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輸盛聽罷,便將趙雲引入船長室中,拿出了一份圖紙鋪開,指著圖紙的一處說道“钜子可能不知道!能造多少斛的艦船,並非完全是受技術受限,其中最關鍵的地方便是在此處!”
趙雲聽罷探頭查看,發現這是一張船隻內部的結構圖,之中標有肋板、肋骨主材、中內主龍骨、縱行加強、支橫木梁、扶強加材等字樣,而公輸盛所指之處,便是中內主龍骨。
公輸盛繼續說道“此處乃是全船的核心,稱為中內主龍骨,主龍骨必須使用百年雲杉木,此百年雲杉樹能長至十五六丈高,樹圍可達近兩丈,造三千斛船隻,需要二棵同等大小的雲杉木材做龍,海東郡以北確實是杉木成林,可是有百年的雲杉卻不多,幾十年的木材卻多如牛毛,若非近來依氏一眾伐得數顆此樹,我們也造不出三千斛的艦船!”
趙雲聽後點頭說道“你的意思是說,造船也受天然材料的限製,木工榫卯技術嗎?沒有大型木料,可以用榫卯拚接啊!”
公輸盛搖了搖頭回道“其他部位可以用榫卯技術拚接,隻要技術尺寸準確,決對不會出問題,可是主龍骨不能豎拚接,可以兩棵樹夾著上榫卯,如此才能支撐全船的結構!”
趙雲聽後恍然大悟,想了想說道“原來如此!有多大多粗的主龍骨,才能造出多少噸位的艦船,難道就不能用其他材料代替嗎?”
公輸盛聽罷點了點頭說道“當然能!造船的上等材料有金油檀、泰柚、柴胡、鐵力木、石椎、昆甸樹木,還有鬆木、柏木、柚木、榆木、赤木、樟木、楠木等等材料,可惜稀有木材太少,而有些可做主龍骨的材料,大部都在南方,其他部件的木材,可替代麵廣,也容易采得,唯有主龍骨難得!”
趙雲聽罷踱步後說道“看來為了造船,我們得從南方購木材啊!當然眼下也並不著急造遠洋船,能就地取材最好不過。本侯也給你一個可期之事,未來會有無數的樹圍達數丈的材料,別說三四千斛的船艦,萬斛的巨艦都可能造的出來!”
趙雲並非吹水,若說大型木料,中南半島及南亞諸島,原始森林遍布,在粗在高再有年頭的樹木都有,什麽金絲楠木,上等紫壇木,東南亞地區是應有盡有。
趙雲在占嬋等了兩天,甘寧及鄭良的船隊都沒有消息,趙雲隻能繼續在船廠參觀,船廠有好幾個加工工坊。
趙雲好奇的是,在沒有各項高科技的情況下,幾千斛的木船是如何做到不漏水?又是如何利用榫卯技術,使全船不使用一枚鐵釘!
當世木匠技術最強的匠人,其實就是造船木匠,木匠榫卯與卯榫技術有五十多種,一艘千斛以上的大船,全船榫卯應用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其實榫卯和卯榫是有區別的,兩者有著不小的區別,榫卯是切麵形接連,有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帶榫,紮榫等類型,榫卯是需要榫銷固定,後世木匠便以鐵釘或木螺絲做為榫銷使用。
卯榫則是孔洞型連接,一公一母或數公數母陰陽連接,而後在使用特製三角木塞,塞於連接處敲緊,鋸去多餘的木塞,再用刨刀刨平,此為固定的卯榫,不使用任何一個鐵釘,其堅固程度遠勝於榫。
另外還有機關型卯榫,可活動可轉動的活動卯榫,其工藝技術則更為精妙而複雜,不見實物技法用語言文字描述。
當然在後世統稱為榫卯技術,後世有高科技的代替,使用複雜榫卯的地方極少,我們常見的也就那幾種,如燕尾榫、口袋榫、肩榫等等。
而木船底板便是使用了穿帶拚榫、方木銷死榫及方形木銷貫穿帶接合,三者結合牢不可破,有梯形木條穿帶於開過槽的長條木板背麵,長條木板之間又有方形木貫穿,背麵再打上死榫。
各方麵的尺寸必須分毫不差,拱形彎度也得做到帶接恰到好處,船體負重普通的情況下,對於幾百斛的船,這樣的工藝,足以防止滲水。
當然光是這樣的工藝,一旦麵對海浪,或者是本身負重,還不到完全不漏水。
造船工匠們有一套防滲漏工藝,造船廠收尾時,便有負責防滲漏工匠上場,工匠會選取優質細麻,用工具強力塞入船板的縫隙內,然後澆上水,晾幹再塞細麻,前後要塞三次,澆水三次晾幹。
其工藝看似簡單,實則極為艱難,為了達到標準,細麻往往隻有發絲粗細,塞起來也不是那麽容易的。
船體造成後,必須晾幹一段時間,否則幾乎沒有縫隙,晾幹後木板也會縮收,才可以塞麻絲。
三次塞麻後,就算是直接下水,船也是不會漏水的,細麻與木板遇水便會膨脹,連接處牢不可破,還起到密封的作用。
古人工匠擁有非凡的智慧與經驗,如此加工雖然可保證不會漏水,但卻防不了海水的腐蝕,所以還有最後一道工序。
古人取桐樹樹油和石灰粉,調配成油灰膩子,前後數遍刮於木板連接,便可以做到百分百不滲漏,並阻擋海水浸泡腐蝕連接。
當然連接處是有了保障,可其他地方卻沒有防層,所以想加長船的使用,便可以全船上一層油漆。
但是漢代的油漆都是天然的之物,別說整船上油漆,就是家中的家具與門窗上油漆都是奢侈的,隻有帝王貴族階層才能用的油漆,漢代的漆具可是奢侈之物。
如此巨大的船艦,別說幾十艘了,給一兩艘上油漆,所費都是十分巨大,而且油漆產量不高,還屬消耗品,武州再有錢,也做不到全船刷油漆。
不過桐油可以代替,中國是桐樹的原生地,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區,都有大量桐樹生長。
華夏文明取桐子榨油,利用桐油至各方麵,早在公元前二千年便有了,當代桐油已成戰略物資之一。
趙雲聽罷探頭查看,發現這是一張船隻內部的結構圖,之中標有肋板、肋骨主材、中內主龍骨、縱行加強、支橫木梁、扶強加材等字樣,而公輸盛所指之處,便是中內主龍骨。
公輸盛繼續說道“此處乃是全船的核心,稱為中內主龍骨,主龍骨必須使用百年雲杉木,此百年雲杉樹能長至十五六丈高,樹圍可達近兩丈,造三千斛船隻,需要二棵同等大小的雲杉木材做龍,海東郡以北確實是杉木成林,可是有百年的雲杉卻不多,幾十年的木材卻多如牛毛,若非近來依氏一眾伐得數顆此樹,我們也造不出三千斛的艦船!”
趙雲聽後點頭說道“你的意思是說,造船也受天然材料的限製,木工榫卯技術嗎?沒有大型木料,可以用榫卯拚接啊!”
公輸盛搖了搖頭回道“其他部位可以用榫卯技術拚接,隻要技術尺寸準確,決對不會出問題,可是主龍骨不能豎拚接,可以兩棵樹夾著上榫卯,如此才能支撐全船的結構!”
趙雲聽後恍然大悟,想了想說道“原來如此!有多大多粗的主龍骨,才能造出多少噸位的艦船,難道就不能用其他材料代替嗎?”
公輸盛聽罷點了點頭說道“當然能!造船的上等材料有金油檀、泰柚、柴胡、鐵力木、石椎、昆甸樹木,還有鬆木、柏木、柚木、榆木、赤木、樟木、楠木等等材料,可惜稀有木材太少,而有些可做主龍骨的材料,大部都在南方,其他部件的木材,可替代麵廣,也容易采得,唯有主龍骨難得!”
趙雲聽罷踱步後說道“看來為了造船,我們得從南方購木材啊!當然眼下也並不著急造遠洋船,能就地取材最好不過。本侯也給你一個可期之事,未來會有無數的樹圍達數丈的材料,別說三四千斛的船艦,萬斛的巨艦都可能造的出來!”
趙雲並非吹水,若說大型木料,中南半島及南亞諸島,原始森林遍布,在粗在高再有年頭的樹木都有,什麽金絲楠木,上等紫壇木,東南亞地區是應有盡有。
趙雲在占嬋等了兩天,甘寧及鄭良的船隊都沒有消息,趙雲隻能繼續在船廠參觀,船廠有好幾個加工工坊。
趙雲好奇的是,在沒有各項高科技的情況下,幾千斛的木船是如何做到不漏水?又是如何利用榫卯技術,使全船不使用一枚鐵釘!
當世木匠技術最強的匠人,其實就是造船木匠,木匠榫卯與卯榫技術有五十多種,一艘千斛以上的大船,全船榫卯應用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其實榫卯和卯榫是有區別的,兩者有著不小的區別,榫卯是切麵形接連,有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帶榫,紮榫等類型,榫卯是需要榫銷固定,後世木匠便以鐵釘或木螺絲做為榫銷使用。
卯榫則是孔洞型連接,一公一母或數公數母陰陽連接,而後在使用特製三角木塞,塞於連接處敲緊,鋸去多餘的木塞,再用刨刀刨平,此為固定的卯榫,不使用任何一個鐵釘,其堅固程度遠勝於榫。
另外還有機關型卯榫,可活動可轉動的活動卯榫,其工藝技術則更為精妙而複雜,不見實物技法用語言文字描述。
當然在後世統稱為榫卯技術,後世有高科技的代替,使用複雜榫卯的地方極少,我們常見的也就那幾種,如燕尾榫、口袋榫、肩榫等等。
而木船底板便是使用了穿帶拚榫、方木銷死榫及方形木銷貫穿帶接合,三者結合牢不可破,有梯形木條穿帶於開過槽的長條木板背麵,長條木板之間又有方形木貫穿,背麵再打上死榫。
各方麵的尺寸必須分毫不差,拱形彎度也得做到帶接恰到好處,船體負重普通的情況下,對於幾百斛的船,這樣的工藝,足以防止滲水。
當然光是這樣的工藝,一旦麵對海浪,或者是本身負重,還不到完全不漏水。
造船工匠們有一套防滲漏工藝,造船廠收尾時,便有負責防滲漏工匠上場,工匠會選取優質細麻,用工具強力塞入船板的縫隙內,然後澆上水,晾幹再塞細麻,前後要塞三次,澆水三次晾幹。
其工藝看似簡單,實則極為艱難,為了達到標準,細麻往往隻有發絲粗細,塞起來也不是那麽容易的。
船體造成後,必須晾幹一段時間,否則幾乎沒有縫隙,晾幹後木板也會縮收,才可以塞麻絲。
三次塞麻後,就算是直接下水,船也是不會漏水的,細麻與木板遇水便會膨脹,連接處牢不可破,還起到密封的作用。
古人工匠擁有非凡的智慧與經驗,如此加工雖然可保證不會漏水,但卻防不了海水的腐蝕,所以還有最後一道工序。
古人取桐樹樹油和石灰粉,調配成油灰膩子,前後數遍刮於木板連接,便可以做到百分百不滲漏,並阻擋海水浸泡腐蝕連接。
當然連接處是有了保障,可其他地方卻沒有防層,所以想加長船的使用,便可以全船上一層油漆。
但是漢代的油漆都是天然的之物,別說整船上油漆,就是家中的家具與門窗上油漆都是奢侈的,隻有帝王貴族階層才能用的油漆,漢代的漆具可是奢侈之物。
如此巨大的船艦,別說幾十艘了,給一兩艘上油漆,所費都是十分巨大,而且油漆產量不高,還屬消耗品,武州再有錢,也做不到全船刷油漆。
不過桐油可以代替,中國是桐樹的原生地,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區,都有大量桐樹生長。
華夏文明取桐子榨油,利用桐油至各方麵,早在公元前二千年便有了,當代桐油已成戰略物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