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千瘡百孔的校事府,暗部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作者:浮生W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曹爽想了想又繼續道:“即便是如此用人之時也還得再謹慎些,畢竟現在的校事府已是千瘡百孔,
幾乎被那些世家大族、吳、蜀兩國滲透待盡,還得另設一部與現在的校事相區別才是,就叫校事府暗部吧,此部之事隻向我稟報便可,這樣的官署機構在任何時候都還是不可或缺啊!”
楊綜點頭道:“合該如此。”
而後楊綜想了想又有些猶豫的道:“丞相,今日下午黃門侍郎程曉上書,建議朝廷廢除校事府,言稱現在天下承平已久,
已不需要校事府這般令朝臣每日心驚膽戰的官署,畢竟一直以來都有廷尉、禦史中丞等朝中官署來處理相關事宜。”
說著還從袖中拿出了一卷奏疏遞給曹爽,想來這便是程曉所上的,曹爽接過竹簡打開仔細看了起來………………
密折的傳遞也是慎之又慎。曹寅和李煦都是用信得過的“家人”作為私人信差,把密折遞送到奏事處,並交由康熙的親信太監來處理,直達聖聽。
康熙閱批後,再經由原途徑下達給上奏者。
信差步行往返江寧和北京的時間是29到35天,這種專人專事的製度,使密折繞過了所有的正常渠道,未經批準的人完全沒有機會讀到這些奏折。
曹寅奏報的內容包括區域性氣、糧食價格以及盜匪等問題,每道奏折長度一般不超過三百字。
天氣問題如雨水、冰災、旱情,糧食問題如收成、米價、流通,社情民意如疫病、民情、流言、官吏貪廉,都是康熙關心的。
隨著康熙對曹寅信任度的提升,
兩人在密折中還討論封疆大吏、科考弊案、“朱三太子”這些更為重要的時政密聞。
比如大學士、史官、戶部尚書能賜履辭官歸隱江寧後,
曹寅1708年春奉命注意熊賜履的動向,
1709年,曹寅收到康熙朱批:“熊賜履近日如何?”
曹寅奏報:“打聽得熊賜履在家,不曾遠出。其同城各官有司往拜者,並不接見。
近日與江寧一二秀才陳武循、張純及雞鳴寺僧,看花作詩,有小桃園雜詠24首,此其刊物流布在外者,謹呈禦覽。因其不與交遊,不能知其底蘊。謹據所得實奏。”
短短幾句,信息已相當可觀,明確回複了皇帝所要知道有關熊賜履的種種疑問,言簡意賅。康熙對曹寅的辦差效率非常滿意。
康熙的密探來自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員,這些人可以直接向皇帝呈遞密折。
大到轄區內的民政、軍事、官吏任免、謀反叛亂,小到氣候好壞、錢糧米價、街談巷議,都是康熙想要知道的內容。
密折避開了公開、繁瑣的官樣文章,無疑給康熙提供了知曉天下事的第一手資料。
正是由於密折的私密性,皇帝和群臣一對一的直接對話,群臣一方麵可以直言進諫,另一方麵又可廣開言路,大臣們相互牽製,對自己的權力和職責有所敬畏,進一步加強了皇權。
而且凡密折奏事之人,必是康熙的寵臣,群臣為了獲取皇帝的信任,自然勤勉於政,獻媚君上,君主專製也得以強化。
康熙一朝,密折奏事的官員有100多人,
如果沒有心腹耳目定期奏報,康熙高居廟堂之上,根本無從知道各地的真實狀況,僅靠六次南巡是遠遠不夠的。
清初的統治者還有“反清複明”勢力的威脅,比如“朱三太子”朱慈煥,他是前明皇帝唯不幸存的兒子,本來以化名在教書,但在1708年,浙江等地多起騷動都假借朱三太子之名而起。
曹寅、李煦在密折中都及時奏報了重要信息,做到了防微杜漸,讓康熙倍感安心,但做這些刺探陰私之事很容易遭到清算,
一般情況下,各州縣都有一至二人專門從事偵察間諜活動的胥吏。
但是這還遠遠不夠,而後又有雍正設立“粘杆處”,相比明朝雍容華貴的“錦衣衛”,“粘杆處”這個名字起的有些不倫不類,用今天比較通俗的話來解釋,“粘杆”就是捉蜻蜓,捕飛蟲,湖邊垂釣的意思,
那麽,一個原本應該是捉蟲捕鳥的農業部門,為什麽能演變成清朝最強大的特務組織?
康熙四十八年,愛新覺羅·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已經從貝勒晉升到了親王,
這也意味著他離那個炙手可熱的皇帝大位越來越近,諸多皇子對皇位的競爭也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皇位之爭非常凶險,不是你弄死我,就是弄死你,
胤禛在親王府裏謀劃布局,正想著如何把自己那幾個來勢洶洶的兄弟們置於死地,
時值夏季,親王府外綠柳成行,大樹繁茂,樹上蟲鳴鳥叫,讓這位一向喜歡安靜的皇子心境越來越亂,
他尋思這也太煩人了,於是命令家丁拿著杆子到樹上捕鳥捕蟬,自己在一旁看著,腦子裏卻生出一個奇特的想法。
這世上的人,朝堂之上的臣子和皇子們,不正如這些飛鳥鳴蟬一樣讓自己聒噪不安嗎?
自己為什麽不成立一個這樣專門來監視,來刺探情報,鏟除異己的組織呢?
於是,他開始四處招募江湖高手,訓練家丁,組成了一支訓練有素,行蹤詭異,隻對自己負責的隊伍,這就是“粘杆處”的雛形。
也就是說,粘杆處的成立,多半要感謝那些在夏天叫個不停的蟲子們。
這支特務機構果然沒有辜負胤禛的期望,在胤禛的奪位之路上幫了他不少的忙,他們搜集其它皇子的不利信息,調查朝廷群臣的支持率,對外製造輿論,儼然成為了“雍正”競選皇帝的“經理團隊”。
公元一七二二年,康熙病逝,胤禛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為雍正。
榮登大寶的雍正沒有忘記他們的功勞,他將這隻臨時起意的隊伍收編為正規軍,“粘杆處”成了這個組織正式的名字,不僅名字改了,
隊伍編製,人員架構,雍正也開始著手改革,“選八旗大員子弟之獧捷者為執事人”,八旗是滿清帝國的軍隊編製,
八旗子弟就是這幫軍隊傳下來的後裔,說白了,就是從皇帝非常信任的人裏邊,精挑細選聰明能幹的,補充到粘杆處的隊伍裏。
人才有了,那麽失去幫助雍正登上皇位這個作用的粘杆處,接下來要幹嘛呢?
很長一段時間裏,粘杆處其實沒什麽正事兒可做,混的好的,陪皇帝休息娛樂,下棋打牌,混的不好的,陪皇帝出遊,給皇帝提鞋牽馬。
一時風光無兩的特務機構變成了和太監部門一樣的職能,粘杆處的大家夥兒不樂意,我是當特務的,不是當老媽子的。
雍正也覺得可惜,於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專製統治,他打算給粘杆處賦予新的使命………………
幾乎被那些世家大族、吳、蜀兩國滲透待盡,還得另設一部與現在的校事相區別才是,就叫校事府暗部吧,此部之事隻向我稟報便可,這樣的官署機構在任何時候都還是不可或缺啊!”
楊綜點頭道:“合該如此。”
而後楊綜想了想又有些猶豫的道:“丞相,今日下午黃門侍郎程曉上書,建議朝廷廢除校事府,言稱現在天下承平已久,
已不需要校事府這般令朝臣每日心驚膽戰的官署,畢竟一直以來都有廷尉、禦史中丞等朝中官署來處理相關事宜。”
說著還從袖中拿出了一卷奏疏遞給曹爽,想來這便是程曉所上的,曹爽接過竹簡打開仔細看了起來………………
密折的傳遞也是慎之又慎。曹寅和李煦都是用信得過的“家人”作為私人信差,把密折遞送到奏事處,並交由康熙的親信太監來處理,直達聖聽。
康熙閱批後,再經由原途徑下達給上奏者。
信差步行往返江寧和北京的時間是29到35天,這種專人專事的製度,使密折繞過了所有的正常渠道,未經批準的人完全沒有機會讀到這些奏折。
曹寅奏報的內容包括區域性氣、糧食價格以及盜匪等問題,每道奏折長度一般不超過三百字。
天氣問題如雨水、冰災、旱情,糧食問題如收成、米價、流通,社情民意如疫病、民情、流言、官吏貪廉,都是康熙關心的。
隨著康熙對曹寅信任度的提升,
兩人在密折中還討論封疆大吏、科考弊案、“朱三太子”這些更為重要的時政密聞。
比如大學士、史官、戶部尚書能賜履辭官歸隱江寧後,
曹寅1708年春奉命注意熊賜履的動向,
1709年,曹寅收到康熙朱批:“熊賜履近日如何?”
曹寅奏報:“打聽得熊賜履在家,不曾遠出。其同城各官有司往拜者,並不接見。
近日與江寧一二秀才陳武循、張純及雞鳴寺僧,看花作詩,有小桃園雜詠24首,此其刊物流布在外者,謹呈禦覽。因其不與交遊,不能知其底蘊。謹據所得實奏。”
短短幾句,信息已相當可觀,明確回複了皇帝所要知道有關熊賜履的種種疑問,言簡意賅。康熙對曹寅的辦差效率非常滿意。
康熙的密探來自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員,這些人可以直接向皇帝呈遞密折。
大到轄區內的民政、軍事、官吏任免、謀反叛亂,小到氣候好壞、錢糧米價、街談巷議,都是康熙想要知道的內容。
密折避開了公開、繁瑣的官樣文章,無疑給康熙提供了知曉天下事的第一手資料。
正是由於密折的私密性,皇帝和群臣一對一的直接對話,群臣一方麵可以直言進諫,另一方麵又可廣開言路,大臣們相互牽製,對自己的權力和職責有所敬畏,進一步加強了皇權。
而且凡密折奏事之人,必是康熙的寵臣,群臣為了獲取皇帝的信任,自然勤勉於政,獻媚君上,君主專製也得以強化。
康熙一朝,密折奏事的官員有100多人,
如果沒有心腹耳目定期奏報,康熙高居廟堂之上,根本無從知道各地的真實狀況,僅靠六次南巡是遠遠不夠的。
清初的統治者還有“反清複明”勢力的威脅,比如“朱三太子”朱慈煥,他是前明皇帝唯不幸存的兒子,本來以化名在教書,但在1708年,浙江等地多起騷動都假借朱三太子之名而起。
曹寅、李煦在密折中都及時奏報了重要信息,做到了防微杜漸,讓康熙倍感安心,但做這些刺探陰私之事很容易遭到清算,
一般情況下,各州縣都有一至二人專門從事偵察間諜活動的胥吏。
但是這還遠遠不夠,而後又有雍正設立“粘杆處”,相比明朝雍容華貴的“錦衣衛”,“粘杆處”這個名字起的有些不倫不類,用今天比較通俗的話來解釋,“粘杆”就是捉蜻蜓,捕飛蟲,湖邊垂釣的意思,
那麽,一個原本應該是捉蟲捕鳥的農業部門,為什麽能演變成清朝最強大的特務組織?
康熙四十八年,愛新覺羅·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已經從貝勒晉升到了親王,
這也意味著他離那個炙手可熱的皇帝大位越來越近,諸多皇子對皇位的競爭也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皇位之爭非常凶險,不是你弄死我,就是弄死你,
胤禛在親王府裏謀劃布局,正想著如何把自己那幾個來勢洶洶的兄弟們置於死地,
時值夏季,親王府外綠柳成行,大樹繁茂,樹上蟲鳴鳥叫,讓這位一向喜歡安靜的皇子心境越來越亂,
他尋思這也太煩人了,於是命令家丁拿著杆子到樹上捕鳥捕蟬,自己在一旁看著,腦子裏卻生出一個奇特的想法。
這世上的人,朝堂之上的臣子和皇子們,不正如這些飛鳥鳴蟬一樣讓自己聒噪不安嗎?
自己為什麽不成立一個這樣專門來監視,來刺探情報,鏟除異己的組織呢?
於是,他開始四處招募江湖高手,訓練家丁,組成了一支訓練有素,行蹤詭異,隻對自己負責的隊伍,這就是“粘杆處”的雛形。
也就是說,粘杆處的成立,多半要感謝那些在夏天叫個不停的蟲子們。
這支特務機構果然沒有辜負胤禛的期望,在胤禛的奪位之路上幫了他不少的忙,他們搜集其它皇子的不利信息,調查朝廷群臣的支持率,對外製造輿論,儼然成為了“雍正”競選皇帝的“經理團隊”。
公元一七二二年,康熙病逝,胤禛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為雍正。
榮登大寶的雍正沒有忘記他們的功勞,他將這隻臨時起意的隊伍收編為正規軍,“粘杆處”成了這個組織正式的名字,不僅名字改了,
隊伍編製,人員架構,雍正也開始著手改革,“選八旗大員子弟之獧捷者為執事人”,八旗是滿清帝國的軍隊編製,
八旗子弟就是這幫軍隊傳下來的後裔,說白了,就是從皇帝非常信任的人裏邊,精挑細選聰明能幹的,補充到粘杆處的隊伍裏。
人才有了,那麽失去幫助雍正登上皇位這個作用的粘杆處,接下來要幹嘛呢?
很長一段時間裏,粘杆處其實沒什麽正事兒可做,混的好的,陪皇帝休息娛樂,下棋打牌,混的不好的,陪皇帝出遊,給皇帝提鞋牽馬。
一時風光無兩的特務機構變成了和太監部門一樣的職能,粘杆處的大家夥兒不樂意,我是當特務的,不是當老媽子的。
雍正也覺得可惜,於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專製統治,他打算給粘杆處賦予新的使命………………