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胡族的野心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作者:浮生W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曹爽讚同的道:“德衡所言非虛啊,這羌族在西北涼州等地的叛亂,的確是遺禍不淺啊,不僅害了東漢,後患還綿延至今時,
前些日子羌族還聯合蜀國的薑伯約大肆在西平郡擄掠人口,郭伯濟也吃了他們的虧,如今雖然被擊退了,也免不了日後卷土重來,這些胡族也是有野心的,將來必是我大魏大患,待以後騰出手來得盡快解決啊!”
馬均引著曹爽繼續在造紙坊內查看,不時有工匠想向曹爽行禮,都被曹爽笑著拒絕了,“不必如此,汝等繼續忙你們的便是。”
馬均接話道:“是啊,東漢的羌亂很頻繁,而且大規模的便有五次,東漢便是為此所拖垮的,畢竟遊牧民族有了更多的馬匹實力也會增長上不少,不是都說他們都是在馬背上長大的嘛。”
東漢的羌亂是貫穿整個東漢曆史的,其中大規模的就有五次。
第一是77年到101年,燒當羌聯合河湟地區的諸多羌人部落,以及月氏、盧水胡等發動起義。
起因是東漢強製遷徙燒當羌到隴西一帶,引發了羌漢對立。隨後,接著隴西又出現縣吏掠奪羌婦事件,直接引發了羌亂。東漢平定第一次羌亂後,將大量的羌人遷徙到了漢陽、安定、隴西三郡。
第二次是107年到118年,東漢強征金城、隴西、漢陽三郡的羌人到西域,結果引發了暴亂。
此次起義的規模非常之大,除了波及涼州諸郡之外,還涉及到了西河、上黨、上郡以及蜀郡地區,前後共12年,對地方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王符在《潛夫論》中說“始自涼並,延及司隸,東禍趙魏,西鈔蜀漢,五州殘破,六郡削跡”。
東漢平定第二次羌亂後,派遣來機為並州刺史、劉秉為涼州刺史,兩位刺史都是“天性虐刻”,他們“到州之日,多所擾發”,兩位刺史的暴政很快就導致第三次羌亂的爆發。
第三次羌亂從139年到145年,是東羌、西羌都參與的一次暴亂。為了鎮壓這次暴亂,東漢“懸師之費且百億計”,而死亡的士兵在十萬以上。
十三年後,又爆發了第四次羌亂,時間從159年到169年,其原因的第三次羌亂基本一致。
當時東漢已經病入膏肓,地方官員強征暴斂,地方矛盾不可調和。
而邊疆的將士又多次挑起邊事以邀功,尋求升官,從而激化了羌漢矛盾。
羌亂爆發後,東漢派遣段熲討伐,遭到了失敗,東漢改派皇甫規來征伐,皇甫規是一位正直廉潔的官員,他采取了招撫的政策,罷免了大量的貪官汙吏,暫時穩定了局勢。
但不久,涼州又爆發了羌亂,並蔓延到西北各郡,東漢又讓段熲征討,最終平定了此次羌亂。
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於是西北的羌人和漢人一起爆發了起義,比較著名的漢人將領有韓遂、馬騰等。
這次起義的規模非常大,很快就攻陷了西北諸郡,不過隨著規模擴大,內部也不斷分裂出了多個軍閥,起義演變為了軍閥混戰。在鎮壓這次起義中,董卓等軍閥迅速崛起,最終成為了東漢的掘墓人。
東漢時期的五次羌亂,給西北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根據統計,東漢北地郡的戶數隻及西漢時的5%,金城郡和隴西郡隻及10%,安定郡隻及14%,漢陽郡隻及45%。
整個東漢時期,關中地區都處於羌亂的威脅之下。在西漢時期,關中是經濟重心,而東漢時期則殘破不堪。
為了鎮壓羌亂,東漢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嚴重消耗了東漢的國力。
為了鎮壓羌人,東漢不得不逐漸西域地區,將西域的軍隊撤回內地,導致邊疆形勢的惡化。
不僅如此,在鎮壓羌亂的過程中,湧現了一大批的軍閥,他們居功自傲,割據西北,尾大不掉,最終埋葬了東漢王朝。
試想,羌人長期以牧業為生,內遷之後如何迅速適應農耕生活?如何能夠迅速適應和漢人的朝夕相處?
他們內遷之後,和周邊之人的隔閡很大,言語不通,經過幾代人也難以完全適應。
當然,大多數羌人內遷後也隻是遷徙到黃土高原一帶,這裏是半農半牧區,他們可以繼續從事牧業,但是這裏也是匈奴、鮮卑時常活動的地區,因而生活並不太平。
而少數安置在關中的羌人就不得不從事農業,接受豪強地主的欺淩,並向地方州郡繳納賦稅。
今涼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發左衽,而與漢人雜處,習俗既異,言語不通,數為小吏黠人所見侵奪,窮恚無聊,故致反叛。——《後漢書·西羌傳》
所謂有壓迫就有反抗,從東漢初期開始,羌人的起義就零星地開始了,到了東漢中期,起義的規模擴大了。
不過,由於羌人早期的起義隻是以部落為單位的,缺乏有效的組織,缺乏足夠的兵器,缺乏充足的兵力,因而很快就被鎮壓了。
不過,後來羌人起義的規模越來越大,最終還是拖垮了東漢王朝。
而另外的胡族之一匈奴則是一直有著統治中原的野心,在秦漢時曾一度占據了富足豐饒的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地區。
到漢武帝時,對匈奴發起了全麵反擊,衛青、霍去病率軍飲馬瀚海,封狼居胥,將匈奴直接打殘。
到了西漢晚期至東漢時,有部分匈奴人就南下歸順了中原王朝,然後內遷,曹爽想到現在的大魏幸好沒有什麽大的內亂,年初司馬懿的叛亂被迅速的平定下來,雖然到現在也沒有盡全功,司馬懿父子逃亡蜀國,但好在沒有對大魏的實力有很大的損傷,
若是平叛之事拖久了,說不定匈奴、羌、鮮卑等族便會趁大魏虛弱之機在涼州等地發動叛亂,而後大舉南下,那樣局麵便會難以控製了,蜀、吳兩國也會趁勢而動,一同撲上來,將大魏撕成碎片,然後分而食之,
畢竟聯合羌族之事對蜀國來說已是家常便飯,而對於吳國來說若是有這樣的機會能夠北渡攻取中原之地,自然是求之不得的,那還會顧忌什麽勾結異族的罵名呢!有這樣的機會如果能勝的話這些都將會由吳國自己來書寫,也不用在乎這些了。
前些日子羌族還聯合蜀國的薑伯約大肆在西平郡擄掠人口,郭伯濟也吃了他們的虧,如今雖然被擊退了,也免不了日後卷土重來,這些胡族也是有野心的,將來必是我大魏大患,待以後騰出手來得盡快解決啊!”
馬均引著曹爽繼續在造紙坊內查看,不時有工匠想向曹爽行禮,都被曹爽笑著拒絕了,“不必如此,汝等繼續忙你們的便是。”
馬均接話道:“是啊,東漢的羌亂很頻繁,而且大規模的便有五次,東漢便是為此所拖垮的,畢竟遊牧民族有了更多的馬匹實力也會增長上不少,不是都說他們都是在馬背上長大的嘛。”
東漢的羌亂是貫穿整個東漢曆史的,其中大規模的就有五次。
第一是77年到101年,燒當羌聯合河湟地區的諸多羌人部落,以及月氏、盧水胡等發動起義。
起因是東漢強製遷徙燒當羌到隴西一帶,引發了羌漢對立。隨後,接著隴西又出現縣吏掠奪羌婦事件,直接引發了羌亂。東漢平定第一次羌亂後,將大量的羌人遷徙到了漢陽、安定、隴西三郡。
第二次是107年到118年,東漢強征金城、隴西、漢陽三郡的羌人到西域,結果引發了暴亂。
此次起義的規模非常之大,除了波及涼州諸郡之外,還涉及到了西河、上黨、上郡以及蜀郡地區,前後共12年,對地方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王符在《潛夫論》中說“始自涼並,延及司隸,東禍趙魏,西鈔蜀漢,五州殘破,六郡削跡”。
東漢平定第二次羌亂後,派遣來機為並州刺史、劉秉為涼州刺史,兩位刺史都是“天性虐刻”,他們“到州之日,多所擾發”,兩位刺史的暴政很快就導致第三次羌亂的爆發。
第三次羌亂從139年到145年,是東羌、西羌都參與的一次暴亂。為了鎮壓這次暴亂,東漢“懸師之費且百億計”,而死亡的士兵在十萬以上。
十三年後,又爆發了第四次羌亂,時間從159年到169年,其原因的第三次羌亂基本一致。
當時東漢已經病入膏肓,地方官員強征暴斂,地方矛盾不可調和。
而邊疆的將士又多次挑起邊事以邀功,尋求升官,從而激化了羌漢矛盾。
羌亂爆發後,東漢派遣段熲討伐,遭到了失敗,東漢改派皇甫規來征伐,皇甫規是一位正直廉潔的官員,他采取了招撫的政策,罷免了大量的貪官汙吏,暫時穩定了局勢。
但不久,涼州又爆發了羌亂,並蔓延到西北各郡,東漢又讓段熲征討,最終平定了此次羌亂。
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於是西北的羌人和漢人一起爆發了起義,比較著名的漢人將領有韓遂、馬騰等。
這次起義的規模非常大,很快就攻陷了西北諸郡,不過隨著規模擴大,內部也不斷分裂出了多個軍閥,起義演變為了軍閥混戰。在鎮壓這次起義中,董卓等軍閥迅速崛起,最終成為了東漢的掘墓人。
東漢時期的五次羌亂,給西北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根據統計,東漢北地郡的戶數隻及西漢時的5%,金城郡和隴西郡隻及10%,安定郡隻及14%,漢陽郡隻及45%。
整個東漢時期,關中地區都處於羌亂的威脅之下。在西漢時期,關中是經濟重心,而東漢時期則殘破不堪。
為了鎮壓羌亂,東漢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嚴重消耗了東漢的國力。
為了鎮壓羌人,東漢不得不逐漸西域地區,將西域的軍隊撤回內地,導致邊疆形勢的惡化。
不僅如此,在鎮壓羌亂的過程中,湧現了一大批的軍閥,他們居功自傲,割據西北,尾大不掉,最終埋葬了東漢王朝。
試想,羌人長期以牧業為生,內遷之後如何迅速適應農耕生活?如何能夠迅速適應和漢人的朝夕相處?
他們內遷之後,和周邊之人的隔閡很大,言語不通,經過幾代人也難以完全適應。
當然,大多數羌人內遷後也隻是遷徙到黃土高原一帶,這裏是半農半牧區,他們可以繼續從事牧業,但是這裏也是匈奴、鮮卑時常活動的地區,因而生活並不太平。
而少數安置在關中的羌人就不得不從事農業,接受豪強地主的欺淩,並向地方州郡繳納賦稅。
今涼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發左衽,而與漢人雜處,習俗既異,言語不通,數為小吏黠人所見侵奪,窮恚無聊,故致反叛。——《後漢書·西羌傳》
所謂有壓迫就有反抗,從東漢初期開始,羌人的起義就零星地開始了,到了東漢中期,起義的規模擴大了。
不過,由於羌人早期的起義隻是以部落為單位的,缺乏有效的組織,缺乏足夠的兵器,缺乏充足的兵力,因而很快就被鎮壓了。
不過,後來羌人起義的規模越來越大,最終還是拖垮了東漢王朝。
而另外的胡族之一匈奴則是一直有著統治中原的野心,在秦漢時曾一度占據了富足豐饒的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地區。
到漢武帝時,對匈奴發起了全麵反擊,衛青、霍去病率軍飲馬瀚海,封狼居胥,將匈奴直接打殘。
到了西漢晚期至東漢時,有部分匈奴人就南下歸順了中原王朝,然後內遷,曹爽想到現在的大魏幸好沒有什麽大的內亂,年初司馬懿的叛亂被迅速的平定下來,雖然到現在也沒有盡全功,司馬懿父子逃亡蜀國,但好在沒有對大魏的實力有很大的損傷,
若是平叛之事拖久了,說不定匈奴、羌、鮮卑等族便會趁大魏虛弱之機在涼州等地發動叛亂,而後大舉南下,那樣局麵便會難以控製了,蜀、吳兩國也會趁勢而動,一同撲上來,將大魏撕成碎片,然後分而食之,
畢竟聯合羌族之事對蜀國來說已是家常便飯,而對於吳國來說若是有這樣的機會能夠北渡攻取中原之地,自然是求之不得的,那還會顧忌什麽勾結異族的罵名呢!有這樣的機會如果能勝的話這些都將會由吳國自己來書寫,也不用在乎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