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令人忌憚的黃權,世人所不容的三姓家奴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作者:浮生W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孫魯班挺著肚子笑著插話道:“夫君,黃公衡此人真的有這麽厲害嗎?能讓夫君如此之忌憚,是不是有些誇大其詞了。”
柏靈筠替曹爽回答道:“妹妹有所不知,此人雖如呂布、孟達一般投靠了三位主公,但卻是不像上麵兩人一般遭受冷遇,劉備沒有在黃權投降後為難其在蜀中的家眷,便可見其才也,若是此人若在,那麽大魏現在無論是誰想獨自掌權,都要受其掣肘、牽製。”
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激烈較量,不僅為名將提供了一個展現自身才華的大舞台,也導致三國之間的武將出現了一定的流動,也即因為戰役失敗等原因,魏蜀吳三國幾乎都擁有不少來自於另外兩方勢力的降將。
比如在蜀漢,王平、薑維等大家比較熟悉的將領,就是出自曹魏的。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曹魏來說,自然也有來自於蜀漢的降將。其中,就孟達和黃權來說,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兩員大將。
在關羽敗亡後,先是孟達投降曹魏,再是劉備發起夷陵之戰,黃權因為退路被斷,所以也歸降了曹魏。不過,對於孟達和黃權,最後的結局卻是截然相反。
黃權病逝,諡號“景”。就黃權來說,不僅在曹魏善終,而且獲得了“景”這一比較正麵的諡號,比如在曆史上,齊景公、漢景帝等,都是比較有作為的君主。
另一方麵,就孟達來說,則被司馬懿斬殺。對於孟達的結局,隻能說是咎由自取,或者說是“性格決定命運”。
公元211年,劉備入蜀時,劉璋派遣孟達和法正去迎接劉備,結果孟達立即就歸降了劉備。
等到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要求劉封和孟達發兵,結果遭到了拒絕。
因此,等到關羽敗亡後,劉封被賜死,而孟達則歸降了曹魏。
和黃權一樣,孟達在成為曹魏將領後,也受到了重用。
比如魏文帝曹丕這位皇帝在位時,就封孟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但是,等到曹丕去世後,孟達又動了心思。
最後,因為感到自己在曹魏越來越難以立足,所以,孟達就和蜀漢丞相諸葛亮聯係,想要再次歸降蜀漢。
對此,在孟達之前,也有一位反複無常的武將,此人就是呂布。
對於呂布的結局來說,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
而在呂布之後,繼續反複無常、搖擺不定的孟達,自然也不會有什麽好的結局。
在得知了孟達的造反意圖後,司馬懿寫信安撫孟達,暗中遣軍進討。
公元228年,司馬懿千裏奔襲,直接攻破城池,斬殺了叛徒孟達。由此,非常明顯的是,縱觀孟達和黃權的結局,真可謂“性格決定命運”,
對於黃權來說,隻要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歸降,而孟達則是為了利益而反複無常,
所以,最終的結局就是黃權獲得了善終,而孟達則被司馬懿所斬殺,並且在曆史上留下了諸多負麵的評價。
比如費詩就表示: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後又背叛先主,反複之人,何足與書邪!這樣的人可謂是世所罕見啊。
昌豨(chāng-xi),男,是一名漢末徐州東海太守,本名昌霸,後被人侮辱成昌樨。
原為泰山群寇之一,後投降曹操,然而昌豨此人反複無常,屢次叛亂,最後被夏侯淵率兵擊破,投降於禁,最後被殺死。
昌豨原來是泰山的黃巾軍,臧霸是徐州陶謙屬下那會兒,打敗了黃巾軍,就和昌豨等人各自拉起了一支隊伍,在那個“有槍就是草頭王”的時代,昌豨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個人物了。
後來,呂布偷襲劉備,臧霸、昌豨等人都追隨呂布,呂布得手後自任徐州刺史,昌豨成了呂布的部下。
呂布被曹操剿滅,昌豨投降了曹操,被任命為東海郡太守。
建安四年,袁術被曹操打敗,他想北上投靠自己的侄子袁譚,要從徐州的下邳經過。
曹操派遣劉備和朱靈前去截擊。
這時候,袁紹想進攻曹操,劉備等到朱靈回到曹操那兒以後,就借此機會,殺了徐州刺史車胄,占據了下邳自立。
這時候,昌豨背叛了曹操,投靠了劉備。
建安五年,曹操派遣劉岱和馬忠去攻打劉備,沒有攻下。
曹操親自率軍攻打劉備,劉備失敗後逃往袁紹處,昌豨也再一次成為曹操的部下。
等到曹操打敗了袁紹,昌豨又一次背叛了曹操。
曹操派夏侯淵和張遼前去攻打,將昌豨的東海郡圍困。數月之後,曹軍的糧食用盡,打算撤兵。
張遼對夏侯淵說:“最近幾天,每當我巡行圍城部隊,總是看到昌豨盯著我。
還有,昌豨射出來的箭更加稀少了,這一定是昌豨心中猶豫不知道該戰還是該投降,所以不奮力抵抗。我想誘使他和我對話,或許可以勸他投降。”
於是就派人對昌豨說:“曹公有命令,讓張遼傳達給你。”
昌豨果然從城上下來和張遼談話。
在張遼的勸說下,昌豨答應投降,並跟隨著張遼去見了曹操。
曹操繼續讓昌豨擔任東海郡太守,等到曹操徹底平定了冀州,昌豨又反叛了。
曹操派大將於禁征討,於禁一時沒有攻克,就又派了夏侯淵和於禁一道攻打。
於禁急行軍攻擊昌豨,昌豨一時難以招架。
昌豨過去和於禁有一定的交情,就主動前往於禁大營請求投降。
諸將都認為昌豨已經投降了,應該送到曹操那兒。
於禁說:“汝等不知道曹公一貫的命令嗎?被圍以後投降的不赦。奉行法令,這是下屬服從上級的基本規則。昌豨雖然是我的老友,難道我會因此而失節嗎!”
於是親自同昌豨訣別,流著淚將他斬了,
文臣武將擇主而仕原本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像呂布、昌豨、孟達這種反複背叛之人,就在當時也不為人們所容忍,就因為他們除了自己的利益,已經和天下、道義絲毫不沾邊了,這樣的人,又怎能不被曆史正義所唾棄!
柏靈筠替曹爽回答道:“妹妹有所不知,此人雖如呂布、孟達一般投靠了三位主公,但卻是不像上麵兩人一般遭受冷遇,劉備沒有在黃權投降後為難其在蜀中的家眷,便可見其才也,若是此人若在,那麽大魏現在無論是誰想獨自掌權,都要受其掣肘、牽製。”
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激烈較量,不僅為名將提供了一個展現自身才華的大舞台,也導致三國之間的武將出現了一定的流動,也即因為戰役失敗等原因,魏蜀吳三國幾乎都擁有不少來自於另外兩方勢力的降將。
比如在蜀漢,王平、薑維等大家比較熟悉的將領,就是出自曹魏的。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曹魏來說,自然也有來自於蜀漢的降將。其中,就孟達和黃權來說,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兩員大將。
在關羽敗亡後,先是孟達投降曹魏,再是劉備發起夷陵之戰,黃權因為退路被斷,所以也歸降了曹魏。不過,對於孟達和黃權,最後的結局卻是截然相反。
黃權病逝,諡號“景”。就黃權來說,不僅在曹魏善終,而且獲得了“景”這一比較正麵的諡號,比如在曆史上,齊景公、漢景帝等,都是比較有作為的君主。
另一方麵,就孟達來說,則被司馬懿斬殺。對於孟達的結局,隻能說是咎由自取,或者說是“性格決定命運”。
公元211年,劉備入蜀時,劉璋派遣孟達和法正去迎接劉備,結果孟達立即就歸降了劉備。
等到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要求劉封和孟達發兵,結果遭到了拒絕。
因此,等到關羽敗亡後,劉封被賜死,而孟達則歸降了曹魏。
和黃權一樣,孟達在成為曹魏將領後,也受到了重用。
比如魏文帝曹丕這位皇帝在位時,就封孟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但是,等到曹丕去世後,孟達又動了心思。
最後,因為感到自己在曹魏越來越難以立足,所以,孟達就和蜀漢丞相諸葛亮聯係,想要再次歸降蜀漢。
對此,在孟達之前,也有一位反複無常的武將,此人就是呂布。
對於呂布的結局來說,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
而在呂布之後,繼續反複無常、搖擺不定的孟達,自然也不會有什麽好的結局。
在得知了孟達的造反意圖後,司馬懿寫信安撫孟達,暗中遣軍進討。
公元228年,司馬懿千裏奔襲,直接攻破城池,斬殺了叛徒孟達。由此,非常明顯的是,縱觀孟達和黃權的結局,真可謂“性格決定命運”,
對於黃權來說,隻要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歸降,而孟達則是為了利益而反複無常,
所以,最終的結局就是黃權獲得了善終,而孟達則被司馬懿所斬殺,並且在曆史上留下了諸多負麵的評價。
比如費詩就表示: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後又背叛先主,反複之人,何足與書邪!這樣的人可謂是世所罕見啊。
昌豨(chāng-xi),男,是一名漢末徐州東海太守,本名昌霸,後被人侮辱成昌樨。
原為泰山群寇之一,後投降曹操,然而昌豨此人反複無常,屢次叛亂,最後被夏侯淵率兵擊破,投降於禁,最後被殺死。
昌豨原來是泰山的黃巾軍,臧霸是徐州陶謙屬下那會兒,打敗了黃巾軍,就和昌豨等人各自拉起了一支隊伍,在那個“有槍就是草頭王”的時代,昌豨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個人物了。
後來,呂布偷襲劉備,臧霸、昌豨等人都追隨呂布,呂布得手後自任徐州刺史,昌豨成了呂布的部下。
呂布被曹操剿滅,昌豨投降了曹操,被任命為東海郡太守。
建安四年,袁術被曹操打敗,他想北上投靠自己的侄子袁譚,要從徐州的下邳經過。
曹操派遣劉備和朱靈前去截擊。
這時候,袁紹想進攻曹操,劉備等到朱靈回到曹操那兒以後,就借此機會,殺了徐州刺史車胄,占據了下邳自立。
這時候,昌豨背叛了曹操,投靠了劉備。
建安五年,曹操派遣劉岱和馬忠去攻打劉備,沒有攻下。
曹操親自率軍攻打劉備,劉備失敗後逃往袁紹處,昌豨也再一次成為曹操的部下。
等到曹操打敗了袁紹,昌豨又一次背叛了曹操。
曹操派夏侯淵和張遼前去攻打,將昌豨的東海郡圍困。數月之後,曹軍的糧食用盡,打算撤兵。
張遼對夏侯淵說:“最近幾天,每當我巡行圍城部隊,總是看到昌豨盯著我。
還有,昌豨射出來的箭更加稀少了,這一定是昌豨心中猶豫不知道該戰還是該投降,所以不奮力抵抗。我想誘使他和我對話,或許可以勸他投降。”
於是就派人對昌豨說:“曹公有命令,讓張遼傳達給你。”
昌豨果然從城上下來和張遼談話。
在張遼的勸說下,昌豨答應投降,並跟隨著張遼去見了曹操。
曹操繼續讓昌豨擔任東海郡太守,等到曹操徹底平定了冀州,昌豨又反叛了。
曹操派大將於禁征討,於禁一時沒有攻克,就又派了夏侯淵和於禁一道攻打。
於禁急行軍攻擊昌豨,昌豨一時難以招架。
昌豨過去和於禁有一定的交情,就主動前往於禁大營請求投降。
諸將都認為昌豨已經投降了,應該送到曹操那兒。
於禁說:“汝等不知道曹公一貫的命令嗎?被圍以後投降的不赦。奉行法令,這是下屬服從上級的基本規則。昌豨雖然是我的老友,難道我會因此而失節嗎!”
於是親自同昌豨訣別,流著淚將他斬了,
文臣武將擇主而仕原本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像呂布、昌豨、孟達這種反複背叛之人,就在當時也不為人們所容忍,就因為他們除了自己的利益,已經和天下、道義絲毫不沾邊了,這樣的人,又怎能不被曆史正義所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