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正在成都太傅府後院乘涼消暑的司馬懿不由的打了一個很大的噴嚏,“啊切!”


    一旁擺弄修剪著園中花草的侯吉扭頭用有些蒼老的聲音道:“主人,要不我讓他們給你拿件衣裳過來披上吧。”


    司馬懿笑著擺手道:“人老了啊,就是不中用了,連這盛夏之時的清涼也享受不了,比不得當年嘍,哪怕是保養得再好,罷了,你讓她們拿件薄點的衣裳過來罷。”


    侯吉直起身去吩咐了候立在不遠處的侍女之後便想了想來到司馬懿的麵前笑著道:“也許是主人被人罵了,若是看身體的康健的話,主人這幾日的身體是一日好過一日啊。”


    司馬懿苦笑著道:“即便是身體日漸好轉,但也沒幾年了,畢竟歲月不饒人啊!”………………


    曹爽在馬均的引導下在洛陽壘中仔細查看著造紙的各個流程,想了想又道:“這東漢缺馬,跟他們將每次歸附的匈、羌等異族皆遷居到西涼等地,


    國都從西漢的長安遷到如今的洛陽也有很大的關係,畢竟連西涼這些大的養馬之地都不能掌控,那還能有多少馬匹呢?


    他們這樣做的後果便是直到如今西涼等地也不能徹底安定下來,時有羌族等叛亂,此舉真是遺禍百年啊!”


    東漢從開國就注定後麵會出現外戚專權的現象,光武帝劉秀本身雖然是沒落的皇族,


    但也是地主階級,他的手下可不像劉邦手下那樣,是屠夫,販子,哭喪的,車夫等等,劉秀的手下都是各種名門望族,地主豪強,


    等到立國之後,這些功臣交出權力,回到封地享福,家族門第就開始興起,豪門能夠壟斷豐富的資源,通過家世,聲望獲得高官,把控普通人上升的渠道。


    後來,袁紹家族的“四世三公”門第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現的。


    那些功臣以及後代把家中的女兒嫁給皇族,一旦他能繼承皇位,皇後的娘家人就能總攬大權,皇帝不同,外戚也不同,一代一代的外戚更迭也伴隨著流血,這對於王朝而言就是嚴重內耗。


    縱觀整個東漢,除了竇憲為國解決邊患之外,幾乎沒有外戚為國做出貢獻,各個驕縱跋扈,貪汙腐敗,就連竇憲本身也是這樣的人,可見外戚政治的黑暗,


    就連宦官專政這個病患也是由外戚引發的,外戚權力過大,威脅到皇帝,皇帝想要自保,隻能任用宦官來製衡外戚,給了宦官過大的權力,最後使得內耗進一步加劇。


    相比之下,西漢比東漢更加強盛,就是因為西漢沒有這麽多的內耗。


    東漢與西漢稱謂上的區別來自於都城位置不同,西邊的都城是長安,東邊的都城是洛陽,其實從地圖上來看,長安和洛陽的距離並不遠。


    但是,都城在選擇在這兩個地方的原因並不簡單,這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在讀春秋戰國這段曆史的時候,會看到“山東”,“山西”這兩個詞匯,與如今的含義不同,這指的不是省會,


    而是指崤山、函穀關為界,後期的秦國就在分界線的西邊,被稱謂山西,後期的齊楚燕趙魏韓六國在分界線西邊,被稱為山東六國。


    從古至今,不僅僅是南北差異比較大,東西的差異顯得更加明顯。


    西部黃河上遊地區,民風彪悍,全民尚武,而且這個地區周圍有很多少數民族部落或者是政權,與漢人政權相互不認同,經常會有摩擦,因此在這裏建立政權的軍事力量比較強盛。


    而黃河中下遊地區,氣候舒適,地勢平坦,資源豐富,適合農耕,也是經濟文化發達的地段,利於人民安居樂業,這這個區域建立的政權比較富足。


    西漢建國前夕,漢高祖劉邦原本打算定都洛陽,不過手下的謀士,張良,婁敬等人一直勸說劉邦定都長安。


    婁敬在回答劉邦原因時說到:“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指的是長安在函穀關內,四麵都是自然屏障,作為國度十分穩固,扼守函穀關就能阻止敵人,向東擴張就像是掐住天下的咽喉再打他的後背。


    後來唐朝建立前,也就是采取這樣的想法,打下長安,穩固關中,再向東推進時勢如破竹,最後取得天下。足以說明定都長安對於西漢的強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當西漢定都長安之後,劉邦下令,把東方地區的知識分子,豪門望族,六國後裔等等上層階級遷入關中。


    漢景帝,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漢成帝等等漢朝君主都以各種名義向關中地區遷移人民。他們遷的不僅僅是人,還有財富,文化,思想。


    把東方先進的經濟文化和西方強大的軍事實力相結合。不僅僅促進了經濟文化的蓬勃發展,還為出兵開疆擴土,抗擊匈奴,穩固邊境打好基礎,做好支撐。漢朝的強大就此拉開序幕。


    後來由於王莽篡權,天下大亂,等到劉秀經過東征西討,平定天下之後,定都的難題擺在了他的麵前,


    與西漢建立初期不同的是,當初劉邦進入關中可以說是兵不血刃,關中地區幾乎沒有過大的損失,有人口基礎,經濟基礎,


    而東漢建立初期,由於赤眉,綠林軍之亂,長安地區已經殘破不堪,人口凋零,不適合作為都城,於是劉秀君臣決定定都洛陽。


    隨著劉秀父子的勵精圖治,東漢王朝憑借山東地區優越的地理條件,政治,經濟,文化不斷恢複,逐漸強盛起來。


    但也因此,關中地區由於不再是國都,發展停滯乃至後退,西北地區逐漸人口稀少。


    不過在當時,由於西漢王朝對於匈奴的大力打擊,匈奴對於漢朝的邊境威脅不斷降低,以至於後來外戚竇憲領兵出擊匈奴,立下了勒石燕然的不世之功,使得漢朝徹底擺脫匈奴的威脅。


    南匈奴由於和親政策的實施,成為大漢的附庸。


    這也導致東漢每年都會把歸順的少數民族部落遷到西北地區,遷到這個地方後,由於離開國都比較遠,對這個地區的經營也放鬆了,甚至把漢朝經營了幾十年的西域給荒廢了,至此與西方的交流也斷絕了,也不能為帝國供應充足的馬匹了。


    由於朝廷並不花心思在西北地區,使得西北地區出現了軍閥,後來的擾亂天下的董卓就是涼州的軍閥,最後東漢亡於宦官,外戚專政,軍閥混戰。


    東漢毀滅的主要原因是,宦官專政,外戚專政,皇帝,宦官,外戚三方勢力相互鬥爭,使得內耗嚴重,最後爆發黃巾起義,軍閥混戰。


    而在西漢,基本不存在這個問題,整個西漢都沒有能夠左右政治的宦官,外戚雖然掌握權力,


    但是還影響不到皇權,諸如衛青,霍去病等等外戚,還為國家開疆擴土,做出重大貢獻,可東漢的卻是不一樣了,外戚更多的隻是爭權之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