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紅棗粥,當初封侯的甜味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作者:浮生W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全琮不急不緩的喝完漆碗裏已經被自己吹得溫熱的粥滿意的點頭道:“這是紅棗粥吧?有紅棗的味道,一碗下去全身的力氣都在慢慢恢複,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
粥是世間第一大補物,經常喝粥對人體的好處就如同吃人參一樣滋補。
老人、孩子以及脾胃虛弱的人用喝滋補粥的食療法來治病。“穀肉果菜,食養盡之”,多種多樣的食材可以達到更好的滋補效果。
全寄接過漆碗遞給左右道:“啟稟父親,正是用上好的紅棗熬製的,可惜今年的寒食節早就過了,要不然在那時喝粥方才應節啊。”
自周朝始,每年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寒食節便是食粥的日子。寒食節時,規定禁火食冷食。
民間“寒食三日,搗杏仁煮作粥。”由於粥製作方便,冷熱皆宜的緣故,成了人們寒食節的主食。
全寄又笑著道:“其實這粥本就是要煮給父親養生的,畢竟這紅棗本就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孩兒看父親昨夜這麽晚也沒睡,便想在今天早上讓他們給父親煮一些。”
全琮捋著胡須頗為滿意的道:“寄兒有心了。”
從古至今,中國粥的品種、類別有很多,各地食粥風俗也是千姿百態。當時的王公貴族將粥視為養生之寶。
隨著粥的品種增加,粥的用途也有不斷的延生,不僅僅用於果腹充饑,還用於治病養生。
中國的粥從兩千五年前開始用作藥用。由於中國注重養生的傳統,經醫學家多方研究後,形成了中國獨特的食療法,用五穀雜糧進行食補,將粥品入藥,藥粥就是其十分重要的一支。
《黃帝內經》雲:“藥以祛之,食以隨之”,“藥粥”成為一種獨特的食物存在,是集治病養生和果腹於一體的食物,並一直延續下去。
《史記》記載淳於意用“粥“”治療齊王的陽虛痹。他告訴齊王:“火齊粥且飲,六日氣下。”最終,齊王痊愈。
西漢時便有服食青梁米粥治療蛇傷的藥粥方,堪稱中國最早的藥粥方。《傷寒論》中張仲景令患者服用桂枝湯後,啜熱稀粥以助藥力。
秦漢時期,粥的食用、藥用功能開始高度融合,從而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粥不僅有治病的藥用價值,還有很高的養生價值。它味美、滋潤,被奉為“養生聖品“,有延年益壽之功效。
粥在中國的飲食中是一種很普遍的東西,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對它異常青睞,哪怕是東吳大司馬全琮也不例外。
它曾是權勢的代表,也曾是貧窮的象征。
隨著粥文化的不斷發展,食粥賜粥不僅成了禮節,很多節日喝粥的習慣也演化為了現在的習俗。
帝王將相、達官貴人食粥以調劑胃口、延年養生;窮苦貧困之人食粥以果腹充饑,節約開支。
早在300年前的西周,粥就被列為王公大臣的“六飲“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粥的品種有不斷的發展,秦漢時有“麥粥“、“豆粥“之分,並且成為招待貴賓的食物,甚至是上位者用於獎賞的食物。
全琮感慨的道:“想不到時光荏苒,仿佛轉眼間三十年的時間便已過去,美人也由青絲變白發甚至是早已逝去,吾也垂垂老矣,想當初陛下第一次賜甜豆粥給吾,
還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吾向奏議討伐關羽之計後,呂蒙大都督白衣渡江取荊州那年陛下封吾封為陽華亭侯的晚宴之時,
那粥的滋味真是香甜啊,興許不僅僅是因為在豆粥裏麵加了石糖,更是有著陛下的賞識、封侯的喜悅加在裏麵方才如此之甜啊!”
早在商末,人們就已經懂得從穀物瓜果之中提煉麥芽糖的工藝。
《詩經》之中有記載:“周原撫撫,堇荼如飴。”
意思是周人遷徙到了周園地區,發現這裏的土地肥沃無比,種出的瓜果蔬菜也和“飴”一樣甜。這說明,在周朝時期,人們就已經發現並提煉“飴”這種糖分了。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飲用糖漿糖文化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糖已經有了部分的分類。
在《禮記·內則》中有記載:“甜食者,“棗、栗、飴、蜜。”
而裏麵的飴,其實就是現代社會的麥芽糖。人們懂得將各種糖分類,可見人們對糖類已經產生了不同的需求,在獲取糖漿方麵,也有了詳細的記錄方法。
《楚辭·招魂》中說:“靦鱉包羔,有柘漿些。”
裏麵的柘漿,指的就是甘蔗的糖漿,在戰國時期專門供人們飲用,飴糖則是在麥芽之中提煉出來的。
《楚辭》裏有證明:“巨妝蜜餌用長是也。飴湯用麥藥或穀芽同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暢,故醫方亦收用之。”
《書經》裏也有提煉飴糖的方法:“稼稿作甘。”
可見在戰國至秦漢時期人們用麥芽或者穀物之中將飴糖熬製出來,甚至也可以作為醫用。
秦漢時期,糖作為貢品,成為了稀罕物秦漢時期的人民,在之前提煉飴糖的工藝上,又加以創新。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放,更是引進了各種各樣的外來文化,而糖文化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改進。
劉歆《西京雜記》曾記載:“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
裏麵的石蜜,就是在甘蔗裏提煉成的固體蔗糖,糖從液態到固態,不僅是工藝上的進步,也是糖文化的一大躍進。
而在秦漢時期,這種“石蜜“還是稀罕物,甚至作為貢品上貢用,裏麵的高帝,就是指劉邦。小小的糖塊居然也能登上宮廷,可見在那個時代,石蜜也是貴族的一大享受。
甚至也作為解酒飲品登上曆史舞台,《郊祀歌》中有記載:“泰尊柘漿析朝醒。”可見,這蔗糖汁也可以用來解酒之用。
三國時,熬“飴(糖)”的技術成熟,種類增多,產量也增加了不少,人們吃蔗糖已經成了一種社會風氣,開始在王公貴族中大範圍流行了起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大舉進攻曹魏,進圍曹仁於樊城、襄陽,全琮便上疏奏議討伐關羽之計,但當時孫權已與呂蒙暗議襲取荊州,唯恐事泄,因此對全琮之表寢而不答。
後擒關羽,孫權置酒宴於公安,向全琮說道:“你之前曾給我說這件事,我雖然沒有回應你,但是今天獲得這樣的成功,也有你的功勞。”於是封全琮為陽華亭侯。
三國時曹操也曾以紅梁做粥賞賜臣僚,“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漢宣帝以粥賞賜儒生誦《楚辭》,“每一誦即與粥”。粥作為禦品恩賜臣屬之風延續至後世,這在當時是一種頗為難得的榮耀…………………
粥是世間第一大補物,經常喝粥對人體的好處就如同吃人參一樣滋補。
老人、孩子以及脾胃虛弱的人用喝滋補粥的食療法來治病。“穀肉果菜,食養盡之”,多種多樣的食材可以達到更好的滋補效果。
全寄接過漆碗遞給左右道:“啟稟父親,正是用上好的紅棗熬製的,可惜今年的寒食節早就過了,要不然在那時喝粥方才應節啊。”
自周朝始,每年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寒食節便是食粥的日子。寒食節時,規定禁火食冷食。
民間“寒食三日,搗杏仁煮作粥。”由於粥製作方便,冷熱皆宜的緣故,成了人們寒食節的主食。
全寄又笑著道:“其實這粥本就是要煮給父親養生的,畢竟這紅棗本就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孩兒看父親昨夜這麽晚也沒睡,便想在今天早上讓他們給父親煮一些。”
全琮捋著胡須頗為滿意的道:“寄兒有心了。”
從古至今,中國粥的品種、類別有很多,各地食粥風俗也是千姿百態。當時的王公貴族將粥視為養生之寶。
隨著粥的品種增加,粥的用途也有不斷的延生,不僅僅用於果腹充饑,還用於治病養生。
中國的粥從兩千五年前開始用作藥用。由於中國注重養生的傳統,經醫學家多方研究後,形成了中國獨特的食療法,用五穀雜糧進行食補,將粥品入藥,藥粥就是其十分重要的一支。
《黃帝內經》雲:“藥以祛之,食以隨之”,“藥粥”成為一種獨特的食物存在,是集治病養生和果腹於一體的食物,並一直延續下去。
《史記》記載淳於意用“粥“”治療齊王的陽虛痹。他告訴齊王:“火齊粥且飲,六日氣下。”最終,齊王痊愈。
西漢時便有服食青梁米粥治療蛇傷的藥粥方,堪稱中國最早的藥粥方。《傷寒論》中張仲景令患者服用桂枝湯後,啜熱稀粥以助藥力。
秦漢時期,粥的食用、藥用功能開始高度融合,從而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粥不僅有治病的藥用價值,還有很高的養生價值。它味美、滋潤,被奉為“養生聖品“,有延年益壽之功效。
粥在中國的飲食中是一種很普遍的東西,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對它異常青睞,哪怕是東吳大司馬全琮也不例外。
它曾是權勢的代表,也曾是貧窮的象征。
隨著粥文化的不斷發展,食粥賜粥不僅成了禮節,很多節日喝粥的習慣也演化為了現在的習俗。
帝王將相、達官貴人食粥以調劑胃口、延年養生;窮苦貧困之人食粥以果腹充饑,節約開支。
早在300年前的西周,粥就被列為王公大臣的“六飲“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粥的品種有不斷的發展,秦漢時有“麥粥“、“豆粥“之分,並且成為招待貴賓的食物,甚至是上位者用於獎賞的食物。
全琮感慨的道:“想不到時光荏苒,仿佛轉眼間三十年的時間便已過去,美人也由青絲變白發甚至是早已逝去,吾也垂垂老矣,想當初陛下第一次賜甜豆粥給吾,
還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吾向奏議討伐關羽之計後,呂蒙大都督白衣渡江取荊州那年陛下封吾封為陽華亭侯的晚宴之時,
那粥的滋味真是香甜啊,興許不僅僅是因為在豆粥裏麵加了石糖,更是有著陛下的賞識、封侯的喜悅加在裏麵方才如此之甜啊!”
早在商末,人們就已經懂得從穀物瓜果之中提煉麥芽糖的工藝。
《詩經》之中有記載:“周原撫撫,堇荼如飴。”
意思是周人遷徙到了周園地區,發現這裏的土地肥沃無比,種出的瓜果蔬菜也和“飴”一樣甜。這說明,在周朝時期,人們就已經發現並提煉“飴”這種糖分了。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飲用糖漿糖文化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糖已經有了部分的分類。
在《禮記·內則》中有記載:“甜食者,“棗、栗、飴、蜜。”
而裏麵的飴,其實就是現代社會的麥芽糖。人們懂得將各種糖分類,可見人們對糖類已經產生了不同的需求,在獲取糖漿方麵,也有了詳細的記錄方法。
《楚辭·招魂》中說:“靦鱉包羔,有柘漿些。”
裏麵的柘漿,指的就是甘蔗的糖漿,在戰國時期專門供人們飲用,飴糖則是在麥芽之中提煉出來的。
《楚辭》裏有證明:“巨妝蜜餌用長是也。飴湯用麥藥或穀芽同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暢,故醫方亦收用之。”
《書經》裏也有提煉飴糖的方法:“稼稿作甘。”
可見在戰國至秦漢時期人們用麥芽或者穀物之中將飴糖熬製出來,甚至也可以作為醫用。
秦漢時期,糖作為貢品,成為了稀罕物秦漢時期的人民,在之前提煉飴糖的工藝上,又加以創新。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放,更是引進了各種各樣的外來文化,而糖文化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改進。
劉歆《西京雜記》曾記載:“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
裏麵的石蜜,就是在甘蔗裏提煉成的固體蔗糖,糖從液態到固態,不僅是工藝上的進步,也是糖文化的一大躍進。
而在秦漢時期,這種“石蜜“還是稀罕物,甚至作為貢品上貢用,裏麵的高帝,就是指劉邦。小小的糖塊居然也能登上宮廷,可見在那個時代,石蜜也是貴族的一大享受。
甚至也作為解酒飲品登上曆史舞台,《郊祀歌》中有記載:“泰尊柘漿析朝醒。”可見,這蔗糖汁也可以用來解酒之用。
三國時,熬“飴(糖)”的技術成熟,種類增多,產量也增加了不少,人們吃蔗糖已經成了一種社會風氣,開始在王公貴族中大範圍流行了起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大舉進攻曹魏,進圍曹仁於樊城、襄陽,全琮便上疏奏議討伐關羽之計,但當時孫權已與呂蒙暗議襲取荊州,唯恐事泄,因此對全琮之表寢而不答。
後擒關羽,孫權置酒宴於公安,向全琮說道:“你之前曾給我說這件事,我雖然沒有回應你,但是今天獲得這樣的成功,也有你的功勞。”於是封全琮為陽華亭侯。
三國時曹操也曾以紅梁做粥賞賜臣僚,“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漢宣帝以粥賞賜儒生誦《楚辭》,“每一誦即與粥”。粥作為禦品恩賜臣屬之風延續至後世,這在當時是一種頗為難得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