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聽說楊業被逼走了,拍著手大笑:“太好了。趕走了楊業,我們的事就算是成了。從此大乾盡在我們掌控之中。”
他興奮得在大堂上轉了一圈,對手下說:“從明天起,把我在大京城裏租下的所有店鋪都開張,開始無限量供應長壽膏!!再發話下去,懸賞五千兩銀子要楊業的人頭。能交活人給我的,再加一千。哈哈哈。我們終於可以報仇雪恨了。楊業,我要好好折磨你,讓你為我那些被殺掉的親人和同胞,被你燒掉的貨物付出最慘重的代價。”
各國的刺客收到這個江湖追殺令都興奮不已。
五千兩銀子!!
管他是誰,我都要他的命。
幹完這一單,幾輩子吃喝不用愁!!
本來不知道這個消息的諸國,現在都知道了。
南楚的皇帝下令給潛伏在大乾的奸細:助刺客們一臂之力,務必殺死楊業!!
其他人偃旗息鼓,都作壁上觀。
等楊業死了再攻打大乾才最省力。
到時候大乾群龍無首,就是一盤散沙,我們想怎麽瓜分就怎麽瓜分。
-----
刑部很快就回話了,說這個草紮小人上寫的字,字跡不是楊業的,也不是守勤的。倒是很像李不任的。
他們要把李不任抓來審問,卻被齊蓮兒給製止了。
“此事朕來處理。”
齊蓮兒現在冷靜下來細看,那個字跡雖然模仿的是楊業的,可是有些筆畫還是能看出破綻。
而那些破綻,剛好就跟李不任奏折上的字一樣。
她氣得不行:李不任,你是不是聾,朕跟你講了,不要自己做主。你怎麽就聽不進去呢。
李不任一進來,齊蓮兒就把那草紮小人扔在李不任麵前:“你是覺得朕很傻嗎?竟然敢這樣戲耍朕,讓朕活活被刑部和侍衛們看笑話。”
李不任知道事情敗露了,忙跪下磕頭:“臣有罪,臣錯了。臣隻想幫皇上,早點給楊業定罪。好讓皇上徹底擺脫這座壓在頭上的大山。”
齊蓮兒本來很生氣,這會兒聽李不任一說,看他還一瘸一拐的,兩頰深陷,還頂著個黑眼圈,像個病癆鬼一樣,又覺得他挺可憐。
她沉默了。
李不任不停的磕頭:“求皇上饒命。臣再也不敢了。臣對皇上可是忠心耿耿。”
齊蓮兒很不高興的說:“朕都說了,以後做這些事,先征詢朕的同意再動手,不要擅自行動。你這樣,會讓別人以為是朕想要陷害楊業。”
那朕頭上那頂“昏君”的帽子,就徹底甩不掉了。
李不任走後。
齊蓮兒隻覺得今天書房裏格外冷,問老宮女:“暖爐熄滅了嗎,怎麽這麽冷。”
老宮女上前,說:“奴婢早上問過內庫,說沒有炭了。還沒來得及出去采買。”
齊蓮兒:“新監正在幹什麽?怎麽會連炭都沒有。”
她氣得把監正叫來。
監正伏在地上:“皇上息怒,往年都是各個宮裏提前兩個月就把一切需要的東西列清單報給內庫,內庫提交楊先生審核,再去采買。”
今年剛好要買新炭的時候,齊蓮兒不準楊業來上朝。
於是就徹底亂了套。
齊蓮兒深吸了一口氣:“無妨,現在趕緊去買也來得及。”
監正說:“皇上,內庫已經沒銀子了。”
齊蓮兒猛然想起,之前那點庫銀都被自己拿去打了首飾做了新衣裳。後來再沒有補上。
本來想著隻要各地恢複進貢,內庫很快能補上。
結果這一陣子焦頭爛額,完全忘了這回事。
“這怎麽行。莫非朕一個堂堂大乾皇帝,竟然要挨餓受凍不成。再說就算朕受得了。母後也未必受得了。”
她心急火燎地把戶部尚書叫來,立刻發聖旨給各州縣。
這道聖旨發下去,她沒等到進貢,卻等來了各地武將如雪片一般發來的奏折。
這些奏折的意思都相近:“自從楊先生退隱後,皇上身邊佞臣當道。臣等擔心皇上的安全,鬥膽請求皇上允許臣清君側。”
齊蓮兒被這麽多封其實是戰書的奏折嚇壞了,忙又下旨說:“不必進貢了。各自回去,不許帶兵前來。”
什麽清君側,不過隻是那些人聽說楊業離開了京城,徹底沒了顧慮,想找個借口謀反而已。
他們壓根就不管第二道奏折,已經帶著大軍在路上了。
與此同時,南關也傳來戰報。
南楚的三十萬大軍和北齊的二十萬大軍同時開始攻打大乾的南部和東部的關卡。
可是軍糧還在路上。
齊蓮兒收到這兩封軍報的時候都蒙了。
孟坤說:“皇上快拿個主意。”
齊蓮兒:“為今之計,隻有將軍帶西神策軍援馳。”
一來兒子帶人救老子,天經地義。
二來這世上,誰都不會比孟坤更想救孟景山了。
派他去,絕對會以最快的速度到達。
再說,她總覺得孟家心懷不軌,剛好這一次全部調開。
打完了什麽時候回來,就是她說了算了。
孟坤:“不行。我這五萬人加上孟大將軍的十萬人,也才十五萬,打不過三十萬人。”
這倒也是。
齊蓮兒皺眉:“那如何是好。”
孟坤:“最好是派孫將軍前往。孫將軍的人以一當十,跟孟大將軍聯手,定能克敵。”
齊蓮兒:“孫將軍未必肯。”
孫大牛來救她都不肯,別說是大老遠的去南關了。
孫大牛肯定會以為他們想把他調離京城好幹掉他。
孟坤:“孫將軍隻聽楊先生的。”
原來你是想讓朕去跟楊業服軟,請他出山啊。
齊蓮兒總算是明白孟坤的意思了,臉色一沉:“楊業如今是個罪人,怎麽能讓他參與如此國家大事。”
讓楊業回來,她還會有好日子過?
以前楊業不造反,並不代表以後不會。
她請楊業出來,等於是給敵人手裏遞刀子。
孟坤:“哎呀,皇上啊。這會兒還管什麽個人恩怨。國家大事為重。”
若是南關被突破,你就真的亡國了。
都不需要楊業來收拾你!!
齊蓮兒知道這是最好的辦法,可是總覺得還沒有到那一步。
他興奮得在大堂上轉了一圈,對手下說:“從明天起,把我在大京城裏租下的所有店鋪都開張,開始無限量供應長壽膏!!再發話下去,懸賞五千兩銀子要楊業的人頭。能交活人給我的,再加一千。哈哈哈。我們終於可以報仇雪恨了。楊業,我要好好折磨你,讓你為我那些被殺掉的親人和同胞,被你燒掉的貨物付出最慘重的代價。”
各國的刺客收到這個江湖追殺令都興奮不已。
五千兩銀子!!
管他是誰,我都要他的命。
幹完這一單,幾輩子吃喝不用愁!!
本來不知道這個消息的諸國,現在都知道了。
南楚的皇帝下令給潛伏在大乾的奸細:助刺客們一臂之力,務必殺死楊業!!
其他人偃旗息鼓,都作壁上觀。
等楊業死了再攻打大乾才最省力。
到時候大乾群龍無首,就是一盤散沙,我們想怎麽瓜分就怎麽瓜分。
-----
刑部很快就回話了,說這個草紮小人上寫的字,字跡不是楊業的,也不是守勤的。倒是很像李不任的。
他們要把李不任抓來審問,卻被齊蓮兒給製止了。
“此事朕來處理。”
齊蓮兒現在冷靜下來細看,那個字跡雖然模仿的是楊業的,可是有些筆畫還是能看出破綻。
而那些破綻,剛好就跟李不任奏折上的字一樣。
她氣得不行:李不任,你是不是聾,朕跟你講了,不要自己做主。你怎麽就聽不進去呢。
李不任一進來,齊蓮兒就把那草紮小人扔在李不任麵前:“你是覺得朕很傻嗎?竟然敢這樣戲耍朕,讓朕活活被刑部和侍衛們看笑話。”
李不任知道事情敗露了,忙跪下磕頭:“臣有罪,臣錯了。臣隻想幫皇上,早點給楊業定罪。好讓皇上徹底擺脫這座壓在頭上的大山。”
齊蓮兒本來很生氣,這會兒聽李不任一說,看他還一瘸一拐的,兩頰深陷,還頂著個黑眼圈,像個病癆鬼一樣,又覺得他挺可憐。
她沉默了。
李不任不停的磕頭:“求皇上饒命。臣再也不敢了。臣對皇上可是忠心耿耿。”
齊蓮兒很不高興的說:“朕都說了,以後做這些事,先征詢朕的同意再動手,不要擅自行動。你這樣,會讓別人以為是朕想要陷害楊業。”
那朕頭上那頂“昏君”的帽子,就徹底甩不掉了。
李不任走後。
齊蓮兒隻覺得今天書房裏格外冷,問老宮女:“暖爐熄滅了嗎,怎麽這麽冷。”
老宮女上前,說:“奴婢早上問過內庫,說沒有炭了。還沒來得及出去采買。”
齊蓮兒:“新監正在幹什麽?怎麽會連炭都沒有。”
她氣得把監正叫來。
監正伏在地上:“皇上息怒,往年都是各個宮裏提前兩個月就把一切需要的東西列清單報給內庫,內庫提交楊先生審核,再去采買。”
今年剛好要買新炭的時候,齊蓮兒不準楊業來上朝。
於是就徹底亂了套。
齊蓮兒深吸了一口氣:“無妨,現在趕緊去買也來得及。”
監正說:“皇上,內庫已經沒銀子了。”
齊蓮兒猛然想起,之前那點庫銀都被自己拿去打了首飾做了新衣裳。後來再沒有補上。
本來想著隻要各地恢複進貢,內庫很快能補上。
結果這一陣子焦頭爛額,完全忘了這回事。
“這怎麽行。莫非朕一個堂堂大乾皇帝,竟然要挨餓受凍不成。再說就算朕受得了。母後也未必受得了。”
她心急火燎地把戶部尚書叫來,立刻發聖旨給各州縣。
這道聖旨發下去,她沒等到進貢,卻等來了各地武將如雪片一般發來的奏折。
這些奏折的意思都相近:“自從楊先生退隱後,皇上身邊佞臣當道。臣等擔心皇上的安全,鬥膽請求皇上允許臣清君側。”
齊蓮兒被這麽多封其實是戰書的奏折嚇壞了,忙又下旨說:“不必進貢了。各自回去,不許帶兵前來。”
什麽清君側,不過隻是那些人聽說楊業離開了京城,徹底沒了顧慮,想找個借口謀反而已。
他們壓根就不管第二道奏折,已經帶著大軍在路上了。
與此同時,南關也傳來戰報。
南楚的三十萬大軍和北齊的二十萬大軍同時開始攻打大乾的南部和東部的關卡。
可是軍糧還在路上。
齊蓮兒收到這兩封軍報的時候都蒙了。
孟坤說:“皇上快拿個主意。”
齊蓮兒:“為今之計,隻有將軍帶西神策軍援馳。”
一來兒子帶人救老子,天經地義。
二來這世上,誰都不會比孟坤更想救孟景山了。
派他去,絕對會以最快的速度到達。
再說,她總覺得孟家心懷不軌,剛好這一次全部調開。
打完了什麽時候回來,就是她說了算了。
孟坤:“不行。我這五萬人加上孟大將軍的十萬人,也才十五萬,打不過三十萬人。”
這倒也是。
齊蓮兒皺眉:“那如何是好。”
孟坤:“最好是派孫將軍前往。孫將軍的人以一當十,跟孟大將軍聯手,定能克敵。”
齊蓮兒:“孫將軍未必肯。”
孫大牛來救她都不肯,別說是大老遠的去南關了。
孫大牛肯定會以為他們想把他調離京城好幹掉他。
孟坤:“孫將軍隻聽楊先生的。”
原來你是想讓朕去跟楊業服軟,請他出山啊。
齊蓮兒總算是明白孟坤的意思了,臉色一沉:“楊業如今是個罪人,怎麽能讓他參與如此國家大事。”
讓楊業回來,她還會有好日子過?
以前楊業不造反,並不代表以後不會。
她請楊業出來,等於是給敵人手裏遞刀子。
孟坤:“哎呀,皇上啊。這會兒還管什麽個人恩怨。國家大事為重。”
若是南關被突破,你就真的亡國了。
都不需要楊業來收拾你!!
齊蓮兒知道這是最好的辦法,可是總覺得還沒有到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