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世襲領兵,立後的打算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作者:浮生W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潘淑恭維道:“朝堂中的魚?便是朱丞相等人吧?陛下真是好手段,妾亦相信陛下能釣到大魚的,陛下此舉魏、蜀之君所不如也。”
孫權歎息道:“哎,朕也不想如此殘忍的對待那些功臣,可是沒有更好的辦法了,畢竟我江東不像魏蜀,兵權皆操持於天子或權臣之手,吾國之兵,還有很多分散於江東大族之手。”
魏國是中央集權,同時推行軍屯製,積極組建隸屬於國家的軍隊,蜀國也差不多,若不是如此,當初的劉備那能在短時間之內便聚集起對江東的複仇之兵,諸葛亮的北伐大軍,這便是徹底集權的好處了,
吳國則相反,由於孫權父子在江南地區屬於外來政權,不得不跟當地的豪族勢力尋求合作,讓渡一部分權力給他們,造成豪族勢力過於強大,所以吳國的政治體製更近似於各大豪族的聯合政權,軍隊也有多半是各豪族勢力的私兵,
太史慈歸附孫策後,孫策當即任命太史慈為門下都督,同時“還吳授兵”,
建安三年周瑜自居巢返回吳郡,孫策親自迎接周瑜,任命他為建武中郎將,同時給兵二千人,騎五十匹。周瑜死後,魯肅代替周瑜的職務,同時領了周瑜的兵馬;
孫權掌權後,任命徐盛為別部司馬,授兵五百人,黃武中去世,他的兒子徐楷襲爵領兵;
孫皎去世後,其弟孫奐代領其部眾,以揚武中郎將的身份領江夏太守;
孫權逼死陸遜之後,其子陸抗年僅20歲,孫權也隻能無奈的任命他為建武校尉,領陸遜的兵眾五千人;
江東有授兵或稱給兵製度,在製度上世襲領兵和世襲爵位一樣,一般由長子、長孫繼承領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世襲領兵製,是政治上、社會上都承認的固定製度,這是魏蜀兩國都沒有的特殊製度。
從時間上來看,早在孫策掌權初期,就開始實行世襲領兵製,孫權時代一直延續。相比於同時代的曹魏、蜀漢政權,世襲領兵製顯得非常獨特,其實這與孫氏在江東建立政權的過程有關。
孫策短短幾年內橫掃江東,依靠的是父親孫堅的餘部、宗族親族、周瑜等江北士族的支持,這就是過多借勢的弊處了。
最早孫策的兵力,就是從袁術那裏逃回來的孫堅部曲,所以這或許是一種傳承。同時這種領兵製度,可以充分發動將領的積極性,壯大他們自己的力量。
不過有一點需要說明,授兵的數字,並不代表足額的甲士,而是募兵的數量上限。
換言之,所謂“兵二千,騎五十”,說的是自募部曲的上限額度,而不是實際賜予的人數。授予多少數量的兵,隻是對將領募兵的一個限額。
世襲領兵製,本是一種權宜之計,孫策用這套製度來籠絡江北流亡士族來為自己打江山,孫權用這套製度來拉攏江東本地士族。
雖然孫權采取了很多限製措施,但豪強大族還是愈發壯大,而且他們所擁有的的兵也越來越多。
世襲領兵製最大的弊端,便是導致東吳政權外戰外行、內戰內行。
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石亭之戰,雖然東吳都取得了勝利,可是吳國都是防守一方。
反觀吳國主動進攻的戰役,如合肥之戰等許多戰役,吳國都打得很難看,不慘敗就算勝利了。
幾乎所有東吳的將領,都有征討山越的記錄,而且往往都是取得大勝。
其實這很容易理解,既然兵是自己,誰願意自己的兵白白損耗,守土保家毫不保留,至於對外擴張,沒什麽好處,自然出工不出力。打山越,可以擴充兵源,增加財富,大家何樂而不為呢?
江東的勳臣,征討山越立了功之後俸邑便有可能多至數縣。
他們的私兵由父子兄弟相襲,才形成了吳國世家大族特有的世襲領兵製度。(比如呂蒙的部曲就是從他姐夫鄧當那兒得來的)
一般的武將立了戰功,也可以得到增兵和賜屯田戶的賞賜。孫權就曾把呂蒙在皖城所獲人馬分給了呂蒙,還另賜給他尋陽屯田民600戶,官屬30人。
呂蒙死後,孫權又賜守塚300家,並允許呂氏50頃土地不納租稅。這種人口分割的情況,就可以解釋為什麽孫吳的土地如此遼闊,而戶籍隻有52萬多戶,230萬人口,因為孫權很無奈的大方,
這次征伐三地若是能夠成功,孫權亦是要從中分一些利益給他們,這樣才好讓他們為自己繼續效力,但就算是孫權很吝嗇,不給他們,他們也會自己想法設法來搶的,
漢末之時吳郡的顧、陸諸族,已是“世有高位”。
孫吳初年,孫氏子弟和吳郡朱、張、顧、陸四姓仕郡的非常多,是孫吳政權的重要支柱。
在朝的官僚,陸氏一門前後就有“二相五侯,將軍十餘人”。四姓長期操縱吳國政治,形成了每一姓的獨特門風,在江南獲得了所謂“張文朱武陸忠顧厚”的稱譽。
江東大族的政治特權,保障著他們掠奪土地,進一步擴充經濟勢力。顧、陸諸家多立屯邸,役使官兵,藏納逋逃,即便是現在孫權已經將大都督都做了,還將大都督的權力分成了幾份,但還是收效甚微啊!
潘淑繼續安慰道:“陛下,隻要您的身體恢複了,假以時日必能將江東大族拿去的東西收回來的。”
孫權回道:“但願朕還能有足夠的時間吧,等到了明年,朕欲立汝為皇後,畢竟立後之事朝臣們都已經上奏勸諫了很久了,
說魏蜀兩國皆有皇後,吾國的後位一直空著,很是不合禮法,朕思慮再三,此事就聽群臣的吧,”
潘淑急忙鬆開摟著孫權的玉手,屈膝行禮道:“妾身謝陛下恩典。”
孫權此時已經稱帝有二十年了,始終沒有立過皇後,期間有好幾位夫人被提議作為皇後人選,最後都沒有付出行動,如今卻是真的要扶立皇後了,又恰好要落在潘淑的頭上,這讓她怎能不欣喜。
孫權歎息道:“哎,朕也不想如此殘忍的對待那些功臣,可是沒有更好的辦法了,畢竟我江東不像魏蜀,兵權皆操持於天子或權臣之手,吾國之兵,還有很多分散於江東大族之手。”
魏國是中央集權,同時推行軍屯製,積極組建隸屬於國家的軍隊,蜀國也差不多,若不是如此,當初的劉備那能在短時間之內便聚集起對江東的複仇之兵,諸葛亮的北伐大軍,這便是徹底集權的好處了,
吳國則相反,由於孫權父子在江南地區屬於外來政權,不得不跟當地的豪族勢力尋求合作,讓渡一部分權力給他們,造成豪族勢力過於強大,所以吳國的政治體製更近似於各大豪族的聯合政權,軍隊也有多半是各豪族勢力的私兵,
太史慈歸附孫策後,孫策當即任命太史慈為門下都督,同時“還吳授兵”,
建安三年周瑜自居巢返回吳郡,孫策親自迎接周瑜,任命他為建武中郎將,同時給兵二千人,騎五十匹。周瑜死後,魯肅代替周瑜的職務,同時領了周瑜的兵馬;
孫權掌權後,任命徐盛為別部司馬,授兵五百人,黃武中去世,他的兒子徐楷襲爵領兵;
孫皎去世後,其弟孫奐代領其部眾,以揚武中郎將的身份領江夏太守;
孫權逼死陸遜之後,其子陸抗年僅20歲,孫權也隻能無奈的任命他為建武校尉,領陸遜的兵眾五千人;
江東有授兵或稱給兵製度,在製度上世襲領兵和世襲爵位一樣,一般由長子、長孫繼承領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世襲領兵製,是政治上、社會上都承認的固定製度,這是魏蜀兩國都沒有的特殊製度。
從時間上來看,早在孫策掌權初期,就開始實行世襲領兵製,孫權時代一直延續。相比於同時代的曹魏、蜀漢政權,世襲領兵製顯得非常獨特,其實這與孫氏在江東建立政權的過程有關。
孫策短短幾年內橫掃江東,依靠的是父親孫堅的餘部、宗族親族、周瑜等江北士族的支持,這就是過多借勢的弊處了。
最早孫策的兵力,就是從袁術那裏逃回來的孫堅部曲,所以這或許是一種傳承。同時這種領兵製度,可以充分發動將領的積極性,壯大他們自己的力量。
不過有一點需要說明,授兵的數字,並不代表足額的甲士,而是募兵的數量上限。
換言之,所謂“兵二千,騎五十”,說的是自募部曲的上限額度,而不是實際賜予的人數。授予多少數量的兵,隻是對將領募兵的一個限額。
世襲領兵製,本是一種權宜之計,孫策用這套製度來籠絡江北流亡士族來為自己打江山,孫權用這套製度來拉攏江東本地士族。
雖然孫權采取了很多限製措施,但豪強大族還是愈發壯大,而且他們所擁有的的兵也越來越多。
世襲領兵製最大的弊端,便是導致東吳政權外戰外行、內戰內行。
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石亭之戰,雖然東吳都取得了勝利,可是吳國都是防守一方。
反觀吳國主動進攻的戰役,如合肥之戰等許多戰役,吳國都打得很難看,不慘敗就算勝利了。
幾乎所有東吳的將領,都有征討山越的記錄,而且往往都是取得大勝。
其實這很容易理解,既然兵是自己,誰願意自己的兵白白損耗,守土保家毫不保留,至於對外擴張,沒什麽好處,自然出工不出力。打山越,可以擴充兵源,增加財富,大家何樂而不為呢?
江東的勳臣,征討山越立了功之後俸邑便有可能多至數縣。
他們的私兵由父子兄弟相襲,才形成了吳國世家大族特有的世襲領兵製度。(比如呂蒙的部曲就是從他姐夫鄧當那兒得來的)
一般的武將立了戰功,也可以得到增兵和賜屯田戶的賞賜。孫權就曾把呂蒙在皖城所獲人馬分給了呂蒙,還另賜給他尋陽屯田民600戶,官屬30人。
呂蒙死後,孫權又賜守塚300家,並允許呂氏50頃土地不納租稅。這種人口分割的情況,就可以解釋為什麽孫吳的土地如此遼闊,而戶籍隻有52萬多戶,230萬人口,因為孫權很無奈的大方,
這次征伐三地若是能夠成功,孫權亦是要從中分一些利益給他們,這樣才好讓他們為自己繼續效力,但就算是孫權很吝嗇,不給他們,他們也會自己想法設法來搶的,
漢末之時吳郡的顧、陸諸族,已是“世有高位”。
孫吳初年,孫氏子弟和吳郡朱、張、顧、陸四姓仕郡的非常多,是孫吳政權的重要支柱。
在朝的官僚,陸氏一門前後就有“二相五侯,將軍十餘人”。四姓長期操縱吳國政治,形成了每一姓的獨特門風,在江南獲得了所謂“張文朱武陸忠顧厚”的稱譽。
江東大族的政治特權,保障著他們掠奪土地,進一步擴充經濟勢力。顧、陸諸家多立屯邸,役使官兵,藏納逋逃,即便是現在孫權已經將大都督都做了,還將大都督的權力分成了幾份,但還是收效甚微啊!
潘淑繼續安慰道:“陛下,隻要您的身體恢複了,假以時日必能將江東大族拿去的東西收回來的。”
孫權回道:“但願朕還能有足夠的時間吧,等到了明年,朕欲立汝為皇後,畢竟立後之事朝臣們都已經上奏勸諫了很久了,
說魏蜀兩國皆有皇後,吾國的後位一直空著,很是不合禮法,朕思慮再三,此事就聽群臣的吧,”
潘淑急忙鬆開摟著孫權的玉手,屈膝行禮道:“妾身謝陛下恩典。”
孫權此時已經稱帝有二十年了,始終沒有立過皇後,期間有好幾位夫人被提議作為皇後人選,最後都沒有付出行動,如今卻是真的要扶立皇後了,又恰好要落在潘淑的頭上,這讓她怎能不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