲說道“文和以為該如何行事才好,當下丞相身邊僅有你我二人可用,難道要丞相親自前往,才能叫趙雲不敢輕視!”
賈詡說話總是一半留一半,還經常一副言行舉止的樣子,想引導他人主動中套開口,而自己卻是擺出一副高深莫測的模樣,叫李儒心中很是不爽,明知賈詡話中有話,又拿他沒有辦法,所以李儒幹脆將話一次說死,就想叫賈詡難看。
賈詡聽罷起身朝董卓行禮笑道“郎中令言過了,丞相貴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怎可親自己前往,再則說了兩軍交戰將帥不可相見,不過丞相不可前往,三公子文武雙全,可為正使之任,賈某人自當為副使輔佐公子,如此可顯示丞相誠意,趙雲必會以禮相待,議和的成功機率會大大增!”
董卓家中有三兒一女,長子董銳隨董旻與樊稠,押送公卿及洛陽百姓西遷,次子董鑲則與董卓族弟董越押運千億財貨,正在前往長安的途中,兒女董白嫁於牛輔為妻,小兒子董鈄則與董卓留在洛陽畢圭苑,賈詡所說的三公子即是十七歲的董鈄。
董卓對於小兒子董鈄極為寵愛,但是他也想大力培植董家人員,如其弟董旻為左將軍,族弟董越為中郎將,還有已死在平陰縣的侄子董璜,都是董卓所扶植上台。
董卓聽後思慮再三,又看向李儒本人,發現李儒沒有反對之意,便朗聲說道“鈄兒尚且年少,不經官場之事,好在有些武藝在身,可成為副使與文和前往,也如此也罷,叫他出去曆練一番,見識一下何為猛將如雲,省得這小子天天在苑內坐井觀天!”
李儒之所以沒有反對,是因為他覺得,可以用董鈄去監督賈詡,賈詡為人狡猾異常,所謀所劃皆以自身安危出發,對於董卓根本沒有忠心可言,確實需要一名董卓親信同往,否則萬一賈詡反水與聯軍構結,反而成了對方的內應,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三月十七日,兗州刺史劉岱帶兵圍困東武陽縣,東郡太守橋瑁起兵反抗,不日劉岱兵攻入城中殺死了太守橋瑁,並且任命王肱為新任太守。
刺史與太守之爭,在漢未比比皆是,比如公孫瓚與劉虞,又如孫堅與王睿,再如當年太史慈所在郡衙與州衙之爭,兩者之間常有不合,或因軍事、民事甚至訴訟,常有互相各有不同處置,其實皆是因為曆史發展的關係。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設置了三十六郡,每郡以太守為長官,掌全郡軍政、民政、法政、進賢等一切事務,又設有郡尉分掌郡兵、治安、輯盜事務,大郡設有郡丞為太守分擔民生稅務,之後有增設監禦史分掌司法、訟決及監察,一封文書可達天聽,充為天子耳目。
漢文帝時期因監禦史不作為,所以郡監察職被廢除,由丞相另派人員為刺史秩六百石,刺探各郡國民情,監察各太守及國相的政績,屬於不常置的派遣官。
漢武帝繼廢諸郡監察禦史後,又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將大漢全國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又稱刺史部,每部各負責監察數郡國,屬於常置的派遣官。
同時刺史並不受丞相的製約,而是直接隸屬三公之一的禦史大夫,在西漢中後期得,刺史為吏治與中央集權起到了關性的作用,還是昭宣中興的促化劑,其地位與權力得到極大的提升。
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刺史曾經改稱州牧,職權進一步擴大,西漢中後期由監察官,變為了地方軍事、行政、民政、司法總長官,其品秩也提升至真二千石的刺史,或是中二千石的州牧。
刺史成為一級行政長官時間不長,而且權利與下級的太守多有重合,因為太守也有著絕對的治理權,同時太守也可以直達天聽,而刺史則成了監督一方的長官,
太守出現至定型,比刺史足足早了近兩百年,先來者反而居下,所以兩者時常因爭權而翻臉,隻是亂世開啟法度不存,使兩者相殺便成了常態而以。
之後董卓令大鴻臚韓融、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及越騎校尉王瑰,攜帶漢獻帝詔書勸解關東聯盟軍,曆史上四人是去了河內郡,如今則是到了平城找到了王匡。
議和小組打算先通過王匡的引見,從而順利的去酸棗營遊說眾諸侯,全因執金吾胡母班乃是王匡的妹夫,想由此打開缺口。
可惜事與願違,王匡派人報告了盟主袁紹,袁紹因為董卓滅其族在先,不願意接受議和,所以指使王匡斬殺胡母班等人。
胡母班本是漢未八廚之一,是天下有賢士,此來主導議和之事,也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時局的需求。
胡母班死前為王匡留下的書信可以說明,信中胡母班說道“從古至今,那有天下諸侯興兵進犯京師的,說眾諸侯的行為乃是擲鼠忌器,屬於不理智之舉,董卓挾持幼小的天子做為掩護,眾諸侯興兵討伐,真能救出天子匡扶漢室嗎?此舉是否有故意攪亂天下之心了?我等接受天子詔命,前來調停爭鬥,關東諸郡隻是嫉恨董卓,表麵上仍然奉行王命,又有何罪,足下將我等拘於獄中,打算殺了我們釁鼓,這是何等悖暴無道之舉?我們與董卓是何關係?為何要與他共同承擔罪惡的道理?袁紹因痛恨董卓而遷怒於我等,這是何等殘酷啊!”
將軍府的參軍乃是募僚性質,雖然沒有多少權利,薪俸也不固定,從比六百石至比二千石不等,但卻是官方認可的正式職位,而輔軍則屬於私人性質,完全不可相比。
李儒聽罷瞟了一眼賈詡,心裏暗哼一聲說道“文和以為該如何行事才好,當下丞相身邊僅有你我二人可用,難道要丞相親自前往,才能叫趙雲不敢輕視!”
賈詡說話總是一半留一半,還經常一副言行舉止的樣子,想引導他人主動中套開口,而自己卻是擺出一副高深莫測的模樣,叫李儒心中很是不爽,明知賈詡話中有話,又拿他沒有辦法,所以李儒幹脆將話一次說死,就想叫賈詡難看。
賈詡聽罷起身朝董卓行禮笑道“郎中令言過了,丞相貴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怎可親自己前往,再則說了兩軍交戰將帥不可相見,不過丞相不可前往,三公子文武雙全,可為正使之任,賈某人自當為副使輔佐公子,如此可顯示丞相誠意,趙雲必會以禮相待,議和的成功機率會大大增!”
董卓家中有三兒一女,長子董銳隨董旻與樊稠,押送公卿及洛陽百姓西遷,次子董鑲則與董卓族弟董越押運千億財貨,正在前往長安的途中,兒女董白嫁於牛輔為妻,小兒子董鈄則與董卓留在洛陽畢圭苑,賈詡所說的三公子即是十七歲的董鈄。
董卓對於小兒子董鈄極為寵愛,但是他也想大力培植董家人員,如其弟董旻為左將軍,族弟董越為中郎將,還有已死在平陰縣的侄子董璜,都是董卓所扶植上台。
董卓聽後思慮再三,又看向李儒本人,發現李儒沒有反對之意,便朗聲說道“鈄兒尚且年少,不經官場之事,好在有些武藝在身,可成為副使與文和前往,也如此也罷,叫他出去曆練一番,見識一下何為猛將如雲,省得這小子天天在苑內坐井觀天!”
李儒之所以沒有反對,是因為他覺得,可以用董鈄去監督賈詡,賈詡為人狡猾異常,所謀所劃皆以自身安危出發,對於董卓根本沒有忠心可言,確實需要一名董卓親信同往,否則萬一賈詡反水與聯軍構結,反而成了對方的內應,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三月十七日,兗州刺史劉岱帶兵圍困東武陽縣,東郡太守橋瑁起兵反抗,不日劉岱兵攻入城中殺死了太守橋瑁,並且任命王肱為新任太守。
刺史與太守之爭,在漢未比比皆是,比如公孫瓚與劉虞,又如孫堅與王睿,再如當年太史慈所在郡衙與州衙之爭,兩者之間常有不合,或因軍事、民事甚至訴訟,常有互相各有不同處置,其實皆是因為曆史發展的關係。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設置了三十六郡,每郡以太守為長官,掌全郡軍政、民政、法政、進賢等一切事務,又設有郡尉分掌郡兵、治安、輯盜事務,大郡設有郡丞為太守分擔民生稅務,之後有增設監禦史分掌司法、訟決及監察,一封文書可達天聽,充為天子耳目。
漢文帝時期因監禦史不作為,所以郡監察職被廢除,由丞相另派人員為刺史秩六百石,刺探各郡國民情,監察各太守及國相的政績,屬於不常置的派遣官。
漢武帝繼廢諸郡監察禦史後,又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將大漢全國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又稱刺史部,每部各負責監察數郡國,屬於常置的派遣官。
同時刺史並不受丞相的製約,而是直接隸屬三公之一的禦史大夫,在西漢中後期得,刺史為吏治與中央集權起到了關性的作用,還是昭宣中興的促化劑,其地位與權力得到極大的提升。
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刺史曾經改稱州牧,職權進一步擴大,西漢中後期由監察官,變為了地方軍事、行政、民政、司法總長官,其品秩也提升至真二千石的刺史,或是中二千石的州牧。
刺史成為一級行政長官時間不長,而且權利與下級的太守多有重合,因為太守也有著絕對的治理權,同時太守也可以直達天聽,而刺史則成了監督一方的長官,
太守出現至定型,比刺史足足早了近兩百年,先來者反而居下,所以兩者時常因爭權而翻臉,隻是亂世開啟法度不存,使兩者相殺便成了常態而以。
之後董卓令大鴻臚韓融、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及越騎校尉王瑰,攜帶漢獻帝詔書勸解關東聯盟軍,曆史上四人是去了河內郡,如今則是到了平城找到了王匡。
議和小組打算先通過王匡的引見,從而順利的去酸棗營遊說眾諸侯,全因執金吾胡母班乃是王匡的妹夫,想由此打開缺口。
可惜事與願違,王匡派人報告了盟主袁紹,袁紹因為董卓滅其族在先,不願意接受議和,所以指使王匡斬殺胡母班等人。
胡母班本是漢未八廚之一,是天下有賢士,此來主導議和之事,也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時局的需求。
胡母班死前為王匡留下的書信可以說明,信中胡母班說道“從古至今,那有天下諸侯興兵進犯京師的,說眾諸侯的行為乃是擲鼠忌器,屬於不理智之舉,董卓挾持幼小的天子做為掩護,眾諸侯興兵討伐,真能救出天子匡扶漢室嗎?此舉是否有故意攪亂天下之心了?我等接受天子詔命,前來調停爭鬥,關東諸郡隻是嫉恨董卓,表麵上仍然奉行王命,又有何罪,足下將我等拘於獄中,打算殺了我們釁鼓,這是何等悖暴無道之舉?我們與董卓是何關係?為何要與他共同承擔罪惡的道理?袁紹因痛恨董卓而遷怒於我等,這是何等殘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