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聽罷並沒有停頓,立刻點頭同意,漢朝各縣縣令或縣長,都是自動成為縣一級的判官,知曉漢律審理案件皆是常事,監察史負責察案件,相關生死判案,則要上報漢廷中央。


    眼下州衙也設立司法官,大漢天子又困於關中,夏侯蘭便成了終審判決的大法官,他們暫且跳過二審,擱置生死案件,集中人力直接終審中小案件,便可騰出手辦其他事務,乃是聰明變通之舉。


    武州走向法治,還需要靠夏侯蘭一人,因為武州其他文官幾乎都是儒家,或者以儒家為主夾雜著其他學派,短時間內肯定完成不了,說不定需要三五十年,趙雲也隻能是交給夏侯蘭,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向法治前進。


    蘿縣的運轉工作,在盧植的指揮下,金蘭有序進行著,有大將關羽、褚燕,加上護神的黃忠,也就沒有再出現意外。


    不過關羽卻想著找泰山賊人報仇,當日泰山賊人下山攔路,關羽一直咽不下去這個口氣,多次向盧植請命,都被盧植一口否決。


    關羽是狂傲之人,天下恐怕隻有趙雲與盧植能壓住他,趙雲本人自不用說,盧植則是名望極高的名帥,雖為儒家宗師,身上卻沒有酸儒氣質,為人灑脫豪氣,很對關羽的胃口!


    其一盧植並不想節外生枝,派關羽攻打泰山賊人並無好處,泰山易守難攻,就是關羽帶上善於山地戰的鷹揚師,到了泰山也討不到好處,打敗了昌豨也不能獲得一分利益。


    其二中原局勢瞬息萬變,遷移流民的截止日,也會隨之逼近,豈能浪費時間在泰山賊人上麵。


    十二月公孫瓚與袁紹的矛盾,已經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公孫瓚從幽州南下,占據了冀州渤海郡、青州平原郡,兵鋒危及兗州,襲擾冀州東部郡國,如今已然深入清河國,誓與袁紹爭奪冀州。


    導致中原形勢驟變,流民遷移必然受阻,甚至會中斷流民輸向武州,駐紮蘿城的鎮東軍都有可能卷入戰火。


    公孫瓚調集了四萬步騎,在界橋以二十裏擺下了陣勢,袁紹也率領三萬人馬迎擊公孫瓚,雙方在界橋發生了大戰役。


    公孫瓚以一萬白馬從義為雙翼,三萬步兵為中營主力,而袁紹則派大將麹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


    公孫瓚以為袁紹兵少勢弱,便派冀州刺史嚴綱,率領白馬從軍攻打鞠義,沒有想到卻中麹義的伏擊,戰前袁紹調給麹義數千強弩手,以八百精兵吸引嚴綱入套,待嚴綱率騎兵衝到麹義軍前數十步距離時,數張千強弩突然齊發,射向白馬從義軍,八百精兵從盾牌後殺出,白馬從義軍中了埋伏,頓時亂作一團。


    麹義率領袁軍越戰越勇,先後斬殺了千名敵首,之後又刀斬猛將嚴綱,導致公孫瓚大軍向界橋潰敗,豈圖守住界橋阻止敗勢。


    之後袁紹是先勝後敗,袁紹本來打算乘勝追擊,一舉將公孫瓚趕出冀州,他下令全軍出追,自己則率百名親衛在後。


    可是原本被打散的白馬從義,卻又重新收攏了二千多騎,好死不死的出現在袁紹之側,麹義則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


    袁紹被二千騎兵圍困,白馬從義卻沒有認出袁紹,加上營地被麹義攻打,白馬從義便沒有多留,而是回援本陣營地。


    與此同時麹義聽聞主公袁紹被圍攻,也便率主力停止攻上公孫瓚的營地,返回袁紹身邊,界橋之戰到此結束。


    後世演義中趙雲在界橋救下了公孫瓚,其實是沒影的事,趙雲早在袁紹強占冀州時,就率常山的義從吏兵投靠了公孫瓚,不過並不得重要,一直是軍司馬以下的下級軍官,並沒有參加界橋之戰。


    公孫瓚初見趙雲就心生懷疑,因為當時冀州多數人都心向袁紹,所以公孫瓚曾問趙雲“聽說冀州人都歡迎袁紹,為何唯獨你一人不願意歸附袁紹了?”


    而趙雲的回答卻很有問題,首先趙雲告訴公孫瓚他是被眾人商議推舉來的,他們投靠公孫瓚並不是要與袁紹為敵,而是眾人不想有倒懸之危,想追隨一名施仁政的明主,所以才前來投奔公孫瓚。


    趙雲在公孫瓚處不受重用,原因是從第一次見麵開始,顯然公孫瓚不是仁慈之主,從來都殺戮很重的諸侯,也沒有施過任何的仁政,這一點公孫瓚自己都很清楚。


    同時趙雲的話裏還有一個問題,他帶人來投靠,並不是他趙雲以投奔公孫瓚為由頭,勸說收攏常山義從兵吏,而是眾人推舉趙雲為首,並且已經過商議討論,趙雲被推首領,帶眾人投公孫瓚,便是趙雲的任務性質,是眾人委托趙雲做代表的,趙雲不得不擔起首領之職領眾人而來。


    公孫瓚乃是一方諸侯,一眼便知趙雲絕非真心前來,此來也不一定會長久,更多的是想觀望,一旦理想與現實不符合,趙雲肯定會離開,之後公孫瓚殺了劉虞,趙雲果然借機離去。


    這裏也可以看出,之後趙雲效忠劉備的原因,先不說劉備是不是假仁假義,內心的小九九,外人難以預料,但劉備的所作所為,絕對是趙雲向往的主君。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孫瓚不信任趙雲,他懷疑趙雲是袁紹派來的奸細,所以趙一直都防著趙雲,使用趙雲也是十分的奇怪,甚至將趙雲借給劉備,最後趙雲的離開,公孫瓚都是心情平靜,也許在他心裏是否重用趙雲,對公孫瓚都十分矛盾。


    同時公孫瓚本人有些排外,隻信任原始親信,做為幽州人對冀州人,心裏早有地域派別,這也是公孫瓚身邊沒有名將名士的原因。


    公孫瓚巔峰期時,占據幽州大部,又先後染指青州、徐州、冀州,甚至是危及袞州與豫州,勢力橫跨黃河兩岸之地。


    可是至此終,土地擴展不少,身邊的武將文官卻沒有增長,曾經有趙雲及劉備三兄弟,都沒有留為己用,反而慢慢流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見龍定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神哥廢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神哥廢柴並收藏見龍定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