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開口道:“可是即便有這樣血淋淋的例子在那裏擺著,可還是有人去不斷的效仿,陳餘之流便是如此,


    明明知道大爭之世用兵是絕對不可講道義的,可他偏偏還是講了,真是蠢才一個,要麽就是漢軍的臥底罷,可若是臥底也不至於在戰敗之後身死亂軍之中啊。”


    也不僅僅是宋襄公如此,後世也還在不斷有人效仿他在殘酷的、你死我活的大爭之世中講仁義,


    楚漢爭霸時,項羽率領的楚軍實力很強,很多王侯背叛漢王劉邦投靠了楚霸王。劉邦派韓信和張耳率領十幾萬人馬,準備突破井陘口,攻擊背叛他的趙國。


    趙王歇、成安君陳餘聽說韓信和張耳在井陘口聚集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準備攻打趙國,於是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


    廣武君李左車是趙國名將李牧的孫子,不但熟讀兵書,而且還著有兵書《廣武君略》,謀略不比韓信差。


    他精確地分析了韓信部隊的弱點:“韓信這段時間俘虜魏豹,生擒夏說,血洗閼與,其鋒芒銳不可當。


    可是,他的部隊想攻打趙國,必須經過井陘道,這條路非常狹窄,連兩輛戰車的寬度都沒有,騎兵無法排成戰鬥隊形。


    韓信的十幾萬人會被拉成幾百裏的長蛇陣,運糧食草料的補給車在百裏之外的隊尾。


    如果撥給我三萬精兵,從小路穿插到韓信這條長蛇的尾巴處,突襲燒了他們的糧草,漢軍戰鬥力就大大降低;


    同時成安君可在趙國城外深挖戰壕,高築營壘,嚴防死守,不與交戰。


    韓信向前不能快速取勝,撤退有我截斷他們的後路,部隊困在井陘狹道中,搶糧食都找不到人家,十天之內,漢軍就會內亂,把韓信和張耳的人頭送到將軍帳下。”


    可是成安君陳餘是個信奉儒家學說,死讀兵書的刻板書生,他覺得李佐車的方法太卑鄙,他認為趙國是正義之師,打仗要光明正大,用詭計是小人做派,會讓英雄恥笑。


    然後他又賣弄他所學的兵法說:“以前的兵書上講,兵力超過敵人十倍就可以包圍他們,超過敵人一倍就可以交戰。


    韓信剛剛打過幾場惡戰,損兵折將,哪來那麽數萬軍隊,估計隻有幾千人吧,竟敢跋涉千裏來襲擊我們,到了趙國城下,士兵走路都快累死了。


    如果像李左車說的隻堅守不出擊,等他們的援軍到來,如何應付?況且我們一味的防守當縮頭烏龜,諸侯們會笑話我們膽小,以後趙國咋在諸侯國中混。”於是不采納廣武君的計謀。


    李耳原本就是趙國人,在趙軍安插了暗探,把陳餘不采納李左車計謀的事詳細地匯報一番,韓信聽了嚇出一身汗,這個李佐車太厲害了,多虧陳餘沒聽他的,要不死無葬身之地。


    知道了趙國的作戰策略,韓信大搖大擺地領兵像長蛇一樣穿過逼仄崎嶇的狹道,在井陘口安營紮寨。


    第二天一大早趙軍趁漢軍陣形未穩,打開營門突然出擊,韓信、張耳的部隊假裝準備不足,拋旗棄鼓、丟盔卸甲,倉皇逃回河邊的陣地,


    趙軍果然傾巢出動,一部分士兵追逐乘勝追擊,一部分人收拾漢軍丟棄的裝備。


    韓信、張耳的部隊退到河邊陣地,後麵是河,無法再後退,隻能掉轉屁股與趙軍殊死拚命。


    與此同時,埋伏在山上的兩千輕騎兵看到趙軍傾巢出動,火速衝進趙軍空虛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換成兩千麵紅旗。


    趙軍發現漢軍背水一戰在玩命,一時不能取勝,就想要退回營地,結果扭頭一看,被火紅的旗幟驚呆了,怎麽和變戲法似的,轉眼間大後方被占領了?


    難道趙王已經被俘虜?軍心大亂,無心戀戰,四散逃命,趙軍將領砍殺逃兵也不能禁止。漢兵前後夾擊,一戰解決了趙軍,成安君陳餘死在亂軍中,趙王歇被活捉。


    其實韓信如此布陣打仗也是事出無奈,按照兵法,行軍布陣應背後靠山,前麵或旁邊臨水,這樣才能居高臨下,搶占戰略優勢。


    但是韓信的精銳部隊多次被他那個流氓主公劉邦搶走,戰事又多,沒有時間訓練新兵。


    韓信又信奉“多多益善”的招兵原則,隊伍裏大多是新入伍的新兵蛋子,就好像是“趕著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一樣,


    於是他活用了兵法中的“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背水列陣,隻留給士兵向前衝鋒立戰功的機會,不給他們任何為逃命的想法,打仗沒有什麽仁義道德可講,逼著大家去打仗,而且必須打勝仗。


    成安君陳餘也是熟讀兵書的人,但他不但照本宣科,還受儒家思想毒害,打仗還想著講麽道義,怕別人笑話,迂腐的思想毀了趙國,害死自己。


    而諸葛亮亦是被道義所束縛,遇到劉備之後被劉備的“仁義”所束縛,不能直接從劉表手中奪荊州,


    而在劉備駕崩後的蜀漢政治環境,蜀漢的政治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


    劉備生前一直重用諸葛亮,使得諸葛亮在蜀漢政治中具有極高的地位,但也不是事事依著他,


    而劉備駕崩後,蜀漢政治權力的重心發生了變化。


    劉備的兒子劉禪繼位,但實際上,蜀漢政治的實權掌握在諸葛亮手中。


    這使得諸葛亮在政治上的地位變得更加尷尬,他不僅要承擔起保衛國家的重任,還要麵對同朝權臣政治上的壓力,更多的顧忌自己在朝臣中的名聲。


    諸葛亮之所以難打勝仗,主要是因為他過於重視道義,忽視了實際的戰爭需要。


    諸葛亮首次北伐曹魏之時,名將魏延提出的計謀: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穀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穀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


    魏延給出的理由是長安太守夏侯楙並非將才,若是以奇兵出子午穀就可以殺他個措手不及,鹹陽以西唾手可得。蜀漢劍鋒可以直指洛陽,將來統一中原甚至平定天下。


    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於凶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此後魏延向諸葛亮多次提出“(兵)出子午穀”之計,可是諸葛亮都不予以采納。


    後世有人認為諸葛亮過於謹慎,不用魏延的子午穀奇謀是大大地失策,錯過了絕好的時機;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先取涼州,然後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


    這個計劃風險極大但收益也極高,是個典型的博膽策略。企圖用五千精兵突襲長安,進而一舉鯨吞整個關中,達成“還於舊都”之願,可謂極有氣魄,極為冒險,但也很值得一試。


    在曹爽看來,諸葛亮在戰爭中過於講究道義,導致他在戰場上的決策往往過於保守。這使得諸葛亮在戰爭中失去了很多良機,也使得蜀漢軍隊在戰場上處於劣勢。


    曹爽想了想又繼續道:“有一句說得好: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無論放在何時亦是有一定的用處的,若是仔細品味之必能體會到其中的妙處,


    若是當初諸葛亮選擇聽從魏延的建議兵出子午穀,說不定我大魏如今已經不在了,可惜諸葛一味追求道義和求穩了。”


    柏靈筠溫柔的點頭道:“夫君說的是,在這亂世的叢林法則中若是過分看重道義而不是利用道義來為自己服務,那必然是要為其所害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