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與武州半島有所區別的是,鴨綠江以西的地區幅員遼闊、地勢複雜,其中山巒密布、森林眾多。而高句麗人又以擅長騎射聞名,如果想要迅速肅清這一區域的敵人,難度將會非常之大。
當然,趙雲心中也有著自己的盤算。如果曆史不出意外,那麽公孫瓚將會在公元 199 年走向衰敗滅亡之路。
在此期間,武州計劃征服高句麗並占領整個倭國領土,避免卷入中原地區的紛爭之中。等到公孫瓚兵敗之際,趙雲便可以假借替其報仇之名攻打幽州。
然而,這僅僅隻是眾多構想中的一種可能性而已。另外還有一種設想,即公孫瓚與他人結盟,合力消滅掉公孫度,然後一同瓜分遼東的四個郡國。但後續局勢如何演變難以預測,甚至存在著趙雲和公孫瓚最終反目成仇的風險。
最後一個方案則是以外部援軍的角色,派遣軍隊援助公孫瓚,共同對抗袁紹。不過,這樣的聯盟關係顯然難以持久維係。
正所謂“一山難容二虎”,無論是趙雲還是公孫瓚,都絕不可能在和平共處的情況下向對方俯首稱臣。
在那個戰亂紛飛的三國時代,各路諸侯之間常常通過戰爭來爭奪霸權,幾乎沒有哪一方會選擇通過談判來投降認輸。隻有那些弱小無力的小勢力才會輕易屈服,不戰而降。
趙雲聽後沉思片刻,然後緩緩說道:“我鎮東軍向來被譽為大漢鐵軍,理應肩負起開疆拓土之重任。無論是西征高句麗,還是東征倭國諸島,都符合大漢的利益所在。至於中原局勢,除非遇到匪寇或妖人作亂等情況,否則我們絕不輕易介入其中!”
趙雲輕吐一口氣,接著說道:“公孫伯圭自有其人生目標,而我們亦追求著王道樂土。原本我並不願與其為敵,畢竟彼此並無冤仇。但若他有意尋釁滋事,我趙雲定不會坐視不理!”
盧植微微點頭,表示讚同道:“關於伯圭此人的品性,我倒是略知一二。他憑借對外族的征討而聲名遠揚,繼而方才萌生出爭霸天下之雄心壯誌。實際上,他對長城以北之地並未看重,不然公孫度豈能有機可乘,占據遼西以及遼東屬國?他真正的誌向乃是養精蓄銳、重振旗鼓,而後南下冀州!”
趙雲微微頷首,表示認同自己剛才所言:“伯圭確實有些才幹,但他麾下缺乏得力的將帥之才。這並非本侯對他心存輕視,實在是由他的個性和實力所決定。在此,本侯不妨大膽預言一番,不出十年,他的勢力必將衰敗滅亡。那時,便是本侯名正言順地西進之時,為他報仇雪恨,一舉奪取整個幽州!”
沮授和審配對視一眼,臉上滿是疑惑不解。他們實在想不通趙雲為何會做出這樣的論斷。畢竟,就在去年,公孫瓚還被譽為大漢首屈一指的強大諸侯。盡管如今遭遇挫敗,但俗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袁紹此刻氣勢如虹,也絕不敢輕易冒險北上進軍幽州。袁紹仍需時間來消化剛剛占領的城池,而一旦公孫瓚得以休養生息,重振旗鼓,雙方再度交鋒時勝負如何,實難斷言。僅僅依據將領人數多少作為評判標準,未免太過牽強附會了!
在外人眼中,這種說法似乎顯得有些勉強,但隻有趙雲心中清楚,這一切都是合乎情理的。他深知曆史的發展軌跡,而以將帥數量及其素質來評估,不過是他所能找到的唯一借口而已。
從後世曆史的角度觀察,公孫瓚似乎從未對公孫度發動過攻擊,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與袁紹的爭鬥之中。這其中可能存在兩個原因:首先,公孫瓚或許確實對長城以外的地域不感興趣;其次,他畏懼袁紹,並將其視為北方的頭號勁敵,堅信隻要能夠戰勝袁紹,黃河以北的廣袤土地便會盡數歸入自己囊中。
就在此時,參軍公孫範站出來說道:“今日得以參與此次軍事會議,全賴子龍賢弟您的信任。既然如此,我也就直截了當地表明吧,其實我本就是受兄長所遣而來的奸細,目的是輔佐我的外甥統兒,為我那妹妹提供支持,以便她能夠統領武州的婦女們。同時,我還要負責搜集武州的軍政、民政等各類情報,時刻留意子龍將軍您的動向,尤其要密切監控鎮東軍是否有向西進軍的企圖!”
公孫範苦笑著自嘲道:“說實在的,從頭到尾,我這個奸細都當得很不稱職啊!一方麵,趙子龍對我情深義重、關愛有加;另一方麵,圓月又是我唯一的妹妹,統兒和瑤兒更是我的親外甥。再加上我們令支公孫氏一族也要求我全心全意地扶持妹妹的子女,幫助他們在武州拓展勢力範圍,成為趙子龍嫡長子堅實的後盾。因此,我從未背叛過子龍賢弟以及整個武州!”
眾人聽完之後,一時間都沉默不語。其實對於公孫範此次前來的目的,武州那些智謀之士心裏大概都清楚。
隻不過他們一直弄不明白,究竟是什麽給了趙雲如此大的信心,竟敢讓公孫範擔任後參軍這樣重要的職務,甚至還讓他坐上了政務司副司長的寶座。
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裏,但誰也不敢輕易下結論,都想看看到底是不是主公使出的高明手段之一。
趙雲聽後,深深地歎息一聲,緩緩說道:“小弟明白仲界兄長的苦衷。伯圭一向對您器重有加,但在這種情況下,您卻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麵,出於感情和親情的考慮,您不得不來到武州充當細作;另一方麵,同樣因為親情,您又要為圓月和外甥們的未來打算,這實在讓兄長為難啊!小弟完全能夠理解您的處境。隻是小弟一心專注於自己的目標,並沒有對伯圭懷有惡意,也早知道你來的目的,故而沒有防範兄長!”
當然,趙雲心中也有著自己的盤算。如果曆史不出意外,那麽公孫瓚將會在公元 199 年走向衰敗滅亡之路。
在此期間,武州計劃征服高句麗並占領整個倭國領土,避免卷入中原地區的紛爭之中。等到公孫瓚兵敗之際,趙雲便可以假借替其報仇之名攻打幽州。
然而,這僅僅隻是眾多構想中的一種可能性而已。另外還有一種設想,即公孫瓚與他人結盟,合力消滅掉公孫度,然後一同瓜分遼東的四個郡國。但後續局勢如何演變難以預測,甚至存在著趙雲和公孫瓚最終反目成仇的風險。
最後一個方案則是以外部援軍的角色,派遣軍隊援助公孫瓚,共同對抗袁紹。不過,這樣的聯盟關係顯然難以持久維係。
正所謂“一山難容二虎”,無論是趙雲還是公孫瓚,都絕不可能在和平共處的情況下向對方俯首稱臣。
在那個戰亂紛飛的三國時代,各路諸侯之間常常通過戰爭來爭奪霸權,幾乎沒有哪一方會選擇通過談判來投降認輸。隻有那些弱小無力的小勢力才會輕易屈服,不戰而降。
趙雲聽後沉思片刻,然後緩緩說道:“我鎮東軍向來被譽為大漢鐵軍,理應肩負起開疆拓土之重任。無論是西征高句麗,還是東征倭國諸島,都符合大漢的利益所在。至於中原局勢,除非遇到匪寇或妖人作亂等情況,否則我們絕不輕易介入其中!”
趙雲輕吐一口氣,接著說道:“公孫伯圭自有其人生目標,而我們亦追求著王道樂土。原本我並不願與其為敵,畢竟彼此並無冤仇。但若他有意尋釁滋事,我趙雲定不會坐視不理!”
盧植微微點頭,表示讚同道:“關於伯圭此人的品性,我倒是略知一二。他憑借對外族的征討而聲名遠揚,繼而方才萌生出爭霸天下之雄心壯誌。實際上,他對長城以北之地並未看重,不然公孫度豈能有機可乘,占據遼西以及遼東屬國?他真正的誌向乃是養精蓄銳、重振旗鼓,而後南下冀州!”
趙雲微微頷首,表示認同自己剛才所言:“伯圭確實有些才幹,但他麾下缺乏得力的將帥之才。這並非本侯對他心存輕視,實在是由他的個性和實力所決定。在此,本侯不妨大膽預言一番,不出十年,他的勢力必將衰敗滅亡。那時,便是本侯名正言順地西進之時,為他報仇雪恨,一舉奪取整個幽州!”
沮授和審配對視一眼,臉上滿是疑惑不解。他們實在想不通趙雲為何會做出這樣的論斷。畢竟,就在去年,公孫瓚還被譽為大漢首屈一指的強大諸侯。盡管如今遭遇挫敗,但俗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袁紹此刻氣勢如虹,也絕不敢輕易冒險北上進軍幽州。袁紹仍需時間來消化剛剛占領的城池,而一旦公孫瓚得以休養生息,重振旗鼓,雙方再度交鋒時勝負如何,實難斷言。僅僅依據將領人數多少作為評判標準,未免太過牽強附會了!
在外人眼中,這種說法似乎顯得有些勉強,但隻有趙雲心中清楚,這一切都是合乎情理的。他深知曆史的發展軌跡,而以將帥數量及其素質來評估,不過是他所能找到的唯一借口而已。
從後世曆史的角度觀察,公孫瓚似乎從未對公孫度發動過攻擊,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與袁紹的爭鬥之中。這其中可能存在兩個原因:首先,公孫瓚或許確實對長城以外的地域不感興趣;其次,他畏懼袁紹,並將其視為北方的頭號勁敵,堅信隻要能夠戰勝袁紹,黃河以北的廣袤土地便會盡數歸入自己囊中。
就在此時,參軍公孫範站出來說道:“今日得以參與此次軍事會議,全賴子龍賢弟您的信任。既然如此,我也就直截了當地表明吧,其實我本就是受兄長所遣而來的奸細,目的是輔佐我的外甥統兒,為我那妹妹提供支持,以便她能夠統領武州的婦女們。同時,我還要負責搜集武州的軍政、民政等各類情報,時刻留意子龍將軍您的動向,尤其要密切監控鎮東軍是否有向西進軍的企圖!”
公孫範苦笑著自嘲道:“說實在的,從頭到尾,我這個奸細都當得很不稱職啊!一方麵,趙子龍對我情深義重、關愛有加;另一方麵,圓月又是我唯一的妹妹,統兒和瑤兒更是我的親外甥。再加上我們令支公孫氏一族也要求我全心全意地扶持妹妹的子女,幫助他們在武州拓展勢力範圍,成為趙子龍嫡長子堅實的後盾。因此,我從未背叛過子龍賢弟以及整個武州!”
眾人聽完之後,一時間都沉默不語。其實對於公孫範此次前來的目的,武州那些智謀之士心裏大概都清楚。
隻不過他們一直弄不明白,究竟是什麽給了趙雲如此大的信心,竟敢讓公孫範擔任後參軍這樣重要的職務,甚至還讓他坐上了政務司副司長的寶座。
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裏,但誰也不敢輕易下結論,都想看看到底是不是主公使出的高明手段之一。
趙雲聽後,深深地歎息一聲,緩緩說道:“小弟明白仲界兄長的苦衷。伯圭一向對您器重有加,但在這種情況下,您卻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麵,出於感情和親情的考慮,您不得不來到武州充當細作;另一方麵,同樣因為親情,您又要為圓月和外甥們的未來打算,這實在讓兄長為難啊!小弟完全能夠理解您的處境。隻是小弟一心專注於自己的目標,並沒有對伯圭懷有惡意,也早知道你來的目的,故而沒有防範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