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廣結羽翼
魂穿三國之何進大將軍 作者:楊小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得益於何進的亂入,光熹元年最終也將有驚無險的度過。
漢室繼續苟延殘喘,沒有如曆史上那般因為宮亂與戰爭而傾頹。
朝中有何進等一眾大臣的維係,劉辯的新朝也逐漸穩定住了局勢。
雖還來不及輻射到地方,但也足以讓一些大漢忠臣鬆一口氣。
何進雖談不上忠臣,卻也對這相對穩定的局勢感到滿意,因為這將更有利於他逐漸壯大自身實力。
朝局初定,一些人事的變更也是無法避免。
於是在過去的這幾個月裏,以何進與袁隗為首的輔政大臣開始插手朝堂與地方的一係列人事調動,以圖壯大自己的勢力。
袁隗自不用說,動用世家的影響力,請求天子任免了不少的袁氏門生故吏。
除去之前出任渤海太守的袁紹外,袁紹的堂兄袁遺也被任命為山陽太守,出鎮地方。
加上朝中本就已高居九卿(太仆)之位的袁基,手握兵權的中郎將袁術,以及三公之一的袁隗本人,袁氏在劉辯朝的影響力又更進了一步。
而為了繼續鞏固袁氏的力量,袁隗又扶持了一大批袁氏門生。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將韓馥扶上了冀州刺史的位置,韓馥此人無甚大才,又性格懦弱。
由他坐鎮冀州,以後冀州還真不知道他是刺史還是袁紹是刺史。
當然,冀州本就是何進私下許給袁隗的條件,對此,他也隻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相對於袁家肆無忌憚的安插親信,何進的吃相則相對低調很多。
他先是請旨將孔融任命為北海太守,又命劉表出任荊州刺史。
此二人無一不是海內名士,劉表更是皇室宗親。
何進保舉他們,也為自己在士林中贏得了不少稱讚,博得了任人唯賢的好名聲。
其實,何進也有自己的打算,若說保舉孔融是為了名聲,那保舉劉表就是看中他的能力。
荊州現任刺史,能力平平,不足以威壓地方。更重要是,反正他也不是何進的人,換成劉表也無不可。
劉表名聲好,用他去鎮守荊州,來自朝中的阻力不大,並且還不用擔心他壓不住現在荊州的班底。
曆史上他麵對的副本可難的多,卻依舊單騎入荊州,平定地方,現在就更不是問題了。
至於對朝廷的忠誠,劉表或許談不上多高,但這反而是何進最不在意的。
本位曆史上群雄割據,劉表尚且隻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於朝廷,無論是董卓當政,還是曹操當政,他都維持著表麵上的遵從。
更遑論現在,帝位更替平穩度過,朝廷的行政班子基本沒有太大變動,朝廷對於地方的影響力比曆史上董卓亂政後還是要大的多。
劉表這樣的人傑,相信他知道如何選擇。
若是日後以何進為首的中央勢力更加強大,那包括劉表在內得大部分刺史、太守們,都得老實聽命。
無他,順應時勢爾。
反正本就是朝廷的官,聽命於朝廷也是理所當然,誰也不會有心理負擔,這就是正統這麵大旗的好處。
有了劉表坐鎮荊州,將來何進兵進中原,也會少了很多來自南麵的威脅。
其後,何進又保舉了朱儁與皇甫嵩。
此二人都是這個時代難得的名將,其中皇甫嵩更是在後世唐宋時期被供奉於武廟享受香火。
兩人的能力皆毋庸置疑,在朝中同樣亦有著不錯的名聲。
隻不過兩人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於漢室的忠誠度都非常高,何進很難真正將他們拉到自己的陣營裏來。
既然如此,與其讓他們在朝堂之上站樁,還不如索性將他們派出去替朝廷鎮守地方。
繼續發揮餘熱的同時,還能為何進爭取到更多的時間,何樂而不為?
於是,朱雋被任命為長安太守,命他以長安為中心,屯田練兵,以震懾三輔,為朝廷的西北屏障。
而涼州,則任命皇甫嵩為刺史,皇甫嵩這人,有資曆也有軍功,關鍵其還曾領兵於涼州平定了王國叛軍,在涼州地區頗具威望。
涼州邊地,胡漢雜居,而且民風彪悍、軍閥遍地,非他這這樣有威望的重將不足以鎮守。
為了確保涼州的穩定,何進特別從京師調撥了五千人馬隨行,讓其以此為基礎,再於涼州地區招募勇士,恢複經濟。
叮囑其可先結好地方,分化當地勢力,招降納叛。
根據何進的記憶,涼州之地可也是有不少人才的。
而何進也會配合他,但凡有真心歸順朝廷者,必請旨不吝封賞。
若真有不長眼的,再出兵收拾不遲。
皇甫嵩也是老於行伍,善於治軍,對於這樣甜棗加大棒的方式,自然也不會太陌生,於是拜別何進,領兵奔涼州而去。
布置好了地方,何進便開始著手充實自己的大將軍府的實力。
其實以東漢末年朝中的政治格局,何進這個外戚大將軍,表麵上是要比同為輔政大臣的袁隗更尊貴的。
隻不過可惜的是,何進並非權貴出身,根基不穩,大將軍府雖也有不少名士坐鎮,但也僅僅是維持了基本的運轉,很多崗位並沒有合適之人在任。
前任的何進一隻忙於和宮內鬥法,並不重視大將軍府內的人事任命。
除去儀仗充足外,其餘部曲不過一部親兵將士,府內職位更是多有空置。
或許在他看來,反正自己不失尊貴,與其花精力去運轉府內,還不如每日聚集袁紹、曹操等一眾官員議事,效果更加直接了當。
而何進魂穿以來,雖有心充實府內,卻也一直忙於應對各方勢力,更缺乏一個合適的機會。
現在,趁著這樣大換血的機會,何進索性大刀闊斧,直接將心儀的人都先安插進來。
反正另一邊袁隗也是那樣做的,這一輪交鋒雙方心照不宣,各自埋頭發育,隻要不是太出格的人事調動,基本不會被反對。
現在聚集在大將軍帳下的俊才,除去一些世家安插的子弟外,可用之人也有不少。
按照大將軍府的編製標準,秩千石的長吏與司馬各一名,其中司馬主掌兵事。
自前任司馬範曾病逝後一直是由大將軍的親兵隊長兼任。
以目前的情況,這個位置自然非曹操莫屬,魏武的能力毋庸置疑,何進將他安排到這樣的位置,一是為了拉攏,將其徹底印上大將軍派係的烙印,二也是更方便將新軍直接並入大將軍府。
按編製,大將軍府可有五部部曲,將除去袁術部外的新軍全都並入也不是問題。
其實這個位置何進也考慮過張遼,現階段而言,何進對其的信任必然是高於曹操的。
奈何其現下還太過年輕,資曆背景也遠不如曹操,所以,隻好暫時不做考慮了。
曹操現在本就歸何進節製,如今何進讓其直接任大將軍府司馬,等於是傳遞了一種信任的信息。
這也使得目前還算是有誌青年的曹操感動不已,私下裏直呼“我果然是大將軍的嫡係啊!”
漢室繼續苟延殘喘,沒有如曆史上那般因為宮亂與戰爭而傾頹。
朝中有何進等一眾大臣的維係,劉辯的新朝也逐漸穩定住了局勢。
雖還來不及輻射到地方,但也足以讓一些大漢忠臣鬆一口氣。
何進雖談不上忠臣,卻也對這相對穩定的局勢感到滿意,因為這將更有利於他逐漸壯大自身實力。
朝局初定,一些人事的變更也是無法避免。
於是在過去的這幾個月裏,以何進與袁隗為首的輔政大臣開始插手朝堂與地方的一係列人事調動,以圖壯大自己的勢力。
袁隗自不用說,動用世家的影響力,請求天子任免了不少的袁氏門生故吏。
除去之前出任渤海太守的袁紹外,袁紹的堂兄袁遺也被任命為山陽太守,出鎮地方。
加上朝中本就已高居九卿(太仆)之位的袁基,手握兵權的中郎將袁術,以及三公之一的袁隗本人,袁氏在劉辯朝的影響力又更進了一步。
而為了繼續鞏固袁氏的力量,袁隗又扶持了一大批袁氏門生。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將韓馥扶上了冀州刺史的位置,韓馥此人無甚大才,又性格懦弱。
由他坐鎮冀州,以後冀州還真不知道他是刺史還是袁紹是刺史。
當然,冀州本就是何進私下許給袁隗的條件,對此,他也隻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相對於袁家肆無忌憚的安插親信,何進的吃相則相對低調很多。
他先是請旨將孔融任命為北海太守,又命劉表出任荊州刺史。
此二人無一不是海內名士,劉表更是皇室宗親。
何進保舉他們,也為自己在士林中贏得了不少稱讚,博得了任人唯賢的好名聲。
其實,何進也有自己的打算,若說保舉孔融是為了名聲,那保舉劉表就是看中他的能力。
荊州現任刺史,能力平平,不足以威壓地方。更重要是,反正他也不是何進的人,換成劉表也無不可。
劉表名聲好,用他去鎮守荊州,來自朝中的阻力不大,並且還不用擔心他壓不住現在荊州的班底。
曆史上他麵對的副本可難的多,卻依舊單騎入荊州,平定地方,現在就更不是問題了。
至於對朝廷的忠誠,劉表或許談不上多高,但這反而是何進最不在意的。
本位曆史上群雄割據,劉表尚且隻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於朝廷,無論是董卓當政,還是曹操當政,他都維持著表麵上的遵從。
更遑論現在,帝位更替平穩度過,朝廷的行政班子基本沒有太大變動,朝廷對於地方的影響力比曆史上董卓亂政後還是要大的多。
劉表這樣的人傑,相信他知道如何選擇。
若是日後以何進為首的中央勢力更加強大,那包括劉表在內得大部分刺史、太守們,都得老實聽命。
無他,順應時勢爾。
反正本就是朝廷的官,聽命於朝廷也是理所當然,誰也不會有心理負擔,這就是正統這麵大旗的好處。
有了劉表坐鎮荊州,將來何進兵進中原,也會少了很多來自南麵的威脅。
其後,何進又保舉了朱儁與皇甫嵩。
此二人都是這個時代難得的名將,其中皇甫嵩更是在後世唐宋時期被供奉於武廟享受香火。
兩人的能力皆毋庸置疑,在朝中同樣亦有著不錯的名聲。
隻不過兩人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於漢室的忠誠度都非常高,何進很難真正將他們拉到自己的陣營裏來。
既然如此,與其讓他們在朝堂之上站樁,還不如索性將他們派出去替朝廷鎮守地方。
繼續發揮餘熱的同時,還能為何進爭取到更多的時間,何樂而不為?
於是,朱雋被任命為長安太守,命他以長安為中心,屯田練兵,以震懾三輔,為朝廷的西北屏障。
而涼州,則任命皇甫嵩為刺史,皇甫嵩這人,有資曆也有軍功,關鍵其還曾領兵於涼州平定了王國叛軍,在涼州地區頗具威望。
涼州邊地,胡漢雜居,而且民風彪悍、軍閥遍地,非他這這樣有威望的重將不足以鎮守。
為了確保涼州的穩定,何進特別從京師調撥了五千人馬隨行,讓其以此為基礎,再於涼州地區招募勇士,恢複經濟。
叮囑其可先結好地方,分化當地勢力,招降納叛。
根據何進的記憶,涼州之地可也是有不少人才的。
而何進也會配合他,但凡有真心歸順朝廷者,必請旨不吝封賞。
若真有不長眼的,再出兵收拾不遲。
皇甫嵩也是老於行伍,善於治軍,對於這樣甜棗加大棒的方式,自然也不會太陌生,於是拜別何進,領兵奔涼州而去。
布置好了地方,何進便開始著手充實自己的大將軍府的實力。
其實以東漢末年朝中的政治格局,何進這個外戚大將軍,表麵上是要比同為輔政大臣的袁隗更尊貴的。
隻不過可惜的是,何進並非權貴出身,根基不穩,大將軍府雖也有不少名士坐鎮,但也僅僅是維持了基本的運轉,很多崗位並沒有合適之人在任。
前任的何進一隻忙於和宮內鬥法,並不重視大將軍府內的人事任命。
除去儀仗充足外,其餘部曲不過一部親兵將士,府內職位更是多有空置。
或許在他看來,反正自己不失尊貴,與其花精力去運轉府內,還不如每日聚集袁紹、曹操等一眾官員議事,效果更加直接了當。
而何進魂穿以來,雖有心充實府內,卻也一直忙於應對各方勢力,更缺乏一個合適的機會。
現在,趁著這樣大換血的機會,何進索性大刀闊斧,直接將心儀的人都先安插進來。
反正另一邊袁隗也是那樣做的,這一輪交鋒雙方心照不宣,各自埋頭發育,隻要不是太出格的人事調動,基本不會被反對。
現在聚集在大將軍帳下的俊才,除去一些世家安插的子弟外,可用之人也有不少。
按照大將軍府的編製標準,秩千石的長吏與司馬各一名,其中司馬主掌兵事。
自前任司馬範曾病逝後一直是由大將軍的親兵隊長兼任。
以目前的情況,這個位置自然非曹操莫屬,魏武的能力毋庸置疑,何進將他安排到這樣的位置,一是為了拉攏,將其徹底印上大將軍派係的烙印,二也是更方便將新軍直接並入大將軍府。
按編製,大將軍府可有五部部曲,將除去袁術部外的新軍全都並入也不是問題。
其實這個位置何進也考慮過張遼,現階段而言,何進對其的信任必然是高於曹操的。
奈何其現下還太過年輕,資曆背景也遠不如曹操,所以,隻好暫時不做考慮了。
曹操現在本就歸何進節製,如今何進讓其直接任大將軍府司馬,等於是傳遞了一種信任的信息。
這也使得目前還算是有誌青年的曹操感動不已,私下裏直呼“我果然是大將軍的嫡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