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分而化之,挨個擊破
魂穿三國之何進大將軍 作者:楊小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主公,何進既然將重心放在了漢中方向,或許真有可能先攻益州,如此,我軍也應揮師北上,攻略南陽。一可為益州分擔壓力,二也是因為若不趁此機會拿下南陽,北方兵馬便可一馬平川直抵樊城,威脅我襄陽腹地。”劉表的刺史府上,蒯良建議道。
何進的布置無疑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料,所以他的敵人們也應及時作出不同的對戰方案,蒯良的意思便是讓劉表盡快出兵拿下本就屬於荊州的南陽,在荊州腹地與北方兵馬間建立一片緩衝區。
“子柔勿急,何進雖先一步拿下漢中,但這完全是得益於張魯的突然投靠,除了徐晃部的人馬外,洛陽周邊何進的北軍主力卻還未有所動作,未見得就真是要先攻益州。”劉表出於謹慎,還想繼續觀望一番。
而且他也擔心,一旦荊州先與大乾交兵,撿便宜的事就要落到其餘三州的頭上了,既如此,何不等何進先與劉虞或是陶謙交上手再說呢?
於是他繼續侃侃而談道“南陽的曹仁自然不足為慮,但若這是何進的圈套又該如何?何進的北軍盡數屯於洛陽,離南陽之地可是近的很啊!若我大軍冒然進入南陽,何進必派北軍南下配合南陽之兵與我軍對壘,我荊州兒郎長於水戰,路戰本就不如北軍,如此一來,豈不危矣?故依吾看來,我軍不如靜觀其變,等益、徐之兵先於何進主力交上手,我軍再伺機而動,方可全勝。”
“圈套?”蒯良對於劉表的說辭瞬間有些無語。
他作為心腹陪伴劉表數年,哪裏還不清楚自己這位主公的想法?什麽靜觀其變、伺機而動,統統都隻是借口。
根本原因,還是主公劉表不願意對上何進的主力,當然其餘三州或許也不願意。
但蒯良憋在心中沒有說的卻是“主公身為漢室宗親,起義兵興漢,卻如此畏首畏尾,恐失天下之望啊…”
一旁的蒯越也暗自搖頭,他原本是建議劉表主動投靠何進的,但卻被後者拒絕。
現在見劉表這般表現,蒯越更是感受到了論格局與魄力,劉表著實差了何進不少。
的確,何進這些年打了一些勝仗,威名赫赫。
可南方聯盟兵力近兩倍於大乾,又號稱義兵,竟無人敢於率先出兵討伐何進,全部都打著等別人先打,自己則後發製人撿便宜的想法,如此將主動權交到何進手中…豈不可笑?
此刻蒯越心中已動了拋棄劉表而投奔何進的想法,但作為一個聰明人,他知道怎樣才能將利益最大化,現在顯然還不到時候。
而且自己大哥蒯良的態度也是個麻煩,看來,還得先說服大哥才行。
而一旁同為劉表心腹的蔡瑁見主公駁了蒯良的建議,心中也忍不住暗自高興,於是附和著說道“是啊,主公此言甚是!那徐晃剛接手了漢中之兵,想要將其整合,達到如臂使指般的效果,至少也得一年半載才行。何況如今已近十月,漢中雖不比北方嚴寒,但西南之地,最是濕冷,冬季也偶有落雪。即便徐晃不顧剛剛接手的漢中兵馬,也不會在冬季就對益州用兵,否則一旦被拖在山川險隘之間,敗的一定是他自己。”
“哎…”蒯良長歎一聲,其實冬季不適合用兵的理由,他蒯良又豈會不懂?隻不過他總是隱隱覺得,事情沒劉表、蔡瑁預想的那般簡單。
可事到如今,劉表都已開口表態,此事又哪裏還有改變的餘地?於是在蔡瑁對劉表的聲聲恭維之中,蒯良也隻能起身悻悻離去…
而在洛陽的皇宮之中,處理完一天的國事後,盡管身體疲憊,但何進依舊照例召集了幾名心腹議事。
畢竟大戰在即,方方麵麵需要確認的工作還是非常多的。
郭嘉、李儒等幾名謀臣分別匯報了自己負責的工作,總體來說,一切都還是按照預期按部就班地進行著。
何進也因此鬆了口氣,治大國如烹小鮮,這皇帝的位置卻不是那麽好當的。
“陛下。”李儒卻在此刻朝著何進行禮道“既然益州方麵的布置已經充足,想必劉虞做夢也想不到他組建起的數萬大軍根本護不了他的周全,有徐晃將軍與甘校尉裏應外合,益州已是陛下囊中之物。如今國庫錢糧充足,北軍數萬將士整戈待旦,陛下何不派出部分北軍前往青州與黃忠將軍匯合,共同攻略徐州?”
“攻徐州?”何進微微一愣,顯然沒有想到李儒會這般激進。
“正是!”後者點頭說道“陛下,那徐州陶恭祖雖頗有軍政之才,然其已年過六旬,早已不複當年。且徐州之內又無良將,若主公派出部分北軍為黃忠將軍援手,其必可攻下徐州全境,彼時我大乾同時攻克益、徐,必使天下震動,剩餘區區荊、揚兩州,或可傳檄而定也未可知也。”
李儒的這般建議主打一個有氣勢,就是看著益州有張鬆、甘寧為內應,極大可能能夠迅速拿下的情況下,建議何進利用手中現有的力量迅速拿下徐州,震懾天下。
“文優啊,你這謀劃其實不錯,若依你計行事,的確有可能拿下兩州。”何進先是稱讚了李儒的建議,使後者頗有些驕傲,而後卻又擺手說道“但朕今日卻不能采用,你可知為何?”
“還請陛下賜教。”即便獻策被駁回,李儒依舊謙恭地朝著何進拜道。
“朕亦對益州誌在必得,然而暫不動用北軍,就是為了麻痹其餘三州諸侯,讓他們摸不清朕真正的意圖。劉表、陶謙、陳溫三人各領一州,雖為盟友,卻也必然相互防備,隻要北軍不動,便沒人敢主動攻伐中原。如此,徐晃等人便有足夠的時間拿下益州,彼時我大乾將再無後顧之憂,方可全力攻略東南,區區三州同盟,不足為慮。”何進對於自己的心腹也沒有絲毫隱瞞。
他亦知李儒之策有成功的幾率,但若自己同時攻略兩州,甚至還要抽調部分北軍援助徐州戰場。
一旦黃忠不能迅速攻下徐州,劉表、陳溫見自己兩線作戰,說不準便會領兵北上,彼時自己手上的機動兵力太少,局勢將會難以預測。
因為己方的優勢在於兵精,然而數量卻少於四州聯盟,若同時以一敵四,等於是將自己優勢拱手相讓。
還不如留著北軍不動,集中優勢,先穩穩拿下益州再說。
目前來看,原大漢天下自己已得六、七,如此優勢之下,完全沒必要行險。
僅從這一點看,何進甚至覺得有些理解另一個時空官渡背景下的袁紹了,越是占據優勢,越應穩紮穩打,將敵方聯盟分而化之,再以實力挨個橫推。
“陛下所言甚是,是儒太過心急了。”李儒虛心地再次拜道。
“文優快快請起。”何進親自上前將李儒扶起,笑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何況文優之策本來也不算有失,隻不過朕不願冒險罷了。”
隨即何進目光一凝,吩咐道“如今已近十月,所有人都不會想到我軍會在此時動手。且嚴寒將至,其餘三州的援軍也很難有效威脅中原,此實乃天賜良機!傳朕之令給徐晃,命其迅速攻略益州,為甘寧等人創造機會……”
何進的布置無疑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料,所以他的敵人們也應及時作出不同的對戰方案,蒯良的意思便是讓劉表盡快出兵拿下本就屬於荊州的南陽,在荊州腹地與北方兵馬間建立一片緩衝區。
“子柔勿急,何進雖先一步拿下漢中,但這完全是得益於張魯的突然投靠,除了徐晃部的人馬外,洛陽周邊何進的北軍主力卻還未有所動作,未見得就真是要先攻益州。”劉表出於謹慎,還想繼續觀望一番。
而且他也擔心,一旦荊州先與大乾交兵,撿便宜的事就要落到其餘三州的頭上了,既如此,何不等何進先與劉虞或是陶謙交上手再說呢?
於是他繼續侃侃而談道“南陽的曹仁自然不足為慮,但若這是何進的圈套又該如何?何進的北軍盡數屯於洛陽,離南陽之地可是近的很啊!若我大軍冒然進入南陽,何進必派北軍南下配合南陽之兵與我軍對壘,我荊州兒郎長於水戰,路戰本就不如北軍,如此一來,豈不危矣?故依吾看來,我軍不如靜觀其變,等益、徐之兵先於何進主力交上手,我軍再伺機而動,方可全勝。”
“圈套?”蒯良對於劉表的說辭瞬間有些無語。
他作為心腹陪伴劉表數年,哪裏還不清楚自己這位主公的想法?什麽靜觀其變、伺機而動,統統都隻是借口。
根本原因,還是主公劉表不願意對上何進的主力,當然其餘三州或許也不願意。
但蒯良憋在心中沒有說的卻是“主公身為漢室宗親,起義兵興漢,卻如此畏首畏尾,恐失天下之望啊…”
一旁的蒯越也暗自搖頭,他原本是建議劉表主動投靠何進的,但卻被後者拒絕。
現在見劉表這般表現,蒯越更是感受到了論格局與魄力,劉表著實差了何進不少。
的確,何進這些年打了一些勝仗,威名赫赫。
可南方聯盟兵力近兩倍於大乾,又號稱義兵,竟無人敢於率先出兵討伐何進,全部都打著等別人先打,自己則後發製人撿便宜的想法,如此將主動權交到何進手中…豈不可笑?
此刻蒯越心中已動了拋棄劉表而投奔何進的想法,但作為一個聰明人,他知道怎樣才能將利益最大化,現在顯然還不到時候。
而且自己大哥蒯良的態度也是個麻煩,看來,還得先說服大哥才行。
而一旁同為劉表心腹的蔡瑁見主公駁了蒯良的建議,心中也忍不住暗自高興,於是附和著說道“是啊,主公此言甚是!那徐晃剛接手了漢中之兵,想要將其整合,達到如臂使指般的效果,至少也得一年半載才行。何況如今已近十月,漢中雖不比北方嚴寒,但西南之地,最是濕冷,冬季也偶有落雪。即便徐晃不顧剛剛接手的漢中兵馬,也不會在冬季就對益州用兵,否則一旦被拖在山川險隘之間,敗的一定是他自己。”
“哎…”蒯良長歎一聲,其實冬季不適合用兵的理由,他蒯良又豈會不懂?隻不過他總是隱隱覺得,事情沒劉表、蔡瑁預想的那般簡單。
可事到如今,劉表都已開口表態,此事又哪裏還有改變的餘地?於是在蔡瑁對劉表的聲聲恭維之中,蒯良也隻能起身悻悻離去…
而在洛陽的皇宮之中,處理完一天的國事後,盡管身體疲憊,但何進依舊照例召集了幾名心腹議事。
畢竟大戰在即,方方麵麵需要確認的工作還是非常多的。
郭嘉、李儒等幾名謀臣分別匯報了自己負責的工作,總體來說,一切都還是按照預期按部就班地進行著。
何進也因此鬆了口氣,治大國如烹小鮮,這皇帝的位置卻不是那麽好當的。
“陛下。”李儒卻在此刻朝著何進行禮道“既然益州方麵的布置已經充足,想必劉虞做夢也想不到他組建起的數萬大軍根本護不了他的周全,有徐晃將軍與甘校尉裏應外合,益州已是陛下囊中之物。如今國庫錢糧充足,北軍數萬將士整戈待旦,陛下何不派出部分北軍前往青州與黃忠將軍匯合,共同攻略徐州?”
“攻徐州?”何進微微一愣,顯然沒有想到李儒會這般激進。
“正是!”後者點頭說道“陛下,那徐州陶恭祖雖頗有軍政之才,然其已年過六旬,早已不複當年。且徐州之內又無良將,若主公派出部分北軍為黃忠將軍援手,其必可攻下徐州全境,彼時我大乾同時攻克益、徐,必使天下震動,剩餘區區荊、揚兩州,或可傳檄而定也未可知也。”
李儒的這般建議主打一個有氣勢,就是看著益州有張鬆、甘寧為內應,極大可能能夠迅速拿下的情況下,建議何進利用手中現有的力量迅速拿下徐州,震懾天下。
“文優啊,你這謀劃其實不錯,若依你計行事,的確有可能拿下兩州。”何進先是稱讚了李儒的建議,使後者頗有些驕傲,而後卻又擺手說道“但朕今日卻不能采用,你可知為何?”
“還請陛下賜教。”即便獻策被駁回,李儒依舊謙恭地朝著何進拜道。
“朕亦對益州誌在必得,然而暫不動用北軍,就是為了麻痹其餘三州諸侯,讓他們摸不清朕真正的意圖。劉表、陶謙、陳溫三人各領一州,雖為盟友,卻也必然相互防備,隻要北軍不動,便沒人敢主動攻伐中原。如此,徐晃等人便有足夠的時間拿下益州,彼時我大乾將再無後顧之憂,方可全力攻略東南,區區三州同盟,不足為慮。”何進對於自己的心腹也沒有絲毫隱瞞。
他亦知李儒之策有成功的幾率,但若自己同時攻略兩州,甚至還要抽調部分北軍援助徐州戰場。
一旦黃忠不能迅速攻下徐州,劉表、陳溫見自己兩線作戰,說不準便會領兵北上,彼時自己手上的機動兵力太少,局勢將會難以預測。
因為己方的優勢在於兵精,然而數量卻少於四州聯盟,若同時以一敵四,等於是將自己優勢拱手相讓。
還不如留著北軍不動,集中優勢,先穩穩拿下益州再說。
目前來看,原大漢天下自己已得六、七,如此優勢之下,完全沒必要行險。
僅從這一點看,何進甚至覺得有些理解另一個時空官渡背景下的袁紹了,越是占據優勢,越應穩紮穩打,將敵方聯盟分而化之,再以實力挨個橫推。
“陛下所言甚是,是儒太過心急了。”李儒虛心地再次拜道。
“文優快快請起。”何進親自上前將李儒扶起,笑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何況文優之策本來也不算有失,隻不過朕不願冒險罷了。”
隨即何進目光一凝,吩咐道“如今已近十月,所有人都不會想到我軍會在此時動手。且嚴寒將至,其餘三州的援軍也很難有效威脅中原,此實乃天賜良機!傳朕之令給徐晃,命其迅速攻略益州,為甘寧等人創造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