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勸降雒縣
魂穿三國之何進大將軍 作者:楊小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吾當親往雒縣(廣漢郡治)說降吾兄!”成都之中,張鬆堅定地說道。
原來徐晃大軍進入廣漢後依舊是故技重施,對雒縣圍而不攻。
但這一次,他倒沒有急於派兵去取其餘縣城,畢竟他麾下的兵馬雖然精銳,可這麽短的時間連克兩關一郡,士卒疲憊卻也是在所難免。
於是徐晃就這樣堂而皇之地在雒縣附近紮下營寨,反正他也不擔心城中兵馬來襲。
他麾下的兒郎隻是有些累了不便攻城,但若張肅敢以數千人馬出城來攻取己方大營?那徐晃倒也不介意教教這些益州兵如何打仗。
果然,自從徐晃大軍進入廣漢,包括雒縣在內的城池便通通緊閉城門、擺出一副堅守姿態,深怕徐晃的兵馬不知什麽時候就會殺來。
而徐晃也正是利用這樣的時機,派出數隊騎兵分散而行向成都出發,以求取的與張鬆、李嚴等人的聯絡。
對於徐晃派來的信使,張鬆等人也是格外欣喜,這段時間來,他們可沒少提心吊膽。
別看李嚴暫時掌握住了成都守軍,可維持現狀還行,想要用他們打仗卻還有些風險。
加上屯於城外的四郡兵馬也存在一定隱患,時間長了,還不知會不會出亂子。
且由於擔心成都的變故會引來其餘各郡兵馬的反撲,所以在拿下成都控製權後,整個城池一直是維持著許進不許出的狀態,深怕過早的走漏了消息而造成不可控製的麻煩。
現在既然徐晃地兵馬已到了廣漢,那便沒有什麽好擔心的了。
於是經張鬆與李嚴一番商量過後,由張鬆親自起草並蓋上刺史大印,向益州各郡皆發去了勸降文書。
書信中言明,成都已經被大乾天軍所取,刺史劉虞與一眾成都官員皆已投降,讓各郡太守放棄抵抗,直接改弦易幟投靠大乾。
為了更具誘惑力,張鬆在信中承諾凡舉全郡而降的官員,大乾會繼續留任,有特殊功勞者亦會不吝封賞。
而這一條承諾也算是真正抓住了益州各郡官員的心。
作為地方官員,大乾攻略益州他們最為擔心的就是自身利益受損,如今隻要投降就能繼續留任,這簡直不要太誘人!
並且劉虞本身隻是個刺史,與大乾皇帝何進相比,他能封賞的職位太少也太小了(畢竟劉虞也不可能向何進後世所看電視劇裏劉度那樣,許諾給部將邢道榮車騎將軍的職位,想那劉度自己都不過隻是一地太守,封賞部下車騎將軍不是純純搞笑?)。
所以益州官員跟著劉虞,上限其實很低,而若現在投靠大乾,將來仕途卻或許還有更進一步的機會!
最關鍵是,劉虞自己都被大乾所掌控了,這些地方官若不投降大乾,他們又該為誰而戰呢?
至於劉虞本人是不是真的已經投降了大乾?卻已不是這群地方官員所關心的了,或許在他們心中早就默認了劉虞也已投降,畢竟張鬆的信裏是這麽說的嘛。
這一點他們是願意相信的,並不是因為這樣的消息具有說服力,僅僅是他們願意相信並期待這樣的結果。
綜合考慮之下,各郡官員紛紛派出親信前往成都,表示願意歸附大乾,並聽從征西大都督、益州刺史徐晃的調遣。
數日之後,除了比較頑固如張肅、嚴顏以及他們所掌控的廣漢與巴郡外,益州全境皆為大乾所得…
“吾當親往雒縣說降吾兄!”張鬆見益州大事已定,成都有李嚴在便可保無虞,而其兄所在的廣漢卻仍然拒絕歸附大乾,於是頗有些心急的提出想要前往雒縣。
到了這一刻,他也算相信了甘寧當初所說的話,原以為自己的兄長隻是有些固執,卻沒想竟愚忠至此,劉虞都被擒了,兄長居然還守著廣漢不願投降。
可廣漢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不但是成都所在蜀郡的屏障,且本身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與蜀郡、犍為並稱為蜀中三蜀,蜀誌稱其為蜀中淵府。
自己兄長占據著如此肥沃地益州腹地拒不投降,那徐晃又豈是好相與的?
張鬆雖不認識徐晃,卻聽說過他的威名,尤其對方被封為五虎將後,天下還有誰人不知呢?
徐晃能夠如此迅速自漢中攻入益州,除去當中的計謀成份,其領軍能力也可見一斑。
至於兄長張肅?張鬆哪裏會不清楚。其智謀不弱、政才出眾,軍略卻是平平,若其執意不降惹惱了徐晃,使得後者率眾攻城,雒縣又能守住多久呢?
張鬆這個做弟弟的雖與兄長意見相左,卻不願看著對方走上一條不歸路,所以他決定去見見徐晃,在對方發動攻城前爭取到一次勸降自己兄長的機會…
當張鬆火急火燎地趕到雒縣之外,徐晃大軍果然已在為攻城做準備。
見雙方還未正式開戰,張鬆懸著的心才算放下了一些,卻仍絲毫不敢耽擱地前去拜見徐晃。
得知是為大乾取下成都的主要功臣張鬆到來,徐晃也是頗為客氣。
在了解了其來意之後,徐晃當即便同意了下來,畢竟若能兵不血刃取下雒縣,他又何必要白白犧牲麾下兒郎呢?
隻是出於天下戰局考慮,徐晃隻許諾了張鬆最多三日時間,三日後若雒縣還不投降,他便隻能舉大軍攻城了。
畢竟如今益州沒有投降的可不止眼前雒縣,在解決了這個麻煩後,徐晃還要領軍向西,一鼓作氣會合楊任部偏師,共同取下巴郡,自然不可能在此耽誤太久。
得到了徐晃的承諾,張鬆拜謝之餘也不敢多浪費一絲時間,三天說短不短,但能不能說服自己那固執的兄長,張鬆也沒有絕對的把握。
於是救兄心切的他當即便騎上快馬,打著白旗往雒縣而去…
原來徐晃大軍進入廣漢後依舊是故技重施,對雒縣圍而不攻。
但這一次,他倒沒有急於派兵去取其餘縣城,畢竟他麾下的兵馬雖然精銳,可這麽短的時間連克兩關一郡,士卒疲憊卻也是在所難免。
於是徐晃就這樣堂而皇之地在雒縣附近紮下營寨,反正他也不擔心城中兵馬來襲。
他麾下的兒郎隻是有些累了不便攻城,但若張肅敢以數千人馬出城來攻取己方大營?那徐晃倒也不介意教教這些益州兵如何打仗。
果然,自從徐晃大軍進入廣漢,包括雒縣在內的城池便通通緊閉城門、擺出一副堅守姿態,深怕徐晃的兵馬不知什麽時候就會殺來。
而徐晃也正是利用這樣的時機,派出數隊騎兵分散而行向成都出發,以求取的與張鬆、李嚴等人的聯絡。
對於徐晃派來的信使,張鬆等人也是格外欣喜,這段時間來,他們可沒少提心吊膽。
別看李嚴暫時掌握住了成都守軍,可維持現狀還行,想要用他們打仗卻還有些風險。
加上屯於城外的四郡兵馬也存在一定隱患,時間長了,還不知會不會出亂子。
且由於擔心成都的變故會引來其餘各郡兵馬的反撲,所以在拿下成都控製權後,整個城池一直是維持著許進不許出的狀態,深怕過早的走漏了消息而造成不可控製的麻煩。
現在既然徐晃地兵馬已到了廣漢,那便沒有什麽好擔心的了。
於是經張鬆與李嚴一番商量過後,由張鬆親自起草並蓋上刺史大印,向益州各郡皆發去了勸降文書。
書信中言明,成都已經被大乾天軍所取,刺史劉虞與一眾成都官員皆已投降,讓各郡太守放棄抵抗,直接改弦易幟投靠大乾。
為了更具誘惑力,張鬆在信中承諾凡舉全郡而降的官員,大乾會繼續留任,有特殊功勞者亦會不吝封賞。
而這一條承諾也算是真正抓住了益州各郡官員的心。
作為地方官員,大乾攻略益州他們最為擔心的就是自身利益受損,如今隻要投降就能繼續留任,這簡直不要太誘人!
並且劉虞本身隻是個刺史,與大乾皇帝何進相比,他能封賞的職位太少也太小了(畢竟劉虞也不可能向何進後世所看電視劇裏劉度那樣,許諾給部將邢道榮車騎將軍的職位,想那劉度自己都不過隻是一地太守,封賞部下車騎將軍不是純純搞笑?)。
所以益州官員跟著劉虞,上限其實很低,而若現在投靠大乾,將來仕途卻或許還有更進一步的機會!
最關鍵是,劉虞自己都被大乾所掌控了,這些地方官若不投降大乾,他們又該為誰而戰呢?
至於劉虞本人是不是真的已經投降了大乾?卻已不是這群地方官員所關心的了,或許在他們心中早就默認了劉虞也已投降,畢竟張鬆的信裏是這麽說的嘛。
這一點他們是願意相信的,並不是因為這樣的消息具有說服力,僅僅是他們願意相信並期待這樣的結果。
綜合考慮之下,各郡官員紛紛派出親信前往成都,表示願意歸附大乾,並聽從征西大都督、益州刺史徐晃的調遣。
數日之後,除了比較頑固如張肅、嚴顏以及他們所掌控的廣漢與巴郡外,益州全境皆為大乾所得…
“吾當親往雒縣說降吾兄!”張鬆見益州大事已定,成都有李嚴在便可保無虞,而其兄所在的廣漢卻仍然拒絕歸附大乾,於是頗有些心急的提出想要前往雒縣。
到了這一刻,他也算相信了甘寧當初所說的話,原以為自己的兄長隻是有些固執,卻沒想竟愚忠至此,劉虞都被擒了,兄長居然還守著廣漢不願投降。
可廣漢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不但是成都所在蜀郡的屏障,且本身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與蜀郡、犍為並稱為蜀中三蜀,蜀誌稱其為蜀中淵府。
自己兄長占據著如此肥沃地益州腹地拒不投降,那徐晃又豈是好相與的?
張鬆雖不認識徐晃,卻聽說過他的威名,尤其對方被封為五虎將後,天下還有誰人不知呢?
徐晃能夠如此迅速自漢中攻入益州,除去當中的計謀成份,其領軍能力也可見一斑。
至於兄長張肅?張鬆哪裏會不清楚。其智謀不弱、政才出眾,軍略卻是平平,若其執意不降惹惱了徐晃,使得後者率眾攻城,雒縣又能守住多久呢?
張鬆這個做弟弟的雖與兄長意見相左,卻不願看著對方走上一條不歸路,所以他決定去見見徐晃,在對方發動攻城前爭取到一次勸降自己兄長的機會…
當張鬆火急火燎地趕到雒縣之外,徐晃大軍果然已在為攻城做準備。
見雙方還未正式開戰,張鬆懸著的心才算放下了一些,卻仍絲毫不敢耽擱地前去拜見徐晃。
得知是為大乾取下成都的主要功臣張鬆到來,徐晃也是頗為客氣。
在了解了其來意之後,徐晃當即便同意了下來,畢竟若能兵不血刃取下雒縣,他又何必要白白犧牲麾下兒郎呢?
隻是出於天下戰局考慮,徐晃隻許諾了張鬆最多三日時間,三日後若雒縣還不投降,他便隻能舉大軍攻城了。
畢竟如今益州沒有投降的可不止眼前雒縣,在解決了這個麻煩後,徐晃還要領軍向西,一鼓作氣會合楊任部偏師,共同取下巴郡,自然不可能在此耽誤太久。
得到了徐晃的承諾,張鬆拜謝之餘也不敢多浪費一絲時間,三天說短不短,但能不能說服自己那固執的兄長,張鬆也沒有絕對的把握。
於是救兄心切的他當即便騎上快馬,打著白旗往雒縣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