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擴充軍備
魂穿三國之何進大將軍 作者:楊小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陛下,如今益州已下,我大乾再無後顧之憂,是否需要派遣大軍前去與黃將軍合兵一道,再攻徐州?”李儒開口建議道,看得出他迫不及待想要輔佐何進一統天下。
其實大殿內何進的一眾心腹有不少人都與李儒持類似的態度。
所謂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對大乾的一眾中青年精英而言,輔佐聖天子掃蕩寰宇無疑就是人生最高價值的實現。
別看現在黃忠敗了一陣,但如今的大乾兵強馬壯,從上至下都不害怕打仗,可以說隻要何進點頭,請戰者隻怕不知幾何。
然而看著眾人期待的目光,何進卻僅是笑了笑,隨即搖頭說道“文優所言並無不妥,如今大乾確實已無後顧之憂,若要再派人前往徐州也並非不可。隻不過,朕卻認為此事不宜操之過急,如今漢升新敗,麾下士氣難免受損,此消彼長下,徐州卻並不是那麽好打了。且非但徐州不好打,經此一敗,荊、揚兩州或許也會有所動作。”
隨即何進繼續說道“這些年朕與眾將南征北戰鮮有敗績,這仗贏得多了,將士們卻難免有了些驕狂之氣,依朕看來,漢升此時小敗一場卻並非壞事,反而有利於諸將看清現實,雖大乾實力雄厚,但統一之事也並非一朝一夕能成的。”
何進這話不光是說諸將,更也像是在委婉地告訴在場的心腹們,好飯不怕晚,朕都不著急,大家也不必太過心急。
“文優。”何進點名道。
“臣在。”李儒恭敬地行禮道。
“正如你所言,如今大乾雄踞天下九州,且後方穩定。但正因如此,大乾當利在緩戰,時間越長,大乾與南方三州的差距就隻會越大,所以陶謙、劉表等人想要速戰?朕就偏不答應。如今主動權掌握在大乾手中,待大乾修養一番,徹底消化了各州的力量,諸位再與朕一道,看我大乾將士一戰定乾坤!”何進笑著說道。
其實這就如同另一個時空下的曹魏一般,當時諸葛亮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北伐,其中部分原因也是在於,北伐尚有一線生機,若不北伐,憑借曹魏的實力底蘊,蜀漢早晚隻能為其所滅。
而何進現在就是想走這樣一條穩妥的道路,大乾雄踞九州是沒錯,但基本都是由前漢繼承而來,雖國內尚算穩定,但人力、物力、財力都沒有開發利用到極致。
尤其益州這座糧倉也還沒有完全消化,此時決戰,即便能勝,代價也必然頗大,既如此,何不再等等呢?
“陛下所言甚是,儒考慮不周,請陛下恕罪。”李儒多智,何進之意他又怎會不明白?於是連忙行禮答道。
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何進沒有說出,便是從前他雖也位高權重,但到底隻是人臣。
那時候的他並不需要像現在這般方方麵麵都要顧及到,所以當時掌控著南北兩軍與虎衛軍三部人馬,就足以保證以他為中心的何氏集團的利益了。
但現在天下都是他的,這點人馬卻就有些不夠看了。
別的不說,若不是有張鬆、李嚴等內應,僅憑徐晃的一兩萬人,如何能進的去益州?
而徐州方麵,黃忠部的兵馬雖是當世精銳,但到底隻有一萬多人,很難對徐州形成壓製,甚至稍有不慎便會吃了敗仗。
至於洛陽周邊,別看北軍已擴軍到五六萬人,但大乾到底是建國不久,潛在的不安定因素還有不少,所以這支拱衛帝國腹心的兵馬絕對不能輕易調動。
也就是說,如果現在就發動平南之戰,能用的主力便隻有剛剛兵敗的黃忠部,以及屯兵豫州的太史慈部,這點人馬對於瘋狂擴展軍備的南方聯盟而言,的確太少了些。
所以為了應對新的局麵,何進其實早已動了擴軍的念頭,如今正好借著這樣的機會與心腹們交個底,畢竟具體的落實還是離不開朝中各個環節的幫忙。
“好了,諸位,朕今日請大家前來卻還有一事想要討論。”何進直接攤牌道“徐晃拿下益州後,南方三州本就風聲鶴唳,紛紛擴軍以求自保。恰逢如今漢升兵敗徐州,隻怕要不了多久他們便會有所動作。朕雖無意現在就發動南征,但若對方主動來攻,大乾卻也不可不防。為了應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戰事,朕欲再次擴充大乾兵馬,諸位以為如何?”
主管錢、糧的大司農荀攸率先感受到何進詢問的目光,於是朝何進行禮道“陛下,北方地區推行新政已有數年,府庫之中錢糧豐足,當可滿足陛下擴軍之用。隻是不知陛下意欲如何擴軍,又增兵幾何?”
雖然如今暫不缺錢糧,但軍費開支卻是個無底洞,若驟然招募太多兵馬,勢必會影響到別處的用度。
偌大個朝廷,各處官衙運轉、官員俸祿,甚至有可能碰到各州災情,哪哪都需要用錢,所以身為帝國後勤大總管的他,不得不問得仔細一些。
好在何進也並非不知柴米油鹽的主,直接答道“朕意,北軍擴軍至八萬人,原虎衛軍三部各擴軍至三萬人,如此當足矣應對天下變局了。”
荀攸聞言鬆了口氣,北軍擴軍兩萬多人、其餘徐晃、太史慈、黃忠部各自增兵一萬多人,加起來也就六七萬兵馬,對於坐擁九州之地的大乾來說,還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於是連忙回答“陛下放心,國庫中的錢糧足矣支撐此次擴軍。”
何止是足以支撐,其實荀攸的底線是擴軍不得超過十五萬人,若其中多設騎兵,最多不得超過十二萬人,現在嘛,顯然還差得遠。
隻不過他卻不準備提醒何進了,畢竟為了給大乾攢下點積蓄,他這管家可沒少操心,既然何進都覺得沒有問題,那從財政的角度出發增兵自然是越少越好。
何進並不知道荀攸的想法,不過得到了對方的肯定,財政都沒問題,那他便也放心了許多。
借著增兵的機會,他便再次提出了武舉之事。
大乾建國後的第一次武舉,一旦開辦,不但可以增加基層人才儲備,應對擴軍可能帶來的基層缺乏。
同樣也可以為天下人提供一條入仕之路,甚至不失為挖南方三州牆角的辦法,既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大殿內何進的一眾心腹有不少人都與李儒持類似的態度。
所謂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對大乾的一眾中青年精英而言,輔佐聖天子掃蕩寰宇無疑就是人生最高價值的實現。
別看現在黃忠敗了一陣,但如今的大乾兵強馬壯,從上至下都不害怕打仗,可以說隻要何進點頭,請戰者隻怕不知幾何。
然而看著眾人期待的目光,何進卻僅是笑了笑,隨即搖頭說道“文優所言並無不妥,如今大乾確實已無後顧之憂,若要再派人前往徐州也並非不可。隻不過,朕卻認為此事不宜操之過急,如今漢升新敗,麾下士氣難免受損,此消彼長下,徐州卻並不是那麽好打了。且非但徐州不好打,經此一敗,荊、揚兩州或許也會有所動作。”
隨即何進繼續說道“這些年朕與眾將南征北戰鮮有敗績,這仗贏得多了,將士們卻難免有了些驕狂之氣,依朕看來,漢升此時小敗一場卻並非壞事,反而有利於諸將看清現實,雖大乾實力雄厚,但統一之事也並非一朝一夕能成的。”
何進這話不光是說諸將,更也像是在委婉地告訴在場的心腹們,好飯不怕晚,朕都不著急,大家也不必太過心急。
“文優。”何進點名道。
“臣在。”李儒恭敬地行禮道。
“正如你所言,如今大乾雄踞天下九州,且後方穩定。但正因如此,大乾當利在緩戰,時間越長,大乾與南方三州的差距就隻會越大,所以陶謙、劉表等人想要速戰?朕就偏不答應。如今主動權掌握在大乾手中,待大乾修養一番,徹底消化了各州的力量,諸位再與朕一道,看我大乾將士一戰定乾坤!”何進笑著說道。
其實這就如同另一個時空下的曹魏一般,當時諸葛亮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北伐,其中部分原因也是在於,北伐尚有一線生機,若不北伐,憑借曹魏的實力底蘊,蜀漢早晚隻能為其所滅。
而何進現在就是想走這樣一條穩妥的道路,大乾雄踞九州是沒錯,但基本都是由前漢繼承而來,雖國內尚算穩定,但人力、物力、財力都沒有開發利用到極致。
尤其益州這座糧倉也還沒有完全消化,此時決戰,即便能勝,代價也必然頗大,既如此,何不再等等呢?
“陛下所言甚是,儒考慮不周,請陛下恕罪。”李儒多智,何進之意他又怎會不明白?於是連忙行禮答道。
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何進沒有說出,便是從前他雖也位高權重,但到底隻是人臣。
那時候的他並不需要像現在這般方方麵麵都要顧及到,所以當時掌控著南北兩軍與虎衛軍三部人馬,就足以保證以他為中心的何氏集團的利益了。
但現在天下都是他的,這點人馬卻就有些不夠看了。
別的不說,若不是有張鬆、李嚴等內應,僅憑徐晃的一兩萬人,如何能進的去益州?
而徐州方麵,黃忠部的兵馬雖是當世精銳,但到底隻有一萬多人,很難對徐州形成壓製,甚至稍有不慎便會吃了敗仗。
至於洛陽周邊,別看北軍已擴軍到五六萬人,但大乾到底是建國不久,潛在的不安定因素還有不少,所以這支拱衛帝國腹心的兵馬絕對不能輕易調動。
也就是說,如果現在就發動平南之戰,能用的主力便隻有剛剛兵敗的黃忠部,以及屯兵豫州的太史慈部,這點人馬對於瘋狂擴展軍備的南方聯盟而言,的確太少了些。
所以為了應對新的局麵,何進其實早已動了擴軍的念頭,如今正好借著這樣的機會與心腹們交個底,畢竟具體的落實還是離不開朝中各個環節的幫忙。
“好了,諸位,朕今日請大家前來卻還有一事想要討論。”何進直接攤牌道“徐晃拿下益州後,南方三州本就風聲鶴唳,紛紛擴軍以求自保。恰逢如今漢升兵敗徐州,隻怕要不了多久他們便會有所動作。朕雖無意現在就發動南征,但若對方主動來攻,大乾卻也不可不防。為了應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戰事,朕欲再次擴充大乾兵馬,諸位以為如何?”
主管錢、糧的大司農荀攸率先感受到何進詢問的目光,於是朝何進行禮道“陛下,北方地區推行新政已有數年,府庫之中錢糧豐足,當可滿足陛下擴軍之用。隻是不知陛下意欲如何擴軍,又增兵幾何?”
雖然如今暫不缺錢糧,但軍費開支卻是個無底洞,若驟然招募太多兵馬,勢必會影響到別處的用度。
偌大個朝廷,各處官衙運轉、官員俸祿,甚至有可能碰到各州災情,哪哪都需要用錢,所以身為帝國後勤大總管的他,不得不問得仔細一些。
好在何進也並非不知柴米油鹽的主,直接答道“朕意,北軍擴軍至八萬人,原虎衛軍三部各擴軍至三萬人,如此當足矣應對天下變局了。”
荀攸聞言鬆了口氣,北軍擴軍兩萬多人、其餘徐晃、太史慈、黃忠部各自增兵一萬多人,加起來也就六七萬兵馬,對於坐擁九州之地的大乾來說,還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於是連忙回答“陛下放心,國庫中的錢糧足矣支撐此次擴軍。”
何止是足以支撐,其實荀攸的底線是擴軍不得超過十五萬人,若其中多設騎兵,最多不得超過十二萬人,現在嘛,顯然還差得遠。
隻不過他卻不準備提醒何進了,畢竟為了給大乾攢下點積蓄,他這管家可沒少操心,既然何進都覺得沒有問題,那從財政的角度出發增兵自然是越少越好。
何進並不知道荀攸的想法,不過得到了對方的肯定,財政都沒問題,那他便也放心了許多。
借著增兵的機會,他便再次提出了武舉之事。
大乾建國後的第一次武舉,一旦開辦,不但可以增加基層人才儲備,應對擴軍可能帶來的基層缺乏。
同樣也可以為天下人提供一條入仕之路,甚至不失為挖南方三州牆角的辦法,既如此,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