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董卓袁隗的攻守聯盟
魂穿三國之何進大將軍 作者:楊小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涼州小兒!可敢出來與我一戰?!”呂布還在繼續叫罵, “華雄鼠輩,有膽劫我軍糧,卻不敢出來一戰嗎?!”
“哼!”李傕蔑視的瞟了一眼城下的呂布,劫糧的事是絕對不能承認的,哪怕雙方都心知肚明。
“你等守好城池,若其靠近,以箭射之。”李傕對城牆上的守兵吩咐道。
反正以呂布這點人馬,是絕對攻不進來的,李傕也就沒了留下的興致。
“走吧,幾位將軍,這呂布罵累了,自然就會退去的。”李傕朝著郭汜、張濟幾人說了一句,便帶頭朝城中而去。
“張將軍、華將軍,走吧,我等也先回城中再說。”郭汜亦覺得沒有留下的意義。
“走!”張濟應了一句,也準備離開。
華雄亦緊緊跟上,他還要趕快去處理下自己的傷口呢。
卻沒人注意到,張濟身旁一俊朗小將略有遺憾地看著城下呂布喃喃道“呂布!你真有那麽強?希望下次有機會與你交手,不知你能不能勝過我手中長槍,哼!”隨後便跟著張濟一同離開。
果然如李傕所料,呂布罵了一通後,見城上無人回應自己的邀戰,便引著麾下騎兵離去了。
反正此次糧草沒丟,又殺了樊稠等西涼人馬,算是報了上次劫糧之仇。
呂布果斷選擇見好就收,畢竟對方不應戰,他也不可能真的隻憑幾百騎兵就能破城。
如此,這場西涼軍針對呂布軍的劫糧行動算是徹底宣告結束,以一種另類的方式。
沒有贏家,雙方都有損失,卻都沒有大到不能接受。
呂布相信,有了此次教訓,短期內,董卓應該也會收斂一些。要不事情繼續鬧大,對大家都沒好處。
並州的騎兵來的快,去得也快,離石城下,雙方均未放一箭,仿佛呂布從沒來到過一樣。
隻是兩方人馬回去以後,便不約而同的都開始向朝廷寫信,隻為了解釋衝突,站得道義高點,也為了甩鍋,免得朝廷方麵追究。
隻不過呂布是以私信的方式將前因後果告訴了何進,而董卓自知呂布與何進的關係,寫信給何進純屬自討沒趣。
於是他在李儒的建議下,亦是寫了兩封信,一封以並州牧的身份,通過官方渠道告知朝廷。
當然,事件內容經過了一些修改,變成了五原太守呂布率軍公然襲擊了同為並州“同僚”的華雄等人。
甚至想借機攻擊離石城,幸得李傕等人警惕,城池才保得無恙。
至於劫糧與樊稠等人的死,卻隻字未提,畢竟這些事上不了台麵,否則解釋不清。
可憐樊稠,算是不明不白人間蒸發了,無人記得。
雖說董卓的理由有些蹩腳,但對於他來說,隻要把水攪渾,朝廷不要派人深究此事就行,自己就當吃了個啞巴虧。
而其另一封信,對董卓而言則更為重要。是他以門生的姿態,寫給了袁隗,希望與其結為攻守同盟。
這也是董卓與李儒等謀士商討出的結果。
所謂朝中有人好做官,呂布之所以如此囂張,也是因為有何進在朝中主政,可以替他撐腰。
所以,董卓覺得自己也有必要在朝中找一助力,而四世三公的袁氏就是董卓最好的選擇。
為了能得到袁家資源的扶持,董卓表示必要的時候,自己的並州軍,願意聽從袁氏的調遣。
當然,話雖如此說,真到了那個時候,聽不聽袁氏的調遣,還得根據到時候袁氏的勢力大小,視情況而定。
一句話概括就是,錦上添花為袁氏助陣可以,想要雪中送炭?指望著董卓去當袁氏的炮灰?
那就對不起,免談!
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董卓就不信,如今何進勢大,同為朝中重臣的袁隗沒有任何想法。
他就算不為自己考慮,也會為袁氏的利益考慮。
結果也不出董卓預料,如今洛陽城中,何進掌控了軍權,即便是袁氏這樣的龐然大物,也不得不屈居何進之下。
雖說何進與袁隗還維持著表麵上的和氣,但為了袁氏的未來,袁隗也不得不多布置幾步棋。
並州毗鄰冀州,若能將董卓引為臂助,對於袁氏掌控冀州,也是有好處的。
何況董卓麾下也不乏驍勇善戰的將士,若是天下有變,手裏多一支這樣的力量,袁氏也可以多一些勝算不是。
加上董卓的低姿態,讓袁隗幾乎沒有過多考慮,就答應了董卓的請求。
雙方結成攻守同盟,甚至袁隗還讓董卓盡快整合並州,承諾自己會盡力為其擋住朝中的壓力。
雙方各有大佬坐鎮朝堂,加上此次劫糧董卓也很聰明的讓華雄等人偽裝匪徒,沒有把事情捅到台麵上。
損失方麵,呂布損失的是朝廷撥的糧草,何進不追究,他也無所謂,反正他已經把劫糧的董卓軍團滅了。
而董卓方麵,雖然折了樊稠等將士,算是吃了個暗虧,但在袁隗的調和下,朝廷沒有再深究他劫糧之事。
這樣的結果,他也勉強可以接受。
綜合以上種種,此次事件終於得到了平息,董卓與呂布偃息旗鼓,各自埋頭發育。
隻不過無論是呂布與董卓,還是何進與袁隗,大家都清楚和平隻是暫時的,雙方陣營暗地裏的角逐對隻會越來越激烈……
“哼!”李傕蔑視的瞟了一眼城下的呂布,劫糧的事是絕對不能承認的,哪怕雙方都心知肚明。
“你等守好城池,若其靠近,以箭射之。”李傕對城牆上的守兵吩咐道。
反正以呂布這點人馬,是絕對攻不進來的,李傕也就沒了留下的興致。
“走吧,幾位將軍,這呂布罵累了,自然就會退去的。”李傕朝著郭汜、張濟幾人說了一句,便帶頭朝城中而去。
“張將軍、華將軍,走吧,我等也先回城中再說。”郭汜亦覺得沒有留下的意義。
“走!”張濟應了一句,也準備離開。
華雄亦緊緊跟上,他還要趕快去處理下自己的傷口呢。
卻沒人注意到,張濟身旁一俊朗小將略有遺憾地看著城下呂布喃喃道“呂布!你真有那麽強?希望下次有機會與你交手,不知你能不能勝過我手中長槍,哼!”隨後便跟著張濟一同離開。
果然如李傕所料,呂布罵了一通後,見城上無人回應自己的邀戰,便引著麾下騎兵離去了。
反正此次糧草沒丟,又殺了樊稠等西涼人馬,算是報了上次劫糧之仇。
呂布果斷選擇見好就收,畢竟對方不應戰,他也不可能真的隻憑幾百騎兵就能破城。
如此,這場西涼軍針對呂布軍的劫糧行動算是徹底宣告結束,以一種另類的方式。
沒有贏家,雙方都有損失,卻都沒有大到不能接受。
呂布相信,有了此次教訓,短期內,董卓應該也會收斂一些。要不事情繼續鬧大,對大家都沒好處。
並州的騎兵來的快,去得也快,離石城下,雙方均未放一箭,仿佛呂布從沒來到過一樣。
隻是兩方人馬回去以後,便不約而同的都開始向朝廷寫信,隻為了解釋衝突,站得道義高點,也為了甩鍋,免得朝廷方麵追究。
隻不過呂布是以私信的方式將前因後果告訴了何進,而董卓自知呂布與何進的關係,寫信給何進純屬自討沒趣。
於是他在李儒的建議下,亦是寫了兩封信,一封以並州牧的身份,通過官方渠道告知朝廷。
當然,事件內容經過了一些修改,變成了五原太守呂布率軍公然襲擊了同為並州“同僚”的華雄等人。
甚至想借機攻擊離石城,幸得李傕等人警惕,城池才保得無恙。
至於劫糧與樊稠等人的死,卻隻字未提,畢竟這些事上不了台麵,否則解釋不清。
可憐樊稠,算是不明不白人間蒸發了,無人記得。
雖說董卓的理由有些蹩腳,但對於他來說,隻要把水攪渾,朝廷不要派人深究此事就行,自己就當吃了個啞巴虧。
而其另一封信,對董卓而言則更為重要。是他以門生的姿態,寫給了袁隗,希望與其結為攻守同盟。
這也是董卓與李儒等謀士商討出的結果。
所謂朝中有人好做官,呂布之所以如此囂張,也是因為有何進在朝中主政,可以替他撐腰。
所以,董卓覺得自己也有必要在朝中找一助力,而四世三公的袁氏就是董卓最好的選擇。
為了能得到袁家資源的扶持,董卓表示必要的時候,自己的並州軍,願意聽從袁氏的調遣。
當然,話雖如此說,真到了那個時候,聽不聽袁氏的調遣,還得根據到時候袁氏的勢力大小,視情況而定。
一句話概括就是,錦上添花為袁氏助陣可以,想要雪中送炭?指望著董卓去當袁氏的炮灰?
那就對不起,免談!
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董卓就不信,如今何進勢大,同為朝中重臣的袁隗沒有任何想法。
他就算不為自己考慮,也會為袁氏的利益考慮。
結果也不出董卓預料,如今洛陽城中,何進掌控了軍權,即便是袁氏這樣的龐然大物,也不得不屈居何進之下。
雖說何進與袁隗還維持著表麵上的和氣,但為了袁氏的未來,袁隗也不得不多布置幾步棋。
並州毗鄰冀州,若能將董卓引為臂助,對於袁氏掌控冀州,也是有好處的。
何況董卓麾下也不乏驍勇善戰的將士,若是天下有變,手裏多一支這樣的力量,袁氏也可以多一些勝算不是。
加上董卓的低姿態,讓袁隗幾乎沒有過多考慮,就答應了董卓的請求。
雙方結成攻守同盟,甚至袁隗還讓董卓盡快整合並州,承諾自己會盡力為其擋住朝中的壓力。
雙方各有大佬坐鎮朝堂,加上此次劫糧董卓也很聰明的讓華雄等人偽裝匪徒,沒有把事情捅到台麵上。
損失方麵,呂布損失的是朝廷撥的糧草,何進不追究,他也無所謂,反正他已經把劫糧的董卓軍團滅了。
而董卓方麵,雖然折了樊稠等將士,算是吃了個暗虧,但在袁隗的調和下,朝廷沒有再深究他劫糧之事。
這樣的結果,他也勉強可以接受。
綜合以上種種,此次事件終於得到了平息,董卓與呂布偃息旗鼓,各自埋頭發育。
隻不過無論是呂布與董卓,還是何進與袁隗,大家都清楚和平隻是暫時的,雙方陣營暗地裏的角逐對隻會越來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